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应用30mg的二亚硝基哌嗪作为始动因子,用对EB病毒有漱活作用的黄芜花作为促进因子,进行诱发大鼠鼻咽癌的实验。将89只二月龄大鼠分为四组:A、二亚硝基哌嗪+黄芫花组;B、黄花芫组;C、二亚硝基哌嗪组;D、空白对照组。分别给药,停药后连续观察257~330天,处死、取完整鼻咽连续切片检查。结果表明:在二亚基哌嗪+黄芫花组存活的22只大鼠中,有三例鼻咽粘膜发生癌变(一例为原位癌,二例为早期浸润癌),发癌率达13.6%。其余三组均未见癌发生。因此,黄芫花在此诱癌过程中很可能起促癌因子的作用。临床上对黄芫花似宜慎用。  相似文献   

2.
我们曾用阈下剂量的二亚硝基哌嗪作为起动剂,然后用硫酸镍作促癌剂,成功地诱发了大鼠鼻咽癌。为了解镍在实验大鼠体内,特别是在鼻咽部的分布,我们设计了本实验。 材料与方法 用25只雄性成年大鼠(体重约100g)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15只,除供给谷类与青饲料以外,每日从口腔内灌入1%硫酸镍溶液0.25ml,持续30天。停镍后第3天全部处死。  相似文献   

3.
亚硝胺类致癌物诱发大鼠鼻咽及鼻腔癌,文献已有报导其中用较大剂量的二亚硝基哌吡嗪(15mg/kg)可引起鼻咽、鼻腔及食道的肿瘤,其发生率均较高;累积发癌概率分别达100%、85.5%和85.7%。鼻咽癌为鳞癌,而食管亦为鳞癌。肌氨酸乙酯亚硝胺,小剂量及中等剂量诱发大鼠的食管癌,而大剂量能引起大鼠食管癌外,并见前胃癌的发生。从亚  相似文献   

4.
孙宁  唐慰萍 《癌症》1995,14(1):42-42
二亚硝基哌嗪诱发的大鼠皮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孙宁,唐慰萍,蔡琼珍,莫梅英广东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湛江·524023)二亚硝基哌嗪(Dinitrosopiperazine,DNP)对鼻咽上皮有很高的组织亲和性,少量多次或短期大量皮下注射、鼻咽局部给药都...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用间接致癌物二亚硝基哌嗪(dinitrosopiperazine DNP)处理人胚鼻咽上皮细胞,以人胚肾上皮为对照,观察不同组织内DNP诱发的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ar Chromatid exchanges SCEs)的频率。结果表明:人胚鼻咽上皮可以活化DNP,表明诱发的SCE濒率增加,具量效关系;相同剂量DNP处理后,鼻咽上皮内诱发的SCEs频率明显高于肾脏上皮细胞,表现器官特异性的SCE反应,证实了人胚鼻咽上皮细胞有活化DNP酶系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莪术对硫酸镍诱发大鼠鼻咽癌前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莪术对硫酸镍诱发大鼠鼻咽癌前病变的影响李应东,李啸红,魏道武,徐厚谦,周语平,赵俊生甘肃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兰州·730000)镍是致癌性很强的元素[1],区宝祥等的实验证明,硫酸镍在诱发大鼠鼻咽癌过程中的辅助促癌作用[2,3]。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莪...  相似文献   

7.
李国利  齐秉钧 《癌症》1992,11(5):349-351
用灭活的肿瘤杂交细胞(融合细胞)免疫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肝癌过程中的大鼠做实验。实验分三组:瘤苗免疫组、诱发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实验全程均为18周。实验结果:瘤苗免疫组18只大鼠无一只发生肝癌,而诱发对照组16只大鼠中有10只发生肝癌,其余6只也出现了癌前期病变。结果提示:肿瘤杂交细胞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抑或延迟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 有研究表明,益气解毒方中药可通过抑制细胞端粒酶的激活而阻断二亚硝基哌嗪(DNP)诱导大鼠鼻咽癌变和人胚鼻咽上皮细胞转化.本研究探讨益气解毒方对经DNP诱导TgN(p53mt-LMP1)/HT小鼠的鼻腔和鼻咽黏膜上皮增殖及C-jun和p16基因表达的影响,为益气解毒方的疗效和可能作用机制提供新的证据.方法:G4代5月龄TgN(p53mt-LMP1)/HT小鼠20R,随机分为2组:①TgN(p53mt-LMP1)/HT诱癌中药组[中药组,10R,以12.91g/(kg·d)剂量灌胃益气解毒方药液]:②TgN(p53mt-LMP1)/HT诱癌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氯化钠溶液对照组,10R,以15 ml/kg氯化钠溶液灌胃).另设阴性对照组(用野生型C57BL/6J小鼠10只,以15 ml/kg氯化钠溶液灌胃).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鼻腔和鼻咽黏膜上皮组织生物学表型特征,比较癌前病变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鼻腔和鼻咽黏膜上皮组织c-jun和p16基因的表达水平,并采用WesternEO迹法验证.结果: 阴性对照组、氯化钠溶液对照组和中药组鼻腔和(或)鼻咽黏膜上皮癌前病变率分别为0、90%和10%,差异有显著性(JP<0.01).与氯化钠溶液对照组比较,中药组小鼠鼻腔和鼻咽的p16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鼻腔:157±,10 VS 132±10,鼻咽:155±12 VS 133±10,P值均<0.01),c-jun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鼻腔:111±9 VS 161±10;鼻咽:1104±10 VS 159±10,P值均<0.01),趋于正常水平,与阴性对照组(鼻腔和鼻咽的p16表达灰度值分别为130±12和12±12,c-Jun分别为164±13和164±9)的差异无显著性(Jp值均>0.05).结论: 中药益气解毒方可阻逆DNP对TgN(p53mt-LMP1)/HT小鼠鼻腔和鼻咽黏膜上皮组织癌前病变发生和发展的诱导作用,其干预作用与下调c-jun表达和上调p16基因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人胚鼻咽粘膜移植于裸鼠皮下后可长期存活,并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用二亚硝基哌嗪(DNP)皮下给药法诱发其癌变。实验分四组,一次性给药组(11例),低剂量多次给药组(12例),大剂量多次给药组(12例),大剂量DNP+促癌剂PMA组(11例)。在40周内,分别见不典型性增生及异型鳞状化生5、6、6及7例次,原位癌依次为3、1、1及1例,而大剂量DNP+PMA组及低剂量多次给药组各诱发浸润癌一例。  相似文献   

10.
孙宁  唐慰萍 《癌症》1994,13(2):112-115
SD纯种大鼠80只,皮下注射二亚硝基哌溱作鼻咽诱癌实验,30只大鼠作对照,分批处死动物。结果大鼠鼻咽各种非典型增生42例,各阶段癌32例,其出现频率都随动物存活期延长而增加。癌变与鳞状上皮,柱状上皮和底层非典型增生呈正相关。几科所有发癌动物都同时伴随非典型增生。二者共存的比例很高,且有统计学意义。能看到癌变部位直接与非典型增生相的23例中,癌旁病变全部是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其中19例是基底层细胞非  相似文献   

11.
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Ge-132)在多种体外及动物试验系统中均已证实具有抗致癌作用。本研究在亚硝基哌嗪(DNP)诱导大鼠鼻咽癌癌前增生病变(Ⅱ级)模型中,再次证实了Ge-132这类作用。所用DNP剂量为30mg/kg,皮下注入每wk2次,共6wk,分别在实验的第120、220、270及300d杀鼠作病理形态及组化检查。随着时间加长,DNP引起鼻咽部非典型加重。由柱状上皮转化为圆形储备细胞出现多层增  相似文献   

12.
放射治疗诱发恶性肿瘤32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诱发恶性肿瘤的发生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9年中放射诱发的 32例恶性肿瘤 ,其中原发肿瘤是宫颈癌的 2 4例、鼻咽癌的 6例、上颌窦癌的 2例。放射源为6 0 Co或 8MVX射线 ,常规分割照射 ,照射剂量为 40~ 12 0Gy。 结果  32例放射治疗后 3~ 2 6年在原照射部位出现了肿瘤 ,其中 2 4例宫颈癌被诱发了直肠腺癌、臀部纤维肉瘤、膀胱移行细胞癌 ;6例鼻咽癌被诱发了硬腭鳞癌、软腭低分化腺癌、上颌窦骨肉瘤 ;2例上颌窦鳞癌被诱发了上颌骨骨肉瘤。结论 放射治疗可以诱发恶性肿瘤 ,主要与照射剂量、照射时年龄、照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诱发第二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诱发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潜伏期、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18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 ,男 12例 ,女 6例。原发肿瘤均为低分化鳞癌 ,治疗的放射源为6 0 Co或8MV X射线 ,常规分割照射 ,照射剂量为 70~ 86Gy。 结果  18例在放射治疗后 3~ 19年在原照射部位出现了恶性肿瘤 ,其中牙龈鳞癌 5例 ,外耳道鳞癌 3例 ,硬腭鳞癌 2例 ,舌鳞癌 2例 ,皮肤癌 2例 ,鼻咽部肉瘤 2例 ,鼻咽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1例 ,上颌窦骨肉瘤 1例。结论 放射治疗诱发恶性肿瘤与照射剂量有关 ,其潜伏期较长 ,适当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Ge-132)在多种体外及动物试验系统中均已证实具有抗致癌作用。本研究在亚硝基哌嗪(DNP)诱导大鼠鼻咽癌癌前增生病变(Ⅱ级)模型中,再次证实了Ge-132这类作用。所用DNP剂量为30mg/kg,皮下注入每wk2次,共6wk,分别在实验的第120、220、270及300d杀鼠作病理形态及组化检查,随着时间加长,DNP引起鼻咽部非典型加重。由柱状上皮转化为圆形储备细胞出现多层增生及鳞状化生,部分细胞大核肥大,深染及空泡形成。核内染色质增加.基底膜嗜银纤维变细,以至成颗沥状。粘液减少或消失。饲料拌入Ge-132,按150mg/kg/d及30Omg/kg/d饲养大鼠,直至实验结束。见不典型增生明显下降,表明Ge-132确有对抗DNP诱导大鼠鼻咽癌癌前增生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人们利用亚硝胺类化合物诱发动物肿瘤研究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但对其诱癌过程中动物的全身反应报道甚少。本实验采用二亚硝基哌嗪(Din-itrosopiperazine,DNP)诱发大鼠肿瘤,在给药前后不同阶段检测动物血液中白细胞,尤其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数量的变化,以观察DNP对动物免疫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鼻腔鼻咽的癌前期模型与维甲酰胺阻断癌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用DNP诱发大鼠鼻腔鼻咽的癌前期模型及癌变,绝大多数癌发生于鼻腔,用20mg/kg体重的DNP皮下注射32次,154—210天可发生100%癌前病变,有50%发生癌,最早一例癌发生于160天,如果剂量不变,潜伏期延长至273—302天,癌发生率增至85.7%。用国产维甲酰胺(RI)有抑制癌变作用,发生率下降至38.4%,文献上未见报导。DNP除诱发鼻咽鼻腔癌变外,160—302天内亦能引起20%的动物发生食道癌。RI对DNP引起的食道癌变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其抑制剂二乙基二硫氨基甲酸钠(DDC)分别给用甲基胆蒽(MCA)碘油溶液诱发Wistar大鼠肺鳞状细胞癌的过程中用药。在35、40天诱癌中,发现DDC组50只大鼠3例发生肺鳞癌,4例支气管上皮呈不典型增生,SOD组52只未发生肺癌,1例发生不典型增生;对照组42只1例发生肺鳞癌,2例不典型增生。肺癌发生情况DDC组与SOD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DDC与化学致癌物质MCA诱癌有协同作用,使诱发性肺鳞癌提前发生。SOD可能有抑制肺癌发生的作用。作者还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用DNP诱发Wistar大鼠鼻咽癌,平均发癌率为85%。我们将大鼠鼻咽上皮癌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病变分为4级14种组织学类型。根据各类病变在实验不同时期出现的比例和在鼻咽各部位的分布,发现单纯增生和不典型增生、单纯化生与不典型化生等病变与实验性鼻咽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鳞状上皮化生与鼻咽癌的关系密切。我们观察到癌变过程中一些过渡性或伴随性病变,如内翻型丘状增生、外突型丘状增生、乳头状瘤和“棘层松解”等,在以往的实验性鼻咽癌文献中还未见有描述。  相似文献   

19.
1.短期大剂量DNP皮下注射12次经45天后12只大鼠全部出现鼻腔癌前期病变,动物延至160天全部出现癌,作者认为可用作鼻腔、鼻咽癌前期的动物实验模型;2.维甲酰胺对癌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或逆转癌变过程中的鳞化过程。维甲酰胺还表现出对急、慢性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3.DNP诱发的鼻腔上皮病变中出现的急、慢性炎症可能是上皮病变的伴发反应和机体免疫状态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TgN(p53mt-LMP1)/HT转基因小鼠鼻腔和鼻咽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与p16、c-jun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TgN(p53mt-LMPI)/HT小鼠和野生型C57BL/6J小鼠分别分为诱癌组和对照组,即TgN(p53mt-LMP1)/HT诱癌组(TI)、TgN(p53mt-LMP1)/HT对照组(TC)、C57BL/6J诱癌组(CI)和C57BL/06J对照组(CC)4组,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鼻腔和鼻咽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特征,比较癌前病变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鼻腔和鼻咽黏膜上皮组织中p16、c-jun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TI组小鼠鼻腔或鼻咽黏膜上皮细胞非典型性增生明显,TI、TC、CI和CC组小鼠鼻腔和/或鼻咽黏膜上皮癌前病变卒分别为90%、10%、0和0.与TC、CI和CC组相比,TI组鼻腔和鼻咽上皮细胞p16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和c-jun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8<0.01);与CC组相比,TC组两基因的表达也具有同样的变化趋势(P<0.01).结论:TgN(p53mt-LMPI)/HT小鼠鼻腔和鼻咽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活性增加,二亚硝基哌嗪可提高TgN(p53mt-LMP1)/HT小鼠鼻腔和鼻咽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活性,而细胞增殖活性增加与p16基因表达水平下调和c-jun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