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20年1月20日-2月27日株洲市80例确诊为COVID-19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流行病学情况、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情况,比较轻型和普通型组、重型和危重型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80例 确诊患者中,湖北疫区来源22例(27.5%),非湖北疫区来源58例(72.5%),其中有明确接触传染源者45例(56.3%),无明确接触史者13例(16.3%)。聚集性疫情共17起,涉及病例55例,湖北输入性聚集疫情4起,病例9例,其中家庭聚集3起;本地聚集性疫情13起,病例46例,家庭聚集10起,社交聚集2起,朋友聚餐1起。80例患者中位年龄为47.5岁;男女比例为1 ∶1;22例患者(27.5%)合并基础疾病,居前3位的基础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轻型病例8例(10.0%),普通型55例(68.8%),重型11例(13.8%),危重型6例(7.5%)。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乏力、头痛、肌肉酸痛、腹泻。与轻型和普通型组患者相比,重型和危重型组患者年龄更大,糖尿病、高血压病比例更高,发生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4次/分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白细胞数正常或减低者78例(97.5%),淋巴细胞计数<1.0×109/L者20例(25.0%);重型和危重型组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清蛋白均低于轻型和普通型组患者(均P<0.05),多项血液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例(11.3%)患者无肺炎表现,15例(18.8%)患者肺部单侧受累,56例(70.0%)患者肺部双侧受累,17例(100.0%)重型、危重型患者均为双肺受累。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呈家族聚集性发病,年龄大、合并基础疾病在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大多数重型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减少,可作为临床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 2020年 1月23日-2月20日甘肃省确诊的91例新冠肺炎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91例新冠肺炎患者分布于全省11个地州市,其中聚集性发病13起,2020年1月25日-2月10日 为甘肃省新冠肺炎发病高峰区间。具有明确流行病史者62例,其中来源于湖北疫区者10例(14.1%),密切接触新冠肺炎患者引起聚集性发病者52例(73.2%)。临床分型轻型及普通型76例,重型及危重型15例。截至 2月20日,治愈65例(71.4%),治疗中24例(26.4%),死亡2例(2.2%)。71例临床和影像资料完整的病例中,男性32例(45.1%),中位年龄45(1~94)岁,中位潜伏期为6(1~13)d。就诊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60例,84.5%)、 咳嗽(65例,91.5%)、咳痰(23例,32.4%)、乏力(25例,35.2%)以及气短(10例,14.1%)。特征性CT影像改变包括:以磨玻璃影和/或斑片影(65例,91.5%),支气管充气征和/或实变影(18例,25.4%),晕或反晕征(15例,21.1%),其中20例(28.2%)患者CT图像出现合并改变,包括磨玻璃影和/或斑片影合并支气管充气征和/或实变影(11例,15.5%),以及磨玻璃影和/或斑片影合并晕或反晕征(9例,12.7%)。结论 甘肃省新冠肺炎大部分病例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特征,以输入性和聚集性发病为主,该病发病无性别差异,具有普遍易感性,胸部CT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首发症状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收治的90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根据国家卫健委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对患者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该院收治的90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均无野生动物接触史,武汉及周边地区旅居史(A型流行病学史)病例29例(32.22%);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接触史病例49例(54.44%),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接触史12例(13.33%),均为B型流行病学史病例。聚集性发病73例(81.11%)。年龄为3~89岁,平均(48.19±17.85)岁。A型流行病学史病例主要集中在18~60岁,且以务工人员为主;B型流行病学史病例中≥60岁患者所占比例高于A型流行病学史病例,以农民为主。A、B型流行病学史两组患者不同年龄、职业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发症状为发热及寒战(43例,47.78%)、咳嗽(干咳为主,27例,30.00%)等。发病初期有73例(81.11%)自行服药。患者患病前行为心理状态调查总均分为(15.16±7.64)分。A型流行病学史患者在知晓新型冠状病毒、了解防护措施、知晓开窗通风及室内消毒等方面优于B型流行病学史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型流行病学史患者在知晓不去人口密集地方面优于A型流行病学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冠肺炎具有早期散发,后期聚集性发病,人传人感染的强传染性。中老年人群为高发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职业暴露密切相关,具有人群普遍易感性。早期诊断、早期隔离、综合治疗,积极控制慢性基础疾病对控制新冠肺炎病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在文献回顾和专家研讨基础上,形成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病毒最初的来源为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穿山甲为潜在的动物宿主。目前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隐性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平均潜伏期5.2 d,流行初期基本再生数(R0)为2.2。患者多数表现为普通型和轻型。病死率为2.38%,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男性病死率较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要点包括完善疫情信息监测、隔离诊治传染源、加快疑似病例诊断、规范密切接触者管理、重视聚集性疫情防控和院内感染防控、关注返程人员的疫情防控和加强社区防控。  相似文献   

5.
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特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以及感染防控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医疗机构新型冠状肺炎防控须加强预检分诊,早期识别患者,及时管理传染源:切实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接触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时,采取补充预防措施,预防医务人员感染:培训、监测与督查:采用环境与工程控制措施和加强感染、感控学科建设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武汉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为新冠肺炎)患者流行病学和主要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2日—2月28日在某院收治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资料,详细询问患者接触史,比较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的临床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共纳入32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包括14例(43.75%)输入病例和18例(56.25%)本地病例。27例(84.38%)患者具有明确的接触史,5例(15.62%)患者接触史不明。家庭聚集(66.67%)为主要传播途径。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2(32.5,50.5)岁,女性19例(59.37%)。首发症状主要为干咳(23例,71.88%)、发热(16例,50.00%)和咳痰(13例,40.63%)。潜伏期中位数为6.5(0,9)d,首发症状到确诊中位数为7(4.5,9)d,确诊到出院中位数为12(9,16)d。实验室异常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清蛋白、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增高。81.25%(26例)患者肺部双侧受累。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无差异(均P>0.05)。32例患者均已治愈出院。结论 该市新冠肺炎疫情处于低流行,主要表现为家庭聚集性传播,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临床特征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自2019年12月底,湖北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疫情,截至2020年2月20日全国发现感染病例累计7万余例,2019-nCoV传播速度快,影响大。为尽快了解2019-nCoV感染的发生、发展进程,本文对2019-nCoV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进一步了解其致病机制,科学、合理的采取诊疗措施,积极预防和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对2020年1月以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2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病例男女比例2.25∶1;汉族25例;>18岁22例(84.62%);企业和公司人员、技术人员和学生共计11例(42.31%);北京市15例(57.69%),湖北省6例(23.08%);武汉旅游史14例(53.85%),武汉居住史13例(50.00%);周围人群发病10例(38.46%),确诊病例接触史12例(46.15%);聚集性发病11例(42.31%);发热20例(76.92%),乏力14例(53.85%),干咳8例(30.77%)。结论病例以男性为主;>40岁为高发人群;北京市的早期病例多具有武汉旅游或公差史以及武汉来京人员密切接触史;近半数病例多因共同居住生活和密切接触等导致聚集性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9月22日河北省报告的所有COVID-19病例开展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9月22日河北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65例,本地确诊339例,境外输入26例,其中危重型18例,重型34例,死亡6例;确诊病例中男性共198例,女性共167例,男女比例1.19∶1;河北省疫情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月22日至4月6日)以湖北输入性病例为主,报告病例318例,占病例总数的87.12%,病死率1.89%;第二阶段(6月14日至7月25日)是由北京新发地市场病例导致的传播,报告病例21例,占病例总数的5.75%,病死率0%;第三阶段(7月26日至9月22日)以境外输入病例为主,报告病例26例,占病例总数的7.12%,病死率0%。结论河北省COVID-19疫情已经得到控制,鉴于境外国家疫情继续蔓延,应高度关注疫情从国外输入情况,严密防范境外疫情输入,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4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罗山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日~2020年2月17日收治的40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部CT结果及预后情况,按照临床表现、血氧饱和度及肺部CT结果分为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结果从武汉务工、学习人员19例,17例与武汉返回人员或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本县居民、无流行病学史4例,其中家庭聚集发病12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咳痰,乏力,胸闷为主;危重型主要见于60岁以上,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37.0%),C-反应蛋白升高(35.0%),超半数有肝酶、心肌酶升高;肺部CT显示多发性斑片样与磨玻璃浑浊影。结论本组病例多为输入性病例,有家庭聚集现象,高龄,持续性高热,ARDS,低氧血症,低血氧合指数,肺部CT病变面积大、进展快,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危重症患者的危险因素,对此类患者应特别给予重视,应多学科协作加强救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粪便样本作为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筛查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Real Time RT-PCR技术,对15 例COVID-19患者治疗后痰、粪便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的ORF1ab、N基因以及人体细胞管家基因核糖核酸酶P(ribonuclease P,RNase P)进行检测,比较痰、粪便标本检测阳性情况。结果 15例患者痰、粪便标本,人体细胞管家基因 RNase P均呈现典型的明显的扩增信号曲线。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2例患者痰、粪便标本同时为阳性,4例患者痰、粪便标本分别为阳性;6例患者痰阳性标本中有2例同时扩增出ORF 1ab基因与N基因,6例患者粪便阳性标本中有4例同时扩增出ORF 1ab基因与N基因。结论 以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作为排除COVID-19及治愈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需谨慎,可以尝试将粪便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也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房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污染状况。方法 对COVID-19患者病房物体表面以及患者手、护士手套外表面进行涂抹采样,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涂抹拭子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 47份标本中1份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13%。阳性标本为采样当日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患者保暖衬衣袖口内表面涂抹拭子,保暖衬衣自患者入院后未曾更换;患者病房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床档、床头桌、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等,以及患者手、护士手套外表面等消毒前采集的涂抹拭子SARS-CoV-2核酸检测均阴性。结论 COVID-19患者病房SARS-CoV-2污染程度较低,考虑与病房每日均进行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以及强调手卫生有关。患者入院后应更换患者服,患者服应定期更换,有污染时随时更换。

  相似文献   

13.
李春辉  黄勋  蔡虻  陈萍  陈文森  陈修文  邓子德  董宏亮  付强  高武强  高晓东  龚瑞娥  巩玉秀  侯铁英  胡国庆  胡必杰  李洁  李卫光  林玲  刘丁  刘聚源  刘卫平  刘运喜  陆群  马红秋  茅一萍  孟秀娟  逄崇杰  乔甫  任南  单淑娟  孙树梅  汤灵玲  童德军  王辉  王力红  王庆红  文建国  吴红曼  吴红梅  吴静  吴秀颖  鲜于舒铭  向天新  熊薇  徐艳  阎颖  杨怀  杨亚红  姚希  袁晓宁  岳丽青  曾翠  曾烂漫  张浩军  张静萍  张乐  张卫红  张永栋  周鹏程  宗志勇  左双燕  李六亿  吴安华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发布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19(3):199-213
 

为更好地防控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医院感染,保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安全,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感染控制 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包括赴武汉抗疫一线的部分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本共识主要适用于同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和普通患者的医疗机构;指导疫情期间医疗机构一线医务人员合理有效利用防护用品,同时也覆盖了几乎所有非一线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防护用品使用。本共识通过评估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新冠肺炎暴露的风险,根据暴露风险来确定不同区域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标准。本共识主要内容还包括:个人防护用品介绍及适用范围,三级防护穿脱流程,个人防护用品异常的防范与应急处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职业暴露处置流程。同时,本共识特别强调,要合理进行新冠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区域划分,以及重点分诊岗位安排有经验的感染科或呼吸科医生参与分诊,这些是风险评估的前提要求;在选择个人防护用品时,既要防止防护不足,又要避免 滥用与过度使用,以保障工作人员安全为前提,预防新冠肺炎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与死因,提高对COVID-19的认知。方法 收集和分析2020年2月1日—3月2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确诊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COVID-19死亡病例28例,平均年龄(69.14±14.70)岁,男女比例2.5:1;19例(67.86%)伴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居多,入院当日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平均分为6.00(4.00~9.00),与同期存活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6,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曲线下面积为0.90(0.79~1.00)。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为6.50(3.00~12.00)d,发病主要累及呼吸与循环系统,均有呼吸困难。发病至死亡平均时间为21.50(15.25~29.00)d,均有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9例(67.86%)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6例(21.43%)合并其他感染,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结论 ARDS及MODS为COVID-19重要死因,合并细菌感染也是死亡促进因素,应通过临床表现、SOFA评分等及时筛查危重型病例并及时优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有效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暴发流行是政府、公众及每位卫生专业人员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新型冠状病毒暴发时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暴发时社区、家庭和医疗卫生机构照护中医用口罩的使用指南》,对从事公共卫生、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的卫生专业人员、卫生管理人员、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医用口罩的使用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本文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了解在社区、家庭和医疗卫生机构照护中医用口罩 佩戴和管理的建议,旨在为口罩的正确佩戴,合理使用,避免资源浪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