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观察我院871例经平阳霉素、普萘洛尔住院治疗的血管瘤患者,治疗中按要求进行大便及尿筛查.发现其中16例为阳性结果,平阳霉素组313例有5例发生血尿,2例血便,平阳霉素合用普萘洛尔组558例有7例发生便血,2例血尿合并便血.表明平阳霉素、普萘洛尔在治疗血管瘤时可诱发消化道出血和血尿.  相似文献   

2.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93例肠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便血的病因,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方法对93例便血儿童行肠镜检查,分析出血原因及息肉的内镜治疗.结果 93例中检出大肠疾病75例(80.6%):其中大肠息肉56例(60.2%),其他疾病19例(20.5%),高频电切除息肉41例.结论肠镜检查是便血儿童的首选检查方法,大肠息肉是引起儿童便血的主要原因,在肠镜下切除息肉可达止血和根治病因的目的,且安全可靠.对肠镜未能明确出血原因者,应作其他检查.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分析了小儿纤维结肠镜检查154例,肠镜一次达预检目标成功率为99.4%,对临床不明原因便血、腹痛伴便血、慢性腹泻及反复发作腹痛等患者,明确诊断率为84.4%.高位息肉患者在结肠镜下圈套后行高频电凝切除术,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自拟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难治性便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自拟灌肠方治疗UC难治性便血73例为治疗组,并设50例应用柳氮磺胺吡啶、地塞米松、环丙沙星治疗作为对照组.1周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分别为97.3%和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提示自拟灌肠方与柳氮磺胺吡啶、地塞米松、环丙沙星治疗UC活动期难治性便血比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近4年内收治2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先有呕血,继有便血(黑粪)者16%,主要表现为便血者84%.如从病因分析,由于饮食不当引起者45%,劳倦所伤而致出血者44%,两者合计约为89%.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8例,其中6例为平滑肌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4例,水平部2例.2例为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水平部.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30~70岁,平均46岁,均有反复便血史.术前均诊断为"上消化道大出血",6例伴反复腹痛史,4例有呕血伴晕厥史,1例既往疑"胃溃疡"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仍反复便血.  相似文献   

7.
52例便血患儿的临床分析莫艺璇(广西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桂林市541004)关键词儿童;便血;病因便血在小儿时期并不少见,且病因复杂,为查明便血原因,我院从1990年8月至1997年10月间,对52例便血患儿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及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确诊门诊婴幼儿便血原因,减少误诊、漏诊,并根据病因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门诊便血就诊的5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52例门诊病例显示婴幼儿期便血男女之比1.6∶1,男多于女,原因中比例从高到低排序为:食物牛奶蛋白过敏(50.00%)、肠炎(19.23%)、肛裂(15.38%)、肠套叠(11.53%)、结肠息肉(3.84%).结论 门诊婴幼儿便血原因多样,食物牛奶蛋白过敏、肠炎、肛裂、肠套叠、结肠息肉较为常见,其中食物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率大大提高,对于婴幼儿便血的诊断,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完善血常规、大便常规、B超,必要时检查过敏原、钡灌肠,找出病因后对因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9.
<正> 1.一般资料 本组共6例,男5例,女1例,年龄18—51岁,平均23岁。主要症状为反复腹痛、恶心、便血及贫血;其中1例于87年因腹痛、便血诊断为肠套叠并肠息肉在我院行部分小肠切除术,90年因患梗阻性黄疸、十二指肠息肉、胆总管息肉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95年因十二指肠梗阻再次手术,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息肉并恶变。6例中3例有家族史,所有病人均可在口唇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64年以来遇到结节性多动脉炎2例,开始均误诊为受累脏器相应疾病.现将其中1例分析如下.例1,女,20岁,农民,住院号77177.以冷烧2个月,腹痛、便血9天为主诉于1983年10月3日收住我院.患者8月开始不明原因冷烧,体温38~40℃,全身乏力不适,在当地区院按感冒、炎症治疗不见好转。入院前9天开始腹痛、便血,并发现四肢、腹部肿块,在当地县医院以脓毒败血症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11.
我院近年来采用纤维结肠镜紧急诊治28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4~68岁.临床症状:大量血便,一次便血量500~1 000ml左右,伴有头晕、心悸、血压下降等症状共5例;中量血便,一次血便200~500 ml左右,共13例;粘液血便8例;果酱样大便2例.其中5例患者因大量便血而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经输血400~1 600 ml左右及止血补液等治疗24 h后仍不缓解继续便血,故采取床边结肠镜紧急检查而明确诊断.其余病例均为便血24~48 h之内行结肠镜紧急检查而确诊,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生儿便血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便血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便血的原因,制定治疗措施。结果:40例便血患儿中,10例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而便血,2例因应激性溃疡而便血,3例因缺乏维生素K1而便血,4例因细菌性肠炎而便血,7例因乳糖不耐受而便血,14例因牛奶蛋白过敏而便血。40例便血新生儿的检查情况:17例进行粪便常规检测后发现潜血阳性,说明患儿便中带血;8例出现黏液丝状血便;12例出现黏液脓性血便;3例出现果酱样血便。结论:导致新生儿便血的疾病较多,需要对患儿进行全面检查后才可确诊,临床需根据不同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更好地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3.
儿童便血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储波  蒋丽蓉  周莎  徐亚珍 《海南医学》2007,18(1):47-48,68
目的 探讨儿童便血的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10-2006.3收治的95例便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95例便血患儿中大肠疾病59例(62.1%),其中大肠息肉50例(52.6%);乙状结肠炎3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直肠炎2例;克罗恩病1例;直肠乳头状瘤1例;美克尔憩室29例(30.5%);小肠息肉2例;小肠假淋巴瘤1例;维生素K1缺乏症1例;肛裂1例;原因不明2例.95例患儿中58例行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44例,同时予电凝电切摘除,无一例并发症.99mTc核素扫描检查36例,提示美克尔憩室25例.应用腹腔镜探查术辅助切除美克尔憩室22例.7例原因不明者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美克尔憩室4例,小肠息肉2例,小肠假淋巴瘤1例.6例直肠指检发现直肠息肉者直接经扩肛手术摘除.结论 大肠息肉和美克尔憩室是小儿便血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儿童便血可借助结肠镜和核素扫描明确病因.应用结肠镜诊断和治疗大肠息肉安全可靠,腹腔镜辅助下美克尔憩室切除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左半结直肠癌 (LCRC)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对策。方法 采用直接结肠镜检查加病理活检的方法确诊LCRC 85例 ,其中 37例经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 50岁以上占 60 %。农民占 73 %。首发症状至确诊 <3个月占 56 .5 % ,<1年占 89.4%。便血、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肛门异常是LCRC常见症状 ,便血为主要表现占 83 .5 % ,始发便血 56例 ,占 56/ 71 (76 .87% )。本组临床误诊率 63 .5 %。活检符合率 88.57%。病理形态以隆起 (肿块型 85 .88% )管状腺癌 (98.36 % )为主。 37例手术DUKES分期DaDb1 7例为可切除可治愈癌 ,占 45 .95 %。病程 <3个月DaDb 47.4% ,DcDd 52 .6 %。手术率乙状结肠以上癌 2 0 / 2 6(76 .92 % ) ,肛直肠癌 1 7/59(2 8.81 % )。结论  >50岁属LCRC高发人群 ,为重点结肠镜检查对象。便血是LCRC始发主要表现和重要的结肠镜检查指征 ,应提高对便血的认识 ,放宽镜检范围。LCRC一经诊 ,应及早手术 ,这是切除或治愈LCRC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中西药物配伍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性直肠炎是宫颈癌放射治疗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放疗后0 .5 a~1a内,一般经对症治疗可痊愈。但仍有部分病例发生慢性、迁延不愈、顽固性便血。我们收集了自1994年5月至2 0 0 1年5月宫颈癌放疗后出现的以慢性、顽固性便血为主要症状的放射性直肠炎5例,采用中西药物配伍作药物保留灌肠收到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5例患者经病理证实均为宫颈鳞癌,按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标准分期, 期3例, 期2例。全部病例均行根治性放疗,体外照射加后装腔内放射治疗。5例患者出现便血时间为放疗结束后9个月±2月。临床主要表现肛门下…  相似文献   

16.
陈连来  何义 《黑龙江医学》2007,31(9):718-718
我院自2004-05引进电子结肠镜共检查病人3 000例,酮症酸中毒合并下消化道出血病人较多,其中大部分为内痔出血,它们共同特点为新鲜血,出血量或多或少,或者大便带血,其次为肠肿瘤引起的出血或便血,再次为结肠息肉引起的便血.  相似文献   

17.
我院1992年11月~1998年12月,门诊与病房共诊治小儿消化道出血104例,其中经胃肠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30例,均由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30例患儿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新生儿1例,3岁1例,~5岁3例,~7岁8例,~9岁10例,~14岁7例,病程1d~6年,多数在6个月~2年。1.2 临床症状与体征 3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儿中呕血4例,便血21例,呕血伴便血者5例。呕血或便血伴有腹痛24例,呕血或便血伴有贫血者20例,呕血或便血伴有循环障碍者1例。原发性溃疡伴出血者27例,继发性溃疡伴出血者3…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性分析181例便血患者的结肠镜检查结果,探讨不同年龄组便血患者的病因,以及结肠镜在便血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小儿便血的病因、检查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该院2009~2014年98例便血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98例病例中结肠、直肠息肉42例(43%);其次是肠套叠、美克尔憩室、出血坏死性肠炎、肠重复畸形等36例(38%),肛裂10例(10%),过敏性紫癜10例(9%)。结论:肠套叠是引起小儿便血的常见原因,治疗效果较满意。直肠结肠息肉是小儿慢性便血的最常见原因,肠镜检查是慢性便血儿童的首选检查方法,在肠镜下切除息肉可达止血和根治病因的目的,而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胆道大出血临床上并不少见,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三或第四位.我科自1978年6月~1987年6月共收治胆道大出血28例,其中12例系胆道术后大出血,现分析讨论如下. (一)临床资料 1.性别和年龄: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17~67岁,其中40~60岁18例,占64.3%. 2.临床表现:2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胆绞痛23例.11例同时有呕血和便血,其余为便血;1例为术中门脉胆管瘘大出血;12例胆道术后均有T管大出血;血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