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掌握某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水处理系统管理和维护现状,分析反渗膜及管路消毒等相关因素与透析用水检出细菌菌落总数、内毒素水平的关系,识别风险因素并探讨改进措施。方法 采集18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反渗机组出水口和输水管路回水口透析用水,经薄膜过滤法富集,在20℃下TGEA培养168 h,进行细菌菌落计数,平行水样检测内毒素。同时设计问卷调查水处理系统管理和维护信息。结果 采样距反渗膜更换间隔时长与回水口菌落总数、回水口及出水口内毒素呈正相关。采样距上一次管路消毒间隔时间与回水口和出水口内毒素呈负相关,专业工程师配备与回水口菌落总数及出水口内毒素呈负相关,软管长度与回水口内毒素呈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投入使用时长、透析机台数、在透析患者数等因素也对透析用水微生物指标有影响。结论 反渗膜的维护更换、输水管路消毒、专业工程师配备、透析中心规模及管路长度均为透析用水微生物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医院的水处理系统管理和维护存在差异,应通过质量控制推进使其达到同质化。  相似文献   

2.
血液透析细菌感染预防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液、透析用水水质状况,分析细菌内毒素及菌落数超标的原因及相关性,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同时督促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收集分析自2006年1月-2010年7月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监测数据,分别比较A、B两种方法,水处理管路更换前后监测结果,对透析用水、透析液现场采样并对照监测细菌菌落数及内毒素,为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依据。结果使用不同的内毒素检测方法对透析液、透析用水内毒素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方法为69.23%,B方法为100.00%;对照透析液、透析用水细菌菌落数与内毒素含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菌落数合格率为81.58%,内毒素合格率为90.79%。结论探索一种科学可行的内毒素含量检测方法;透析用水、透析液含菌量与内毒素含量不成正比;透析用水、透析液的水质状况与水处理系统管路长短、有无死腔、使用年限、有无生物膜形成,配制过程是否被污染有关,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搬迁前后血透室透析用水及透析液质量状况.方法 回顾分析医院搬迁前后1年血透室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的内毒素、细菌培养菌落计数、游离氯和硬度定性.结果 医院搬迁前后反渗水输水管路近端的内毒素分别为(0.125±0.073)、(0.020±0.005) EU/ml,反渗水输水管路远端的内毒素为(0.261±0.008)、(0.128±0.083)EU/ml,透析液入透析器口的内毒素为(0.456±0.178)、(0.256±0.071)EU/ml,浓缩B液的内毒素为(0.219±0.113)、(0.096±0.125)E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搬迁前后透析用水及透析液内毒素和细菌培养菌落计数超过干预标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液入透析器口内毒素较其他采样部位高;游离氯和硬度定性全部合格.结论 新医院采用双级反渗装置、管路热消毒及更严格的浓缩B液配制制度使透析用水及透析液质量有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滕朝宇 《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0):136-137
目的:研究水处理系统中反渗膜及管路对透析用水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统一的透析调查表对2006年度长沙市20家透析单位进行调查。选择血液透析水处理系统易于取样又能代表水处理污染情况的4点(原水、反渗水1(配制B液取样点)、反渗水2(进入透析机前取样点)、透析器入口透析液取样点)采水样进行内毒素定性检测。结果:管路定期消毒时间的长短,水处理系统是否设计有储水罐,管路设计是否有死腔、死腔次环路、热消毒管道,以及反渗透膜的使用时间等,对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的质量均有显著影响。结论:透析用水的卫生质量与水处理系统使用年限、是否及时更换和消毒、管路设计有无死腔与储水罐以及A、B液配制等有关;透析用水及透析液双级反渗优于单级反渗水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采样方法对透析机与供水回路连接处透析用水微生物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集某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54台透析机与供水回路连接处的透析用水,根据不同采样方法分为3组,分别为单人采样组(2018年1—12月)、双人采样组(2019年1—12月)、取样阀采样组(2020年1—12月),监测3组透析用水细菌、内毒素和采样用时情况。结果 单人采样组、双人采样组、取样阀采样组透析用水内毒素含量分别为(0.24±0.33)、(0.11±0.09)、(0.06±0.03)EU/mL,细菌培养总数分别为(19.43±23.13)、(9.17±14.73)、(1.26±1.62)CFU/mL,采样用时分别为(196.50±16.52)、(144.17±11.50)、(55.02±5.87) s,总体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取样阀组采样用时最少(55.02 s),平均内毒素含量最低(0.06 EU/mL),细菌培养菌落数最低(1.26 CFU/mL)。单人采样组、双人采样组、取样阀采样组3组透...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一起透析用水细菌超标的原因,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确保医疗安全。方法对透析用水进行细菌学监测。采用现场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透析水处理系统进行调查分析,并于改装供水专用管路前后增加采样点进行检测。结果原水高温(>50℃)导致透析用水细菌超标。结论血液透析应实行专用管路直供水,透析水处理系统应加强日常维护和定期水质监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近3年湖南省医院血液透析用水的卫生状况,为血透用水卫生质量的规范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9-2011年先后采集湖南省的77家不同等级医院的血液透析用水样品,按照《血液透析用水卫生标准》进行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分析和判定。结果血透用水中氯化物、钙、氯胺、内毒素和菌落总数等超标率分别为11.7%、2.6%、2.6%、23.4%、1.3%,其他项目均合格。三甲医院和非三甲医院透析用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湖南省血液透析用水卫生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氯化物和内毒素,定期监测、及时更换水处理设备组件、加强输配水管路的清洗消毒等措施是提高血液透析用水水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重庆市医院透析室透析用水、透析液的内毒素及细菌污染情况。方法采集该市8家三级甲等医院透析用水及透析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用ATi动态试管仪测定反渗水及透析液中内毒素含量。结果 8家医院透析用水细菌培养计数均≤200 CFU/mL,1家医院透析液细菌计数2 000 CFU/mL,培养出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透析用水内毒素均2 EU/mL。结论目前重庆市大部分医院血液透析室的透析用水符合国家标准,但仍有部分医院透析液存在细菌污染。应定期检测透析用水、透析液中的内毒素和进行细菌培养,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贵州省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水处理系统监测情况。方法设置调查表,对贵州省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水处理系统监测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有22所医院参加完成了调查,其中9所医院每日对水处理系统进行保养,占40.91%,部分医院未定期对水处理系统进行保养;19所医院每月对透析液做细菌学培养检测,占86.36%,16所医院每季度对透析用水做内毒素检测,占72.73%,部分医院透析用水及透析液未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定期监测。结论透析用水的质量是透析安全和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部分医院的血液透析室水处理系统监测不规范,必须规范对水处理系统的质量控制,进一步规范血液透析室管理,以保证患者血液透析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配制透析液过程中的污染因素,寻找控制污染的有效方法。方法分两阶段即装透析液的容器消毒和不消毒,收集各采样点的水标本和透析液标本做细菌培养,根据结果分析污染原因。结果透析用水、透析器入口液细菌培养结果均达到相关标准,即透析用水菌落数≤200CFU/mL,透析液菌落数≤2 000CFU/mL。未消毒容器内透析B液细菌污染严重,分装前检出菌落数为(474.00±292.22)CFU/mL,分装后为(492.22±311.11)CFU/mL;消毒容器内透析B液细菌控制在理想范围,分装前为(9.38±6.19)CFU/mL,分装后为(5.04±4.38)CFU/mL;容器消毒与否,透析B液细菌检出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保证高质量的透析液,除了应加强水处理系统、送水管道、配液容器、透析机和血路管、透析器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消毒外,还需严格监控自配透析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透析用水中细菌存活及内毒素含量在两种消毒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情况。利用数据模型拟合消毒过程中微生物指标变化规律,为日常感染监控及管路消毒维护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方法 分析消毒程序模式的时间和温度参数,采集热消毒和化学消毒前后输水管路回水口或混合室入口处的透析用水,检测内毒素,同时平行水样经薄膜过滤法富集,在20℃下TGEA培养7 d,计数细菌菌落。通过Origin软件的数据拟合,描述细菌和内毒素含量与温度、时间变化的特征关系。结果 细菌存活率随着消毒程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在50~160 min时,细菌存活情况变化幅度大,热消毒细菌含量减少的变化比化学消毒平缓。热消毒中内毒素含量随着温度不断上升而增加,随着冷却温度下降而减少。在70、80℃时内毒素含量最高,首机处内毒素含量整体水平高于中间机和尾机。化学消毒内毒素含量集中升高在消毒剂浸泡冲洗时间段,之后下降而趋于平稳。热消毒和化学消毒完内毒素持续情况均为先下降到较低值,在热消毒后15 h、化学消毒后12 h,内毒素略呈现上升趋势,出现小峰值。结论 温度和时间是影响透析用水微生物指标决定性的参数,可利用微生物数据建立拟合数据描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院直饮水系统成品水和用户端细菌污染情况。方法按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医院直饮水的成品水、用户端直饮水和直饮机出水口内表面进行采样和细菌学培养。结果该院直饮水系统成品水的合格率为93.33%(28/30),用户端直饮水合格率为89.80%(88/98),直饮机出水口内表面细菌培养合格率为91.11%(41/45)。通过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规范机房及管路系统操作、保养、清洗、消毒流程等,上述指标分别提高至100.00%(90/90)、98.91%(182/184)、100.00%(150/150)(均P<0.05)。结论医院直饮水系统成品水和用户端存在细菌污染,加强直饮水输送管路及用户端规范化消毒管理,能提高直饮水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移动换药车换药前后细菌污染状况。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分别于2016年3月23日—6月26日和2017年8月8日—9月13日对某院整形烧伤病房的一辆换药车进行采样,换药车使用前、后及消毒静置3h后分别于车把手、抽屉把手和车顶层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并计算单位面积细菌菌落数,比较不同采样时机菌落数差异。结果本研究共采样303份,其中换药前样本90份,换药后样本123份,消毒静置3h后样本90份。不同采样时机换药车顶层菌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换药后车顶层菌落数较换药前及消毒静置3h后均增加(均P0.05)。不同换药时机车把手、抽屉把手菌落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同采样时间点换药车各部位间菌落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换药前换药车3个部位的样本合格率均为100.00%,换药后车把手、抽屉把手和车顶层样本合格率分别为100.00%、97.56%和97.56%,3个部位消毒静置3h后样本合格率也均为100.00%。结论移动换药车采用的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可达到我国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于II类环境物体表面的卫生标准,换药车消毒后在3h内移动使用基本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监测消毒后软式内镜在存放不同时间的微生物污染情况,以探讨软式内镜的安全储存期。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内镜中心的27条软式内镜进行前瞻性研究,2017年10月-2019年2月,纳入消毒后内镜生物学监测合格的内镜,并常温下储存24、48、72、168 h,监测内镜管腔及表面菌落数及其合格率,同时监测镜柜空气与物体表面菌落数及其合格率。结果 108条次软式内镜分别储存24、48、72、168 h,内镜管腔与表面菌落合格率均为100%。其中108条次内镜储存24、48、72、168 h的表面菌落数为0;108条次内镜储存24、48、72 h的管腔菌落数为0,储存168 h 107条次内镜管腔菌落数为0,1条次内镜管腔菌落数为6 CFU/件,但无致病菌。镜柜空气与物体表面菌落数合格率均为100%。结论 软式内镜高水平消毒合格后在合格环境下储存168 h是安全的,使用前可不必再消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监测消毒后软式内镜在存放不同时间的微生物污染情况,以探讨软式内镜的安全储存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内镜中心的27条软式内镜进行前瞻性研究,2017年10月—2019年2月,纳入消毒后内镜生物学监测合格的内镜,并常温下储存24、48、72、168 h,监测内镜管腔及表面菌落数及其合格率,同时监测镜柜空气与物体表面菌落数及其合格率。结果 108条次软式内镜分别储存24、48、72、168 h,内镜管腔与表面菌落合格率均为100%。其中108条次内镜储存24、48、72、168 h的表面菌落数为0;108条次内镜储存24、48、72 h的管腔菌落数为0,储存168 h 107条次内镜管腔菌落数为0,1条次内镜管腔菌落数为6 CFU/件,但无致病菌。镜柜空气与物体表面菌落数合格率均为100%。结论软式内镜高水平消毒合格后在合格环境下储存168 h是安全的,使用前可不必再消毒。  相似文献   

16.
口腔科综合治疗台水路无菌处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不同的供水方式及是否排空水路内水分过夜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DUWLs)细菌数量的影响。方法第一阶段试验将6台综合治疗台随机分成2组,分为外储水罐供水组及市政供水组;第二阶段试验将6台综合治疗台都切换成使用外储水罐,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排空水路过夜组和未排空水路过夜组;分别比较两个阶段两组消毒前及消毒后1周内不同时间的细菌数量。结果第一阶段消毒前DUWLs细菌污染最严重的为机头水,平均菌落数为4 117CFU/mL,合格率为15.38%。消毒前各组细菌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DUWLs细菌数量严重超标(均3 000CFU/mL)。不同供水途径DUWLs消毒后细菌数量比较,除消毒后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第2~7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消毒后第2天,市政供水组细菌含量开始超标;消毒后第3天,外置储水罐供水组细菌含量开始超标。是否排空水路过夜DUWLs消毒后细菌数量比较,除消毒后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第2~7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消毒后第4天,未排空水路过夜组细菌含量超标。消毒后第7天,排空水路过夜组细菌含量100CFU/mL。结论使用外置储水罐,每日更换无菌蒸馏水及每日排空水路保持干燥过夜,可有效降低DUWLs细菌数量。  相似文献   

17.
血液透析室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的细菌学监测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室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细菌污染的原因及对策. 方法检测血液透析液及透析用水中细菌的含量及细菌种类. 结果透析器入口处透析液的平均菌落数为486 CFU/ml,透析器出口处透析液的平均菌落数为490 CFU/ml,反渗水的平均菌落数为103 CFU/ml,常见细菌为枯草杆菌、类白喉杆菌及某些革兰阴性杆菌. 结论透析液在配制的过程中,有多种环节可能造成污染,应加强透析液的监测工作,并建议修改透析液细菌监测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