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效果,为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8年1-12月同时采用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结果,对比分析滤膜法和涂抹法检测细菌检出率、单位菌落数、超干预值检出率和微生物合格率。结果 共收集274份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其中透析液131份,反渗水39份,B浓缩液(下简称B液)14份,置换液34份,其他透析用水56份。滤膜法细菌检出率均高于涂抹法,其中透析液、反渗水、置换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的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析液、B液、其他透析用水标本单位菌落数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其他透析用水标本使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单位菌落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1,P=0.004)。超干预值检出率其他透析用水滤膜法低于涂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6,P=0.010)。置换液、反渗水标本微生物合格率滤膜法数值上低于涂抹法,但仅置换液标本微生物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87,P<0.001)。结论 滤膜法检出细菌的能力高于涂抹法,但其在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检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除用于置换液比较适合外,应用在其余血液透析相关用水微生物的检测效果并不优于涂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细菌污染的情况,分析其主要污染的菌株。方法采用倾注法对水及透析液中细菌含量进行检测,采用常规方法对细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定性凝胶法对水及透析液中的内毒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透析用水的平均菌落数为132CFU/mL,其内毒素的阳性率为6.1%,透析器的入口处透析液的平均菌落数为263CFU/mL,透析器出口处平均菌落数为651CFU/mL,透析时透析液中平均菌落高于透析用水,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污染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杆菌及球菌。不同时间其细菌含量不同,在4~10月份其平均细菌含量较同年其它月份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液在制备、运输等多个环节中均可能引起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的再次污染,对水路进行合理设计及定期消毒是减少透析用水再次污染的主要措施,同时建立定期开展细菌学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分析血液透析用水污染状况和探讨采样方法,促进医院加强对血液透析用水管理.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2011年徐州市10~12所医院血液透析用水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物监测结果,对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对监测采样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反渗水细菌总数检测值范围0~5600 CFU/ml,总合格率75.58%,致病菌检出率22.09%,近端反渗水中游离氯、硝酸盐和钙3种化学污染物超标,合格率分别为93.02%、86.05%和97.67%;透析液细菌总数检测值范围0~25 000 CFU/ml,总合格率78.10%,致病菌检出率15.33%;近、末端反渗水细菌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接取法和注射器抽取法采集透析液作微生物监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地区透析用水污染尤其细菌污染较为普遍和严重,有潜在发生血液透析医院感染的可能,必须加以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血液透析室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的细菌学监测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室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细菌污染的原因及对策. 方法检测血液透析液及透析用水中细菌的含量及细菌种类. 结果透析器入口处透析液的平均菌落数为486 CFU/ml,透析器出口处透析液的平均菌落数为490 CFU/ml,反渗水的平均菌落数为103 CFU/ml,常见细菌为枯草杆菌、类白喉杆菌及某些革兰阴性杆菌. 结论透析液在配制的过程中,有多种环节可能造成污染,应加强透析液的监测工作,并建议修改透析液细菌监测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诺如病毒GⅡ(Norovirus Genogroup Ⅱ,NoV GⅡ)拷贝数标准质粒及其检测体系。方法 将合成高度保守的NoV GⅡ基因序列片段克隆至pUC57载体上,构建NoV GⅡ标准质粒,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验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结果绘制Ct值与病毒拷贝数的标准曲线,求得其相应的标准曲线方程。采用建立的标准质粒及其检测体系对2018年12月昆明市儿童医院4份临床粪便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经PCR验证,NoV GⅡ拷贝数的标准质粒构建正确。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扩增曲线获得Ct值与病毒拷贝数相对应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3.972X+39.03,R2=0.991,4份粪便标本原液NoV GⅡ病毒拷贝数分别为30 443.45、9 468.40、53 176.69、4 493.12 copies/μL。结论 成功建立用于检测粪便标本中NoV GⅡ病毒拷贝数的标准质粒及其检测体系,可为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相关试验研究提供有效的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某市血液透析现状及透析用水和透析液合格情况。方法对该市36所开展血液净化项目的医疗机构血液透析现状进行调查,并同时采集透析用水及透析液分别进行微生物检验(包括常规和低温培养方法)及现场ATP水样检测。结果 13.89%的水处理设备使用时间在1年内,5.56%的设备使用超过10年。砂滤等净化设备超过1年未更换的机构占77.78%,72.22%的滤芯式过滤器更换时间3个月,反渗水供水管道使用时间超过10年的占2.78%。77.78%的医疗机构使用成品A液,72.22%使用成品B液,集中提供A液的医疗机构占22.22%,集中提供B液的医疗机构占19.44%,自配桶装B液的医疗机构达8.34%。36所医疗机构微生物日常检测均合格,但有80.56%检测结果长期为"0"值;现场采集的透析用水及透析液ATP检测均合格;常温微生物检验1份超标,2份达干预值;低温培养法4份超标,6份达干预值;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3种检测方法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该市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的质量总体较好,大部分医疗机构重视水处理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检测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质量,但是微生物检测技术有待提高,日常检测结果异常或达到干预值需要分析原因和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北京市45-79岁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血压干预效果.方法 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对北京市7604名45-79岁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每月随访-次,由社区医生制定个体化的随访管理方案,分析干预后血压平均水平、高血压控制率、脑卒中发病率.结果 干预前高血压患病率为64.1%.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下降2.9、1.5 mm Hg,血压下降明显(t值分别为-20.987、-15.494,P值均为0.000);前四次随访血压下降幅度最大;收缩压下降幅度表现为高年龄组下降幅度大(F=14.287,P=0.000),男性高于女性(t=-2.885,P=0.004),郊区人群高于城区(t=5.314,P=0.00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下降幅度大(t=-6.943,P=0.000);舒张压下降幅度表现为低年龄组人群下降幅度大(F=22.864,P=0.000),男性高于女性(t=-2.259,P=0.02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下降幅度大(t=2.428,P=0.015).干预后高血压控制率由67.7%上升到87.9%,明显升高(χ2=324.595,P=0.000).脑卒中发病率为2.7‰,郊区人群明显高于城区(χ2=5.293,P=0.021).结论 社区干预可降低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血压平均水平,提高高血压控制率,进而降低脑卒中发病率;以早期血压干预效果好,其中男性血压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一次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污染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了解血透室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含量超标的原因,找出污染的途径和环节. 方法按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检测细菌含量,并鉴定细菌种类. 结果透析用水(反渗水)平均细菌数为(97.79±11.64)CFU/ml,透析液平均细菌数为(312.33±8.26)CFU/ml,A液和B液平均细菌数为(0.82±2.32)CFU/ml和(207.11±5.56)CFU/ml,反渗水和B液细菌含量严重超标,且培养出革兰阴性杆菌. 结论血液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细菌污染与浓缩B液配制过程污染和透析用水管道细菌污染及反渗透装置未及时更换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注水瓶的连续使用时间。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监测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内镜中心的5套注水瓶,2019年7月—2019年11月将注水瓶灌注无菌水,于第1、2、3、4、5天每日诊疗结束采集水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监测注水瓶水细菌种类及细菌菌落数合格率。结果 注水瓶水在第1、2、3、4、5天的细菌菌落数合格率分别为96.0%、82.0%、76.0%、70.0%、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分离69株细菌,均为条件致病菌,以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铜绿假单胞菌较多,分别为29、10株。结论 医疗机构应充分重视内镜诊疗用水的微生物污染,注水瓶水已成为诊疗水的潜在污染源,为降低内镜诊疗安全隐患,注水瓶连续使用不得超过1 d。  相似文献   

10.
血液透析细菌感染预防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液、透析用水水质状况,分析细菌内毒素及菌落数超标的原因及相关性,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同时督促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收集分析自2006年1月-2010年7月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监测数据,分别比较A、B两种方法,水处理管路更换前后监测结果,对透析用水、透析液现场采样并对照监测细菌菌落数及内毒素,为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依据。结果使用不同的内毒素检测方法对透析液、透析用水内毒素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方法为69.23%,B方法为100.00%;对照透析液、透析用水细菌菌落数与内毒素含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菌落数合格率为81.58%,内毒素合格率为90.79%。结论探索一种科学可行的内毒素含量检测方法;透析用水、透析液含菌量与内毒素含量不成正比;透析用水、透析液的水质状况与水处理系统管路长短、有无死腔、使用年限、有无生物膜形成,配制过程是否被污染有关,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11.
捕获再捕获法作为一种经济、简便的方法,在估计人群规模、估计及校正发病率或患病率等研究中广泛应用。本文对经典捕获再捕获法以及方法的改进、在人群规模估计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后续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掌握某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水处理系统管理和维护现状,分析反渗膜及管路消毒等相关因素与透析用水检出细菌菌落总数、内毒素水平的关系,识别风险因素并探讨改进措施。方法 采集18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反渗机组出水口和输水管路回水口透析用水,经薄膜过滤法富集,在20℃下TGEA培养168 h,进行细菌菌落计数,平行水样检测内毒素。同时设计问卷调查水处理系统管理和维护信息。结果 采样距反渗膜更换间隔时长与回水口菌落总数、回水口及出水口内毒素呈正相关。采样距上一次管路消毒间隔时间与回水口和出水口内毒素呈负相关,专业工程师配备与回水口菌落总数及出水口内毒素呈负相关,软管长度与回水口内毒素呈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投入使用时长、透析机台数、在透析患者数等因素也对透析用水微生物指标有影响。结论 反渗膜的维护更换、输水管路消毒、专业工程师配备、透析中心规模及管路长度均为透析用水微生物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医院的水处理系统管理和维护存在差异,应通过质量控制推进使其达到同质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城区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口腔用水污染现状,为提高口腔用水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11月1—30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30所民营口腔医疗机构进行口腔用水的现场采集,检测方法参照GB/T5750.12-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判定标准参照GB5479-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结果共采集30所民营口腔医疗机构水样264份,合格水样76份,合格率28.79%。手机水和储水瓶水的菌落总数中位数均在2 000 CFU/mL左右,手机水水样合格率(18.33%)高于储水瓶(9.09%);进口综合治疗台和国产综合治疗台水样的菌落总数中位数分别为255、1 750 CFU/mL,进口综合治疗台水样合格率(42.39%)高于国产综合治疗台(21.51%);自来水和储水瓶水菌落总数中位数分别为400、2 100 CFU/mL,自来水水样合格率(35.82%)高于储水瓶(12.16%)。结论北京市此城区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口腔用水污染严重,建议尽快制定口腔医疗机构相关标准规范,提高口腔用水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并评价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中医院感染质量考核指标体系。方法 初步设计医院感染质量考核指标体系,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确定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中医院感染质量考核指标。结果 构建了一套医院感染质量考核体系,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26和0.852;第二轮协调系数比较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二级指标组合权重排序前五位者分别为感染相关指标(0.204)、感染安全(0.155)、感染考核(0.110)、消毒灭菌(0.109)、手卫生(0.103)。三级指标权重排序前五位者分别为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0.05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0.048)、手卫生指征执行(0.045)、感染知识掌握情况(0.044)、医院感染发病率(0.042)。信度和效度检验,指标体系Cronbach's α系数为0.788,指标的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r值均大于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此研究构建的医院感染质量考核指标体系能够对医院感染管理绩效进行较为公正、客观的考核。  相似文献   

15.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藉以探讨病因、阐明流行规律、制订预防和控制或者消灭疾病的对策及措施的科学。对某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监测、观察、假设检验、分析研究以及实验研究等。流行病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除适用于各种疾病的研究外,亦适用于预防医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相关因素(如吸烟、食品卫生等)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对多粘菌素B的敏感性,为实验室选择药敏方法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12月分离的230株CRE菌株,分别采用E-test法和微量肉汤稀释(BMD)法检测CRE对多粘菌素B的敏感性,分析两种药敏方法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菌株主要来源以痰为主,占70.87%(163株),其次是血(33株,14.35%)和分泌物(15株,6.52%),病原菌分布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205株)。CRE菌株E-test方法的敏感率为96.52%,耐药率为3.48%;BMD法的敏感率为95.65%,耐药率为4.35%。两种方法的基本一致率为95.65%,分类一致率为99.13%,极重大误差为0.87%。结论多粘菌素B对CRE有较好的抗菌活性,E-test法操作简便,和BMD法一致性好,可应用于临床常规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妇幼专科医院抗菌药物专项管理中的应用与成效。方法运用PDCA循环法,通过多部门联合对某妇幼保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各项指标进行监管,比较应用PDCA方法前后(2014年8月—2015年7月为专项管理前,2017年8月—2018年7月为专项管理后)的效果。结果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门急诊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由专项管理前的16.69%、13.18%、58.63%、45.12%,下降至整治后的7.69%、6.75%、38.21%、8.13%,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符合国家要求;其他各项指标如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等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开展抗菌药物专项管理,成效明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规范、合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国家、省、市三级按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DIP)政策的共性与差异,为各省市的政策设计提供参考建议。方法:检索政府官网、北大法宝法律数据库系统收集国家及各省市有关DIP的政策文本,在文献资料和访谈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提炼总结。结果:自2020年至今,国家医疗保障局共出台7份政策文件推进DIP支付方式改革,随后我国8个省份、7个地级市发布了相关政策文件26份。各省市的DIP政策适用范围与国家要求基本保持一致;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各地根据实际对关键要素设计(病种目录、分值、医疗机构系数)、监督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与细化;病种分值方面,国家及多数省市均以历史数据为基准测算,但测算依据并不一致,不少地区要求考虑各病种间的相对权重。结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出台指导性政策文件推进当地DIP改革,在设计政策时明确政策适用范围,建立关键要素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管并重视DIP在推进分级诊疗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