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在静脉留置中无针正压输液接头的更换时间。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5月,在医院住院治疗的180例使用无针正压输液接头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分别在使用接头的第5、10、15天开始,对接头的冲洗液行普通细菌学培养,直至细菌培养为阳性。结果 A、B、C 3组患者使用接头平均生长细菌的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压接头冲洗液开始生长细菌天数平均为18.34 d,标准差为2.62 d,取99%可信区间(18.34±2.58)×2.62,为11.58~25.10 d。结论无针正压输液接头使用在静脉置管中的更换时间为<11 d。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PICC与静脉留置针应用于神经内外科患者输液中的疗效差异,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的给药途径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时间,并能有效地减轻病人痛苦以及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方法将我院250神经内外科输液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120例PICC置管设为A组,130例静脉留置针为B组,记录两组留置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静脉炎率7%,B组静脉炎率53%;A组疼痛率13%,B组疼痛率65%;A组并发症率3%,B组并发症率45%。结论在神经内外科患者输液治疗中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优于静脉留置针,尤其对病情较重、病程长的患者,更值得临床推广与合理选用PICC置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治疗中应用不同输液接头对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实施PICC治疗患者339例,按数学随机方法分为机械阀组、肝素帽组、分隔膜组,每组各113例,3组患者分别实施对应输液接头治疗,对比3组患者感染率、发生时间、插管天数,并对感染患者实施病原菌检测。结果 339例患者中发生感染43例,感染率12.68%;分隔膜组患者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2.65%,机械阀组为18.58%,肝素帽组为16.81%,分隔膜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阀组与肝素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隔膜组感染患者平均插管天数为(10.47±0.79)d,优于其他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分离出病原菌4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9株占64.4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6株占35.56%,以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结论分隔膜类输液接头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率明显较低,且导管使用时间长;同时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中革兰阳性菌是主要病原菌,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Q—syte)与预充式导管冲洗器(Posinush)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冲管、封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24例行PICC置管术需要化疗的肿瘤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2例,对照组采用肝素帽连接PICC导管,采用肝素液封管护理,观察组采用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连接PICC导管,采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封管护理,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导管堵管发生率、操作时间、针刺伤次数。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导管堵管发生率、操作时间、针刺伤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和预充式导管冲洗器联用对PICC进行冲封管效果好,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堵管率,减少PICC导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方法与部分刺激性化疗药物导致静脉炎的关系.方法:以住院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分为3组:A组.使用头皮钢针穿刺外周静脉;B组,使用静脉留置针;C组,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观察采用三种不同的静脉给药方式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A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84%(21/25),B组发生率为51.5%(18/35),C组发生率25%(10/40).结论:PICC可以有效地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应作为刺激性化疗药物的首选穿刺方法.不宜使用PICC的患者,可以用静脉留置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向瓣膜式PICC在血液病人输注化疗药物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穿刺方法的对比。方法将129例次住院化疗患者分3组,A组:使用头皮钢针穿刺外周静脉41例次;B组:使用静脉留置针50例次;C组: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38例次。结果①静脉炎:A组发生率39.02%(16/41),B组32%(16/50),C组5.26%(2/38),P<0.01。②外渗:A组发生率21.95%(9/41),B组10%(5/50),C组2.63%(1/38),P<0.01。结论血液病人治疗的输液通道应首选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可保护血管,减少并发症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Q-syte分隔膜密闭式无针接头静脉留置针适宜的封管时间.方法:选取我科所收治的150例静脉留置针使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Q-syte分隔膜密闭式无针接头进行无菌连接,予以正压脉冲式封管,且A组每8h封管1次,B组每10h封管1次,C组每12h封管1次,统计三组患者静脉留置针使用期间静脉炎与堵管发生率以及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A组患者中静脉炎发生率最高,显著高于B、C组;C组堵管发生率最高,显著高于A、B两组(P<0.05);三组提早拔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B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最长,与A、C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患者应以每10小时封管,可以有效降低静脉炎、堵管的发生率,减少因静脉炎与堵管造成的提早拔管,从而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术后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方法对该院10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1周内的病人,根据病人对输液方式的意愿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输液,B组采用头皮钢针输液。结果 A组的穿刺次数、局部血肿、液体渗漏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穿刺部位发红、静脉炎发生率亦低于B组(P=0.05),而管道堵塞则无明显差异。结论使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为乳腺癌术后病人输液可有效地减少穿刺次数,在保护好病人血管的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也可减少护士因针刺伤引发的职业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一次性无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癌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攀枝花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2013年4月-2013年8月收治的癌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患者给予PICC管,B组患者给予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以及并发症发生率,PICC和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和疼痛感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5.00%,明显低于B组的45.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4,P<0.05)。A组疼痛感评分(2.28±2.17)分,明显低于B组(6.18±3.05)分;A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57.13±1.09)d,明显长于B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8.25±3.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中发生2例PICC导管堵塞,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B组中发生6例留置针脱落,2例堵塞,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P<0.05)。结论癌症患者给予PICC留置效果明显优于静脉留置针,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科输液中留置针的选择。方法将180例需长期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观察组采用24G一次性使用正压无针式留置针,规格0.7mm×19mm,透明敷贴。对照组采用24G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规格0.7mm×19mm,单独正压接头,透明敷贴。两组置管后护理方法相同,比较两组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采用24G一次性使用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究中等长度导管(MC)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静脉输液治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以期为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过程防治CRBSI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Embase、Cochrane Library、ProQues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化学治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化学治疗并留置PICC的400例肿瘤患者,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法将就诊患者以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300例)和测试集(100例)。根据感染发生情况将训练集患者分为无感染组和感染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及随机森林的集成分类算法分析患者PICC置管后出现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对比二者的预测效能。结果 训练集300例化学治疗患者中,32例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感染(10.67%),与无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单次置管穿刺次数更多,PICC留置时间更长,导管移动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及换药频次更高,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及免疫功能更低(均P<0.05)。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换药频次、WBC及免疫功能均为患者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随机森林模型显示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结果依次为:PICC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WBC、换药频次及免疫功能。随机森林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留置双J管后定植细菌的种类分布。方法收集某院泌尿外科2013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妊娠期留置双J管的患者。根据留置双J管的时间,将其分成A组(置管时间≤1个月)和B组(置管时间1个月)。所有患者在拔管前后分别进行膀胱尿及双J管细菌培养,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膀胱尿及双J管定植细菌的种类及阳性检出率。结果共纳入妊娠输尿管梗阻患者237例,其中A组129例,B组108例。双J管细菌培养共检出细菌78株,A组检出35株,B组检出43株,两组患者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所占比率分别为54.29%、67.44%,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所占比率分别为37.14%、25.58%;检出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0株)、肠球菌属(12株)、葡萄球菌属(12株)、肺炎克雷伯菌(11株)及铜绿假单胞菌(7株)等。A、B两组患者的双J管细菌培养阳性率均高于膀胱尿培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双J管细菌培养阳性率(39.81%)高于A组患者(2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患者的膀胱尿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妇女留置双J管定植的细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且留置的时间越长,细菌定植的概率越高,培养阳性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留置导尿病人更换一次性集尿袋的时间与发生尿路感染的关系。方法:将167例留置导尿管前尿培养无细菌生长的留置导尿者随机分为三组,即每天更换集尿袋(A组),3d更换1次(B组),5d更换1次(C组),并每天采集三组病人集尿袋中的尿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尿培养细菌阳性率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B、C两组尿培养细菌阳性率明显低于A组,C组阳性率低于B组。结论留置导尿的病人频繁更换集尿袋可能引发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的病人5d更换集尿袋1次为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培养法对提高涂片阴性分枝杆菌检出率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某院2019年1月—2021年9月送检住院首诊患者的普筛标本,并按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固-液双培养进行分组。另选取涂片分枝杆菌阴性,固体、液体或固-液双培养阳性的患者,将其按送检标本部位分为肺分枝杆菌组和肺外分枝杆菌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共调查涂片阴性患者6 492例,其中固体组3 234例,液体组1 938例,双培养组1 320例,253例培养阳性,检出率3.90%,固体组、液体组、双培养组培养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35%(76例)、4.54%(88例)、6.74%(89例);肺分枝杆菌检出率分别为3.11%、6.02%、7.13%,肺外分枝杆菌检出率分别为1.02%、2.68%、6.09%。253例涂片阴性培养阳性的患者中男性143例、女性110例;平均年龄(58.34±18.47)岁;检出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4.65、10.45、9.89 d。肺分枝杆菌组中男性、咳嗽咳痰、呼吸道基础疾病、胸部CT有炎性渗出、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结果阳性所占比例较肺外分枝杆菌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动化核酸快速检测设备FilmArray meningitis/encephalitis (FA ME) panel、宏基因组第二代测序(mNGS)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6月—2021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29例疑似CNS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FA ME检测及mNGS,结合细菌/真菌培养,以及病毒核酸/血清学结果,比较FA ME、mNGS在CNS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效果。结果 FA ME、mNGS细菌阳性率分别为7.1%、9.1%,数值略高于细菌培养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真菌方面,FA ME、mNGS阳性率分别为10.7%、13.6%,均低于真菌培养(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FA ME、mNGS检测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3.6%、18.2%,高于院内病毒核酸/血清学检测(0)。结论 FA ME、mNGS目前不足以代替院内常规检测,但可作为传统检测的补充手段提高CNS感染病原体检出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成人家庭肠外营养(HPN)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为HPN患者选择合适的静脉血管通路装置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图书馆、Pubmed、Embase、Ovi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及中国知网建库至2019年3月关于HPN患者CRBSI发病率的研究,应用Stata 13.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队列研究文献,1 40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PICC的HPN患者CRBSI发病率低于CVC (12.14% VS 37.18%,RR=0.42,95%CI:0.34~0.52)。有6篇文献报道CRBSI日发病率,结果显示PICC的CRBSI发病率低于CVC(12.97% VS 37.21%,RR=0.37,95%CI:0.23~0.6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PICC置管方式组(超声引导、X线检查、未报道组)、报道CRBSI的诊断方法组、不同血管导管使用日数组(报道和未报道组)、报道感染菌群种类组PICC患者CRBSI发病率均低于CV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CVC相比,成人HPN患者选择PICC进行治疗时CRBSI的发生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采样方法对透析机与供水回路连接处透析用水微生物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集某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54台透析机与供水回路连接处的透析用水,根据不同采样方法分为3组,分别为单人采样组(2018年1—12月)、双人采样组(2019年1—12月)、取样阀采样组(2020年1—12月),监测3组透析用水细菌、内毒素和采样用时情况。结果 单人采样组、双人采样组、取样阀采样组透析用水内毒素含量分别为(0.24±0.33)、(0.11±0.09)、(0.06±0.03)EU/mL,细菌培养总数分别为(19.43±23.13)、(9.17±14.73)、(1.26±1.62)CFU/mL,采样用时分别为(196.50±16.52)、(144.17±11.50)、(55.02±5.87) s,总体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取样阀组采样用时最少(55.02 s),平均内毒素含量最低(0.06 EU/mL),细菌培养菌落数最低(1.26 CFU/mL)。单人采样组、双人采样组、取样阀采样组3组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探讨二甲双胍对PCOS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6例PCOS患者和100例非PCOS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肥胖患者和非肥胖者,调查BMI、血清瘦素、FPG、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并分析其相关性.PCOS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二甲双胍治疗组),观察二甲双胍对PCOS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PCOS患者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和I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COS患者中胰岛素抵抗者的瘦素水平显著高于非胰岛素抵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瘦素水平与BMI、胰岛素和IR均呈正相关(P<0.05),与FPG无明显相关性(P>0.05).B组患者排卵率(58.1%)、妊娠率(25.6%)明显高于A组(分别为27.9%、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患者瘦素和胰岛素水平均明显升高,瘦素水平升高是肥胖的内在表现,胰岛素抵抗与瘦素抵抗可同时存在,血清瘦素与BMI、胰岛素和IR呈明显正相关.二甲双胍可显著提高PCOS不孕患者的排卵率和妊娠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海南地区某医院肺纤维化急性加重(AE-IPF)患者病原学检测结果,为AE-IPF患者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海南省该院住院的AE-IPF患者,分析其呼吸道病毒IgM抗体、痰细菌学培养和非典型病原体核酸检测结果,比较病原学阳性组与病原学阴性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AE-IPF患者52例,其中病原学阳性组23例,病原学阴性组29例。病原学阳性组患者发热、脓痰,以及接受抗感染治疗的比例更高,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降钙素原更高,而病原学阴性组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比例更高,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学阳性组患者痰细菌培养、病毒IgM、非典型病原体核酸检测阳性分别为15、10、9例,痰细菌培养中检出最多的是绿假单胞菌(14.7%,5例),病毒IgM检测阳性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为多,均为8.8%(3例),非典型病原体核酸检测阳性者中肺炎支原体居多(17.7%,6例)。结论 感染可能是海南地区该院AE-IPF患者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临床表现及炎症指标有助于提示AE-IPF患者存在感染的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