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动脉瘤是颅内动脉扩张后,局部压力增加而引起的的一种瘤状突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的原因。施行动脉瘤夹闭术是目前治疗脑动脉瘤的主要手段。术前预防动脉瘤破裂的护理关系到手术时机与病人安危。我院1987年9月收治1例巨大基底动脉瘤病人,由于加强了动脉瘤破裂的预防措施,使手术获得成功,病人痊愈出院,现介绍如下。病例简介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疗检查技术的迅速发展,颅内动脉瘤越来越多,并受到临床的重视。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在0.2%-9.9%,家族中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者患病率(10%-13.9%)增加,女性和老年患病率较高。大部分因没有症状而不被检出,常常是由于动脉瘤对周围脑组织产生的压迫或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就诊。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系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本病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青少年少见。随着现代医学检查设备的迅猛发展,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的检出率逐渐提高。早期发现和消除颅内动脉瘤是提高白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是局部脑动脉异常改变产生的瘤样突起.是发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动脉瘤夹闭术是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瘤颈夹闭,随着动脉瘤夹的改进和显微技术的发展,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已成为目前治疗动脉瘤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现将本院2002年至2006年的15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     
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早期栓塞治疗;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胼周动脉创伤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水通道蛋白4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水肿的表达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铁含量增加——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上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而动脉瘤夹闭术是处理颅内动脉瘤理想和最常用的方法。我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共施行动脉瘤显微夹闭术230例,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CT对颅内动脉瘤定位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CT对颅内动脉瘤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2例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颅内动脉瘤病例资料。结果 不同部位的动脉瘤破裂所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分布有一定规律。结论 通过分析CT所见SAH的范围和位置,可以初步得到颅内动脉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8.
正多数颅内动脉瘤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瘤体破裂才被发现,但此时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1]。30%~83.99%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动脉瘤破裂等原因所致~[2,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的病死率为45%,即使存活也会残留后遗症~[4],有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麻醉(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行手术治疗在国内已逐渐开展。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中颅内动脉瘤约占51%。该病以青壮年居多,起病急、症状重,死亡率很高,而第二次出血死亡率更高,脑组织损害甚为严重。随着显微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开展,诊断技术进步,病人能得到及时手术,使死亡率大为减少,并能获得治愈。我院从1984年3月~1985年7月施行颅内动脉瘤手术12例,均获成功。无麻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现将麻醉处理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而又危害极大的脑血管疾病,一旦破裂出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而80%-85%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20世纪90年代,一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装置(GDC)进入临床应用领域,随着栓塞材料的改进和栓塞技术的革新,运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动脉瘤预防再出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患.一些研究机构甚至建议将血管内栓塞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这些问题.明确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CT三维血管造影诊断出血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及手术指导意义。方法 对6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急诊行螺旋CT扫描,然后行脑血管三维成像。结果 发现颅内动脉瘤24例。有1例阴性经全脑血管造影(DSA)发现存在动脉瘤。诊断均以手术证实。结论 CTA对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微创、快速、准确的诊断技术,对于急诊或危重病人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2.
<正>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颅底willis环血管处,随着对颅内动脉瘤认识加深及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的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已被认为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动脉瘤破裂出血前多无明显症状,破裂出血后90%以上首发症状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随后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症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有较大影响,现予总结报  相似文献   

13.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比例不到1%[1,2],而脑膜中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更是比较少见,急性或者迟发性硬膜外血肿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3]。但是也经常与硬膜下血肿或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脑膜中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脑内血肿是极为罕见的。  相似文献   

14.
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率占全部颅内囊性动脉瘤的30%-35%,其破裂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的病因之一。1991年Guglielmi等发明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GDC)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到如今应用日趋广泛。本文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本院DSA证实。并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作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16例进行分析,探讨其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有两种主要方法 :第一是经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 ,血管壁修复治疗 ;第二种方法是传统的开颅直视下瘤颈夹闭或姑息加固手术。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包括 :①将动脉瘤从脑循环中隔离出去 ,消除出血或再出血隐患。②消除或改善局部占位 ,缓解局部压迫。③要最大限度地保留载瘤动脉通畅。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应遵循最快捷、有效的治疗措施 ,最小的医疗干预 ,使患者获得最大受益的原则。一、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急救处理及外科干预前治疗对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急诊入院的患者 ,最初的处理应保持患者安静 ,不…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积水(AHC)是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3大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6.8%~30%,是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原因。本院收治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颅内动脉瘤在弹簧圈栓塞过程中发生破裂是最可怕的术中并发症之一,本文探讨处理、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初步经验。方法2002年4月-2006年12月,共有153例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41例患者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史。5例有动脉瘤破裂出血史的患者术中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时,常规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并设法用弹簧圈尽快填塞动脉瘤腔。微导丝引起动脉瘤破裂时,尽量保持微导丝不动,微导管尽快送到瘤腔中进行填塞治疗。若微导管引起破裂而微导管头端位于瘤壁外蛛网膜下腔时,微导管且勿退入瘤腔内,应将弹簧圈经微导管送入蛛网膜下腔一部分后,再将微导管头撤入瘤腔内,继续弹簧圈填塞。若弹簧圈引起破裂,要将弹簧圈完全或部分送出去,将破裂口堵住后,调整微导管头端位置继续弹簧圈填塞。结果在接受动脉瘤栓塞治疗的153例患者中,141例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5例发生了术中再破裂,占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5%,总发生率为3.3%。1例破裂由导丝引起,1例由微导管引起,1例由弹簧圈过度填塞引起,弹簧圈穿孔1例,其余1例由微导管和弹簧圈共同引起。2例死亡,死亡率占术中破裂的40%,占总例数的1.3%;1例患者出院时遗留有右下肢瘫痪,其余2例患者无残留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动脉瘤栓塞术中动脉瘤的再破裂是一少见、威胁生命但又不可避免的事件。应该立即采取妥善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降低可怕并发症的发生。如处理恰当,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能够存活,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   

18.
脑动脉瘤多为先天性脑动脉发育异常或后天性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形成,中、老年人常见,每年每十万人口中有5~20人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瘤占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的50%以上。死亡率高达64%。本病发病急,发展迅速,病情危笃,以往外科直接手术死亡率为33%。由于显微技术及诊断设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与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部出血性疾病,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目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的技术,以其微创、简便和迅捷的优点取得了长足进步。2002年10月Lancet杂志公布了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协作组(ISAT)历时8年的关于破裂囊状脑动脉瘤神经外科手术夹闭和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国际多中心随机试验的结果,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对和绝对危险性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经临床和CT诊断为SAH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选择性的全脑血管DSA检查,部分病因明确病例进行栓塞治疗。回顾性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者8例(6.7%),阳性者112例(93.3%),其中颅内动脉瘤79例(70.5%)、血管畸形17例(15.2%)和脑动脉狭窄及闭塞16例(14.3%),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 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并能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