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及二十一世纪的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含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及缺血性心性猝死 ,考虑其存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继发的血栓形成这一共同的病理改变 ,本文就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病理 -粥样斑块破裂的病理生理做一详细叙述。一、粥样斑块破裂的病理学基础粥样斑块破裂时纤维性被膜破裂或断裂 ,脂质核暴露于血管内腔。通常易发生在偏心型斑块的边缘部分 (肩部 )。另外 ,也有还未形成脂质核的纤维性被膜的糜烂面或非肩部的中心部分破裂者。 Richardson等报道了因冠脉血栓形成致死的 85名患者 ,通过剖检所得的 10 0份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结果显示 ,偏心…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学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溃烂,进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血流完全中断或极度降低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的综合征,它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梗以及缺血性心脏病猝死。这个概念于80年代后期在对缺血心脏病的病理学研究基础上提出,近来由于分...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又称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致急性冠脉供血不足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1]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急性心肌梗死(AMI)、猝死 (SCD) ,是冠心病发展后期较严重的临床征候。冠心病是世界范围内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在美国约 50 %的冠心病患者出现ACS ,而ACS病人中约 3 0 % 4 0 %以前无任何冠心病的临床征象 ,故对ACS的发病机理和防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一、发…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子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主要发病机理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不稳定化、斑块破裂、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引起冠状动脉血流急剧下降。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子有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另外还...  相似文献   

5.
所谓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指因冠脉粥样斑块的破裂及其血栓形成,血栓使冠脉闭塞的一系列改变,致使心绞痛加重和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综合病症。ACEI在治疗AMI后的心衰、左室重构的重要性是肯定的。但这种药物对冠脉粥样斑块的自然过程是如何修饰的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在动脉硬化、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冠脉介入治疗伴发的慢性期再狭窄等缺血性并发症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急性冠脉综合征,其血管病变以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及血栓形成为主,因此在预防及治疗中,重点是使斑块稳定化及阻止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关键是血小板,作为抗血小板...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型心绞痛为易移行为心性猝死或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险病理状态,最近已知其发病机理以冠脉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为重要的原因。从而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以及伴缺血的(心性)猝死等考虑为系列性病理过程,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  相似文献   

8.
近年,随着生活习惯病的增加及高龄化,以动脉硬化为主的血管病变增加,致使心肌梗塞及脑梗塞等的发病率增加。动脉硬化是内膜的肥厚性疾病,肥厚的内膜称为粥样斑块。以往研究显示,人冠脉粥样斑块由于某些原因可发生不稳定化,此不稳定斑块一旦发生破裂、糜烂,随之内腔的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及心源性猝死等,即所谓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一组病症总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i以下简称ACS)。其发病被认为是起因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内存在着富含胶状胆固醇酯的脂核,表面包被有薄层纤维性薄膜。当发生血管内皮损伤及血管壁的应激反应,以及炎症改变等时,斑块破裂,即以“冠脉粥样斑块破溃”开始,继之诱发血栓形成而导致冠脉的完全或不完全闭塞,从而引起致死性的心肌缺血、坏死。另方面。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诊断和治疗是在心肌缺血致心肌不断坏死的状态下,或者说是在混有已坏死心肌细胞的状态中进行的。对于像这种进展型、紧迫型的急性心肌损害做出早期诊断曾经非常困难。即使是在1992年引入ACS的概念以后。也很难做出早期诊断。但是现在血清学上已经能检出约1g的心肌坏死。这就是心肌肌钙蛋白的定量检测,即利用心肌坏死标志物诊断出微小梗死。根据2000年经ESC/ACC联合委员会制定的(心肌梗死的再定义),提示以心肌肌钙蛋白的升高作为诊断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从而使利用血清生化标志物进行诊断和评价预后(重症度),甚至使预测冠脉再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起因于冠状动脉硬化症,其发病机制在于不稳定性粥样斑块出现破绽,而斑块局部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作用很重要。这些细胞群也是免疫应答细胞群,在动脉硬化症和ACS时作为免疫反应而发挥作用。所谓免疫,是机体有效识别和排除感染病原体及各种异物的机体防御机制。最近从免疫反应角度研究发现了关于动脉硬化症,特别是ACS的新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见解1994年美国与欧州的学者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提出新的定义,认为ARDS的“a”不是成人(adult)而是急性(acute)。早在1967年Ashbaugh就已提出改变原有的名称。ARDS是以肺部炎症和血管通透性...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性心绞痛专辑──从症状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新分类南野隆三等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冠状动脉进行性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及凝血、纤溶系统的障碍,从发展为心肌梗塞的角度看,主要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不稳定性心绞痛时...  相似文献   

13.
复发性风湿病(一种新综合征)复发性风湿病(Palindromicrheumatism.PR)为一种原因不明的间歇性发作的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在日本女性多于男性,多发于20岁以下年轻人,膝关节最易受累,手指、手、肩、肘、踝、足趾等亦可受累。以急...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淋巴增殖性疾病高见刚一、MALTomaIsaccson(1983)首倡发生于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的低恶性度B细胞淋巴瘤应区别于其它淋巴瘤而成为一个独立疾病。并称此淋巴瘤为“MALToma”,现就其独特所见分述于下。组织形态学特征典型的...  相似文献   

15.
腰背肌间隔综合征腰背肌间隔综合征(campartmentsyndrome)是最常见的腰痛原因之一。该症于1981年由Peck等首先报导。它是由肌间隔内压变化而诱发的局部神经痛,有急性与慢性型。由外伤、劳损、体质缺乏锻练等内外因素引起,有时伴发于腰肌纤...  相似文献   

16.
抗合成酶肌炎综合征抗合成酶肌炎综合征的合成酶是氨基酸转移RNA酶(aminoacyltransfer(t)RNASynthetase)已知是对histadyl-,threonyl-,lsoleucyl-,ghycyl-tR-NASynthet。Se的...  相似文献   

17.
代谢综合征多发的动脉硬化性疾病,是以炎性改变及血管壁细胞增殖为基础,以粥样斑块破溃与血栓形成为契机发病的。经细胞生物学、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试验证实,炎症与血栓形成倾向与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表1)。代谢综合征时还可见血凝功能亢进、纤溶系统功能低下,以致纤溶系统障碍,使血栓难以溶解的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1(PAI-1)血中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8.
急性胃粘膜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胃粘膜病中国医科大学李德祥急性胃粘膜病(acutesastricmucosalksion,AGML)尽管早在1968年由Kats及Siegel所提出,但迄至今日仍易被临床及病理所遗漏由于本病是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必须予以充分的注意。本病...  相似文献   

19.
围术期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术期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的进步,明确了细胞因子(cytckines)在侵袭的信息传递、自身防御应答中的中心地位。如同机体遭受过大侵袭(如败血症等)时的炎症反应一样,可发生“系统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  相似文献   

20.
HIV病毒学与AIDS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type1,HIV-1)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称艾滋病(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的病原体。1995年以来,对该病毒的宿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