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究儿童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为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7年1-12月某院就诊并符合筛选条件的发热儿童328例为研究对象,依初步诊断结果将所有患儿分为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87例)、单纯流感感染组(149例)和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组(92例),比较三组患儿血液指标和血清免疫指标。结果 328例发热患儿中,87例(26.5%)为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1~6岁儿童。与单纯流感组相比,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出现咳嗽、咳痰和肺炎征象的情况明显偏多(P<0.05)。与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相比,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出现咳嗽、咳痰情况明显多。与单纯流感组和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相比,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体温处于中高热状态人数明显较高,患儿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单核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IgG、IgA、IgM、C3和C4阳性异常情况所占比例明显较高。结论 该地区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秋冬季节,临床表现多出现较长时间的中高热症状,同时咳嗽、咳痰的征象相对普通流感更为严重,免疫指标检测结果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2.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肺炎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且有增多趋势,每隔3~5年有一次流行高峰。1996年是南京地区肺炎支原体流行高峰年,冬季则是该年的流行高峰,为了了解此次流行的特点,我们对南京地区肺炎患儿支原体感染进行了病原学检测,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  相似文献   

3.
31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312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儿病原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状况,为临床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12例住院的CAP患儿按不同的年龄段分4组,4组患儿急性期血清标本均进行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按不同年龄组以及不同季节组进行比较。结果:312例CAP患儿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62例(19.9%),其中7岁~14岁组阳性率最高,为56.1%(32/57);其次为4岁~6岁组,为49.2%(31/63);2岁~3岁组感染率为14.8%(16/108),0岁~1岁组感染率为5.9%(5/84),学龄期儿童感染率明显高于学龄前儿童;不同季节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差异不显著。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年龄分布上以学龄期儿童多见,季节分部在本地区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王怡  姚欢银 《中国妇幼保健》2023,(22):4357-4360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合并皮疹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提高对其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8年12月—2021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皮疹的13例患儿临床资料。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皮疹的13例患儿作为皮疹组,普通支原体肺炎未合并皮疹的36例患儿作为无皮疹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皮疹组患儿的白细胞总数、血清乳酸脱氢酶、糖皮质激素使用率、吸氧治疗率、支气管镜介入率、住院费用及重症比例高于无皮疹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6、3.310;χ2=10.548、14.687;t=2.631,均P<0.05)。皮疹组患儿中皮疹形态呈多形性,其中以非特异性的斑疹和斑丘疹(76.9%)最常见。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LDH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皮疹组患儿吸氧率、支气管镜介入率、免疫球蛋白使用率及重症比例和糖皮质激素使用率较高,对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提示意义,但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肺炎支原体感染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近年来,因其引起小儿非常典型性肺炎及其外并发症发生的增多,对其发生机制从免疫学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此从肺炎支原体的免疫逃逸,免疫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免疫蓄积等多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的试验室检查数据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6月医院儿科确诊为川崎病的683例患儿,将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列为观察组,未感染653例列为对照组,记录患儿临床资料及试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空腹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降钙素PCT、血清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等;应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对两组患儿进行血清MP-IgM检测,使用血液抗凝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根据患儿超声心动图探查冠状动脉诊断冠状动脉损伤(CAL)。结果全体患儿送检血液样本共检出革兰阳性菌23株、革兰阴性菌48株、肺炎支原体30例以及肺炎衣原体3例,病原体分布;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4.4%;全体患儿治疗后复查WBC、PLT、ESR、Hs-CRP、PCT等实验室检测,治疗后WBC、PLT、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PCT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Hs-CRP及PCT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IgG、C3、CD8+与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D发生率为86.7%,对照组CAD发生率为42.9%。结论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增加了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D)的概率,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较未并发感染MP的KD患儿更为紊乱,建议临床上加强重视,避免漏诊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免疫指标变化情况及其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分析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9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13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85例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为感染组,其他128例为非感染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及体质量等;记录其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水平,包括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降钙素原(PCT)等;记录并比较患儿免疫指标水平,包括T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同时记录并对比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患病率,并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川崎病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感染组血清hs-CRP、PCT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儿血清WBC、ESR、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儿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CD8~+水平低于非感染组,CD4~+/CD8~+、总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感染组患儿Ig G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Ig M、Ig 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感染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川崎病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损伤发生呈正相关关系(P0. 05)。结论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川崎病患儿,其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紊乱情况更严重,炎症反应剧烈,并发冠状动脉损伤风险更高,临床应重视此类患儿的防治,避免漏诊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8.
肺炎支原体 (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常伴有肺外并发症 ,泌尿系统并发症即为其中之一。现将我院 1996年 5月~ 2 0 0 0年 5月收治的MP感染累及泌尿系统者 15例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9例 ,女 6例。患儿年龄在 8月~ 10岁之间 ,3岁以下婴幼儿 6例 (占 40 % ) ;≥ 3岁 9例 (占60 % )。2 临床表现  15例患儿均有发热 (占 10 0 % ) ,浮肿 3例(占 2 0 % ) ,肉眼血尿 5例 (占 33 3% ) ,血压升高 2例 (占13 3% ) ,尿少 1例 (占 6 7% ) ,皮疹 3例 (占 2 0 % ) ,干咳10例 (占 6 6 7% ) ,腹痛 2例 (占 13 3% )…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免疫水平,为临床患儿免疫学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6年3月于医院就诊的10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急性期患儿58例为急性期组,恢复期患儿50例为恢复期组,同时选择100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对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患者的CD_4~+和CD_8~+进行测定。结果急性期组的CD_3~+、CD_4~+、CD_4~+/CD_8~+水平均较对照组和恢复期组低,且恢复期组的CD_3~+、CD_4~+、CD_4~+/CD_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急性期组的CRP和WBC水平均较对照组和恢复期组高,且恢复期组的CRP和WB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恢复期组的IgM、IgA、IgG和IgE水平均较对照组和急性期组显著升高,且急性期组IgM、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存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细胞因子免疫水平的异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应加强对患儿的免疫状态改善,进而改善其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合并Epstein-Barr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免疫状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肺炎支原体合并Epstein-Barr病毒感染患儿80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肺炎支原体未合并Epstein-Barr病毒感染患儿8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免疫指标等资料。结果实验组患儿重症肺炎发生率为31.25%高于对照组6.25%(P<0.05),实验组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3.24±3.53)d、(13.98±4.21)d显著高于对照组(8.24±3.41)d、(9.78±4.04)d(P<0.05),两组肝肿大和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白细胞升高33.75%、AST升高36.25%、CK-MB升高42.50%均高于对照组的12.50%、11.25%、13.75%(P<0.05),两组血沉升高比例、CRP升高比例、降钙素原升高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肺实变和胸腔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21.25%、30.00%高于对照组7.50%、10.00%(P<0.05),两组肺炎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CD_4~+细胞(24.31±12.14)%、CD_8~+细胞(13.76±7.98)%、CD_4~+细胞/CD_8~+细胞(1.77±0.76)、B细胞(8.96±1.87)%、NK细胞(4.24±0.78%)均低于对照组(54.64±13.64)%、(20.02±8.68)%、(2.73±1.17)、(14.78±2.13)%、(11.32±1.53)%(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合并Epstein-Barr病毒感染患儿病情更严重,肺炎支原体合并Epstein-Barr病毒感染对机体的损伤可能由免疫反应造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Mp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完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防治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基于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SCH)开展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监测,筛选2018-2021年在SCH住院的<16岁CAP病例,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史、临床表现等信息,通过医院检验信息系统查询研究对象的病原检测结果,比较Mp、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者的临床特征,比较Mp混合其他病原感染对病情严重性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p混合其他病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收集8 274名CAP住院病例,其中Mp阳性2 184例(26.4%);Mp检出率女童高于男童(P<0.001),随月龄增加而升高(P<0.001),夏秋季高于冬春季(P<0.001)。喘息、气促、喘鸣音及肺部呈片状阴影的发生率,以及发热和住院天数等指标在Mp、细菌和病毒感染病例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0月龄Mp混合感染病例出现喘息症状及痰鸣音和喘鸣音的比例高于单纯感染病例,≥60月龄混合感染病例较Mp单纯感染更易出现气促症状(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男童(aOR=1.38,95%CI:1.15~1.67)、<6月龄(aOR=3.30,95%CI:2.25~4.89)、6~月龄(aOR=3.44,95%CI:2.63~4.51)、24~月龄(aOR=2.50,95%CI:1.90~3.30)、48~71月龄(aOR=1.77,95%CI:1.32~2.37)和3个月内呼吸系统感染史(aOR=1.28,95%CI:1.06~1.55)为Mp混合其他病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 Mp是导致儿童CAP住院的主要病原体,单纯Mp感染病例较细菌、病毒感染病例发热天数更长;Mp常与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男童、<72月龄和3个月内呼吸系统感染史是Mp混合感染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某三甲综合医院连续3年分离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肺炎克雷伯菌(KP)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差异,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0月住院患者分离的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KP,比较两组KP在不同科室、不同标本来源的构成比及耐药性差异,分析耐药变化趋势。结果 共检出KP 1 104株,其中医院感染组410株,社区感染组694株。两组KP均主要来源于痰标本,主要来源科室均为重症监护病房(ICU)。两组KP除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0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医院感染组均高于社区感染组(均P<0.05)。社区感染组KP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0%,医院感染组KP对头孢曲松、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达50%以上,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8.54%。经趋势χ2检验,医院感染组检出KP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社区感染组检出KP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医院感染KP耐药率高于社区感染,且医院感染组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KP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应区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器官移植术后并发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CRKP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某院器官移植病房2014年1月1日—2018年7月31日确诊为CRKP医院感染的54例住院患者为病例组,选择同期该科室确诊为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SKP)医院感染的27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式进行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均以下呼吸道(42.59%和48.15%)和手术部位(44.44%和25.93%)为主;除头孢唑林外,两组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对其他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送检前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送检前有碳青霉烯类使用史、送检前有抗真菌药物使用史均与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发生CRKP医院感染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送检前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送检前有碳青霉烯类使用史是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发生CRKP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尤其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环境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菌株的同源性,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9—12月某三甲医院ICU患者、环境中连续分离的CRKP菌株,进行耐药表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收集10株CRKP菌株,其中9株分离自5例患者的临床感染标本,1株分离自气压治疗仪面板。10株菌均携带产KPC酶基因;MLST分型均为ST11型;共有5种PFGE带型,其中5株带型完全一致,为流行菌株,1株菌株与流行菌株带型仅相差1条条带,其余4株菌带型相近,但与流行株带型差异较大。气压治疗仪面板分离的1株CRKP菌株与患者来源的4株CRKP菌株耐药表型、PFGE型别及ST型别完全一致,考虑为仪器共用造成的医院感染。分离自同一重症胰腺炎患者腹腔引流液、血标本的CRKP菌株PFGE带型完全一致,推测CRKP可能通过腹腔感染入血。结论 PFGE和MLST对明确医院感染细菌传播路径,个体细菌感染路径以及遗传变异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从切断感染途径方面入手指导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北京市2015-2019年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肺炎衣原体感染者的流行特征。方法:利用北京市呼吸道病原体监测系统,收集全市35 家哨点医院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流行病学资料,采集临床标本开展肺炎衣原体检测,并对阳性标本 ompA基因的VD4区序列做进化分析。 结果:2015-2019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一起疑似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医院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与环境卫生学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19年6月19日-7月10日某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住院后检出CRKP的患者,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6例检出CRKP病例中,5例为医院感染(3例下呼吸道感染,1例菌血症,1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例为定植。共采集177份环境卫生学标本,2份标本(吊塔和洁地巾)检出CRKP,其余标本均未检出。采取控制措施后,至2019年7月底PICU未再出现类似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疑似CRKP医院感染暴发可能通过PICU环境表面和医务人员手传播,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和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可有效控制CRKP的进一步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某院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抗菌药物使用方案及预后等。结果 15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患者,其中非妊娠成年人大多为65岁以上且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14例败血症患者(其中1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1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败血症成年患者均有发热,新生儿仅1例有发热;2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除发热外均有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15例患者中大部分患者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均升高,2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检查明显异常。治疗上予以单用青霉素或美罗培南,或者两种药物联合使用,14例患者好转,1例患者病情加重。结论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引起新生儿、孕妇、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感染类型常见血流感染或化脓性脑膜炎,青霉素、氨苄西林、美罗培南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可用来经验性治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T6SS阳性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临床感染特征, 以及其耐药、毒力基因检出率和生物膜形成能力, 为临床防控CRKP感染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2月安徽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CRKP菌株及患者资料, PCR法检测T6SS基因、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分子分型, 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 结果 共纳入160株CRKP。标本来源以痰(46.9%)和血(26.3%)为主。CRKP菌株呈现多重耐药表型, 以携带blaKPC(80.6%)为主, 其次为blaNDM(17.5%)。根据是否携带T6SS将CRKP分为T6SS阳性组(129株, 80.6%)和T6SS阴性组(31株, 19.4%)。T6SS阳性组患者患慢性肺部疾病和心脏疾病比例高于T6SS阴性组(P < 0.05), 且预后较阴性组差(P < 0.05)。T6SS阳性组中, iucA、mrkD、rmpA2、peg344、wabG、fimH检出率均高于T6SS阴性组(均P < 0.05)。CRKP中以ST11型(68.8%)为主, 其中K64-ST11型占比70.9%, K47-ST11型占比25.5%。T6SS阳性组ST11型和K64-ST11型CRKP占比均高于T6SS阴性组(均P < 0.05)。T6SS阳性组CRKP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于T6SS阴性组(P < 0.001)。两组除blaOXA-48基因外, 在携带其他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和抗菌药物耐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该地区CRKP呈现多重耐药, CRKP菌株T6SS检出率高, T6SS阳性CRKP毒力基因检出率更高, 且生物膜形成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院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分布特点、耐药性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对该院2012年1月—2017年12月儿科住院患儿的痰、血、脑脊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细菌鉴定,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文件M100-S28标准进行药敏试验和结果判定,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2384株肺炎链球菌,男性占54.32%,女性占45.68%;0.5~3岁年龄段患儿占63.38%,≤0.5岁者占21.10%,>3岁者占15.52%。肺炎链球菌占所有分离细菌的18.08%,按季度统计其占细菌分离的比率,四季度(20.62%,839/4068)>一季度(18.77%,762/4059)>二季度(18.42%,557/3024)>三季度(11.11%,226/2034),但随季度变化的差异在逐步缩小。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克林霉素、四环素耐药率高(73.21%~99.62%),对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阿莫西林、青霉素的耐药率较低(0.19%~33.92%),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利奈唑胺、莫西沙星耐药的肺炎链球菌。结论肺炎链球菌主要分离于呼吸道感染患儿,≤3岁儿童是感染主体。肺炎链球菌分离率随季度变化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其时间分布特点越来越不明显。阿莫西林、青霉素可作为治疗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