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了解某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咽拭子检查结果,评价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断COVID-19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20年1月23日—2月18日经SARS-CoV-2核酸检测确诊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病毒核酸检测的取样次数、取样方法、标本类型、检测手段等信息。结果 28例确诊患者平均年龄(43.78±14.46)岁,男女比例为2.5∶1,46.42%的患者有武汉/湖北旅居史,14.29%的患者与确诊COVID-19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78.57%)、咳嗽(53.57%)为主,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71.43%),淋巴细胞计数下降(53.57%),肺部CT呈多发磨玻璃影(92.59%)及斑片影(70.37%)。28例确诊病例中,发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5.5 d。首次采集标本SARS-CoV-2检测阳性者18例(64.29%),首次可疑阳性1例;首次阴性(包括可疑阳性),第二次采集阳性者5例(17.86%);前两次采集阴性,第三次采集阳性者2例(7.14%);经四次检测阳性者1例(3.57%);经五次检测后阳性者2例(7.14%)。鼻/口咽拭子采样26例(92.86%),诱导排痰2例(7.14%),经鼻咽拭子、咽拭子、痰标本RT-PCR确诊27例(96.43%),痰标本NGS测序确诊1例(3.57%)。结论 COVID-19临床常表现有发热及干咳,但无特异性,仍需依赖SARS-CoV-2核酸检测才能确诊。咽拭子作为发热门诊首选的SARS-CoV-2核酸采集方式具有简便易行的优势,但检测结果呈阴性并不能排除SARS-CoV-2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武汉市COVID-19疫情期间发热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规律,旨在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综合性医院发热门诊2698例发热病例中的肺炎病例和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12日武汉市综合性门诊共接诊发热患者2698人次,...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方法,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上下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结果的差异,为临床诊断SARS-CoV-2感染,如何选择标本类型以及提高核酸阳性检出率提供参考。方法采集31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咽拭子和痰液标本进行双靶标(ORF1ab基因和N基因)核酸检测,应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类型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31份新型冠状病毒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中,26份阳性,5份阴性,阳性率为83.8%;31份痰液标本中,29份阳性,2份阴性,阳性率为93.5%;两种标本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9,P0.05)。不同发病时间患者咽拭子阳性率和痰液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69)。比较咽拭子和痰液ORF1ab基因平均CT值(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阈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咽拭子较痰液高3.04; N基因CT值咽拭子较痰液高3.33。1例患者呼吸道标本阴性,肛拭子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结论咽拭子和痰液标本,均可用于SARS-CoV-2核酸检测。痰液ORF1ab基因和N基因CT均值低于咽拭子,更易检出,用于检测SARS-CoV-2更具优势。此外,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的患者,进一步检测消化道标本,对患者临床判断和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肺炎首例确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此类疫情的调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咽拭子标本,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SARS-CoV-2核酸;追踪排查密切接触者,落实相关预防控制措施。【结果】该患者常住西安,1月22日返回芜湖;23日发病后经2次SARS-CoV-2核酸检测阴性后排除COVID-19诊断;26日该患者再次因为发热、胸闷等症状入院,27日SARS-CoV-2核酸检测呈阳性,再经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后确诊为COVID-19。该患者无武汉旅行史或居住史,无野生动物及集贸市场接触史,但返回芜湖前与1位COVID-19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结论】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核酸检测结果,该病例被判定为镜湖区首例COVID-19报告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鼻咽拭子核酸检测多次阴性后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方法筛选2020年2月5日-2月2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隔离病房住院患者,选取73例多次新型冠状病毒鼻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疑似或者临床诊断为COVID-19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三组(排除COVID-19组、核酸阴性组和核酸阳性组),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胸部CT影像学。结果与排除COVID-19组比较,核酸阴性组发病到住院时间较长(P=0.002),淋巴细胞计数较低(P=0.047),更容易出现乏力(P0.05)。与核酸阳性组比较,核酸阴性组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较多(P=0.012),更容易出现乏力(P0.05)。白细胞总数排除COVID-19组较核酸阴性组、核酸阳性组明显升高(P0.05)。4例患者痰液核酸检测阳性,1例患者同时出现粪便及痰液核酸检测阳性。临床诊断为COVID-19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呈阳性,排除COVID-19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呈阴性。临床诊断为COVID-19的58例患者影像学均呈典型COVID-19影像学改变。结论 COVID-19诊断一定要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病程发展、治疗反应等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发热门诊接诊病例和确诊住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为COVID-19早发现、早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探索当前疫情形势下的急诊应对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2月6日发热预检分诊处分诊的537例临床资料和分诊结果;同时对收住院的7例已确诊的COVID-19患者,就其流行病学资料,入院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咽拭子+大便)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热预检分诊处共分诊537例,其中分诊至普通发热门诊469例(占87.3%),均行胸部CT检查,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炎症37例(占7.8%),全部病例经咽拭子和大便2019-nCoV核酸检测为阴性;分诊至特殊发热门诊68例(占12.7%),其中负压救护车接回41例,确诊6例;自行来院就诊27例,确诊1例,确诊患者占特殊发热门诊患者10.3%。确诊患者均与武汉疫源区有关(包括武汉疫源区居住史或与疫源区人员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咽痛,咳嗽、咳痰,胸闷,声嘶,鼻塞、咽干,乏力等),入院时病程1~8 d,平均3.7 d;全部患者胸部CT扫描均表现肺部炎症,其中双肺肺炎占71.42%;仅1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和C反应蛋白异常;7例COVID-19患者咽拭子2019-nCo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4例同时伴大便2019-nCoV酸检测阳性,大便核酸检测阳性时间均晚于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1~7 d,平均3.25 d。 结论根据流行病学史进行急诊快速预检分诊,在抗击COVID-19疫情中体现出接诊效率高,可最大程度减少误诊和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不同标本类型核酸检测结果。方法以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30日-2020年2月23日51例临床诊断为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采集的肛拭子及咽拭子标本,采用双重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Dual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ual q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比较两种标本类型病毒核酸检出率。结果 51例患者中,咽拭子标本检出率为56.86%,肛拭子标本检出率为21.57%,两种样本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肛拭子同时检出者与咽拭子检出、肛拭子未检出者ORFlab基因及N基因核酸扩增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咽拭子和肛拭子同时检出SARS-CoV-2的患者,发现有7例病例是首先在咽拭子中检出SARS-CoV-2,数天后(6.44±5.68,中位数7天)在肛拭子中检出。结论咽拭子标本与肛拭子标本均可有效检测SARS-CoV-2,两者同时检测可提高SARS-CoV-2病原学诊断率,建议同时采集咽拭子和肛拭子;通过分析咽拭子、肛拭子标本检出时间差,为实验室采集SARS-CoV-2标本时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房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污染状况。方法 对COVID-19患者病房物体表面以及患者手、护士手套外表面进行涂抹采样,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涂抹拭子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 47份标本中1份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13%。阳性标本为采样当日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患者保暖衬衣袖口内表面涂抹拭子,保暖衬衣自患者入院后未曾更换;患者病房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床档、床头桌、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等,以及患者手、护士手套外表面等消毒前采集的涂抹拭子SARS-CoV-2核酸检测均阴性。结论 COVID-19患者病房SARS-CoV-2污染程度较低,考虑与病房每日均进行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以及强调手卫生有关。患者入院后应更换患者服,患者服应定期更换,有污染时随时更换。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浙江省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方案(试行)》,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温州市2020年1月15日报告的1例由武汉市返回的发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痰液和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核酸;追踪排查密切接触者,并及时落实相关防控措施。结果该病例长期居住武汉市,2020年1月4日无明显诱因自感畏寒不适,并与其妻驾车回浙江省温州市;1月5日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咳嗽、咳痰等症状;1月9日胸部CT显示两下肺见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1月16日采集咽拭子和痰液标本,送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SARS-CoV-2核酸,1月17日报告SARS-CoV-2核酸阳性,1月20日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并确认阳性。发病前2周病例主要在武汉市某老旧居民小区入户做电梯加装的说服工作,自述无相关病例接触史,无农贸市场活动史,无(病死)禽接触史,也无禽肉及制品食用史。共追踪到26名密切接触者并进行隔离医学观察,其间3人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经检测均排除SARS-CoV-2感染。1月16日下午,浙江省、温州市卫生健康系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落实现症病例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筛查隔离和加强居民健康教育等一系列防控措施。结论根据温州市该例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为浙江省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告病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预防控制类似疫情的发生和防止疫情扩散提供经验。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该起疫情传染来源、发生及传播过程进行描述分析,采用实时荧光PCR法对采集的呼吸道样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血液样本进行SARS-CoV-2抗体检测。结果因家庭成员在出现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医院暴露而感染,进而引起家庭多人感染,指示病例发病且呼吸道样本检测SARS-CoV-2核酸阳性,部分人员表现为无症状感染。结论家庭聚集性SARS-CoV-2传播,老龄感染者症状较重,青壮年感染者临床表现轻微,无症状感染者产生抗体。在COVID-19疫情防控中,SARS-CoV-2核酸和抗体连续检测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隔离病房新型冠状病毒污染情况,为精准医院感染监控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采集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新型冠状病毒隔离病房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清洁消毒前的物体表面标本,参考咽拭子标本检测方法,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采集隔离病房各类物体表面标本191份,9份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阳性率为4.71%。阳性标本均来自于隔离病房污染区,呼吸机面板、B超机探头及外表面、医疗废物桶脚踏板、患者被套、床头灯开关、医务人员手、床头桌、厕所门把手、患者手机各检出阳性标本1份;潜在污染区及清洁区采集的所有物体表面标本均未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污染区有咳嗽症状患者周围环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高于无咳嗽症状患者周围环境(10.81% VS 1.43%,P<0.05);患者个人物品、患者生活用品、医疗设施设备及医患手冠状病毒核酸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离病房污染区新型冠状病毒污染严重,尤其是有咳嗽症状患者的周围环境。按相关要求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才能切实降低新冠肺炎医院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3步揉搓法"在新冠隔离病区医护人员脱摘防护用品过程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2年4-6月参加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隔离病房支援的临床一线医护人员35人, 在脱摘防护用品前, 每名医护人员分别进行"3步揉搓法"、"6步揉搓法"两种卫生手消毒法各1次, 比较两种方法卫生手消毒前后最外层手套正面、背面、指缝3处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结果 两种卫生手消毒法消毒前后的最外层手套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6步揉搓法"卫生手消毒后最外层手套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4.76%(5/105), "3步揉搓法"卫生手消毒后最外层手套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5.71%(6/10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使用"3步揉搓法"时的手卫生规范率(91.43%)高于使用"6步揉搓法"时的手卫生规范率(77.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 结论 "3步揉搓法"与"6步揉搓法"在新冠隔离病区医护人员脱摘防护用品过程中的消毒效果一致, 但实施"3步揉搓法"时医护人员手卫生操作规范率高, 因此, "3步揉搓法"有助于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 在临床工作中易于推广和接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及血常规结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11-23日某定点隔离酒店内738例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医学观察人员,采集其鼻咽拭子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采集血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测,并观察至隔离期结束。结果 738例医学观察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0例(9.49%),阴性664例(89.97%),可疑4例(0.54%),其中首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52例,可疑28例,阴性658例;对28例结果可疑者隔日重新采样检测,18例阳性,6例阴性,4例仍可疑(二次采样后观察期结束转至指定隔离观察点)。所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及可疑医学观察人员,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均正常,仅2例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在第一个14 d观察期内,738例医学观察人员40例(5.42%)发病,其中70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42.86%(30例)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临床症状;664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者,1.51%(10例)出现症状。所有确诊病例转至定点医院继续治疗;第一个观察期结束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未转阴者、结果仍可疑者送至指定隔离点继续观察。继续观察期中4.54%(2/44)出现症状被确诊,随即转至定点医院治疗;余下观察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全部转阴。整个集中隔离期发病率为5.69%(42/738)。结论 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中,潜伏期感染者所占比例较高,亦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尽早识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一起医院内流行性感冒(流感)暴发进行调查和处置,为医院流感暴发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7月29日-8月7日某院神经外科出现8例流感样感染者,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8例感染者中神经外科医务人员6例,医务人员家属和患者各1例,感染者症状以低热、咽痛、全身乏力为主。该科室共有患者及医务人员67例,流行性感冒罹患率为11.94%,同期医院其他科室无类似感染者。6例感染医务人员咽拭子检测结果为季节性H3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介入调查,神经外科积极进行隔离与抗病毒治疗,暴发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此起医院感染暴发为季节性H3型流感暴发,医院在开启中央空调时应加强病室开窗通风及环境消毒,同时流感流行季节应对医务人员进行流感疫苗接种,加强监测,预防医院内流感暴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发热门诊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时了解发热门诊患者的发热原因及临床表现,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大型综合医院2020年1月17日-2月2日发热门诊就诊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史、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共有1 770例患者,男性888例,女性882例,其中21~40岁患者占61.24%。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15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主要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为主,分别占100.00%、40.00%。857份胸部CT普通扫描检查报告中,阳性822份,阳性率为95.92%。结论 发热门诊的设立有利于对发热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筛检,就诊患者中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以中青年为主,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行胸部CT检查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湖南省新冠肺炎各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方法 依据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文件,全省365所医疗机构每周二、五上报其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由湖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收集数据,分析新冠肺炎救治相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2020年1月27日-3月3日全省共上报29例新冠肺炎救治相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男性5例(17.24%),女性24例(82.76%);平均年龄(32.39±6.95)岁;主要为护士22例、医生4例,其中24例医护人员为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支援人员。主要暴露地点为新冠肺炎隔离病房(26例)。高风险暴露12例(41.38%),中风险暴露14例(48.28%),低风险暴露3例(10.34%);暴露类型以锐器伤为主(18例,62.07%);操作环节以采静脉血(5例,17.24%)、采动脉血气分析(4例,13.79%)最常见;暴露部位主要为手或手指(18例,62.07%);发生新冠肺炎救治相关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27例暴露时为二级防护(93.10%)。19例职业暴露源为患者,其中7例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29例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均及时上报其医院感染控制科或保健科等部门,截至3月17日,均已超过14 d隔离观察期,有1例职业暴露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大幅提升,但新的职业暴露风险环节可发生暴露后感染,提高医务人员二级防护下的操作水平,提供高质量防护用品,遵守操作规程等可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医护人员快速掌握个人防护用品(PPE)规范穿脱流程的方法,为进一步规范化培训提供借鉴与参考依据。方法 某院于2020年1-2月,先后分两组对344名临床医护人员进行PPE穿脱流程技能培训。第1组为其他临床科室医护人员209名,第2组为援鄂医疗队、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医护人员135名。两组共同培训科目为理论知识学习、视频学习、操作培训,第2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模拟训练考核、隔离病区现场教学科目,对比分析两组医护人员PPE穿脱合格率及学习曲线。结果 第2组PPE穿脱操作考试合格率高于第1组(90.37% VS 6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医护人员的PPE穿脱流程技能学习曲线操作9次进入稳定期,学习曲线随操作次数的增多操作正确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当训练操作达15次后达到熟练期;而第1组其学习曲线需操作13次才达到稳定期,进入熟练期需21次。结论 增加模拟训练考核、隔离病房现场教学科目可以缩短医护人员PPE穿脱技能学习曲线,有助于医护人员尽快掌握PPE穿脱操作技能,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两种采样工具对医务人员鼻腔携带菌进行主动筛查,比较结果差异,探讨神经外科医务人员鼻腔多重耐药菌(MDRO)定植情况,为MDRO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7月某院神经外科110名在岗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主动筛查其鼻腔带菌情况。医务人员左侧鼻孔采用0.85%生理盐水采样管(简称海绵拭子),右侧鼻孔采用一次性鼻腔拭子(简称棉拭子),比较两种工具的采样结果。对检出的MDRO进行耐药性分析、去定植,另外对病房采取集束化干预措施,并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 110名医务人员,包括医生31名,护士66名,护工7名,进修及规培生6名。共检出细菌46株,其中10株MDRO,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8.18%及0.91%,未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两种采样方式收集的标本培养24、48及72 h,两组菌落检出结果及半定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采样方法的采样时间、一次性采集成功率、耗材损耗率、医务人员满意度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棉拭子优于海绵拭子,且成本较低。检出的9株MRSA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2株分离自护士的MRSA药敏谱表型完全一致。采取防控措施后,8名医护人员MRSA阳性者均转阴,且病房MDRO及其中的MRSA、CRAB的感染率及检出率较干预前均有所下降(P<0.05)。结论 神经外科医务人员鼻腔MRSA定植率较高,生理盐水采样管及一次性鼻腔拭子细菌检出结果几乎一致,从各种指标尤其是成本效益方面综合考量,棉拭子优于海绵拭子。建议对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做鼻腔定植菌的监测,及时去定植,加强以接触隔离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措施,以确保有效降低临床MDRO的发生率及医务人员的定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