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复合感染的情况及与CD_4~+ T细胞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2016年在杭州市西溪医院感染二科住院的AIDS患者147例,其中AIDS合并PCP感染患者60例,AIDS未合并PCP感染患者87例;将AIDS合并PCP患者中复合感染组与无复合感染组CD_4~+ T细胞数、CD_8~+ T细胞数以及CD_4~+ T/CD_8~+ T细胞比值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不同CD_4~+ T细胞数水平发生复合感染情况。结果 60例PCP患者中有47例发生复合感染,感染率为78.33%;其主要的复合感染是口腔念珠菌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细菌性肺炎、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分别为41.67%、31.67%、31.67%、30.00%、11.67%;AIDS相关PCP患者CD_4~+ T细胞数均<200×10~6/L,且绝大多数≤50×10~6/L;复合感染组CD_4~+ T细胞数、CD_4~+ T/CD_8~+ T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无复合感染组(P<0.01,P<0.05);CD_4~+ T细胞数≤50×10~6/L组患者复合感染率为90.91%,显著高于CD_4~+ T细胞数51~100×10~6/L组(57.14%)、101~200×10~6/L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AIDS相关PCP患者复合感染率高,AIDS合并PCP患者感染的病原体多种多样,且CD_4~+ T细胞数与AIDS合并PCP患者复合感染关系密切,随着CD_4~+ T细胞水平降低,机体免疫力下降,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长沙市14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 TM)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长沙市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4例AIDS合并TM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原学依据、影像学表现以及疾病转归。 结果 14例(男12例,女2例)AIDS合并TM感染患儿中,入院时临床表现为:发热(100.0%)、咳嗽(85.7%)、乏力(71.4%)、食欲缺乏(71.4%)、皮疹(64.3%)、体重下降>5 kg(57.1%)、淋巴结肿大(50.0%)、骨关节痛(7.1%)。实验室检查显示贫血(92.9%),CD4+T淋巴细胞<200 cells/μl(100.0%,12/12);血培养和骨髓培养TM阳性率分别为92.9%和75.0%;50.0%(7/14)患儿胸部影像学病变累及双肺,表现为斑片影、结节影、磨玻璃影及粟粒样改变。治疗上,使用抗真菌药物前发热持续中位时间15 d,抗真菌药物使用后发热持续中位时间3 d,且78.6%(11/14)最终好转,其余3例失访。 结论 儿童AIDS合并TM感染临床症状多样,其中皮疹是一个重要的特异性表现,骨骼受累在儿童并不常见,临床建议采取多部位不同标本类型进行培养以明确诊断;及时、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鸟-胞内分枝杆菌(MAC)感染的胸部影像表现及特点,并与AIDS合并肺结核的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方法收集经菌种鉴定为MAC的AIDS患者27例入组,将经抗酸菌培养确诊为肺结核的AIDS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胸部CT检查,影像观察内容包括:肺内病灶部位、形态、大小、边界,纵隔、肺门、两侧腋窝淋巴结情况,腹膜后淋巴结情况,肝脾情况,总结分析两组患者的影像表现,并应用SPSS20.0软件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MAC感染组:27例外周血CD_4~+T淋巴细胞计数50cells/μl 19例,占70.37%,200cells/μl 0例;AIDS合并肺结核:50例外周血CD_4~+T淋巴细胞计数50cells/μl 32例,占64.00%,200cells/μl 3例,占6.0%,MAC感染组与肺结核组CD_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感染与肺结核两者在肺内病变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膜增厚:MAC组的概率为11.11%,肺结核组的概率为32.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CD_4~+T淋巴细胞计数50cells/μl时,MAC组支气管扩张出现的概率为68.42%,肺结核组为34.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合并MAC感染的常见征象与肺结核影像表现相似;支气管扩张在MAC感染中比肺结核常见,胸膜增厚则相反;肺外表现脾内低密度结节病变在肺结核中比MAC感染常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合并AIDS/HIV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2017年本院各科住院患者中合并AIDS/HIV感染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分析其特点。结果共发现合并AIDS/HIV感染患者85例,男78例,女7例,平均年龄41.26±14.00岁;分布于全院17个科室。其中皮肤科21例(24.70%);内科包括急诊内科、中医科在内总计50例,以呼吸内科最多19例(22.35%);外科14例。伴有发热44例(51.76%),体质量下降27例(31.76%)。化验检查血白细胞总数下降17例,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28例(32.94%),淋巴细胞计数下降32例(37.65%),血红蛋白下降21例,血小板减少11例;有41例患者(48.24%)伴有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胸部CT间质性改变、炎症7例,弥漫性磨玻璃样改变10例,感染1例,占位性病变1例,结核1例。内科患者尤其呼吸内科部分患者病情危重,临床表现及化验检查有一定特征;皮肤科及外科多数患者临床表现缺乏明显特征性。结论 AIDS/HIV感染患者生存期间可就诊于综合医院各科室,并可能因临床表现的隐蔽性及临床医师的认识不足而以普通患者收入;除呼吸内科、皮肤科等重点科室应提高防范意识外,各科室医护人员均需提高警惕,避免漏诊误诊及延误治疗,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肺影像学CT特征及其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90例HI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为合并HIV感染组,并选取10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胸部影像学特点,并分析合并HIV感染组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水平与非典型结核表现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咳嗽带痰,消瘦,夜间盗汗为主,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胸部CT结果显示,合并HIV感染组病变部位可累及多肺叶,且无特定部位,对照组则以一叶病变为主,两组病灶范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HIV感染组斑片阴影、片阴影、条索阴影、粟粒阴影﹑胸内淋巴结肿大、肺外结核等CT表现多于对照组﹐而结节阴影、斑点阴影、空洞、钙化等CT表现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患者的斑片阴影﹑片阴影、粟粒阴影胸内淋巴结肿大、肺外结核等非典型CT结核表现率越高(P<0.05);病毒载量较高患者斑片阴影、片阴影、粟粒阴影、胸内淋巴结肿大、肺外结核等非典型CT结核表现率越高(P<0.05)。结论HI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不典型,并且非典型表现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降低和病毒载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结核感染的临床表现及病原学诊断特征,探讨提高HIV/AIDS患者合并结核感染诊断率的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确诊HIV/AIDS合并结核病的116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单纯性结核病初治患者59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外结核、肺结核影像学...  相似文献   

7.
胸部肿瘤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某院胸外科2008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796例胸部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6例胸部肿瘤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56例,167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9.60%,例次感染率为20.98%;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常见(59.28%,99/167),其次为上呼吸道(15.57%,26/167)、手术切口(10.18%,17/167)和泌尿道(5.39%,9/167)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吸烟、住院时间≥15 d、手术持续时间≥3 h、气管导管留置时间≥5 h、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功能障碍等)、术前行放(化)疗、应用中心(或外周)静脉置管、使用免疫抑制剂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胸部肿瘤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针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控制其发生。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分析HIV/AIDS患者合并机会感染与卫生服务利用的现状。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对HIV/AIDS患者进行合并机会性感染及卫生服务利用问卷调查。结果 HIV/AIDS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率为57.78%;HIV/AIDS未合并机会性感染者和合并机会性感染者两周患病率分别为38.60%和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未合并机会性感染者和合并机会性感染者两周就诊率分别为49.12%和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患者家庭经济困难占64.71%,是他们未就诊的主要原因;HIV/AIDS患者选择医疗机构就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未合并机会性感染者和合并机会性感染者年住院率分别为15.79%和2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患者选择医疗机构住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合并机会感染者卫生服务利用量大于未合并机会感染者,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利用与医疗机构、病程、居住地、经济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9.
388例HIV/AIDS患者临床特点与机会性感染发病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本地HW/AIDS患者的一般情况、传播途径,分析其临床特点,总结出本地艾滋病患者的机会性感染发病谱从而指导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长沙市传染病医院2003年4月-2009年8月底收治的388例HIV/AI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8例HIV/AIDS患者以农民、小城镇外出打工人员为主;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40.98%的患者胸片检查异常,绝大多数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200个/t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体重减轻、咳嗽、慢性腹泻、皮肤病变及淋巴结肿大;机会性感染发生率为91.75%,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口腔真菌感染(占54.12%),肺部感染(占45.10%)(其中包括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及肺结核),合并感染结核者占36.08%(包括肺结核及肺外结核)。结论本地HIV/AIDS的人群以农民、打工人员为主,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机会性感染以鹅口疮最为常见,其次为肺部感染,且表现为多系统、多种致病微生物并存,细菌、真菌、病毒均为常见病原,呼吸、消化系统以及皮肤软组织为常见感染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东省HIV/AIDS合并真菌感染者的情况及相关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HIV/AIDS患者咽拭子、痰、血、中段尿、肛拭子和皮疹刮片标本进行直接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对获得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进行血液CD4+细胞计数。结果71例HIV/AIDS患者中,检出真菌38例,感染率为53.5%;致病菌以白念珠菌为主,占72.8%,其次为马尔尼菲青霉,占20.6%;检出标本主要是咽拭子及痰标本,分别占33.7%和25.0%,其次为尿标本,占17.4%;经性途径感染HIV者真菌感染率为42.5%(17/40),静脉吸毒者感染率为67.7%(21/31);在CD4+低于200个/μL患者真菌感染率为71.05%(27/38);CD4+高于200个/μL感染率为33.33%(11/33)。结论HIV/AIDS合并真菌的感染率高,主要累及与外界相通的腔口部位;感染真菌仍主要为白念珠菌;经血(吸毒)感染HIV者更容易合并真菌感染;真菌感染与CD4+细胞关系密切,CD4+越低真菌感染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 2020年 1月23日-2月20日甘肃省确诊的91例新冠肺炎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91例新冠肺炎患者分布于全省11个地州市,其中聚集性发病13起,2020年1月25日-2月10日 为甘肃省新冠肺炎发病高峰区间。具有明确流行病史者62例,其中来源于湖北疫区者10例(14.1%),密切接触新冠肺炎患者引起聚集性发病者52例(73.2%)。临床分型轻型及普通型76例,重型及危重型15例。截至 2月20日,治愈65例(71.4%),治疗中24例(26.4%),死亡2例(2.2%)。71例临床和影像资料完整的病例中,男性32例(45.1%),中位年龄45(1~94)岁,中位潜伏期为6(1~13)d。就诊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60例,84.5%)、 咳嗽(65例,91.5%)、咳痰(23例,32.4%)、乏力(25例,35.2%)以及气短(10例,14.1%)。特征性CT影像改变包括:以磨玻璃影和/或斑片影(65例,91.5%),支气管充气征和/或实变影(18例,25.4%),晕或反晕征(15例,21.1%),其中20例(28.2%)患者CT图像出现合并改变,包括磨玻璃影和/或斑片影合并支气管充气征和/或实变影(11例,15.5%),以及磨玻璃影和/或斑片影合并晕或反晕征(9例,12.7%)。结论 甘肃省新冠肺炎大部分病例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特征,以输入性和聚集性发病为主,该病发病无性别差异,具有普遍易感性,胸部CT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贵港市老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选择年龄≥50岁的HIV/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生存时间的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5 397例研究对象中,死亡2 466例,其中艾滋病相关死亡931例。累计观察164 122.77人月,艾滋病相关死亡率为5.67/1 000人月。平均生存时间为129.680个月(95%CI:127.513~131.846),确诊后第12、36、60、9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1%、78%、77%、7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汉族、AIDS、以性接触为主的感染途径、低CD4+T细胞水平及未检测者、未接受抗病毒治疗(ART)均是影响老年HIV/AIDS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论 贵港市老年HIV/AIDS的生存率低,生存时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须针对该类人群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降低死亡风险,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天疱疮合并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回顾性选取某院2014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天疱疮合并感染患者,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及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选取天疱疮合并感染患者114例,分离出12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G+)菌73株(60.33%)、革兰阴性(G-)菌26株(21.49%)、真菌22株(18.18%)。G+菌主要来源于皮肤(70株,95.89%),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3株)、表皮葡萄球菌(10株)等。G-菌主要来源于皮肤(14株,53.85%),其次为尿(6株,23.08%)、痰(5株,19.23%)。真菌主要来源于口腔黏膜(16株,72.72%)。共检出MDRO 37株(30.58%)。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四环素的耐药率<50%,对克林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90%。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四环素、莫西沙星的耐药率<5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的检出率分别为43.40%、60.00%。未检测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夫普汀耐药的G+菌。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如第三代头孢、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的耐药率≤50%,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3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均敏感。疾病严重程度为中重度、伴有低蛋白血症的患者MDRO感染发病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性别、口腔受累、糖尿病病史患者的MDRO感染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天疱疮患者易继发各种感染,主要为皮肤细菌感染,且MDRO感染率高,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具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老年男性患者尿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其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无锡市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老年男性尿路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共收集尿路感染病原菌2 745株,标本阳性率较高的科室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泌尿外科、内分泌科,分别为52.75%、48.70%和43.63%。其中革兰阴性(G-)菌1 377株(50.16%),革兰阳性(G+)菌814株(29.65%),真菌554株(20.19%)。检出菌株数居前5位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487株,17.74%)、屎肠球菌(256株,9.33%)、铜绿假单胞菌(253株,9.22%)、白假丝酵母菌(250株,9.11%)及粪肠球菌(216株,7.87%)。泌尿外科检出大肠埃希菌(115株,23.52%)、铜绿假单胞菌(88株,35.06%)和粪肠球菌(77株,35.65%)最多,ICU检出屎肠球菌(38株,14.84%)和白假丝酵母菌(83株,33.20%)最多。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23%、5.59%、15.02%;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分别为3.49%、6.16%、8.62%;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23.78%、16.78%、12.59%。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分别为4.30%、4.69%;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0.46%、2.78%、3.24%。共检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38株,检出菌株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该院老年男性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其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及呋喃妥因较敏感。老年男性患者尿路感染居前五位病原菌科室分布存在差异,临床经验治疗应参考老年男性尿路感染病原菌的科室分布及耐药特点,从而针对性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排除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建议。方法 将某院留观的COVID-19疑似患者,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列为确诊病例组(确诊组),2019-nCov核酸检测至少二次阴性,经上海市静安区专家组会诊后予以排除的患者列为排除病例组(排除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资料方面的差异。结果 确诊组14例 患者中,男女性别比1.33∶1,年龄中位数为 51.5(38.3,63.0)岁,有明确流行病学史的10例(71.43%);排除组 84例患者中,男女性别比0.95∶1,年龄中位数37(29.0,59.75)岁,有明确流行病学史的14例(16.67%);两组在年龄分布、流行病学史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性别、居住地分布以及临床表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确诊组白细胞正常或降低的患者数占比高于排除组(92.86% VS 7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淋巴细胞百分比减少的患者数占比低于排除组(P=0.001)。两组胸部CT结果比较,确诊组患者磨玻璃样渗出影、斑片渗出影等改变所占的比例高于排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组患者由散在或多发肺炎进展为 磨玻璃样肺炎的中位时间为3(2,5)d。结论 患者年龄、明确的流行病学史、白细胞计数、淋巴 细胞百分比,肺部磨玻璃样等CT表现是 COVID-19的特征因素,临床医生在诊疗时应加以甄别,进一步提高 COVID-19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单纯血浆置换(PE)与双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半剂量PE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搜集有关PE与DPMAS+PE治疗重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应用STATA/SE 15.1软件对符合纳入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819例患者,其中394例患者采用单纯PE治疗,425例患者采用DPMAS+PE联合治疗。PE、DPMAS+PE治疗在对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酸氨基转移酶、白细胞、总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氯离子、钠离子的影响方面,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DPMAS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小板高于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SMD=-0.33,95%CI:-0.51~-0.15,P<0.001;SMD=-0.27,95%CI:-0.45~-0.09),P=0.003);PE+DPMAS组治疗后的钾离子高于PE组(SMD=-0.29,95%CI:-0.49~-0.10,P=0.003)。结论 PE、DPMAS+PE均能有效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且PE+DPMAS可有效减少血浆用量,对钾离子、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下降的影响更小。有条件尤其是血浆不够的情况下,DPMAS+PE是治疗重型肝炎患者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首发症状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收治的90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根据国家卫健委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对患者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该院收治的90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均无野生动物接触史,武汉及周边地区旅居史(A型流行病学史)病例29例(32.22%);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接触史病例49例(54.44%),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接触史12例(13.33%),均为B型流行病学史病例。聚集性发病73例(81.11%)。年龄为3~89岁,平均(48.19±17.85)岁。A型流行病学史病例主要集中在18~60岁,且以务工人员为主;B型流行病学史病例中≥60岁患者所占比例高于A型流行病学史病例,以农民为主。A、B型流行病学史两组患者不同年龄、职业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发症状为发热及寒战(43例,47.78%)、咳嗽(干咳为主,27例,30.00%)等。发病初期有73例(81.11%)自行服药。患者患病前行为心理状态调查总均分为(15.16±7.64)分。A型流行病学史患者在知晓新型冠状病毒、了解防护措施、知晓开窗通风及室内消毒等方面优于B型流行病学史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型流行病学史患者在知晓不去人口密集地方面优于A型流行病学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冠肺炎具有早期散发,后期聚集性发病,人传人感染的强传染性。中老年人群为高发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职业暴露密切相关,具有人群普遍易感性。早期诊断、早期隔离、综合治疗,积极控制慢性基础疾病对控制新冠肺炎病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20年1月20日-2月27日株洲市80例确诊为COVID-19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流行病学情况、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情况,比较轻型和普通型组、重型和危重型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80例 确诊患者中,湖北疫区来源22例(27.5%),非湖北疫区来源58例(72.5%),其中有明确接触传染源者45例(56.3%),无明确接触史者13例(16.3%)。聚集性疫情共17起,涉及病例55例,湖北输入性聚集疫情4起,病例9例,其中家庭聚集3起;本地聚集性疫情13起,病例46例,家庭聚集10起,社交聚集2起,朋友聚餐1起。80例患者中位年龄为47.5岁;男女比例为1 ∶1;22例患者(27.5%)合并基础疾病,居前3位的基础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轻型病例8例(10.0%),普通型55例(68.8%),重型11例(13.8%),危重型6例(7.5%)。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乏力、头痛、肌肉酸痛、腹泻。与轻型和普通型组患者相比,重型和危重型组患者年龄更大,糖尿病、高血压病比例更高,发生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4次/分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白细胞数正常或减低者78例(97.5%),淋巴细胞计数<1.0×109/L者20例(25.0%);重型和危重型组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清蛋白均低于轻型和普通型组患者(均P<0.05),多项血液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例(11.3%)患者无肺炎表现,15例(18.8%)患者肺部单侧受累,56例(70.0%)患者肺部双侧受累,17例(100.0%)重型、危重型患者均为双肺受累。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呈家族聚集性发病,年龄大、合并基础疾病在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大多数重型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减少,可作为临床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发热门诊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时了解发热门诊患者的发热原因及临床表现,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大型综合医院2020年1月17日-2月2日发热门诊就诊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史、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共有1 770例患者,男性888例,女性882例,其中21~40岁患者占61.24%。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15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主要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为主,分别占100.00%、40.00%。857份胸部CT普通扫描检查报告中,阳性822份,阳性率为95.92%。结论 发热门诊的设立有利于对发热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筛检,就诊患者中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以中青年为主,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行胸部CT检查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的术前头皮清洁方式对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神经外科某治疗组2016年1月-2017年12月的择期手术患者进行追踪观察、随访。2016年1-12月的患者为对照组,其头皮清洁方式为常规的术前1 d清洁; 2017年1-12月的患者为干预组,增加头皮清洁的频次,改为术前3 d、术前1 d、手术当日3次清洁。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SSI情况。结果 共调查颅脑手术患者544例,对照组265例,干预组279例。干预组患者SSI发病率为2.51%(7/279),低于对照组的6.04%(16/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P=0.04)。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日数为(21.21±7.83)d,高于干预组的(18.78±8.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P=0.001)。住院费用方面,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为(49 356.07±46 725.34)元,干预组为(48 846.29±32 650.03)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P=0.88)。结论 严格的头皮清洁,保持头皮卫生,有助于减少神经外科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