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采样点透析用水微生物监测结果的差异,探讨供水管路微生物污染高风险环节。方法 依据YY 0572—2015《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用水》要求,对57所透析中心进行多点采样,包括水处理系统出水口、回水口、进水软管与透析机连接处等,检测透析用水菌落总数和内毒素指标。结果 透析用水菌落总数和内毒素合格率,以水处理系统出水口处最高,均为100%;其次为回水口处,分别为96.88%、95.31%,进水软管与透析机连接处分别为80.86%、77.03%;储水罐、配液桶等处两项合格率最低,分别为66.67%、83.33%。结论 透析机连接软管、储水罐、配液桶等处是透析用水污染的主要环节,临床消毒应关注到此类消毒盲区,日常监测应强化对透析机连接软管等高风险点的采样。  相似文献   

2.
滕朝宇 《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0):136-137
目的:研究水处理系统中反渗膜及管路对透析用水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统一的透析调查表对2006年度长沙市20家透析单位进行调查。选择血液透析水处理系统易于取样又能代表水处理污染情况的4点(原水、反渗水1(配制B液取样点)、反渗水2(进入透析机前取样点)、透析器入口透析液取样点)采水样进行内毒素定性检测。结果:管路定期消毒时间的长短,水处理系统是否设计有储水罐,管路设计是否有死腔、死腔次环路、热消毒管道,以及反渗透膜的使用时间等,对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的质量均有显著影响。结论:透析用水的卫生质量与水处理系统使用年限、是否及时更换和消毒、管路设计有无死腔与储水罐以及A、B液配制等有关;透析用水及透析液双级反渗优于单级反渗水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搬迁前后血透室透析用水及透析液质量状况.方法 回顾分析医院搬迁前后1年血透室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的内毒素、细菌培养菌落计数、游离氯和硬度定性.结果 医院搬迁前后反渗水输水管路近端的内毒素分别为(0.125±0.073)、(0.020±0.005) EU/ml,反渗水输水管路远端的内毒素为(0.261±0.008)、(0.128±0.083)EU/ml,透析液入透析器口的内毒素为(0.456±0.178)、(0.256±0.071)EU/ml,浓缩B液的内毒素为(0.219±0.113)、(0.096±0.125)E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搬迁前后透析用水及透析液内毒素和细菌培养菌落计数超过干预标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液入透析器口内毒素较其他采样部位高;游离氯和硬度定性全部合格.结论 新医院采用双级反渗装置、管路热消毒及更严格的浓缩B液配制制度使透析用水及透析液质量有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滕朝宇 《医疗装备》2010,23(5):30-31
本文对长沙市部分透析单位的透析用水及透析液质量的状况进行了调查,从内毒素、游离氯、硬度测试三方面检测、分析,提出改善透析用水的质量的办法,以及透析用水、透析液的卫生质量与水处理系统使用时间和反渗膜、活性炭、软水器及时更换、定期维护及管路消毒与更换,与管路设计有无死腔、有无储水罐等得关系。以进一步提高长沙市透析单位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近3年湖南省医院血液透析用水的卫生状况,为血透用水卫生质量的规范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9-2011年先后采集湖南省的77家不同等级医院的血液透析用水样品,按照《血液透析用水卫生标准》进行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分析和判定。结果血透用水中氯化物、钙、氯胺、内毒素和菌落总数等超标率分别为11.7%、2.6%、2.6%、23.4%、1.3%,其他项目均合格。三甲医院和非三甲医院透析用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湖南省血液透析用水卫生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氯化物和内毒素,定期监测、及时更换水处理设备组件、加强输配水管路的清洗消毒等措施是提高血液透析用水水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水处理各环节对血液透析用水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水处理各环节对血液透析用水质量的影响。方法 2003年对湖南地区99家透析中心水处理方式、各部件更换消毒情况以及反渗水生物学及理化特征进行卫生学调查和测定。结果 前处理填料及反渗膜更换时间、消毒间隔时间以及反渗水输送模式对反渗水生物学特性及理化特性均有影响。结论 定期做好水处理消毒及填料更换以及采用闭路循环输送反渗水是保证透析用水水质合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细菌感染预防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液、透析用水水质状况,分析细菌内毒素及菌落数超标的原因及相关性,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同时督促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收集分析自2006年1月-2010年7月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监测数据,分别比较A、B两种方法,水处理管路更换前后监测结果,对透析用水、透析液现场采样并对照监测细菌菌落数及内毒素,为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依据。结果使用不同的内毒素检测方法对透析液、透析用水内毒素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方法为69.23%,B方法为100.00%;对照透析液、透析用水细菌菌落数与内毒素含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菌落数合格率为81.58%,内毒素合格率为90.79%。结论探索一种科学可行的内毒素含量检测方法;透析用水、透析液含菌量与内毒素含量不成正比;透析用水、透析液的水质状况与水处理系统管路长短、有无死腔、使用年限、有无生物膜形成,配制过程是否被污染有关,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执行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用水(YY0572-2015)标准后,透析用水微生物培养结果的变化,分析水路污染的风险因素。方法依照YY0572-2015要求,采集2017年1月-6月供水回路反渗水回水口、出水口的透析用水各10份,同时采集透析机与供水回路软管连接处的透析用水128份,薄膜过滤法富集后,用TGEA培养皿进行微生物培养,取不同使用年限软管内壁行电镜扫描。结果供水回路反渗水回水口、出水口的透析用水微生物培养结果均为阴性;透析机与供水回路软管连接处的透析用水128份均有菌落生长,其中革兰阴性菌较多占60.16%;4组使用不同年限软管的透析用水细菌数量构成不同,并且电镜下软管内壁存在生物膜结构。结论透析机与供水回路间连接软管检出微生物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随着软管使用时间的延长,细菌菌落呈现增长趋势,软管内壁产生生物膜,是污染透析用水的主要因素,可采用U型回路连接管或者定期维护更换软管等措施消除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透析用水中细菌存活及内毒素含量在两种消毒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情况。利用数据模型拟合消毒过程中微生物指标变化规律,为日常感染监控及管路消毒维护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 分析消毒程序模式的时间和温度参数,采集热消毒和化学消毒前后输水管路回水口或混合室入口处的透析用水,检测内毒素,同时平行水样经薄膜过滤法富集,在20℃下TGEA培养7 d,计数细菌菌落。通过Origin软件的数据拟合,描述细菌和内毒素含量与温度、时间变化的特征关系。结果 细菌存活率随着消毒程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在50~160 min时,细菌存活情况变化幅度大,热消毒细菌含量减少的变化比化学消毒平缓。热消毒中内毒素含量随着温度不断上升而增加,随着冷却温度下降而减少。在70、80℃时内毒素含量最高,首机处内毒素含量整体水平高于中间机和尾机。化学消毒内毒素含量集中升高在消毒剂浸泡冲洗时间段,之后下降而趋于平稳。热消毒和化学消毒完内毒素持续情况均为先下降到较低值,在热消毒后15 h、化学消毒后12 h,内毒素略呈现上升趋势,出现小峰值。结论 温度和时间是影响透析用水微生物指标决定性的参数,可利用微生物数据建立拟合数据描述两种消毒全过程透析用水中细菌失活和内毒素变化规律的异同。同时模型工具补充了透析用水监测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透析用水消毒控制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浙江省各级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的消毒隔离现状,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等规范指南,对131所医院血液透析室的消毒隔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三区划分和通道分离的符合率分别为96.95%、91.60%,透析床间距符合率88.55%,反渗膜、管路和水箱清洗消毒的符合率分别为79.39%、96.18%和88.29%;透析用水细菌和内毒素监测的符合率分别为81.68%和67.18%;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的符合率为100.00%;每个透析单元配备手消毒液的符合率为80.92%;传染病患者分机、分区透析、专人护理和定期复查的符合率分别是94.66%、83.21%、61.83%和90.08%。结论浙江省血液透析室的消毒隔离实施比较规范,但部分医院的某些环节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相似文献   

11.
马永娟  孟庆敏  王彬 《职业与健康》2010,26(16):1886-1887
目的了解佳木斯市透析用水、透析液的细菌污染状况。方法采集佳木斯市8家医院反渗水及透析液标本,对反渗水及透析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用鲎试剂定性检测内毒素。结果反渗水细菌培养有2家医院阳性,细菌总数均为300 CFU/ml,内毒素检测均〈2 EU/ml;A浓缩透析液内毒素均〈2 EU/ml;B浓缩透析液内毒素均〈2 EU/ml;透析器入口细菌培养3家阳性,内毒素检测有2家〉2 EU/ml。结论目前,佳木斯市部分血液净化中心仍存在反渗水及透析液的细菌污染,应定期检测反渗水、透析液的内毒素水平及进行细菌培养,定期消毒反渗水装置及透析液容器,对减少热源反应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了鱼骨图分析法在预防透析设备所致并发症的应用。以致热源反应为例,提出了水处理系统预处理的维护,反渗膜的消毒,病房管道的消毒,透析液的使用,透析机的消毒,透析耗材的使用等环节中可能引发患者致热源反应存在的风险,并陈述了预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一种车栽式反渗透净水机,为无饮用净水供应的群体提供适用人体需要的净水。方法:采用超滤一反渗透一紫外线消毒集成技术工艺,主要由动力单元、净化单元、药洗单元、排水单元和控制单元组成。结果:产水流量大于300L/h,产水的基本水质指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规定。结论:该设备除具有净水功能外,还增加了药洗功能和排水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膜组件的自动清洗、停用储存期间水路系统的存水污染以及低温环境中的管路防冻和膜组件贮存等问题,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室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的细菌学监测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室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细菌污染的原因及对策. 方法检测血液透析液及透析用水中细菌的含量及细菌种类. 结果透析器入口处透析液的平均菌落数为486 CFU/ml,透析器出口处透析液的平均菌落数为490 CFU/ml,反渗水的平均菌落数为103 CFU/ml,常见细菌为枯草杆菌、类白喉杆菌及某些革兰阴性杆菌. 结论透析液在配制的过程中,有多种环节可能造成污染,应加强透析液的监测工作,并建议修改透析液细菌监测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cause of acute illness on August 30, 2000, among patients at an outpatient dialysis center (center A). DESIGN: We performed a cohort study of all patients receiving dialysis on August 30, 2000; reviewed dialysis procedures; and analyzed dialysis water samples using microbiologic and chemical assays. SETTING: Dialysis center (center A). PATIENTS: A case-patient was defined as a patient who developed chills within 5 hours after starting hemodialysis at center A on August 30, 2000. RESULTS: Sixteen (36%) of 44 patients at center A met the case definition. All case-patients were hospitalized; 2 died. Besides chills, 15 (94%) of the case-patients experienced nausea; 12 (75%), vomiting; and 4 (25%), fever. Illness was more frequent on the second than the first dialysis shift (16 of 20 vs 0 of 24, P < .001); no other risk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The center's water treatment system had received inadequate maintenance and disinfection and a sulfurous odor was noted during sampling of the water from the reverse osmosis (RO) unit. The water had elevated bacterial counts. Volatile 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ie, methanethiol, carbon disulfide, dimethyldisulfide, and sulfur dioxide) were detect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 in 8 of 12 water samples from the RO unit and in 0 of 28 samples from other areas (P < .001). Results of tests for heavy metals and chloramines were within normal limits. CONCLUSIONS: Parenteral exposure to volatile 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produced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in the RO unit, could have caused the outbreak. This investigation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appropriate disinfe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water treatment systems in hemodialysis centers.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重庆市医院透析室透析用水、透析液的内毒素及细菌污染情况。方法采集该市8家三级甲等医院透析用水及透析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用ATi动态试管仪测定反渗水及透析液中内毒素含量。结果 8家医院透析用水细菌培养计数均≤200 CFU/mL,1家医院透析液细菌计数2 000 CFU/mL,培养出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透析用水内毒素均2 EU/mL。结论目前重庆市大部分医院血液透析室的透析用水符合国家标准,但仍有部分医院透析液存在细菌污染。应定期检测透析用水、透析液中的内毒素和进行细菌培养,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效果,为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8年1-12月同时采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结果,对比分析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细菌检出率、单位菌落数、超干预值检出率和微生物合格率。结果 共收集274份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其中透析液131份,反渗水39份,B浓缩液(下简称B液)14份,置换液34份,其他透析用水56份。滤膜法细菌检出率均高于涂抹法,其中透析液、反渗水、置换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的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析液、B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单位菌落数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单位菌落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1,P=0.004)。超干预值检出率其他透析用水滤膜法低于涂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6,P=0.010)。置换液、反渗水标本微生物合格率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置换液标本微生物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87,P<0.001)。结论 滤膜法检出细菌的能力高于涂抹法,但其在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除用于置换液比较适合外,应用在其余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检测效果并不优于涂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