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了解隔离病房新型冠状病毒污染情况,为精准医院感染监控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采集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新型冠状病毒隔离病房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清洁消毒前的物体表面标本,参考咽拭子标本检测方法,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采集隔离病房各类物体表面标本191份,9份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阳性率为4.71%。阳性标本均来自于隔离病房污染区,呼吸机面板、B超机探头及外表面、医疗废物桶脚踏板、患者被套、床头灯开关、医务人员手、床头桌、厕所门把手、患者手机各检出阳性标本1份;潜在污染区及清洁区采集的所有物体表面标本均未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污染区有咳嗽症状患者周围环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高于无咳嗽症状患者周围环境(10.81% VS 1.43%,P<0.05);患者个人物品、患者生活用品、医疗设施设备及医患手冠状病毒核酸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离病房污染区新型冠状病毒污染严重,尤其是有咳嗽症状患者的周围环境。按相关要求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才能切实降低新冠肺炎医院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揭示与治疗结局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某三甲医院2019年12月27日-2020年1月30日收治的确诊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并追踪治疗结局,按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好转出院)和死亡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寻找与治疗结局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至2020年3月3日,100例COVID-19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85例(生存组),死亡15例(死亡组)。患者中位年龄44.0岁,女性占60.0%,1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除胸部CT示"右肺斑片状阴影"外无其他临床表现。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 60岁,既往合并慢性心脏疾病、慢性肺部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入院时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入院时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100×109/L、淋巴细胞计数<0.5×109/L、乳酸脱氢酶≥ 250 U/L、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40 U/L、血肌酐≥ 97 μmol/L、纤维蛋白原≥ 4 g/L、D-二聚体≥ 1 mg/L,治疗上未联合中药及使用机械通气(P<0.05),以上因素所占比例死亡组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合并慢性心脏病是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COVID-19治疗结局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入院时COVID-19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合并慢性心脏病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抑郁现况,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干预模式。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20年1月23日—2月10日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统计患者焦虑和抑郁得分情况。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并评估疗效。结果 共收治40例新冠肺炎患者。10例(25.00%)患者出现焦虑,SAS平均得分(42.94±8.33)分。14例(35.00%)患者出现抑郁,SDS平均得分(46.41±13.37)分。患者焦虑与抑郁得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焦虑得分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组患者焦虑和抑郁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SAS量表平均得分(37.94±5.67)分,SDS量表平均得分(39.93±8.55)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和抑郁高于普通人群,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长期的护理干预需要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完全包覆型储痰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咳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方便抽样法将3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试验组使用完全包覆型储痰杯,对照组采用常规储痰杯,比较两组患者痰暴露发生率、咳痰感受以及护士使用观感。结果 试验组患者痰暴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56% VS 66.67%),试验组患者咳痰感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94.44% VS 61.11%)。22名护士使用过两种痰杯后对痰杯观感进行评价,试验组的满意率为100.00%,对照组为50.00%,两组患者痰暴露发生率、咳痰感受以及护士使用观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完全包覆型储痰杯能够减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痰暴露,提高患者使用舒适度及护士使用观感满意率,减少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5.
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虽已得到基本控制,但有部分患者在出院后康复隔离观察期核酸检测再次呈阳性,即出现“复阳”现象,具体原因尚不明确。可能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病原学特点决定,也可能与病毒入侵后产生的机体免疫反应、患者的病程和病情以及样本采样部位、处理方式、检测等一系列因素相关,因此对出院患者的核酸检测仍需重视。本文就COVID-19出院患者核酸检测复查阳性情况及其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综述,为后续复阳患者的防控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及血常规结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11-23日某定点隔离酒店内738例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医学观察人员,采集其鼻咽拭子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采集血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测,并观察至隔离期结束。结果 738例医学观察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0例(9.49%),阴性664例(89.97%),可疑4例(0.54%),其中首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52例,可疑28例,阴性658例;对28例结果可疑者隔日重新采样检测,18例阳性,6例阴性,4例仍可疑(二次采样后观察期结束转至指定隔离观察点)。所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及可疑医学观察人员,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均正常,仅2例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在第一个14 d观察期内,738例医学观察人员40例(5.42%)发病,其中70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42.86%(30例)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临床症状;664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者,1.51%(10例)出现症状。所有确诊病例转至定点医院继续治疗;第一个观察期结束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未转阴者、结果仍可疑者送至指定隔离点继续观察。继续观察期中4.54%(2/44)出现症状被确诊,随即转至定点医院治疗;余下观察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全部转阴。整个集中隔离期发病率为5.69%(42/738)。结论 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中,潜伏期感染者所占比例较高,亦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尽早识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出院后核酸检测呈“再阳性”这一现象受到广泛关注,给临床治疗和疫情防控带来严峻挑战。本文综述了康复后核酸检测复阳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核酸检测再阳性的可能原因及潜在传染性,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出院管理和制定合理的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常熟市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出院复阳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新冠肺炎病例出院后跟踪随访提供参考。 方法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试行)》要求对病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接触者判定,采集病例、接触者等相关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并对复阳再次入院至出院相关信息进行描述。 结果 该病例2020年1月7日自武汉坐高铁回常熟;1月20日,病例出现发热、肌肉酸痛和腹泻等症状,最高体温38.9 ℃;25日胸部CT报告显示两肺感染性病变;26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7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阳性,经省专家组会诊确认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月15日治愈出院进行居家隔离观察;3月1日核酸复查阳性,即转至苏州定点医院进行观察治疗; 3月9日再次出院,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24日核酸复查单靶阳性,29日、31日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后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返回家中。 结论 该病例为一例新冠肺炎病例出院后复阳病例,提示在今后的疫情防控中,要进一步做好出院病例的跟踪随访和健康监测。  相似文献   

9.
病毒核酸检测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临床中也出现了核酸检测初筛阴性且最终确诊的患者。在治疗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临床症状与肺部实际病变程度相分离的特点。一些患者临床症状并不重,但影像学检查却显示病变明显。本例病例提示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患者,病毒核酸阴性,不能简单排除。应密切追踪患者影像学表现,并及时进行病毒核酸复检,以免漏诊,造成病毒传播,错过治疗时机。在临床治疗中影像学检查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变程度判断、指导治疗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和青年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Delta变异株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2021年5月21日—6月18日收治的SARS-CoV-2 Delta突变株感染者,根据年龄分为儿童组(2~14岁)和青年组(15~35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的差异。结果 儿童组21例,青年组24例,两组均无重症患者。儿童以家庭聚集性发病为特征,青年组普通型比儿童组更常见(66.7% VS 33.3%,P<0.05)。与青年组临床表现比较,儿童组咳嗽(33.3% VS 87.5%)、咳痰(33.3% VS 66.7%)和咽喉不适(28.6% VS 70.8%)少见(均P<0.05),儿童发热时间更短(2.5 d VS 4 d,P<0.05),但两组患者发热(76.2% VS 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青年组生化学指标比较,基线时儿童组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和白介素-6(IL-6)更低(均P<0.05),但淋巴细胞(LYM)、嗜酸性粒细胞(EOS)、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更高;第1周儿童组CRP和SAA更低,但LYM、EOS、LDH和CK-MB更高(均P<0.05)。儿童基线CK-MB和LDH升高更常见(均P<0.05)。儿童组基线时LYM减少5例(23.8%),EOS减少3例(14.3%),第1周LYM和EOS均恢复正常。胸部CT显示儿童组7例(33.3%)肺部感染,单侧受累为主;青年组16例(66.7%)肺部感染,双肺受累为主。儿童组SARS-CoV-2核酸转阴时间中位日数为17(12,25) d,青年组核酸转阴时间中位日数为19(15,21) d,两组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 儿童SARS-CoV-2 Delta变异株感染以家庭聚集性发病为主要特征。与青年患者比较,儿童患者呼吸道症状、炎症反应、免疫细胞和肺损伤更轻,免疫细胞恢复更快。儿童患者基线CK-MB和LDH升高更常见,需关注急性心肌损伤的可能性。青年和儿童患者SARS-CoV-2核酸转阴时间长,需延长监测上呼吸道核酸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粪便样本作为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筛查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Real Time RT-PCR技术,对15 例COVID-19患者治疗后痰、粪便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的ORF1ab、N基因以及人体细胞管家基因核糖核酸酶P(ribonuclease P,RNase P)进行检测,比较痰、粪便标本检测阳性情况。结果 15例患者痰、粪便标本,人体细胞管家基因 RNase P均呈现典型的明显的扩增信号曲线。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2例患者痰、粪便标本同时为阳性,4例患者痰、粪便标本分别为阳性;6例患者痰阳性标本中有2例同时扩增出ORF 1ab基因与N基因,6例患者粪便阳性标本中有4例同时扩增出ORF 1ab基因与N基因。结论 以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作为排除COVID-19及治愈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需谨慎,可以尝试将粪便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也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排除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建议。方法 将某院留观的COVID-19疑似患者,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列为确诊病例组(确诊组),2019-nCov核酸检测至少二次阴性,经上海市静安区专家组会诊后予以排除的患者列为排除病例组(排除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资料方面的差异。结果 确诊组14例 患者中,男女性别比1.33∶1,年龄中位数为 51.5(38.3,63.0)岁,有明确流行病学史的10例(71.43%);排除组 84例患者中,男女性别比0.95∶1,年龄中位数37(29.0,59.75)岁,有明确流行病学史的14例(16.67%);两组在年龄分布、流行病学史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性别、居住地分布以及临床表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确诊组白细胞正常或降低的患者数占比高于排除组(92.86% VS 7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淋巴细胞百分比减少的患者数占比低于排除组(P=0.001)。两组胸部CT结果比较,确诊组患者磨玻璃样渗出影、斑片渗出影等改变所占的比例高于排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组患者由散在或多发肺炎进展为 磨玻璃样肺炎的中位时间为3(2,5)d。结论 患者年龄、明确的流行病学史、白细胞计数、淋巴 细胞百分比,肺部磨玻璃样等CT表现是 COVID-19的特征因素,临床医生在诊疗时应加以甄别,进一步提高 COVID-19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发热门诊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时了解发热门诊患者的发热原因及临床表现,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大型综合医院2020年1月17日-2月2日发热门诊就诊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史、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共有1 770例患者,男性888例,女性882例,其中21~40岁患者占61.24%。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15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主要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为主,分别占100.00%、40.00%。857份胸部CT普通扫描检查报告中,阳性822份,阳性率为95.92%。结论 发热门诊的设立有利于对发热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筛检,就诊患者中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以中青年为主,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行胸部CT检查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3~11岁儿童完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疫苗基础免疫28~42 d后对原始株的免疫原性及与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交叉免疫反应。方法 于2022年1-7月在山东省乳山市招募3~11岁已按照(0,28)d免疫程序完成2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基础免疫的受试者,基础免疫后28~42 d采集静脉血3 ml,检测原始株、Beta、Gamma和Del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计算中和抗体阳性率和GMT。结果 纳入免疫原性分析共395人,其中3~5岁组212人,6~11岁组183人。受试者完成基础免疫后28~42 d,血清中对原始株、Beta、Gamma和Del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00%、74.68%、99.24%和97.22%,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完成基础疫苗后28~42 d,血清中对原始株、Beta、Gamma和Del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168.19、10.51、53.65和31.10,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3~11岁儿童中接种2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良好,可对新冠病毒变异株产生一定的交叉保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海南地区某医院肺纤维化急性加重(AE-IPF)患者病原学检测结果,为AE-IPF患者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海南省该院住院的AE-IPF患者,分析其呼吸道病毒IgM抗体、痰细菌学培养和非典型病原体核酸检测结果,比较病原学阳性组与病原学阴性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AE-IPF患者52例,其中病原学阳性组23例,病原学阴性组29例。病原学阳性组患者发热、脓痰,以及接受抗感染治疗的比例更高,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降钙素原更高,而病原学阴性组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比例更高,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学阳性组患者痰细菌培养、病毒IgM、非典型病原体核酸检测阳性分别为15、10、9例,痰细菌培养中检出最多的是绿假单胞菌(14.7%,5例),病毒IgM检测阳性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为多,均为8.8%(3例),非典型病原体核酸检测阳性者中肺炎支原体居多(17.7%,6例)。结论 感染可能是海南地区该院AE-IPF患者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临床表现及炎症指标有助于提示AE-IPF患者存在感染的诱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重症隔离病房缓冲间卫生质量管理的对策。方法 2020年2月8日—3月6日使用自制查检表,在干预措施实施前、实施后的第15、21、28天分别对某定点医院新冠肺炎重症隔离病房缓冲间卫生质量管理情况进行随机抽查。查检表每项2分,共计10项,依据查检表得分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 干预措施实施前查检表缓冲间卫生质量管理情况得分为(9.15±1.80)分,干预措施实施后第15、21、28天得分分别为(16.57±2.71)、(17.07±2.10)、(19.27±1.13)分,实施前后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措施实施后紧急电源供应及紧急照明,紧急情况下自动开启不断电系统执行项得分与干预措施实施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其余各项缓冲间卫生质量管理措施执行得分均高于干预措施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实施规范的清洁流程,合理安排上下班时间,保障用物充足、设施完好,加强人员培训等是有效改进缓冲间卫生质量的对策,对确保患者及医务人员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抑郁现况,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干预模式。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20年1月23日—2月10日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统计患者焦虑和抑郁得分情况。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并评估疗效。结果 共收治40例新冠肺炎患者。10例(25.00%)患者出现焦虑,SAS平均得分(42.94±8.33)分。14例(35.00%)患者出现抑郁,SDS平均得分(46.41±13.37)分。患者焦虑与抑郁得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焦虑得分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组患者焦虑和抑郁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SAS量表平均得分(37.94±5.67)分,SDS量表平均得分(39.93±8.55)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和抑郁高于普通人群,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长期的护理干预需要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某区域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隔离病区手触式速干手消毒剂(以下简称手消)按钮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状况,为指导隔离病区消毒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对该隔离区内5个区域(确诊病房、病区内走廊、第一缓冲间、第二缓冲间、清洁区)手触式手消按钮进行采样,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污染情况。结果 共采集76份手消按钮标本,隔离区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率为10.53%,其中确诊病房内污染率14.29%,病区内走廊污染率12.50%;第一缓冲、第二缓冲区、清洁区污染率均为0。结论 该隔离病区病房内手消按钮新型冠状病毒污染严重,需要加强清洁消毒,并建议隔离病区使用手背按压,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使用感应式手消出液器或洗手感应监测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