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药疗效与中医辨证的准确性息息相关。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在增强免疫、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机会性感染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并有群众基础,被寄予厚望,但证候研究一直以来没有突破性进展。故从体质较证相对稳定、体质决定证的发生、体质影响证的性质、其他疾病的体质与证候相关性研究的借鉴等方面来阐明通过体质进行艾滋病证候研究的依据,并对通过体质进行艾滋病证候研究的具体思路和想法进行了探讨,期望从中医体质入手开阔艾滋病证候研究思路,对艾滋病中医证型、证候标准的建立等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
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质与人的疾病和健康关系密切,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基因多态性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基因组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不同个体生物学性状和对疾病易感性存在差别的原因。本文作者从中医对体质学说的认识、肺癌基因多态性研究的现状以及体质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等方面对体质学说、肺癌证候和基因多态性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提出以基因多态性为切入点研究肺癌证候,将可能揭示肺癌证候的部分科学内涵,并为肺癌的客观化诊断提供新的依据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医体质、病证研究与代谢组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人体健康到病理改变,从体质到证候,人体的代谢产物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利用代谢组学研究人体代谢物组,可以用于一些疾病的诊断,揭示其病理过程,并预示部分疾病的转归.代谢组学与中医体质和证候学的研究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基于代谢组学进行人体体质以及结合"辨证论治"和"以方测证"开展证候的现代研究,为"治未病"和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中医药防治理论与代谢组学的结合将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开辟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体质学说的角度,论述了体质与中医病证的关系,认为体质是决定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体质能影响证候类型、性质及转归从化.同时从防治层面结合系统生物学阐述了体质学说对冠心病血瘀证研究的影响及前景。  相似文献   

5.
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时点)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作出的综合反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证候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疾病在不同时点、不同阶段,可表现为不同的证候,体现出一定的证候演变、转化和兼夹。对某种疾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掌握该病的病机演变及发展转归,更深入地认识疾病,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既往中医证候研究多以证候分布、证候诊断标准、证候实质研究等为主,对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重视不够。近年来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有所增加,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从研究方法角度加以分析,以期为今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朝医四象医学少阳人体质与中医阴虚体质在判断标准、形成机制、易患证及调治方法等方面具有关联性,这两种体质类型以"肾阴虚"为共同持点,且两种体质均易患消渴、不寐、便秘、发热等病症。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证候的形成密切相关,此项研究将有利于辨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白瑞娜  于婧  衷敬柏 《中医药研究》2010,(12):1486-1489
基因多态性决定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和临床表现,同时影响到疾病的发展转归,从基因多态性角度探讨不同基因型在证候易感性方面的差异,是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热点内容.目前有不少学者从基因水平对高血压病(EH)证候与基因多态性及中药干预效应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由于邪正盛衰的变化,一方面影响着疾病证候的虚实变化,一方面影响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叶笑妮  全小明  陆慧敏  黄梅 《新中医》2014,46(8):223-224
体质与疾病密切相关并贯穿疾病的全过程。中医体质学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中医体质学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中医体质学与乳腺癌证候的相关性及中医体质学说指导乳腺癌的防治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为乳腺癌防治提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从临床思维角度探讨疑似复杂证候的发生机理、临床特点、辨析原则。疑似复杂证候之发生证候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以及发病因素和影响因素纵横联系复杂多变密切相关。临床表现具有症状不全、多相疑似、繁杂不纯的特点,症状间有因果、真假、兼并等复杂关系。临床辨析必须遵循具体病情具体分析的基本思维原则,运用辩证思维原理和方法,从多方面、多层次、多关系分析不同类型的疑似复杂证候,明辨主症,并应辨证地处理好症状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证候的典型表现与非典型表现、一元辨证与多元辨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银屑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东北地区银屑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银屑病中医证候调查表",采集740例东北地区银屑病患者中医证候四诊资料,确立中医证候,采用Epidata3.1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录入、核查,再转换成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得出银屑病的中医证候。将740例银屑病患者填写的体质分类量表结果录入Epidata3.1数据库,并调入SPSS11.5软件,建立数据库。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的分类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结果 740名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以血热型最多,占调查总数的32.2%;其次是血燥、血热血瘀证、血瘀证。对所有患者的中医体质分类中,平和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人数较多,共占总数的67%。东北地区银屑病中医证候与相关的中医体质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湿热质、气郁质患寻常银屑病的机率较其他体质类型高,且发病时多表现为血热型。气虚质虽然也可患病,但多表现为血燥型。平和质多表现为血瘀证,血瘀证的形成并非等同于患者为瘀血质。痰湿体质多表现为湿热证。体质类型对于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亚健康状态体质和证候的总结,初步梳理出对亚健康状态中医干预的基本思路,对比分析疾病状态下体质与证候的规律,进而探讨"亚健康-体质-证候"关系轴应用思路。认为健康、体质、亚健康、疾病、证候等状态是一个交叉变化的过程,通过横向对比建立"亚健康-体质-证候"关系轴从而揭示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3.
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及其与免疫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质与疾病的发生、演变、证候表现及临床治疗密切相关.饮食劳逸、精神情志、气候地理、性别、年龄等因素均能明显影响体质的形成,并有其重要的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医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关键,是预防、治疗、用药和摄生的靶点。现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探讨该理论与疾病的流行性、疾病与证型、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医辨体诊病、治病、防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证"在代表病机变化共性的同时,又表现了因体质条件不同而带来病机变化的个性。《伤寒论》中在疾病发生、传变、治疗与转归方面均蕴含了中医体质理论,指出体质的强弱对于疾病的发病种类、传变趋势、治疗方法以及转归等都会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21年度中医诊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诊法及证候研究等领域.诊法研究主要集中在诊法原理、诊法理论和舌诊、脉诊的客观化研究方面,对不同人群舌象特点进行了调查,并对舌、脉与疾病和生化指标关系进行了探讨;证候研究方面,包括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进行了冠心病不同阶段证候分布规律等疾病大型的横断面调查;证候标准化方面以病统证的研究为多...  相似文献   

17.
探讨证候与体质关系,并从二者的萌芽、时相性特点、内在本质、临床应用意义以及现代科研技术结合的研究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在时相性、反映疾病的病因病机情况的能力、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方面均存在"同性"相关关系;同时从定义的权限内容、时限性中的存在和转变时间部分、在辨证论治及临床治疗中的指导地位等方面探讨了二者的差异性。根据临床发展需求,证候与体质也分别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并根据研究现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吴红梅 《中医杂志》2014,(23):2000-2002
探讨了中医体质因素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胃肠病的发病及疾病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不同的体质类型人群感受Hp病邪后可以出现不同的表现和证候,患者体质差异可能是导致感染Hp后的临床转归差异的主要因素;并认为对Hp感染的中医药治疗,应在辨证的同时结合体质因素来辨体论治。  相似文献   

19.
正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因不同体质其生理特性不同,对某些病因和疾病具有不同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产生病变的类型不同,疾病转变或转归中的倾向性也不同[1]。随着体质与证候关系研究的深入,小儿体质的分类及其科学评价对小儿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显得非常重要。小儿体质的分型不仅对小儿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对中医体质学说的重要补充。中医体质分型现状  相似文献   

20.
中医体质形成基础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从宏观水平研究了体质的形成,体质决定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以及发生疾病之后的转归,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体质形成的基础。先天体质与父母遗传的信息和出生时禀赋的自然之气不同有关,以自然气化对脏腑气化模式的影响为基础;后天体质与个体生存的大环境不同有关,表现为饮食、地域及流年气候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