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血小板计数(BPC)变化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06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术前肝功能Child-PughA、B、C级患者术后BPC的变化.结果:术后2周肝功能A级组患者BPC高于B级组和C级组(P<0.05和P<0.01);肝功能好转患者术后BPC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肝功能恶化患者手术前后BP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好转患者手术前后BPC变化明显高于肝功能恶化者(P<0.01).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小板数量较少除与脾功能亢进有关外,还可能与肝功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排泄实验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择期外科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分析 4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择期联合断流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ICG 15 min排泄率(indocyanine green clearance rate at 15 minute,ICGR15)水平将患者分为ICGR15≤10%(A组),10%< ICGR15≥30%(B组),ICGR15>30%(C组)3组。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重度肝功能损害,将患者分为轻度肝功能受损组(M组),重度肝功能损害组(S组)。分析各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A、B、C 3组患者术前Child-Pugh评分相当、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相似,以上各组P >0.05;而术后最低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P=0.002)、术后最高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P=0.012)、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P=0.002)及术后严重肝功能损害发生率(P=0.023)均存在统计学差异;M组与S组间仅术前ICGR15水平明显不同(P=0.027)。结论:对于择期联合断流术患者,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主要与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相关,而非手术麻醉打击;术前ICGR15较之Child-Pugh评分能更准确的反应患者肝功能储备,能够更准确的预测术后重度肝功能损害;恢复患者肝功能储备亦应是术前保肝治疗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改良Sugiura手术对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后肝血流动力学、肝功能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ICG-R15检测肝储备功能及肝脏有效血流(EHBF),B超测定断流术前后的肝脏血流动力学,评价断流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作用.结果 断流术后门静脉压力显著降低,术后1个月、3个月ICG-R15无显著改变(P>0.05),EHBF及PVF在术后1个月、3个月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ICG测定肝储备、肝血流动力学是一种安全、简易且敏感的方法,术后肝储备功能无明显变化;断流术可以维持肝脏血供及肝脏功能,是简单有效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断流术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2组,即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断流术组(腹腔镜组,n=25)和传统开腹手术组(开腹组,n=25)。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开腹组少(P<0.05),住院时间、拔管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均明显比开腹组短(P<0.05),但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断流术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术前ICG 15 min潴留率(ICG R15)、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评估其检测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行肝部分切除的HCC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前测定患者ICG R15,计算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并对患者手术前的肝功能进行Child-Pugh分级,分析ICG R15、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结果:随Child-Pugh分级增加,Qsv/Qpv值逐渐上升,Qsv/Qpv>60%的比例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不同分级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呈明显正相关(P<0.05);ICG R15随Child-Pugh分级增加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 A级患者ICG R15明显低于Child B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G R15与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呈负相关,与总胆红素(TBIL)呈正相关(P<0.05);QPV越多,IC...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门静脉高压患者肝储备功能、有效肝血流与肝功能关系,及断流术前后肝储备功能、肝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意义。方法:用ICG-R15检测肝储备功能及肝脏有效血流(EHBF),B超测定断流术前后的肝脏血流动力学,评价断流术在门脉高压症治疗中作用。结果:Child-Pugh分级与ICG-R15、EHBF有良好的相关性;断流术后肝门静脉血流及有效血流量显著减少。结论:ICG测定肝储备、肝血流动力学是一种安全、无创、简易且敏感的方法,断流术后肝储备功能没有明显变化,断流术对于减少肝血流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和致死原因之一,约30%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30d内病死率可达到20%[1]。目前门奇静脉断流术为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的手段。手术除了要切除脾,还要离断上部分胃、贲门及食管周围的穿支静脉,手术创面大、出血多,患者术后恢复慢。腹腔镜下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2]。我科2007-2012年对34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了腹腔镜下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均获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术前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脾栓塞组(n=77)与非脾栓塞组(n=81)。脾栓塞组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PSE),栓塞面积65%~75%,1周后行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非脾栓塞组直接行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结果两组入选患者入组资料无差异(P>0.05)。脾栓塞组脾栓1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白细胞、血红蛋白上升,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术前临床检验指标明显优于非脾栓塞组(P<0.01,P<0.05);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血小板输注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明显优于非脾栓塞组(P<0.05)。康复出院前两组患者临床检验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术前先行脾动脉栓塞,可以使脾功能亢进得以恢复,增强了患者的手术耐受性,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患者手术方式及病例选择对手术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对2005-05~2011—11我院收治的60例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30例应用食管横断法门奇静脉断流术联合肝脾切除术,对照组30例单纯行肝癌切除术。比较两组肝功能分级、肝硬化程度、术前与术后血常规及肝功能变化、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判断手术安全性及病例选择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60例患者随访5个月~5年,平均(12.3±2)个月,观察组治愈20例,总有效率为96.7%,复发率为16.7%;对照组治愈15例,总有效率为80%,复发率为3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血小板、白细胞变化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术后血小板、白细胞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5年无瘤生存分别为10例(33.3%)和5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同期行食管横断法门奇静脉断流术联合肝脾切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时代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门静脉高压症是慢性肝病、肝硬化的主要合并症之一,它所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30%~50%,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最近20~30年来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方法上出现了许多革新,如内窥镜下曲张静脉套扎,硬化剂注射,门体静脉选择性分流(远端脾肾分流),附加限制环的门腔静脉分流术、小口径人工血管搭桥门腔分流或肠腔分流术,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S),门体分流加断流(分流加断流),以及在Hassab手术及Sugiura手术基础上改良的断流手术等,这种改良的Sugiura手术最先在西方国家出现,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Sugiura手术出现之前,在国内通常称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断流术),是开展得最为广泛的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占国内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总数(不包括肝移植手术)90%以上.成为国内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主要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断流联合部分脾切除及网膜包残脾、肾术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回顾2003~2007年因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的70例病人,其中40例选择断流联合脾部分切除及网膜包残脾、肾术(A组),30例选择断流联合全脾切除术(B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d及术后2个月患者门静脉血流量(PVF).观察术后2个月血中IgM水平、术后出血、肝性脑病、腹腔感染及门脉血栓发生率等情况.随访5年后,再出血率、门脉高压胃病发生率及生存率.结果:两组术后1d、术后2个月PVF均较术前减低(P<0.05),但B组较A组低(P<0.05).术后2个月,两组PVF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血中IgM水平高于B组(P<0.05),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术后随访5年较B组发生再出血、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均明显下降(P<0.05),而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断流联合部分脾切除术及网膜包残脾、肾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术后复发出血率低,又可维持脾脏的免疫功能,并有部分自发性分流,兼有分流术及断流术的特点,是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合理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肝功能储备的影响.方法 选择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2例酒精性肝硬化、肝功能Child· PughB级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别于断流术前后测定吲哚氰绿实验肝脏排泄情况(ICGR 15)、胆碱酯酶(CHE)等肝储备功能指标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总血清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及6个月肝功能明显改善并保持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储备功能术后2周恢复术前水平,术后3、6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能明显改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远期肝功能,增强肝功能储备,且保持长期稳定,减少再次入院治疗机率.  相似文献   

13.
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粘膜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等,在经过肝科反复治疗无效后,行脾切除和(或)断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绝大多数肝功能较差,凝血机制障碍,在行脾切除和(或)断流术时,手术难度大、出血多、危险性增高。因此,加强患者的术前心理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泌阳县中医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脾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断流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均少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断流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明显减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吲哚菁绿潴留试验评估肝储备功能与护理操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亚英  张霁 《重庆医学》2002,31(4):316-316
目的;介绍吲哚菁绿潴留试验用于评估肝储备功能及护理操作。方法:结合251例吲哚菁绿潴留试验,对其原理、方法及护理操作详细说明。结果:肝硬化、肝癌患者血中ICG R15均显著高于胆囊结石(P<0.01)及慢性肝炎患者(P<0.05)。结论:术前检测血中ICG R15对了解肝储储备功能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正确的护理操作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不同类型手术治疗后长期疗效.方法 自1999-06~2008-06对不同病因类型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325例进行手术治疗,对其中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209例进行随访,包括断流术组(单纯脾切除21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42例)和分流术组(门腔分流术34例,脾肾分流术12例).术后随访1~10年,对术后再出血率、病死率、肝功能损害率、继发性肝癌发生率以及严重感染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均为高龄(>65岁),肝功能Child分级多为B到C级,且乙肝病史长达15年以上,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1~10年发现,分流术组患者术后继发性肝癌发生率和肝功能Child分级为B到C级所占比例明显提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远期疗效分析,断流术组,尤其是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李天昕 《当代医学》2011,17(33):62-62
目的 探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预后效果.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3月期间,诊治的36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均实施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回顾性分析其病例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实施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手术,术后体温均〈38.5℃,血小板计数均在500万/L以下,未出现发热、肝昏迷等严重并发症病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15例肝功能好转,好转率41.67%,28例腹腔积液消失或减轻,占84.85%,30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或减轻,占90.91%,无肝性脑病发生.结论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有效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张东  陶杰  耿智敏  王林  石磊  刘青光  吕毅  刘昌  仵正 《西部医学》2017,29(7):927-930+934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3例联合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情况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63例患者术前分别行B超、CT、MRCP、CT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术前减黄治疗23例,其中11例行PTBD,12例行ENBD。63例患者中行联合左半肝切除35例,联合右半肝切除20例;联合门静脉部分切除并重建7例,其中联合左半肝切除+门静脉重建5例,联合右半肝切除+门静脉重建2例;联合左半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R0切除55例,R1切除8例。全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水平[(1357±749) μmol/L]与术前[(3367±1329)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半肝切除患者术后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46%和31%,半数生存时间为235个月。Kaplan Meier分析结果显示,局部浸润情况、切缘情况及淋巴转移与预后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黄疸情况、Bismuth分型情况、局部浸润情况、切除肝脏部位、血管侵犯情况、肝侵犯情况以及是否行门静脉切除重建及组织学分化情况与患者预后无关(均P>0.05),切缘情况及淋巴转移与预后相关(P<005)。结论 提高R0切除率是改善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关键,精准的术前评估、术中再次评估及精细的手术操作是提高R0切除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脾次全切除与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6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资料,观察组30例行脾次全切除+断流术,对照组30例行脾切除+断流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变化。结果:观察组中1例因术中发现残留脾脏缺血,予以切除。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术后两组白细胞、血小板比术前均有升高,并且对照组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CD3~+、CD4~+、IgM均有所降低,但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次全切除加断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以降低并发症,保留了部分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脾脏大部切除+带蒂脾段后腹膜移植在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5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分成2组,其中20例接受脾脏大部切除+带蒂脾段后腹膜移植+改良Sugiura术(保脾组),35例接受脾脏切除+改良Sugiura术(切脾组)。结果保脾组术后1及2周血小板计数低于切脾组(P〈0.01),保脾组术后门静脉流速大于切脾组(P〈0.01);而两者在肝功能、门静脉直径、出血量、输血量、血栓形成率及病死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脏大部切除+带蒂脾段后腹膜移植可以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