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目的 了解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术后肺炎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1月某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术后肺炎发生情况、病原菌分布,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98例肺癌手术患者中发生术后肺炎36例,感染率为9.05%;检出病原菌4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0株(占46.51%),革兰阳性菌9株(占20.93%),真菌14株(占32.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75岁、合并COPD、FEV1%<70、开胸手术、肺叶手术、手术时长≥ 180 min、血清清蛋白<35 g/L是导致术后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肺炎发病率高,影响因素多,应针对危险因素做好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术后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3例,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和病变部位、大小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术、双肺叶切除术和全肺切除术。前两年每2~3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4~6个月随访1次。临床病理学参数进行Pearson's Chi-squared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独立危险因素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率以生命表法计算。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75岁以上组49.45%,75岁以下组40.04%)无明显差异。年龄并不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吸烟、术中失血量和淋巴结清扫是危险因素。75岁以上组5年总体生存率(51.65%)明显低于75岁以下组(68.93%)(P0.05),但肺癌特异性死亡率在两组间却没有差异(P0.05)。结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与吸烟、失血量和淋巴结清扫有关,但与年龄无关。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不应视为不适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于2011年1月-2017年10月医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37例,均行手术治疗。对术后医院感染患者分离培养病原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537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中,发生术后医院感染61例,感染发生率为11.36%;61例术后医院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8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9株占61.25%、革兰阳性菌24株占30.00%、真菌7株占8.75%;主要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和阿米卡星耐药率较高,均75%;主要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和青霉素耐药率较高,均8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1个月、吸烟及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率较高,分离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术后医院感染受多因素影响,故应采取防范措施,降低术后医院感染;同时应根据病原菌分离和耐药性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5.
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放疗、化疗、手术等因素对放射性肺炎(RP)的影响。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10月共300例放疗患者入组行前瞻性分析,所有患者按NCCN标准接受综合治疗,对各因素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放射性肺损伤评估:全组0级216例,1级36例,2级31例,3级17例,无4级放射性肺炎发生;化疗>5周期,同步治疗,放疗中使用氨磷定及放射剂量与放射性肺炎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全肺照射平均计量(MLD)、肺V10、V20在RP的发生上相关性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有明显下降,但转化生长因子β、血小板衍生因子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疗后患者的NK细胞较放疗前增加明显,CD3+、CD4+、CD8+、CD4+/CD8+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周期、同步治疗、放疗中使用氨磷定、放射剂量、放射因素(MLD、肺V10、V20)及细胞因子ACE与RP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残留预后因素。方法 94例非小细胞肺癌因手术难以彻底切除而术后残留,其中2 8例患者行术后补充放疗,6 2例行术后全身化疗。结果 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 1 .0 %、8.5 %、3.2 %。鳞癌、腺癌、鳞腺癌5年生存率分别为0、5 .4 %、9.1 %,P >0 .0 5。中心型肺癌、周边型肺癌5年生存率分别为0、5 .0 %,P >0 .0 5。放疗组、非放疗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1 %、1 .5 %,P >0 .0 5。化疗、非化疗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2 %、3.1 %,P >0 .0 5。纵隔淋巴结转移、非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分别为3.4 %、2 .9%,P >0 .0 5。结论 病理类型、肺癌类型、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与预后无关,术后放化疗不改善术后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8.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2)
目的详细了解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化疗治疗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对导致其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320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析患者放化疗治疗期医院感染率及感染部位构成,检测病原菌分布,分析患者放化疗治疗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320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发生感染89例,感染率为27.81%,感染部位主要以上呼吸道为主,占35.96%,其次为下呼吸道和胃肠道,分别占23.60%和13.48%;89例感染患者标本中共检测出病原菌138株,其中以革兰阴性菌87株为主,占63.04%,革兰阳性菌39株,占28.26%,真菌12株,占8.70%;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肿瘤TNM分期、化疗周期、化疗方案、激素使用情况、CD4/CD8的比值、中性粒细胞计数是导致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化疗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CD4/CD8的比值、中性粒细胞计数是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详细了解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化疗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和导致其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于改善老年非小细胞癌肺癌患者的预后和改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方法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共300例放疗病人入组行前瞻性分析,所有病人接受综合治疗,对各因素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采用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结束、6个月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是8%,28%。6个月后放射性肺损伤评估:全组0级216例,1级36例,2级31例,3级17例,无4级放射性肺炎发生。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和放射性肺炎无明显相关性,同步治疗及放射剂量与放射性肺炎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了解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控制治疗因素对放疗的影响,适当采用一定的药物预防手段,从而提高放疗疗效和剂量,并尽量减轻放疗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共300例放疗病人入组行前瞻性分析,所有病人接受综合治疗,对各因素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采用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结束、6个月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是8%、28%。6个月后放射性肺损伤评估:全组0级216例,1级36例,2级31例,3级17例,无4级放射性肺炎发生。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和放射性肺炎无明显相关性,同步治疗及放射剂量与放射性肺炎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了解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控制治疗因素对放疗的影响,适当采用一定的药物预防手段,从而提高放疗疗效和剂量,并尽量减轻放疗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激励式呼吸训练联合口腔去污染对老年胃癌患者手术后肺炎(POP)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行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激励式肺计量器训练联合洗必泰口腔去污染。分析两组POP发病率、口咽部定植菌检出率等指标。结果 共纳入96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13例患者发生POP,POP发病率为13.54%。试验组患者POP发病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口咽部定植菌检出率(6.25%)低于对照组(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及呼吸训练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中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日数、抗菌药物费用、总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进行激励式呼吸训练和口腔去污染有助于改善运动耐量,减少呼吸道微生物定植,降低POP发病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探讨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应用第3代化疗药物的疗效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Ⅲb~Ⅳ期老年NSCLC患者,其中44例应用第3代化疗药物(化疗组),25例应用最佳支持治疗(BSC组),对两组病例的预后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疗效分析及生存分析。结果化疗组较BSC组可显著延长生存的中位生存时间(mST9.4个月vs.4.8个月,P=0.042),但序贯放化疗与单独化疗、BSC比较,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以及化疗周期≥4对于该组老年患者是可以接受的,分别较单药化疗(mST21.3个月vs.6.3个月,P=0.015)或化疗周期<4(中位生存时间34.6个月vs.8.8个月,P=0.002)的患者有明显的生存优势。疗效评估为病情稳定或部分缓解均比疾病进展有更好的生存时间。化疗组最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各年龄段对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对PS评分0或1分的Ⅲb~Ⅳ期老年NSCLC患者,一线化疗可显著延长生存时间,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颅患者手术后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1月—2015年12月某大型教学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及手术后肺炎发生情况等。分析开颅手术患者手术后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880例开颅手术后患者,发生手术后肺炎178例,发病率为20.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术前合并基础疾病、ASA分级为Ⅲ-Ⅳ级、失血量大、手术持续时间长、术前住院日数长、术中输血、留置胃管、机械通气时间≥4 h、有气管切开、急诊手术的患者手术后肺炎的发病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个变量为手术后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按OR值从大至小排序依次为气管切开[OR=27.73,95%CI(2.49~30.83)]、术后留置胃管[OR=4.55,95%CI(2.54~8.16)]、急诊手术[OR=4.34,95%CI(1.49~12.63)]、机械通气时间[OR=2.81,95%CI(1.37~5.75)]、术前住院时间[OR=1.06,95%CI(1.02~1.10)]、年龄[OR=1.03,95%CI(1.01~1.04)]。结论开颅手术患者手术后肺炎发病率高,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降低其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单药一线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初治老年患者予以多西他赛70mg/m~2治疗,21d为1周期,完成2周期后评价疗效,有效及稳定病例治疗4个周期,随访至疾病进展和死亡。结果 26名可评价病例中,总有效率26.9%,疾病控制率57.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3.6个月。中位生存期8.5个月,1年生存率为35.6%,主要毒副反应为细胞减少,乏力,脱发为主,分别为61%,64%,57%。结论国产多西他赛单药一线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临床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采用体部伽马射线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系统.对9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探讨临床上质量控制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结果:CR(完全缓解)34.1%(31/91),PR(部分缓解)61.5%(56/91),NC(无变化)4.4%(4/91),有效率95.6%(87/91),临床疗效满意。结论:临床上一些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可以达到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过程中质量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指标计算综合得分,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医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例信息;基于非小细胞肺癌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患者治疗质量综合得分;建立以综合得分为因变量、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的Beta回归模型,进行治疗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收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67例;治疗质量综合得分为(0.768±0.118)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工作、医保状况、合并症、组织学分级、淋巴结清扫及癌症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性(OR=0.761,95%CI:0.678~0.854)、有工作(OR=0.783,95%CI:0.647~0.947)、有合并症(OR=0.703,95%CI:0.618~0.800)、癌症晚期(OR=0.458,95%CI:0.345~0.609)患者综合得分较低;新农合医保(OR=1.563,95%CI:1.278~1.912)、组织学中低分化(OR=1.292,95%CI:1.020~1.638)、实施淋巴结清扫术(OR=1.288,95%CI:1.007~1.665)的患者治疗质量较高。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提示:减轻职业压力、提高患者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率、提高罹患合并症的患者及癌症晚期患者的指标依从率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质量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破伤风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医生防控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9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AP分为两组,统计病原菌分布,分析破伤风患者合并HAP的危险因素。结果 75例破伤风患者,发生HAP者44例(58.7%),死亡11例患者均合并HAP。破伤风患者合并HAP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HAP组患者年龄≥60岁、长期吸烟、合并慢性肺疾病、Ablett分级≥Ⅲ级、气管切开的比例均高于非HAP组患者(均P<0.05);log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长期吸烟(OR=7.00,95%CI:1.17~41.91)、合并慢性肺疾病(OR=9.84,95%CI: 1.37~70.52)、Ablett分级≥Ⅲ级(OR=24.53,95%CI:3.81~157.76)是破伤风患者合并HAP的独立危险因素。44例患者分离出病原菌24株,以铜绿假单胞菌(8株)、肺炎克雷伯菌(7株)等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 破伤风患者合并HAP的发生率高,H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长期吸烟、合并慢性肺疾病、Ablett分级≥Ⅲ级的破伤风患者易发生HA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甘肃省人民医院2012—2018年收治并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自行设计调查表,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调查患者基本特征、手术相关情况、感染情况等。按照患者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临床参数进行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收治行胃癌根治术患者427例,感染组60例,非感染组367例。术后感染发病率为14.05%,感染类型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占41.67%。60例患者分离出63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34株,占53.97%)。革兰阳性菌中主要为草绿色链球菌(19株),并检出5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0例术后感染患者中,单一病原菌感染患者44例(73.33%),两种病原菌感染患者9例(15.00%),三种病原菌感染患者7例(11.67%)。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吸烟、消化性溃疡、切除部位、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静脉置管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是胃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消化性溃疡基础疾病史[OR=2.577,95%CI(1.193~5.568)]和手术前住院时间长[OR=2.227,95%CI(1.079~4.599)]是胃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该院胃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医务人员可针对其相关危险因素实施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尤其是术前消化性溃疡基础疾病及术前住院时间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其病理类型和Primary Tumor-RegionalLymph Node-Distant Metastasis分期(TNM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NSCLC患者9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中MMP-9和VEGF含量,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秩相关分析对不同病理类型和不同TNM分期的2种因子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0例腺癌及47例鳞癌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Ⅳ期肺癌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分别为(251.1±72.43),(261.30±67.21),(279.1±74.67),(313.2±75.2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2,P<0.01);TNM分期与血清中VEGF含量呈正相关(r=0.62,P=0.01);腺癌与鳞癌患者血清中MMP-9含量分别为(856.7±81.5),(623.2±75.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5);Ⅰ、Ⅱ、Ⅲ、Ⅳ期肺癌患者血清中MMP-9含量分别为(602.8±78.4),(714.5±79.3),(880.5±72.9),(934.5±73.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0,P=0.01),TNM分期与血清中MMP-9含量呈正相关(r=0.52,P=0.0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2种因子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74,P<0.01)。结论NSCLC患者血清中MMP-9和VEGF含量与TNM分期关系密切,2种因子间呈明显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