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揭示与治疗结局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某三甲医院2019年12月27日-2020年1月30日收治的确诊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并追踪治疗结局,按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好转出院)和死亡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寻找与治疗结局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至2020年3月3日,100例COVID-19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85例(生存组),死亡15例(死亡组)。患者中位年龄44.0岁,女性占60.0%,1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除胸部CT示"右肺斑片状阴影"外无其他临床表现。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 60岁,既往合并慢性心脏疾病、慢性肺部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入院时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入院时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100×109/L、淋巴细胞计数<0.5×109/L、乳酸脱氢酶≥ 250 U/L、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40 U/L、血肌酐≥ 97 μmol/L、纤维蛋白原≥ 4 g/L、D-二聚体≥ 1 mg/L,治疗上未联合中药及使用机械通气(P<0.05),以上因素所占比例死亡组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合并慢性心脏病是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COVID-19治疗结局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入院时COVID-19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合并慢性心脏病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重型、危重型(以下简称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省某定点医院2020年1—4月重症隔离病区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为病例组,未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重症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有62例危重症COVID-19患者。其中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10例,未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2例。62例患者中14例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感染率为22.6%;10例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感染率为16.1%,分别为耐碳氢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4例,耐碳氢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6例;合并非多重耐药菌或真菌感染共9例(11株)。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例组中心静脉置管比例、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使用抗菌药物种类≥4种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危重症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为抗菌药物使用种类≥4种(OR=17.104,95%CI:1.805~162.033),清蛋白为保护因素(OR=0.834,95%CI:0.709~0.982)。 结论 危重症COVID-19患者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清蛋白水平,有利于预防与控制危重症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临床转归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医疗救治及疫情防控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进程追踪,收集广东省截至2020年3月4日COVID-19确诊病例1 350例的基本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就诊经过和临床转归等信息,分析确诊病例的临床分型、病程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广东省COVID-19确诊病例1 350例中,临床分型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重症)分别为5.3%(72/1 350)、77.7%(1 049/1 350)、12.1%(164/1 350)和4.3%(58/1 350),粗死亡率为0.5%(7/1 350)。病程时间中位数为23(P25,P75:18,31)d,住院时间中位数为20(P25,P75:15,27)d。出现重症时间中位数为发病第12(P25,P75:第9,15)天,重症持续时间中位数为8(P25,P75:4,14)d。1 066例已出院/死亡病例中,入院轻型病例出现普通型的占36.4%(36/99),出现重型的占1.0%(1/99);入院普通型病例出现重型、危重型的分别占5.2%(50/968)、0.6%(6/968);重型病例出现危重型的占11.4%(10/88)。病例出现重症的影响因素包括男性(aHR=1.87,95% CI:1.43~2.46)、年龄较大(aHR=1.67,95% CI:1.51~1.85)、发病至首诊第2~3天就诊(aHR=1.73,95% CI:1.20~2.50)、合并糖尿病(aHR=1.75,95% CI:1.12~2.73)、合并高血压(aHR=1.49,95% CI:1.06~2.09)。结论 广东省COVID-19病例病程和住院时间普遍较长,且与其临床分型严重程度有关,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特定人群,在疫情高发时期,为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需根据隔离和救治等防控需求对病例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4.
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疫情传播链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疫情的传播特点,评价新型冠状病毒在潜伏期的传染性。方法 以一起发生在重庆市的COVID-19聚集疫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并用统一的调查表,以现场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129名密切接触者进行线索追踪和个案调查。采用传播链示意图分析传播关系,采用接触史示意图分析传染性。结果 本起COVID-19聚集疫情由同学聚会分别引起了3起家庭(亲戚)和1起同事的聚集。R0=3.8,潜伏期接触的感染率为17.57%,平均发病前3 d有传染性,不同的接触方式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0,P<0.01),单次接触时间不同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8,P<0.01)。结论 COVID-19潜伏期存在较强的传染性,越密闭狭小的空间传播风险越高,单次接触时间越长传播风险越高,存在间接接触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武汉市武昌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为COVID-19疫情防控策略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收集截至2020年3月19日武昌区报告COVID-19病例资料。分别采用Excel 2010、SPSS 22.0、Arc GIS10.2和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4.8.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截至2020年3月19日武昌区报告COVID-19病例7 547例,其中确诊病例5 448例(占72.19%),临床诊断病例2 009例(占26.62%),无症状感染者90例(占1.19%)。确诊病例中,年龄(56.65±16.25)岁,年龄范围2 d龄~105岁,男性2 634例(占48.35%),女性2 814例(占51.65%),离/退休人员2 492例(占45.74%)。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例数为545例(占7.22%,545/7 547),确诊365例,死亡5例。确诊病例死亡430例,病死率为7.89%(430/5 448),且男性病死率(10.09%,266/2 634)高于女性(5.82%,164/2 814)。第1个流行高峰为1月24-26日,第2个流行高峰为2月1-5日,3月18日首次报告单日无新增确诊病例。确诊病例的发病率位居前4位的街道分别为黄鹤楼街道(1043.77/10万)、紫阳街道(627.97/10万)、杨园街道(503.67/10万)和水果湖街道(486.02/10万)。相比于女性、≤50岁者、临床分型为轻型病例,男性(RR=0.690,95% CI:0.322~1.478)、>50岁者(RR=11.745,95% CI:6.878~20.058)、临床分型分别为重(RR=2.317,95% CI:1.789~3.000)、危重型(RR=10.794,95% CI:7.997~14.569)和性别时间相依协变量(RR=1.392,95% CI:1.053~1.840)是COVID-19确诊病例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 武昌区COVID-19病例的性别、年龄和职业分布较为广泛。男性、>50岁者、重/危重型临床分型是确诊病例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针对出院复阳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实施规范管理,是降低COVID-19发病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甘肃省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探索疫情流行的阶段性特征。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甘肃省COVID-19病例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流行病学史、发病、就诊和确诊时间、临床表现等信息。结果 截至2020年2月25日,甘肃省共报告91例确诊病例,COVID-19流行分为输入病例期、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并存期、本地病例为主期3个阶段。聚集性疫情病例共63例(69.23%)。医务人员有3例,均为非职业暴露感染。首发症状为发热、咳嗽和乏力的比例分别为54.95%(50/91)、52.75%(48/91)和28.57%(26/91),且在3个阶段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只有发热与乏力症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值分别为2.20和3.18,P<0.05);3个阶段的重型/危重型病例比例分别为42.86%(6/14)、23.73%(14/59)和16.67%(3/18),呈下降趋势(H=6.40,P<0.05);潜伏期随着疫情的3个阶段有延长的趋势(F=51.65,P<0.01);发病到就诊、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随着疫情进展有缩短的趋势(F值分别为5.32和5.25,P<0.01);基本再生数(R0)从输入病例期的2.61降至本地病例为主期的0.66。结论 甘肃省COVID-19流行早期均为湖北省输入,聚集性疫情占三分之二,未发现医务人员职业性暴露感染。总体流行呈阶段性变化特征,随着疫情进展有首发症状不明显和潜伏期延长的特点,并提示体温监测不能作为单一的早期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医院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随机抽取2020年4月1日-5月10日牡丹江新冠肺炎病区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进行调查,记录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及手卫生、佩戴口罩、开窗通风、关门、保持室内清洁、咳嗽礼仪等健康教育实施情况,并通过问卷星填写报告。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173份,参与此次调查的所有新冠肺炎患者在入院前均接受了健康教育,73.41%(127例)的患者接受了有关咳嗽礼仪的健康教育。98.27%(170例)的患者佩戴口罩,其中医用外科口罩的佩戴率最高,占94.12%(160例);173例新冠肺炎患者所处隔离病区手卫生设施配备齐全的比率占22.54%(39例),77.46%(134例)手卫生设施配备不齐全,其中干手纸巾的配备率最低(48例,27.75%)。病室内手卫生设施配备齐全的新冠肺炎患者每日进行手卫生的频次更高(χ2=15.93,P<0.001);较未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及仅配备速干手消毒剂的情况,同时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和其他手卫生设施时,患者每日洗手次数更多(χ2=4.16,P=0.040);配备干手纸巾较未配备干手纸巾时,患者的每日洗手次数更多(χ2=15.03,P<0.001)。保持室内清洁的执行率最高(166例,95.95%),咳嗽礼仪的执行情况最差(107例,61.85%)。随着患者年龄增大咳嗽礼仪执行不到位的比例越高(χ2=19.66,P<0.001),普通病区的患者咳嗽礼仪的执行情况较重症病区好(χ2=15.82,P<0.001)。进行过咳嗽礼仪相关健康教育的患者咳嗽礼仪正确率高于未进行咳嗽礼仪健康教育组(χ2=94.57,P<0.001)。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患者的相关健康教育水平较平时有所提高,但仍有不足,医院应继续加强对患者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等内容的宣教,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降低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N基因Ct值与其密切接触者续发风险的关系,进而探索呼吸道病毒载量与其传染力的关系。方法 选择北京市发病0~7 d内有N基因Ct值记录的COVID-19确诊病例,将其密切接触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密切接触者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隔离方式、暴露方式、转归情况(发病与否)等变量。应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病例发病0~7 d内N基因Ct值与其密切接触者转归之间关联。结果 在1 618名密切接触者中,77人转归为COVID-19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续发率为4.8%。多因素分析显示,通过同餐(OR=2.741,P=0.054)、同住(OR=9.721,P<0.001)方式暴露、非集中隔离(OR=18.437,P<0.001)、对应病例发病0~7 d内N基因Ct值<20(OR=8.998,P=0.004)或Ct值在20~25之间(OR=3.547,P=0.032)是密切接触者续发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 COVID-19病例呼吸道病毒载量与其传染力之间存在明确的正相关,提示COVID-19病例N基因Ct值可以作为其密切接触者管理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云南省玉溪市1995—2018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病例全死因,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利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影响因素。结果 4 445例HIV感染/AIDS病例纳入队列,随访时间中位数为5.2(IQR:2.1~9.1)年,其中1 054例死亡,机会性感染为主要死因,其次为吸毒过量、其他心血管疾病,全死因死亡率为4.00(95% CI:3.76~4.25)/100人年,中位生存时间为17.83(95% CI:15.81~19.86)年,第1、5、10、15、2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89、0.78、0.65、0.46、0.26。Cox多因素模型结果显示,男性死亡风险是女性的1.423倍,30~、40~、50~和≥60岁年龄组分别是15~岁年龄组的1.677、2.171、3.096、5.150倍,其他民族是汉族的1.170倍,离异或丧偶是未婚的1.214倍,异性性传播、注射吸毒传播和其他传播分别是男男同性性传播的1.769、3.326、2.532倍,样本来源为婚/孕/产检、监管场所、医疗机构检测和其他检测分别是主动咨询检测的0.575、0.432、1.413、0.591倍,现阶段病程为HIV感染者是AIDS患者的1.561倍,基线CD4+T细胞在200~、<200个/μL和不详组分别是≥500个/μL组的1.363、2.180、3.638倍,未接受抗病毒治疗(ART)是已接受ART的10.410倍。结论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存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加强早发现和早治疗工作,同时注重非艾滋病相关死因,给予相应干预措施,延长HIV感染/AIDS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危险因素,为COVID-19防控策略的制定和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月6日至2021年2月15日北京市报告的20 681例密切接触者基本信息、暴露信息及转归信息,分析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北京市COVID-19病例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2.16%(447/20 681);年龄MP25,P75)为35(27,49)岁;以20~59岁人群为主(81.77%,16 912/20 681);隔离观察方式主要为集中隔离(82.15%,16 989/20 681);主要暴露类型占43.96%(9 093/20 681),分别为同室工作/学习(16.06%,3 322/20 681)、同乘交通工具(12.88%,2 664/20 681)、诊疗/护理(7.80%,1 612/20 681)和同住(7.23%,1 495/20 681)。指示病例的职业分别有干部职员(19.34%,3 999/20 681)、家务待业(17.34%,3 586/20 681)、商业服务(13.85%,2 864/20 681)、餐饮食品业(10.77%,2 228/20 681),对应的密切接触者占61.30%(12 677/20 6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暴露类型,同餐(OR=3.96,95%CI:2.30~6.83)、同住(OR=6.41,95%CI:4.48~9.17)为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相比于其他职业,指示病例的职业为餐饮食品业(OR=3.06,95%CI:1.29~7.25)和教师(OR=4.94,95%CI:1.43~17.08)为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同餐和同住是密切接触者感染新冠病毒的主要暴露类型;指示病例为餐饮食品业或教师职业者,其密切接触者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增加。应继续采取集中隔离、疫苗接种等COVID-19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压缩空气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内,被称为是生命支持系统。然而压缩空气质量,尤其是微生物含量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此文就压缩空气的制备,现执行的国内外标准及存在的问题,净化措施和微生物监测技术的相关文献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明晰压缩空气污染的来源、控制策略和监测方法,为今后开展相关监测研究,制定标准、规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构建医院感染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对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所有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医院感染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干预前(2017年1—12月)与干预后(2018年1—12月)医院感染过程、结果指标的差异。结果干预前后同期住院患者数分别为106 558、111 904例,分别发生医院感染1 803、1 526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从1.69%下降至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040,P0.001);干预后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及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发病率较干预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MDRO检出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导尿管使用率、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较干预前下降,VAP的预防率、MDRO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构建医院感染质量指标评价体系能促进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Omadacycline是一种新型四环素类抗生素,有静脉和口服两种剂型。Omadacycline具有广谱、高效等特点,能抵抗细菌因药物外排和核糖体保护机制产生的耐药,对多种病原体有效,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药肺炎链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菌、厌氧菌、非典型病原体等。Omadacycline目前已被批准用于成人急性细菌性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的治疗,也可用于治疗非复杂性的尿路感染。本文对omadacycline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体外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临床研究、药物安全性及耐受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国尿标本分离细菌菌种分布及耐药变迁。方法按照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技术方案,应用WHONET5.6软件对2014—2019年所有CARSS成员单位上报的尿标本分离细菌及药敏结果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男性患者尿标本分离细菌居前5位者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3.1%~34.6%)、粪肠球菌(9.2%~10.2%)、肺炎克雷伯菌(9.0%~9.4%)、屎肠球菌(7.8%~10.2%)和铜绿假单胞菌(5.6%~6.9%),女性患者尿标本分离细菌居前5位者分别为大肠埃希菌(57.0%~57.4%)、肺炎克雷伯菌(7.5%~8.3%)、屎肠球菌(6.8%~8.7%)、粪肠球菌(5.5%~6.0%)和奇异变形杆菌(3.3%~3.5%)。男性和女性患者尿标本分离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呋喃妥因耐药率分别<12%和7%,对万古霉素耐药率<3%;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为90%左右,对万古霉素耐药率<4%。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47%,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呋喃妥因耐药率≤8%,对于β-内酰胺类耐药率男性比女性高,其中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12个百分点左右。男性患者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为58%左右,女性患者耐药率为45%左右。男性和女性患者尿标本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14%,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15%左右。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耐药率分别<27%和22%,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男性为31.7%~47.7%,女性为26.5%~41.2%。结论尿标本分离细菌在不同性别构成上有所不同,且部分肠杆菌目细菌耐药率不同性别间也有一定差异,不同年度间部分细菌的耐药率也有一定变化。尿标本分离细菌的耐药监测,可为尿路感染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发热、血钠联合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膜炎(TBM)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某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将146例诊断为肺结核继发TBM的患者作为研究组,按入院时间以1∶4的比例分层抽取584例肺结核未继发TBM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钠、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临床发热症状指标及三者联合诊断肺结核继发TBM的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确定临界点。结果 30条纤维支气管镜使用后未清洗前,内镜外表面RLU中位值为911.5,合格率为16.7%;酶洗后机洗前,内镜外表面RLU中位值为234.0,合格率为43.3%。每组30条纤维支气管镜经消毒剂分别浸泡消毒5、3 min后的气管镜外表面RLU中位值分别为25.0、23.5,合格率均为100.0%。血钠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诊断肺结核继发TBM患者的临界点分别为135.30 mmol/L、73.40%。发热、血钠、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三者联合诊断肺结核继发TBM的AUC(95%CI)分别为0.732(0.688~0.776)、0.768(0.719~0.818)、0.727(0.679~0.776)、0.845(0.807~0.8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敏感度分别为80.82%、56.85%、65.07%、63.70%,特异度分别为65.58%、87.50%、73.46%、89.38%,前三者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者联合诊断效能更高。结论 发热、血钠<135.30 mmol/L或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40%对肺结核继发TBM均有诊断意义,三者无明显优劣之分,但三者联合对肺结核继发TBM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目前国内消化内镜超声探头的清洗消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37所医院的消化内镜超声探头清洗和消毒灭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70.27%的医院内镜超声探头数量为1~3条,奥林巴斯品牌最多(72.97%),48.65%的医院内镜中心每日使用探头的患者例数为0~5例;83.78%的医院采用专人清洗消毒内镜超声探头,人员主要以护理员为主(51.35%);清洗方法以"酶洗-擦洗-擦干"为主(89.19%),清洗时间以>1 min为主(62.16%);83.78%的医院内镜超声探头消毒方式为化学消毒剂浸泡,其中以邻苯二甲醛(70.27%)和全浸泡消毒(48.65%)为主;消毒时间以≥ 5 min为主(56.76%);27.03%的医院对内镜超声探头进行灭菌,其中以"一用一灭菌"(21.62%)和过氧乙酸浸泡10 min(10.81%)为主;消毒灭菌后的内镜超声探头主要放置在内镜储存柜(56.76%);78.38%的医院对当日拟使用的内镜超声探头进行再次消毒;56.76%的医院从未对消毒后的内镜超声探头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结论 37所医院对内镜超声探头清洗和消毒灭菌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建议尽快制定内镜超声探头清洗消毒相关国家标准,规范内镜超声探头的清洗消毒流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掌握某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水处理系统管理和维护现状,分析反渗膜及管路消毒等相关因素与透析用水检出细菌菌落总数、内毒素水平的关系,识别风险因素并探讨改进措施。方法 采集18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反渗机组出水口和输水管路回水口透析用水,经薄膜过滤法富集,在20℃下TGEA培养168 h,进行细菌菌落计数,平行水样检测内毒素。同时设计问卷调查水处理系统管理和维护信息。结果 采样距反渗膜更换间隔时长与回水口菌落总数、回水口及出水口内毒素呈正相关。采样距上一次管路消毒间隔时间与回水口和出水口内毒素呈负相关,专业工程师配备与回水口菌落总数及出水口内毒素呈负相关,软管长度与回水口内毒素呈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投入使用时长、透析机台数、在透析患者数等因素也对透析用水微生物指标有影响。结论 反渗膜的维护更换、输水管路消毒、专业工程师配备、透析中心规模及管路长度均为透析用水微生物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医院的水处理系统管理和维护存在差异,应通过质量控制推进使其达到同质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杭州市社区医务人员控烟技能、控烟意识及行为之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问卷方式调查杭州市3个代表性城区(下城、拱墅、西湖)的社区医务人员,内容包括控烟技能的获取途径,医疗活动中的控烟意识、控烟行为及戒烟资源的可及与利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控烟技能学习的因素,应用x2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率的差异,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控烟活动中知、信、行的关联.结果 共调查846人,杭州市社区医务人员的控烟技能掌握率为65.60%.工作3-10年者接受控烟技能培训的比例是工作<2年者的1.77倍(OR=1.77,95%CI:1.25 - 2.51).接受过控烟培训者认为接诊时应常规建议吸烟患者戒烟的比例(88.77%)显著高于未接受培训者(81.6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7,P=0.00).经过培训者给予90%以上的吸烟患者戒烟建议的比例为21.62%,但未经培训组的比例仅为10.65%(Z=-5.68,P=0.00).药物、中医传统疗法和戒烟热线的利用率均不足30%.结论 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控烟技能培训能够提高其控烟意识,强化医疗过程中的控烟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广州市某高校急性胃肠炎病例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方法 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样本采用RT-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标本分析基因核苷酸序列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2013年1月8-21日该校共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141例,罹患率为8.5‰(141/16 600);8-9日为发病高峰;病例无班级和宿舍聚集性;病例对照调查显示A餐厅为早期病例的感染场所(OR=3.46,95%CI:1.07~11.1 6),1月7日的午餐是可疑餐次(OR=4.34,95%CI:1.18~17.37),可疑食物是手撕鸡套餐(OR=17.82,95%CI:4.46~78.17);采集病例和厨工肛拭子、剩余食物及环境涂抹样等266份,诺如病毒RT-PCR检测阳性21份(17例),病例阳性率为42.8%(9/21),A餐厅厨工阳性率为29.6% (8/27),经基因测序为GⅡ.4/Sydney_2012变异株,学生、教职工病例与厨工同源性为100%.结论 该次疫情为诺如病毒GⅡ.4/Sydney_2012变异株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其原因是携带病毒厨工污染食物所致,以食源性传播途径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败血症早产儿病原菌分布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某院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血培养阳性,实验室确诊败血症155例,对不同病原菌早产儿败血症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155例早产儿败血症中,革兰阴性(G~-)杆菌组76例(占49.03%),以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为主;革兰阳性(G~+)球菌组42例(占27.10%),以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为主;真菌组37例(占23.87%),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为主。G~-菌组和真菌组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小于G+菌败血症组;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起病日龄大于G~-菌组、G~+菌组,深静脉置管比例高于G-菌组、G~+菌组;真菌组早产儿血小板计数低于G~-菌、G~+菌组;G~-菌组C反应蛋白(CRP)高于G~+菌组和真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55例早产儿治愈好转率94.84%,病死率5.16%。G~-菌组患儿病死率高于G~+菌组、真菌组,真菌败血症组治疗日数长于G~-菌、G~+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产儿败血症致病菌主要为G~-菌,G~-菌组、G~+菌组及真菌组败血症早产儿临床表现不同、实验室指标及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