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南京市猩红热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中病例报告系统收集的南京市2006-2018年猩红热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建立南京市猩红热月发病率ARIMA模型,并对2019年的月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 2006-2018年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463例,无死亡病例,无聚集性暴发疫情;年均发病率为1.50/10万。2006-2018 年猩红热发病率呈总体上升趋势(r=0.37,P<0. 001); 近年南京市猩红热发病时间曲线呈现双峰分布,集中于 4~6 月和11月~次年1 月。城区、近郊和远郊的发病率分别为0.52/10 万、4.19/10 万、0.85/10 万。病例主要集中在 4~8岁年龄段,占总病例数的72.11%。以幼托儿童和小学生为多,分别占发病总数的37.59%(559/1463)和50.99%(746/1463);男女性别比为1.48:1;预测2019年南京市猩红热年发病数为343,在4~6月和11~12 月各有一个发病高峰。结论 南京市猩红热发病有逐年增高趋势,预测显示2019年猩红热发病率略高于2018年,应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来降低猩红热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银川市猩红热的流行特征,并预测短期发病趋势,为制订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7年银川市猩红热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对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猩红热的发病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8-2017年银川市共报告猩红热病例5206人,年均发病率为26.80/10万,整体呈上升趋势。男女发病率比为1.63∶1;3~7岁学龄前儿童占发病总数的78.56%,其中又以5岁儿童发病数最高。金凤区年均发病率(40.97/10万)最高,兴庆区累计发病数最多(2474例)。发病高峰为4-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银川市猩红热呈现较高发病水平。结论 2008-2017年银川市猩红热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应针对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高发场所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仍是猩红热的高流行期,应做好主要流行区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东阿县猩红热发病流行规律,为有效控制猩红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对2005至2018年东阿县猩红热报告病例进行分析,对猩红热的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等"三间"分布和医疗机构就诊情况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东阿县2005至2018年共报告猩红热患者308例,报告年发病率分别为0.71、0.71、0.47、1.17、0、0、0.28、3.65、5.30、11.34、12.10、9.63、10.34、28.16,报告年均发病率为5.99/10万,各年间报告发病率差别较大,最低为0,最高为2018年28.16/10万。患者主要集中在城区2个街道办事处,占发病总数的57.14%。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6月和11月~1月,人群以托幼儿童和小学生为主,共计277例(89.93%)。3~7岁年龄组发病数最高为260例(84.42%)。 结论2005至2018年东阿县猩红热疫情呈整体上升趋势,冬春(夏)季是猩红热发病高峰期,托幼机构和小学是发病的高危场所,应加强对托幼机构和学校猩红热疫情的预警监测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以避免猩红热疫情的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徐汇区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徐汇区2005-2013年猩红热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流行控制图法对2014年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 2005-2013年徐汇区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811例,年均发病率为7.45/10万;高发期集中在4~6月份和12~1月份;男女比例为1.85∶1;811例病例中,学生占55.61%,幼托儿童占38.10%,散居儿童占6.17%,工人占0.12%;5~8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69.54%;流行控制图法预测2014年猩红热发病呈现散发.结论 学校、托幼机构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场所,应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的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达到有效控制猩红热疫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猩红热的流行趋势和发病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通州区2005~2011年猩红热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5~2011年通州区共报告猩红热病例863例,年均发病率为13.58/10万,无死亡病例和暴发疫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10岁年龄组;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发病以学生最多,其次是托幼儿童、散居儿童;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但以冬春季为主;发病集中于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结论 通州区猩红热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应加强城乡结合部、学校及托幼机构的卫生防病工作,采取以少年儿童为重点人群的综合防治措施,切实有效地降低猩红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郑州市近年来猩红热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为制订猩红热防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郑州市2004-2017年猩红热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7年郑州市猩红热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69/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性别比为1.70∶1,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71/10万,女性为3.59/10万;3~6月、11~次年1月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44.32%、34.21%;发病年龄以3~7岁为主,占75.76%;幼托儿童、学生、散居儿童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48.42%、33.63%、17.07%。结论 2004-2017年郑州市猩红热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应在高发的冬春季,针对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防控重点场所,采取防控措施,防止暴发流行,并做好猩红热的监测和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苏州市2011—2015年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苏州市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累计报告1 832例猩红热病例,年均发病率为2.81/10万;各市(区)均有发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为吴江区、太仓市、张家港市、虎丘区、工业园区;发病高峰为5-6月;男性发病率(3.41/10万)高于女性(2.17/10万),3~9岁组报告病例最多,为1 630例(占88.97%);职业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分别占45.91%、34.33%。结论苏州市猩红热发病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学校和幼托机构的猩红热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征, 预测其发病趋势, 为猩红热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季节指数模型和季节ARIMA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结果   2010-2018年猩红热年均发病率为1.37/10万, 年发病率与年份存在正相关关系(rs=0.817, P=0.007);4-6月和11-12月为高发月份; 聚类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F=4795.30, P < 0.001), 高发地区为神农架林区、宜昌市、恩施州、武汉市; 报告病例集中在1~14岁, 以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拟合的最优模型为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0, 1, 1)(0, 1, 0)12, 预测显示2019年月度发病特征与历年一致, 年发病率为10.22/10万(95% CI:2.33/10万~30.43/10万), 较2018年发病水平上升。   结论   2010-2018年湖北省猩红热发病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 发病呈双峰特征, 以学生为主要发病群体, 男性高于女性, 发病主要集中在鄂西南等山区和省会城市; ARIMA模型在猩红热发病趋势预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2019年发病水平会持续上升, 需结合流行特征加强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2-2018年湖北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病学特征,预测流腮短期发病趋势。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湖北省2012-2018年流腮病例,描述性分析流行特征;通过构建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SARIMA)预测2019年流腮发病率。结果2012-2018年湖北省共报告流腮105420例,年均发病率为25.84/10万(2012年vs 2018年:44.98/10万vs 26.31/10万);发病呈4-7月、12月-次年1月两个高峰;<15岁儿童病例占86.39%;各地市年均报告发病率在11.86/10万-249.03/10万之间。拟合的最优SARIMA模型为ARIMA(2,1,1)(1,1,0)[12],据此预测2019年湖北省流腮发病率为28.62/10万,平均相对误差为5.21%。结论2012-2018年湖北省流腮发病呈下降趋势;拟合的SARIMA模型对流腮短期发病趋势的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山东省猩红热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08-2017年山东省猩红热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山东省2008-2017年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40920例,年均发病率为4.21/10万;2008-2017年猩红热发病率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10960.22,P<0.05);4-6月份和11月份-次年1月份为发病高峰,分别占报告发病总数的35.85%和34.55%;各市均有发病,以莱芜市(11.79/10万)、济南市(11.69/10万)、青岛市(8.98/10万)、东营市(7.64/10万)和泰安市(5.49/10万)年均发病率较高。男性发病率(5.23/10万)高于女性(3.20/10万)(χ2=2359.01,P<0.05);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年龄组为主,尤其以3~9岁高发,占报告发病总数的87.79%;幼托儿童、学生和散居儿童占报告发病总数的98.57%。结论 2008-2017年山东省猩红热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冬春季是猩红热高发季节,学校和托幼机构是发病的高危场所,应加强冬春季学校和托幼机构猩红热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控制猩红热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猩红热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济南市2006 - 2015年猩红热发病特征进行流行病学描述。结果 2006 - 2015年,济南市猩红热平均发病率为8.72/10万,整体呈上升趋势;猩红热呈现冬春季高发的特征,2011年后,冬季高峰更为明显;男性3 499例,女性2 011例;发病年龄中位数为6岁(P25~P75为4~7岁),主要集中在4~7岁(72.30%),以托幼儿童(49.26%)和小学生(37.08%)为主,城区高于农村。结论 近年来,济南市猩红热发病呈上升趋势,应在高发的冬春季,针对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防控重点场所,采取防控措施,防止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山东省2011-2018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为猩红热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山东省2011-2018年猩红热报告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2011-2018年共报告猩红热病例45 93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84/10万;经χ_趋势~2检验,逐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_趋势~2=5 317.16,P<0.001)。4-6月和11月-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男女性发病率比为1.62∶1;3~9岁病例数最多,占88.94%;幼托儿童(42.42%)、学生(36.94%)和散居儿童(19.50%)占比例最高。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2011-2018年山东省猩红热报告发病率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374、0.452、0.411、0.439、0.437、0.418、0.478和0.465(均有P<0.001),提示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济南和青岛两市的主城区,与高发病率地区较为一致。"低-低"聚集区则主要位于鲁西南和鲁西北地区。结论山东省2011-2018年猩红热发病存在流行和空间聚集性,应加大对高发季节、高危人群和高聚集区域的监测管理,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控制其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的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的发病和流行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0-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5581例,死亡1例(为1950年报告),年发病率介于0-49.00/10万之间;流行可分为散发期(1950-1973年,年平均发病率0.12/10万)、暴发流行期(1974-1987年,年平均发病率15.16/10万)、低水平流行期(1988-2003年,年平均发病率1.68/10万)和流行反弹期(2004-2011年,年平均发病率4.82/10万)。发病呈现2个季节性高峰,第1个高峰(秋季高峰)发生在11-1月(发病构成比35.4%);第2个高峰(春季高峰)略低于第1个高峰,发生在4-月(发病构成比28.9%),2个高峰分别与学校秋季学期及春季学期时间基本一致。共发生3次大规模的猩红热重点地区暴发疫情,第1次发生在1974年汕头市,共1712例,年发病率为484.02/10万,〈15岁学生儿童发病占90.5%;1984年该地区再次发生猩红热暴发,共发病360例,年发病率为80.62/10万,〈15岁学生儿童占91.4%;1987年阳江县闸坡镇发生猩红热暴发流行,共发生病例690例,5-9岁组学生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占14.6%。2004-2011年广东省流行情况有所反弹,其中2011年发病数居前4位的地市分别为深圳市(758例)、广州市(265例)、佛山市(117例)和东莞市(109例),4个地市2011年发病数均比2004-2010年平均发病数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深圳市(上升422.7%);2011年托幼儿童发病构成比相对于2004-2010年有所上升,学生发病构成比则有所下降(P〈0.01)。结论1950-2011年广东省猩红热的发病流行周期波动模式为高发一低发相间,每一周期持续时间约15-20年;2004年以来发病反弹,特别是2011年上升明显,提示广东省今后几年可能会继续处于猩红热高流行期;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集体单位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陕西省猩红热的流行特征,并预测其发病趋势,为制订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0-2016年陕西省猩红热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对2017-2018年猩红热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 陕西省2010-2016年猩红热的发病呈整体上升趋势,共报告病例10 881人,年平均发病率为4.13/10万;男女发病率比为1.52 ∶1;3~7岁组学龄前儿童占发病总数72.3%,尤以5岁组儿童发病数最高;关中地区年平均发病率明显高于陕南、陕北地区,其中西安市发病数最多,年平均发病率最高;发病高峰为4~6月份和11月~次年1月份;ARIMA模型预测发现2017-2018年陕西省猩红热仍呈现较高发病水平。结论 托幼机构和小学是陕西省猩红热发病的高危场所,幼托儿童、小学生和散居儿童应作为重点防控对象;2017-2018年仍是陕西省猩红热的高流行期,应继续做好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顾丽  马士化 《中国校医》2019,33(12):914-916
目的 掌握灌云县猩红热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 2005—2018 年灌云县猩红热病例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8共报告例204例,全部为临床诊断病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年均发病率为1.39/10万,发病率最高为2018年,达8.97/10万。该县猩红热发病呈上升趋势,(χ2=205.984, P<0.001)。男、女发病率分别为1.73/10万、1.02/10万,发病比为1.70: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13.381, P<0.001)。发病年龄1~37岁,15岁以下人群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97.06%(198/204),其中以3~9岁儿童高发,占80.88%(165/204)。仅在学生、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农民四种职业人群中发生,发病数依次为73例、70例、58例和3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于10~12月,占总发病数的46.57%(95/204)。除连云港监狱无猩红热病例外,其余各乡镇均有猩红热疫情,伊山镇发病数最多,占50.49%(103/204)。结论 加强学校传染病监督、加强病原学监测是今后猩红热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淄博市2015-2019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和病原学监测结果,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淄博市2015-2019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采集2016-2019年部分临床诊断猩红热/咽峡炎病例和猩红热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培养分离GAS,应用PCR扩增emm基因,确定基因型别,进行药敏实验。 结果 2015-2019年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 975例,年均发病率8.44/10万,每年有春夏季(4-6月)和秋冬季(11-1月)2个发病高峰,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40.76%和28.10%,以3~8岁年龄组为主,占85.22%,职业分布以幼托儿童和小学生为主,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9.24%和28.86%。采集猩红热病例标本374份,GAS阳性率为19.25%,采集咽峡炎病例标本60份,未检出阳性菌株,采集猩红热病例密切接触者标本491份,GAS阳性率为11.41%。对2017年间分离到的21株GAS菌株进行emm基因检测,共检测出2个基因型,分别为emm1型(12株)、emm12型(9株)。对 21 株GAS进行耐药性检测,菌株对对左氧沙星、青霉素、美罗培南、利奈唑胺、氯霉素、万古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敏感性均为100%。 结论 淄博市2015-2019年间猩红热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以托幼儿童和小学低年龄组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猩红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带菌率较高,近年来主要优势基因型别未发生改变,青霉素仍是首选药物。应加强猩红热病原学监测,提高聚集性疫情报告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