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研究旨在识别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一种能准确预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院胃肠外科2017年12月—2020年9月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247例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32例发生腹腔感染,发病率为13.0%。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糖尿病(OR=4.430,95%CI:1.177~16.668,P<0.05)、手术时间≥180 min (OR=5.502,95%CI:1.459~20.752,P<0.05),以及术后发生吻合口瘘(OR=18.171,95%CI:4.756~69.416,P<0.05)、肺部感染(OR=7.689,95%CI:2.143~27.593,P<0.05)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发生概率和实际发生概率之间一致性较好,Bootstrap法计算出C-index值为0.945,区分度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45(95%CI:0.871~0.971),决策分析曲线显示价值性高。结论 基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直观预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老年性痴呆患者隐匿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老年性痴呆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历资料,从确诊患者中随机挑选部分患者作为建模组,并根据是否具备隐匿性分为隐匿性肺炎组、非隐匿性肺炎组,其余病例作为验证组。分别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应用R4.0.3软件构建nomogram图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共纳入216例患者。其中148例(隐匿性肺炎75例、非隐匿性肺炎73例)用于建模,68例(隐匿性肺炎37例、非隐匿性肺炎31例)用于验证。糖尿病(OR=2.565,95%CI:1.094~6.015)、重度痴呆(OR=3.079,95%CI:1.116~8.494)、痴呆病程≥10年(OR=5.782,95%CI:2.139~15.627)、年龄≥80岁(OR=2.737,95%CI:1.011~7.413)、长期卧床(OR=4.835,95%CI:1.716~13.625)为痴呆合并隐匿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通过该5项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建模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验证组AUC为0.756,提示该模型诊断能力良好;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拟合优度良好;decision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有较高的获益性。结论 年龄≥80岁、重度痴呆、痴呆病程≥10年、糖尿病、长期卧床是老年性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列线图模型个体化可预测老年性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概率,从而尽早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风险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458例骨科创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asso logistic回归分析骨科创伤住院患者术后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纳入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另选取2021年2—10月224例骨科创伤患者建立验证组,对建模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 458例创伤患者为建模组,其中创伤合并MDRO感染114例,感染率24.89%;非MDRO感染组患者34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lasso logistic回归分析,APACHE Ⅱ评分≥20分(OR=2.567,95%CI: 1.593~4.178)、发热日数≥3 d(OR=2.656,95%CI: 1.631~4.361)、住院日数≥10 d(OR=3.563,95%CI: 2.207~5.808)、使用抗菌药物(OR=2.314,95%CI: 1.415~3.848)、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日数≥7 d(OR=2.114,95%CI: 1.329~3.624)是创伤患者术后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回归分析结果中的5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创伤术后MDRO感染的Nomogram模型,验证结果显示:Bootstrap内部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建模组预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877 8,验证组AUC为0.871 8。说明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决策分析曲线显示该模型有较高的获益性。结论 Nomogram预测模型的建立有利于早期识别创伤患者术后MDRO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从而降低MDRO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时因素对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进行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OLAC)的孕妇资料,纳入病例均为单次剖宫产后首次阴道试产的孕妇,统计的病历资料包括孕妇年龄、临产时胎头位置、潜伏期时长、产程中是否催产素加强宫缩、活跃期起始阶段(宫口开大4~5 cm)胎头位置及胎方位。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OLAC成功的产时影响因素。结果:①纳入行TOLAC的孕妇319例,其中236例成功阴道分娩,VBAC率为74.0%。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活跃期起始(宫口开大4~5 cm)胎头位于坐骨棘水平及以下(85.3% vs. 59.9%,OR=3.895,95%CI:2.282~6.647)、胎方位为枕前位(83.6% vs. 62.8%,OR=3.020,95%CI:1.787~5.104)的孕妇TOLAC成功率较高;而产程中需催产素加强宫缩的孕妇TOLAC成功率较低(61.2% vs. 77.4%,OR=0.461,95%CI:0.260~0.818)。不同的孕妇年龄、临产时胎头位置、潜伏期时长者TOLAC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程中需催产素加强宫缩(OR=0.502,95%CI:0.267~0.943)、活跃期起始(宫口开大4~5 cm)胎头位于坐骨棘水平及以下(OR=3.467,95%CI:1.990~6.042)、胎方位为枕前位(OR=2.633,95%CI:1.515~4.575)是VBA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TOLAC,当产程进展至活跃期起始阶段、胎头仍位于坐骨棘水平以上、胎方位为枕横/后位,或产程中使用催产素加强宫缩者,应严密监测母胎情况及产程进展。必要时放宽指征及时行剖宫产,以保障母胎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EWS)联合相关指标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列线图,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预测模型,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某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和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对训练组中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其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验证准确性。结果 最终纳入330例患者,训练组和验证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组中死亡组与存活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EWS评分(OR=1.70,95%CI:1.36~2.14)、合并呼吸衰竭(OR=3.82,95%CI:1.13~12.92)、病程中使用呼吸机(OR=0.26,95%CI:0.09~0.80)、红细胞分布宽度(OR=1.25,95%CI:1.05~1.50)、乳酸值(OR=1.55,95%CI:1.27~1.91)是影响脓毒症患者30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与验证预后列线图模型显示,训练组与验证组的C-index分别为0.903、0.905。两组间的校准曲线均与理想曲线拟合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6、0.899,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在训练组与验证组有极高的临床获益性。结论 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较多,联合最具价值的影响因素,构建基于NEWS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列线图,预测性能较好,可进一步为临床医生提供简单有效的评估方式,提高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2013-2017年单胎妊娠孕妇的早产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降低早产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通过医院电子信息系统获得2013-2017年单胎孕妇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孕产史及本次妊娠情况,分析早产发生率以及不同因素对早产发生率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3-2017年通州区单胎孕妇的早产发生率为4.1%(1 418/34 726)。其中,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分别占68.8%(975/1 418)和31.2%(443/1 418)。产妇年龄≥35岁(OR=1.314,95%CI:1.113~1.551)、经产妇(OR=1.399,95%CI:1.223~1.600)、男胎(OR=1.237,95%CI:1.100~1.390)、前置胎盘(OR=10.162,95%CI:7.100~14.546)、胎盘早剥(OR=9.201,95%CI:6.596~12.837)、胎膜早破(OR=3.328,95%CI:2.953~3.750)、妊娠期糖尿病(OR=1.232,95%CI:1.082~1.40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3.283,95%CI:2.755~3.911)是早产的危险因素。其中,产妇失业或待业(OR=1.159,95%CI:1.003~1.339)、丈夫年龄≥35岁(OR=1.243,95%CI:1.036~1.490)、初次妊娠(OR=1.407,95%CI:1.157~1.710)、经产妇(OR=1.295,95%CI:1.049~1.598)、男胎(OR=1.273,95%CI:1.109~1.462)是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年龄≥35岁,经产妇,男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及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早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VIP、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6月文献,由两名评价员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进行质量评价后,应用Rev Man 5.3和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2篇文献,共10 037例患者,其中切口感染560例,感染发病率为5.58%。Meta分析结果显示,踝关节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MD=4.70,95%CI:3.05~6.34)、身体质量指数(MD=0.82,95%CI:0.36~1.29)、术前清蛋白<35 g/L (OR=2.30,95%CI:1.26~4.22)、糖尿病(OR=1.71,95%CI:1.26~2.30)、合并心脏病(OR=2.92,95%CI:1.74~4.91)、吸烟(OR=1.51,95%CI:1.05~2.16)、饮酒(OR=1.56,95%CI:1.19~2.05)、开放性骨折(OR=5.59,95%CI:4.05~7.73)、伴有骨折脱位(OR=1.72,95%CI:1.35~2.18)、手术时间(MD=24.56,95%CI:17.59~31.53)、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3级(OR=2.05,95%CI:1.51~2.78)、Ⅱ~Ⅳ级污染切口(OR=4.66,95%CI:2.93~7.43)。结论 踝关节骨折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多,医务人员应重视踝关节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BM、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月31日公开发表的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所获文献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NOS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项研究,样本量2 70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93,95%CI(1.24~3.00),P=0.003]、糖尿病[OR=2.83,95%CI(2.34~3.44),P<0.001]、手术时间[OR=3.22,95%CI(1.39~7.44),P=0.006]、术前使用抗菌药物[OR=2.14,95%CI(1.12~4.12),P=0.022]、术前行导尿术[OR=4.06,95%CI(2.81~5.85),P<0.001]、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OR=4.08,95%CI(3.34~4.99),P<0.001]、术者初学经验[OR=2.17,95%CI(1.69~2.77),P<0.001]、一般常规护理干预[OR=2.66,95%CI(1.31~5.42),P=0.007]、尿液密闭引流系统断开[OR=24.17,95%CI(8.28~70.62),P<0.001]是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术前评估,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管理;医生应提高技术水平,注意把控手术时间;术后护理人员应重视导尿管留置的适应证,做好有效的护理干预,以预防控制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该项目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入户调查。选取数据库中2 816名65岁及以上的失能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2 816名失能老年人中有抑郁倾向的有611人,占比21.7%。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农村(OR=1.370,95%CI:1.025~1.832)、居住区域为西部(OR=1.416,95%CI:1.068~1.878)和中部(OR=1.273,95%CI:1.013~1.600)、无配偶(OR=1.449,95%CI:1.106~1.898)、从不锻炼(OR=1.899,95%CI:1.325~2.721)是失能老人抑郁的危险因素;自评健康好(OR=0.434,95%CI:0.325~0.578)、睡眠质量好(OR=0.488,95%CI:0.375~0.634)、无慢性病(OR=0.750,95%CI:0.605~0.930)是失能老人抑郁的保护因素。结论 失能老年人抑郁状况较差,应加强对失能老人心理健康的关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失能老年人的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个性化预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为新生儿NEC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2月海南现代妇女儿童医院与外院联合收集的1 173例新生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NEC分为NEC组(n=46)与非NEC组(n=1 127),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NE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构建NEC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应用ROC曲线下面积检验模型预测效果并进行拟合优度验证。结果 新生儿NEC发生率为3.92%(46/1 1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2周(OR=3.186)、出生体重<1.5 kg(OR=2.520)、合并感染性休克(OR=2.517)、合并败血症(OR=2.566)、合并妊娠期糖尿病(OR=1.973)、人工喂养(OR=2.267)为影响新生儿NE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产前使用地塞米松为保护性因素(OR=0.475,P<0.05);该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41;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χ2=7.859,P=0.447;绘制列线图的校准曲线为斜率接近1的直线。结论 个性化预测新生儿NEC发病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可有效评估新生儿NEC的发生概率,能够为新生儿NEC的防治提供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新生儿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肠道定植与定植后继发感染的影响因素,为制定CRKP感染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入住某院新生儿病房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入院后48 h内进行CRKP首次筛查,此外在住院期间每周进行一次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肛拭子主动筛查,并监测CRKP菌株感染情况。分析定植组、非定植组和感染组新生儿临床数据。对肠道定植菌及定植后继发感染新生儿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非重复CRKP菌株进行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与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 共有1 438例新生儿进行了CRE主动筛查,174例新生儿CRKP阳性,CRKP定植率为12.1%。174例定植新生儿中有35例继发感染,发病率为20.1%。新生儿CRKP肠道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剖宫产(OR=2.050,95%CI:1.200~3.504,P=0.009)、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OR=1.889,95%CI:1.086~3.288,P=0.024)、鼻胃管喂养(OR=2.317,95%CI:1.155~4.647,P=0.018);保...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肥胖相关(FTO)基因及多态性位点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风险的关系,为GDM机制研究提供线索与依据。方法 以2012年3月1日至2014年7月30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将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病例组,并按年龄、妊娠时间及居住地1:1频数匹配非GDM孕妇作为对照组,最终纳入324例病例和318例对照,提取孕妇外周血DNA并进行基因分型,应用min P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FTO基因及多态性位点与GDM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min P法结果显示,FTO基因与GDM发病风险无关(P>0.05)。在调整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且调整多重比较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FTO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中,携带rs11075995位点TT基因型与AA基因型孕妇相比(OR=0.59,95% CI:0.35~0.89),携带rs3826169位点GG基因型与携带AA基因型孕妇相比(OR=0.59, 95% CI:0.35~0.88),携带rs74245270位点GA基因型(OR=0.69,95% CI:0.49~0.98)、GA或AA基因型(OR=0.70,95% CI:0.50~0.97)与GG基因型孕妇相比,均是GDM的保护因素;相反,携带rs74018601位点GA基因型(OR=1.51,95% CI:1.07~2.12)、GA或AA基因型(OR=1.46,95% CI:1.06~2.02)与GG基因型孕妇相比,携带rs7205009位点AA基因型(OR=1.83,95% CI:1.18~2.86)、GA或AA基因型(OR=1.53,95% CI:1.08~2.19)与携带GG基因型孕妇相比,携带rs9888758位点AG基因型与携带AA基因型孕妇相比(OR=1.43,95% CI:1.02~2.00),均是GDM的危险因素。结论 FTO基因rs11075995、rs3826169、rs74245270、rs74018601、rs7205009与rs9888758位点多态性与GDM的发病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浙江省孕妇对巨大儿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孕前、孕期保健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浙江省20个县(市、区)1 512名孕妇进行面对面调查,分析巨大儿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494份,巨大儿诊断标准的知晓率为40.7%(95%CI:38.2%~43.2%);巨大儿发生原因知晓率为55.0%(95%CI:52.4%~57.6%)、预防知识知晓率为62.4%(95%CI:59.9%~64.9%),两者均知晓的比例为49.0%(95%CI:46.4%~5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晚期(OR=1.906,95%CI:1.128~3.221)、城市户籍(OR=1.335,95%CI:1.014~1.756)、教育程度为大专(OR=2.474,95%CI:1.635~3.744)和本科及以上(OR=2.072,95%CI:1.338~3.209)、参加孕期保健知识培训(OR=1.936,95%CI:1.509~2.484)和自学孕期保健知识(OR=2.065,95%CI:1.338~3.189)能够提高孕妇对巨大儿诊断标准和预防知识的知晓率。高龄孕妇(OR=2.103,95%CI:1.330~3.323)对巨大儿发生原因和预防知识知晓率高于低年龄者。结论 浙江省孕妇对巨大儿诊断标准的知晓率不到50%,应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孕前、孕期宣传教育和保健指导,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多开展孕期保健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成年人饮酒行为特征与肥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不同饮酒行为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数据,根据BMI和腰围(WC)分别划分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饮酒行为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间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纳入249 873名调查对象,男性饮酒量与BMI和WC间大体呈“J”形的曲线关系。以不饮酒者作为对照,少量饮酒组患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比例较低,男性的OR值分别为0.65(0.59~0.71)和0.93(0.88~0.98),女性的OR值分别为0.77(0.65~0.91)和0.89(0.80~0.99);男性大量饮酒组患一般性肥胖(OR=1.21,95% CI:1.12~1.32)和中心性肥胖(OR=1.33,95% CI:1.27~1.40)的比例最高。饮酒频率为3~5 d/周组的BMI和WC值较高,患中心性肥胖的比例也最高(男性:OR=1.23,95% CI:1.16~1.31;女性:OR=1.13,95% CI:0.99~1.28)。20岁前开始每周饮酒的男性患中心性肥胖的比例是不饮酒者的1.24倍(95% CI:1.16~1.33)。饮啤酒者患一般性肥胖的比例较低(男性:OR=0.74,95% CI:0.67~0.82;女性:OR=0.54,95% CI:0.43~0.68)。结论 少量饮酒患肥胖的比例较低,大量饮酒者患肥胖的比例较高,开始饮酒的年龄越早肥胖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15.
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综合评价足月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英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中1980年至2016年2月25日期间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并按照事先确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对纳入文献采用Stata 1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3篇文献,包含278 020例研究对象。胎儿性别为女(合并OR=1.60,95% CI:1.49~1.72)、产前检查次数较少(合并OR=1.81,95% CI:1.54~2.11)、母亲被动吸烟(合并OR=1.49,95% CI:1.08~2.06)、妊娠期高血压(合并OR=2.96,95% CI:1.85~4.74)、羊水过少(合并OR=2.71,95% CI:1.87~3.93)是足月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足月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应鼓励孕妇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诊治孕妇妊娠期合并症,并通过相关宣教促使孕妇主动避免被动吸烟,从而提升新生儿出生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HBV感染现状, 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对山西省范围内16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1 524名MH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可能的HBV感染危险因素等, 检测乙型肝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5项。用SAS 9.3软件拟合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V感染影响因素。结果1 524名MHD患者的HBsAg阳性率为5.25%, HBV感染率为38.85%, 不同医院之间感染率不同(t=2.33, P=0.034)。拟合两水平logistic回归零模型分析得到组内相关系数(ICC)=0.106 4, 约10.64%的总变异是由医院不同引起。引入解释变量后的结果显示, MHD患者50~65岁组的HBV感染率高于0~35岁组(OR=1.560, 95%CI:1.061~2.293);有拔牙史(OR=1.267, 95%CI:1.009~1.591)和乙肝家族史(OR=2.052, 95%CI:1.176~3.582)是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乙肝疫苗接种是HBV感染的保护因素(OR=0.734, 95%CI:0.541~0.996)。结论 不同医院间MHD患者HBV感染存在差异, 年龄组(50~65岁)、乙肝家族史及拔牙史为MHD患者HBV感染危险因素, 接种乙肝疫苗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巨大儿发生与孕前超重、孕期过度增重的直接关联及关联强度。方法 2015年1月起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建立孕妇队列,创建孕妇健康档案,收集孕期及分娩信息,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分娩体重、孕期健康状况及各种孕期并发症、分娩情况等,计算孕前BMI及孕期增重,收集新生儿出生体重,了解巨大儿发生与孕前超重、孕期过度增重之间的关系。结果 巨大儿发生率为6.6%(149/2 243)。不同孕前BMI组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控制了孕妇年龄、孕产史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孕前BMI适宜的孕妇比,孕前BMI超重以及肥胖的孕妇生产巨大儿的风险均增加(OR=3.12,95%CI:1.35~7.22,P=0.008; OR=2.99,95%CI:1.17~7.63,P=0.022)。不同孕期增重组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控制了孕妇年龄、孕产史、孕期并发症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孕期增重适宜的孕妇比,孕期增重不足的孕妇生产巨大儿的风险降低(OR=0.52,95%CI:0.30~0.90,P=0.019)。而孕期过度增重在调整了各种孕期指标后,与孕期增重适宜的孕妇比,巨大儿发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41,95%CI:0.96~2.09,P=0.084)。结论 孕前超重或肥胖是巨大儿发生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AAD)患者术后肺炎的危险因素,构建AAAD患者术后肺炎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2020年6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进行AAAD紧急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子集回归筛选预测因子,以及约登指数确定连续型资料的截断值,基于二分类logistic回归构建AAAD患者术后肺炎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 共纳入210例AAAD患者,53例(25.24%)发生术后肺炎。采用全子集回归共筛选出6个预测因子并根据约登指数确定截断值:男性(OR=2.21,95%CI:0.88~5.54)、慢性肺部疾病(OR=2.53,95%CI:1.12~5.74)、血小板分布宽度17.5%(OR=3.27,95%CI:1.57~6.78)、手术时长9 h(OR=2.76,95%CI:1.25~6.06)、机械通气时长99 h(OR=3.87,95%CI:1.63~9.18)和红细胞输注9单位(OR=1.69,95%CI:0.80~3.60)。构建的AAAD术后肺炎风险预测模型AUC为0.789(95%CI...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评价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获得性感染中的有效性。方法 2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外文数据库和中文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2022年7月15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估总体质量,并应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文献的预防效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了19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用FMEA方法降低了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OR=0.40,95%CI(0.31~0.51),P<0.01]、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OR=0.29,95%CI(0.17~0.51),P<0.01]、中央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OR=0.28,95%CI(0.18~0.46),P<0.01]、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OR=0.46,95%CI(0.37~0.58),P<0.01]、ICU医院感染发病率[OR=0.46,95%CI(0.37~0.59),P<0.01],提高了ICU患者及家属满意度[OR=2.34,95%CI(1.72~3.17),P<0.01]。结论 FMEA能有效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