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分布,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肺癌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并通过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对肺癌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进行鉴定。结果(1)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但治疗后其比例明显下降(P〈0.05);(2)肺癌患者CD4^+CD25^+T细胞能抑制CD4^+CD25^-T细胞的增殖和干扰素γ的分泌。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其动态监测有助于肺癌患者免疫状态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特点及意义。方法 以35倒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35例确诊的PB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分泌IL-4和IFN-γ情况。结果 PBC患者组CD^4+T细胞升高,CD8^+T细胞下降,CD4^+T/CD8^+T比值上升(P〈0.05);PBC患者CD4^+T细胞IFN-1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PBC发病机制中,CD4^+T细胞和TH1亚群细胞超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4^+CD25^+T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CD4^+FOXP3^+T细胞、CD4^+CD25^+FOXP3^+T细胞的数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将ITP患者和正常人CD4^+CD25^highT细胞与自身CD4^+CD25^-T细胞混合培养,检测CD4^+CD25^high T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结果ITP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约占CD4^+T细胞的(15.64±5.8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30±3.95)%(P〈0.01),CD4^+CD25^high T细胞比例为(1.53±0.66)%,与对照组[(1.36±0.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FOXP3^+T细胞和CD4^+CD25^+FOXP3^+T细胞分别为(1.82±1.42)%和(1.25±0.9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90±1.37)%和(2.65±0.92)%](P值均〈0.01)。ITP患者外周血FOXP3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人明显下调(P〈0.01),CD4^+CD25^high T细胞的抑制活性较正常人减弱(P〈0.01)。结论ITP患者中CD4^+CD25^+T细胞FOXP3表达水平降低,抑制活性减弱。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外周血采集物(G—PB)与稳态骨髓(SS—BM)中CD4^+、CD8^+初始、记忆T细胞亚群的差异。依据细胞表面CIM5RA和CD62L的表达将CD4^+、CD8^+T细胞划分为初始T细胞(naive,CIM5RA^+CD62L^+)、中心记忆T细胞(centralmemory,TCM,CIM5RA—CD62L^+)、效应记忆T细胞(effeetor memory,TEM,CIM5RA^-CD62L^-)、终末分化效应记忆T细胞(terminally difierentiated effeetor memory,TTTp,CIM5RA^+CD62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G—PB与SS—BM中CD4^+、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的比例组成,并计算每微升采集物中各细胞亚群的绝对数量。结果表明:G—PB中CD4^+、CD8^+T细胞的比例组成及CD4^+/CD8^+比值均高于SS—BM(P〈0.05);G—PB中CD4^+初始T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SS—BM(P〈0.001),而CD4^+TEM比例显著高于SS—BM(P〈0.001);G—PB中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亚群的比例与SS—BM无显著差异(P〉0.05);与SS—BM相比,G—PB中CD4^+CD62L^+T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P=0.001),每微升G—PB移植物中的各淋巴细胞亚群均明显高于SS—BM(P〈0.001)。结论:G—PB与SS—BM中CD4^+、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亚群在相对和绝对数量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影响G—PB和SS—BM移植后急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及其程度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25例AIHA患者治疗前后和1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进行了检测。结果25例AIHA患者治疗前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细胞的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4.47±2.11)%VS(9.82土2.98)%(P〈0.001),治疗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7.60±2.50)%VS(4.47±2.11)%(P〈0.001),但仍低于正常人,(7.60±2.50)%VS(9.82±2.98)%(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与治疗无效组比较明显升高,(9.55±2.36)%VS(5.68±2.67)%(P〈0.05),无效组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与正常时照组比较仍然降低,(5.68±2.67)%vs(9.82±2.98)%(P〈0.01)。结论AIHA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有效治疗后得到恢复,提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沙利度胺治疗前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及变化规律,为有效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M患者外周血CD3、CD4、CD8、NK及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表明:MM患者治疗前CD4^+CD25^+highT比例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沙利度胺治疗有效患者的CD4^+CD25^+highT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无效者Treg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16例经化疗完全缓解,CD4^+CD25^+highT比例为6.91±1.12%,较治疗前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沙利度胺治疗有效者CD3^+T、CD4^+T、NK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0.01),CD8^+T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CD4^+CD25^+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MM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下调MM患者CD4^+CD25^+Treg可能是沙利度胺治疗MM有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0例恶性肿瘤患者及4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及CDl6^+/56^+-NK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5);CD8^+T淋巴细胞和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和CD4^+CD25^+曲调节性T细胞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异常;CD4^+CD25^+曲调节性T细胞增多可能是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受抑的重要原因之一。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检测在评价肿瘤患者疗效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调节T细胞在病程发展中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丙肝患者RNA高拷贝组、低拷贝组、RNA阴性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3^+、CD4^+、CD8^+及CD4^+CD25^+CD127^+调节T细胞百分率,分析其在丙型肝炎病程中的变化。结果丙型肝炎患者CD4^+T细胞降低,CD8^+T细胞升高,CD4^+/CD8^+降低,患者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A阴性组和低拷贝组调节性T细胞(CD4^+CD25^+CD127^+)与正常对照组明显偏高(P〈0.05),RNA高拷贝组与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丙型肝炎病程发展过程中T淋巴细胞亚群均发生变化且有调节性T细胞的增高,说明细胞免疫及调节机制参与了丙型肝炎的发病及发展,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大肠癌患者及3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Treg的变化;ELISA检测同一标本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水平。结果36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Treg占CD4^+、淋巴细胞的比例为(6.92±1.31)%,与正常对照组(4.91±1,24)%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20例腺癌、7例黏液癌、9例未分化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Treg比例分别为(6.81±1.52)%、(6.99±1.21)%、(7.08±1.17)%,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高于对照组的(4.91±1.24)%,差异有显著性(P〈0,05)。IV期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Treg高于Ⅱ期大肠癌患者(P〈0.05)。大肠癌组外周血清中TGF—β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TGF—β水平增加,CD4^+、CD25^+、CD127^lo/-Treg比例逐渐增高,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Treg表达增高,与临床分期相关,但与组织学分类无关,导致机体免疫抑制,可能参与大肠癌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7例初发的B细胞型AI。L病儿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其中经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21例,未缓解(NR)6例。以同期23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初发ALL病儿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均显著降低(t=21.56、44.02,P〈0.05)。化疗后CR组病)LPb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t=10.84、25.30,P〈0.05),而NR组病儿CD4^+T淋巴细胞表面、CD8^+T淋巴细胞表面CD2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D28是参与AI。L发病的重要共刺激分子,其表达异常可能是ALL的发病因素之一;其表达水平可能是判断ALI。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D4+CD25^+T细胞的异常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4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应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的大鼠模型,进行粪便细菌培养,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肠系膜淋巴结(MLN)中的CD4^+CD25^+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实时荧光PCR测定Foxp3 mRNA的含量。结果 (1)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大鼠PBMC中CD4^+CD25^+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P〈0.05),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MLN中CD4^+CD25^+T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正常(P〈0.05),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2)模型组大鼠PBMC中Foxp3 mRNA的含量明显增高(P〈0.05);而MLN中Foxp3 mRNA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3)模型纽大鼠肠道菌群较正常对照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 CD4^+CD25^+T细胞的异常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异常可能与肠道菌群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细胞)的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收集35例ITP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抗凝静脉血,分离纯化T淋巴细胞。应用藻红蛋白(PE)标记的抗CD4单抗及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CD25单抗,作双色流式细胞术,分析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结果ITP组外周血中Tr细胞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Tr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也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Tr细胞数量减少可能与ITP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胸腺切除对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中Fas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胸腺切除术治疗MG与Fas介导的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17例MG患者及13例健康对照组PBL中CD4^+CD8^+及Fas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无行胸腺切除术组MG患者PBL中CD4^+CD8^+细胞比例升高,CD4^+CD8^+细胞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胸腺切除术组CD4^+CD8^+细胞比例较无行胸腺切除术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行胸腺切除术组MG患者PBL中Fas^+、CD4^+Fas^+细胞比例以及行胸腺切除术组Fas^+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胸腺切除术组MG患者PBL中Fas^+、CD4^+Fas^+及CD4^+Fas^+细胞比例低于无行胸腺切除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患者存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胸腺切除可减少此异常。MG患者PBL表面Fas表达升高,可能反映体内T淋巴细胞的活化及CD8^+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增强。胸腺切除可降低PBL中Fas的表达,可能与治疗MG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间充质干细胞对活化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活化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allo—HSCT相关GVHD防治中的作用。用终浓度为10μg/ml的PHA于不同时间作用T淋巴细胞,以^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增殖功能;以不同数量的MSC分别与活化T淋巴细胞作用,根据MSC数量不同实验分为A组(对照组,不加MSC)、B组(MSC2×10^4)、C组(MSC4×10^4)、D组(MSC8×10^4),用^3H—TdR掺入法检测作用前后T细胞功能,FCM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结果显示,在终浓度为10μg/ml PHA作用下,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48小时达高峰。FCM检测MSC细胞表型表明:CD44、CD105、CD29、FIK1表达阳性,不表达CD33、CD34、CD45、HLA—DR。随着MSC数量增加,与共培养前相比,T细胞的SI值逐渐降低(P〈0.05),但C组和D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在低数量MSC作用下,CD3^+CD4^+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CD4^+CD25^+、CD4^+CD152^+高于对照组(P〈0.05);C组和D组与对照组相比,CD3^+CD4^+表达明显降低(P〈0.01),CD3^+CD8^+、CD4^+CD25^+、CD4^+CD152^+明显增高(P〈0.01)。结论:丝裂原PHA可以使T细胞活化;骨髓MSC在体外可以使活化T细胞功能和细胞免疫表型发生改变,下调CD3^+CD4^+的表达,上调CD3^+CD8^+、CD4^+CD25^+、CD4^+CD15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与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双荧光标记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20例原因不明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患者、20例正常非孕妇女及18例第一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成功妇女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CD4^+CD25^highT细胞的水平。结果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CD4^+CD25^highT细胞的百分率分别为(7.89±1.16)%和(1.06±0.33)%,低于正常非孕组的(11.73±1.05)%(P〈0.01)和(1.36±o.53)%(P〈0.05),也低于第一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成功组的(9.67±1.87)%(P〈0.05)和(1.39±0.37)%(P〈0.05)。结论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的减少可能与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 CD4+ CD25+ Foxp3+调节性 T 淋巴细胞的水平与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2例 PBC 患者和23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 CD4+ CD25+ Foxp3+调节性 T 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人叉头型基因 p3(Foxp3)mRNA 表达的水平。结果PBC 患者外周血 CD4+ CD25+ Foxp3+调节性 T 淋巴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Foxp3的 mRNA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BC 患者外周血 CD4+ CD25+ Foxp3+调节性 T 淋巴细胞减少,免疫抑制功能减弱,提示 CD4+ CD25+ Foxp3+调节性 T 淋巴细胞在 PBC 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对评估 PBC 患者细胞免疫状态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nosinic polycytidylic acid,PolyI:C)注射C57BIL/6小鼠以研究建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动物模型,探讨CD40配体(CD40L)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和在PBC中T淋巴细胞的活化情况。方法20只C57BIM6小鼠随机分对照组和模型组。将polyI:C以5ms/kg的剂量腹腔注射模型组小鼠,对照组注射PBS,每周2次,120d后处死,留取外周血和肝组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HE染色观察胆管病理变化,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及CD40L在T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结果PolyI:C注射120d后模型组小鼠均出现AMA阳性,肝组织小胆管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血清AL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胆管及血清ALP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模型组小鼠CD40L^+/CD4^+、CD40L^+/CD8^+T淋巴细胞[(4.35±0.34)%,(1.42±0.10)%)显著高于对照组[(0.78±0.10)%,(0.43±0.04)%,P〈0.01];而模型组小鼠CD4^+、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25.83±1.80)%,(24.84±2.70)%]与对照组[(20.51±3.46)%,(17.84±1.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lyI:C腹腔注射C57BIM6小鼠120d可引起PBC病变,活化的CD4^+、CD8^+T淋巴细胞在PB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3例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B淋巴细胞(CD19^+)及NK细胞(CD3^-/CD16+56^+)的表达率。结果所有患者化疗后CD3^+、CD4^+、CD4^+/CD8^+表达高于化疗前(P〈005),其中化疗有效组(30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化疗无效组(4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后CD19^+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后NK细胞降低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有效的化疗能够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人参皂甙对烫伤脓毒症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对烫伤脓毒症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脓毒症组(24只)、人参皂甙组(24只)和对照组(18只)。将大鼠用沸水致背部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烫伤后12h腹腔注射内毒素(5mg/kg)予以“二次打击”,制成烫伤脓毒症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CD25^+T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细胞)的细胞数。结果:“二次打击”后大鼠外周血中CD4^+T细胞、CD25^+T细胞比例显著下降,CD8^+T细胞、CD4^+CD25^+Tr细胞比例显著升高;此过程随时间而加重,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用药后24h、72h占淋巴细胞百分比人参皂甙组CD8^+T细胞、CD4^+CD25^+Tr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脓毒症组(P均〈0.01),CD4^+T细胞、CD25^+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脓毒症组(P均〈0.01)。结论:烫伤和内毒素“二次打击”后外周血中CD4^+CD25^+Tr细胞表达增强,人参皂甙可有效抑制其表达,显著改善烫伤脓毒症时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技术比较分析253例恶性肿瘤患者及28例健康正常人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正常人比较,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3^+,CD3^+CD4^+细胞百分率降低,CD^3+CD8^+细胞百分率升高,CD3^+CD4^+/CD3^+CD8^+比值降低,统计学差异均显著(P〈0.05),性别、年龄阶段不影响T细胞亚群水平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监测其T细胞亚群水平对评估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