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蛇毒成分复杂,既有含促凝止血作用的酶,也有含抗凝溶栓的酶。临床作用完全相反易造成混淆。本文就蛇毒酶类在临床应用的促凝作用和溶栓作用的制剂进行分类归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发生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为总结其处理方法,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通过减慢滴速,局部热敷,或立即停用致敏药物,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急救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无死亡病例。结论应采取充分的预防措施降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蛇毒抗凝制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刘佩云 《中国药业》2000,9(8):54-55
我国临床中常用的蛇毒抗凝制剂主要包括蝮蛇抗栓酶(又名清栓酶)、江浙蝮蛇抗栓酶(又名蛇毒抗栓酶,Svate)和去栓酶三种,就其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1 心血管病    张翠华[1]用第三代蛇毒抗栓酶(Svate-3)治疗冠心病50例。方法:0.25~0.75U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1d为一疗程;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2周为一疗程,均用1 ̄2疗程。结果: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2%,对照组54%,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绞痛比较,治疗组有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4.
我科自1993年底至1997年10月应用蛇毒制剂消栓灵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0例,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男2例,女8例。年龄37~72岁。10例均为单侧疼痛,左侧6例,右侧4例。Ⅱ支+Ⅲ支5例,Ⅲ支4例,Ⅱ支1例。病程10天~17年,1年以上者7例。除病程10d者曾在院外应用强痛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不够重视,在认识上存在“纯中药制剂绝无毒副作用”的误区。随着中药应用的日益广泛和国际上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道逐年增多,如在美国发现含麻黄及麻黄碱制剂可产生血压升高、中风、失眠、抑郁症等;日本发现小柴胡汤致间质性肺炎;比利时发现马兜铃酸肾病等。由于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不足,以致滥用、误用导致的不良反应事件时有发生,由此产生的各种严重的药源性疾病,如肝、肾功能衰竭,心率失常、消化道出血、休克等,对患者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6.
蛇毒是从各种毒蛇的毒腺中取得,成分较为复杂,一般含有近三十种毒素蛋白和酶以及少量其它蛋白质。这些成分与蛇毒所引起的出血、水肿、肿  相似文献   

7.
板兰根内含吲哚苷、β-谷甾醇、板兰根素(甲、乙、丙),其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及抗病毒作用,临床主治流感、咽喉炎、扁桃腺炎、腮腺炎。一般认为无毒副作用,但在临床应用该药过程中常有不良反应发生,严重者造成死亡,现报道如下:1 溶血反应张英从[1]报道,患儿男性,14a,因腮腺炎,遵医嘱口服板蓝根干糖浆,1包/次(每包10g),tid,患儿当晚服下第1包1h后,自觉疲乏无力,随后排出酱油色尿250ml,次口出现黄疸,尿量减少(100~150ml/d),经诊断为:腮腺炎,药物(板兰根干糖浆)急性溶血,溶血性…  相似文献   

8.
板兰根制剂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兰根内含吲哚苷、β-谷甾醇、板兰根素(甲、乙、丙),其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及抗病毒作用,临床主治流感、咽喉炎、扁桃腺炎、腮腺炎。一般认为无毒副作用,但在临床应用该药过程中常有不良反应发生,严重者造成死亡,现报道如下:1 溶血反应张英从[1]报道,患儿男性,14a,因腮腺炎,遵医嘱口服板蓝根干糖浆,1包/次(每包10g),tid,患儿当晚服下第1包1h后,自觉疲乏无力,随后排出酱油色尿250ml,次口出现黄疸,尿量减少(100~150ml/d),经诊断为:腮腺炎,药物(板兰根干糖浆)急性溶血,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不全。给予抗生素、碳酸氢钠、利尿、限制入液量等处理,同时进行血液透析,间断输注洗涤红细胞等治疗,20d后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9.
穿心莲制剂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惠妃 《中国药业》2001,10(8):62-63
对穿心莲不同制剂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综述,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双黄连制剂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国华  刘霞 《中国药事》1997,11(4):276-277
双黄连制剂的不良反应丁国华刘霞(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225400)双黄连制剂指由金银花、连翘、黄芩提取物制成的粉针、水针及口服液等,临床上用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泌尿系统感染等的治疗。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的日益增多,文献报道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饶伟文 《中国药事》1999,13(5):349-350
碘制剂临床应用广泛,其不良反应也较普遍,由内服碘制剂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为了推动合理用药,现把近年来国内关于碘制剂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作一综述。1 内服碘制剂1-1 碘化油胶丸(碘油胶丸,碘油丸)本品是植物油与碘结合的一种有机碘制剂。过去多作诊断用药,目前普遍用作碘缺乏人群的补碘剂。多年的实践证明,本品的不良反应很普遍。不良反应的类型以碘中毒和变态反应为常见。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头痛、恶心,并伴有发热、咽干、口苦、颊部酸痛、头晕、呕吐、甲状腺肿大压痛、皮肤粘膜水肿及腺体分泌增…  相似文献   

12.
甘草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变态反应、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内分泌紊乱、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神经与精神系统反应等方面.在临床上应坚持辨病辨证、合理配伍、控制剂量与疗程、完善不良反应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促进合理用药,充分发挥其特长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正确使用院内中药制剂,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分析使用院内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原因和注意事项。结果院内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比较常见,必须掌握使用方法。结论要科学认识使用院内中药制剂,采取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医院药物不良反应中有关中药制剂的具体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中药制剂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些参考.方法 对医院上报的2010年8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监测报表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中共涉及中药制剂23种,以静脉给药方式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达85.9%.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 重视中药制剂风险管理,提倡中药口服途径给药,加强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相关研究,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注射用清开灵制剂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射用清开灵制剂是在传统中药安宫牛黄丸基础上研制的一种中药复方注射剂,由板蓝根、金银花、栀子、水牛角、珍珠母、黄芩苷、胆酸、猪去氧胆酸等8种药物组成(其中前6种来源于安宫牛黄丸组方),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中成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彤 《中国实用医药》2009,4(7):144-145
随着中成药制剂的发展,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应用逐年递增,在人们认识到中成药有效、服用方便、应用之广泛等优越性的同时,人们却忽视了中成药制剂存在不良反应的另一方面。本文通过中成药不良反应典型病例的报告说明,中成药不良反应必须引起临床工作的高度重视。人们应该重视中成药制剂新剂型的发展,科学合理用药。这样才能对临床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成药制剂的发展,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应用逐年递增,中药汤剂调配处方相对减少。中成药服用方便,便于携带,使其在处方用药及非处方用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在人们认识到中成药有效、服用方便、应用广泛等优越性的同时,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进行调查与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30例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者,由专人负责对所致不良反应的中药制剂类型、累及系统-器官和临床表现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与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痰热清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构成比占20.00%、清开灵注射液16.67%、参麦注射液13.33%、红花注射液13.33%、复方苦参注射液10.00%、生脉注射液10.00%、热毒宁注射液6.67%、复方风湿宁注射液3.33%、天麻素注射液3.33%、鹿茸精注射液3.33%;累及系统为皮肤及附件占63.33%、全身系统6.67%、消化系统20.00%、神经系统20.00%、心血管系统10.00%、呼吸系统6.67%、血液系统3.33%。结论加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调查及药物监管对指导临床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医院药物不良反应中有关中药制剂的具体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中药制剂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些参考。方法对医院上报的2010年8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监测报表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中共涉及中药制剂23种,以静脉给药方式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达85.9%。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重视中药制剂风险管理,提倡中药口服途径给药,加强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相关研究,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甘草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甘草是临床最常用的中草药之一,系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及黄酮类化合物。现代临床药理研究 [1]表明,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抗菌、抗病毒、抗溃疡、保肝、镇咳祛痰及解毒等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