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体正常脾体积的多层螺旋CT测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多层螺旋CT快捷、简便、准确测量活体脾体积大小的方法。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的SSD重建技术测量了168例正常成人脾的体积,并与以往的肋单元记数法、脾厚度测量法和脾指数测量法等进行比较一结果:测得正常脾体积为(88.22~374.30cm^3),平均(171.71 24.27)cm^3:其中男性92例、女性76例,年龄16~60岁,平均42岁提,提示睥体积与年龄、性别因素相关,与体重、身高因素相关关系不大:经比较,SSD重建技术是目前最简便、准确的测量脾体积的方法一结论:认为SSD重建技术测量脾脏体积较为准确,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对比MRI-LAVA序列与增强CT诊断对肝脏结节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8例肝脏结节性病变患者均接受MRI-LAVA序列诊断以及增强CT诊断,比较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结果 在病理学诊断结果中,共诊断出91处病灶,其中直径不低于3 cm的病灶共有24处,直径低于3 cm的病灶共有67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0层容积CT增强扫描在正常人左心室功能临床测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正常
人心640层容积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资料,应用标准的心肌17节段分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 EF)、舒张末容积
( EDV)、收缩末容积( ESV)、每搏输出量( SV)、肌块质量、舒张末心肌厚度、收缩末心肌厚度、心肌收缩增厚、
心肌收缩增厚率等指标。结果: 左心室EDV,男性(132.1±28.3)mL,女性(90.2±21.2) mL ;左心室ESV,男性
(43.3±13.5)mL,女性(31.3±7.4)mL ;左心室SV,男性(90.4±19.2) mL,女性(63.5±14.1)mL ;左心室EF,
男性(65.5%±4.7) %,女性(64.3%±6.4) % ;左心室肌块质量,男性(98.6±15.8) g,女性(78.7±11.6)g ;左心
室舒张末心肌厚度,男性(7.4±1.2) mm,女性(6.1±1.1)mm ;左心室收缩末心肌厚度,男性(14.0±1.5)mm,
女性(11.8±1.3)mm;左心室心肌收缩增厚,男性(6.6±0.7) mm,女性(5.7±1.0)mm;左心室心肌收缩增厚率,
男性(74.1±15.3)%,女性(92.5±21.2)%。结论:心640层容积CT增强图像可提供正常人心室和心肌的解剖与
功能信息,为心脏疾病的定性及定量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了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和IL_2活性检测试验分别探讨了不同脏器来源的抗大肠杆菌iRNA在肌体内诱导的细胞免疫活性的异同,正常小鼠分别经肝、脾iRNA致敏后,取腹腔渗出细胞(PEC)测其粘附抑制情况和取脾测其产生IL_2的活性。结果表明:脾-iRNA能特异地诱导正常小鼠PEC对其相应抗原出现显著的粘附抑制,肝—iRNA无此活性;肝—iRNA和牌—iRNA都能特异地诱导正常小鼠脾细胞在其相应抗原刺激下释放IL_2,二者活性无显著差异。本文提示,肝—iRNA和脾—iRNA都具有在动物体内特异地诱导细胞免疫的的活性,但二者间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5.
许建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4,20(2):252-252
患者男,12岁,因左上腹部不适半月入院。查体:左上腹触及一巨大肿块,下极平脐,内侧缘超过中线0 5cm ,质硬,边缘清楚,稍活动。B超提示脾肿瘤。手术所见:脾门区见一肿块6cm×5cm×4cm ,未超出脾包膜;脾脏与肝左叶部分粘连,沿脾动脉、大网膜、肝门腹主动脉旁可见成串肿大的淋巴结。病理检查 眼观:摘除脾标本1个,质量6 0 0 g ,11cm×7cm×4cm ,脾门区、包膜下见一6cm×5cm×4cm肿块,肿块无包膜,境界尚清楚;切面灰白色灰红色相间,呈花纹状、质硬。脾脏另一侧见一5cm×1cm×1cm灰黄色组织质实,位于脾包膜内。镜检:瘤组织由大片增生的纤维结缔组…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对个性化肝癌患者肝脏周围的动脉血管进行三维容积重建,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及科研应用。方法针对个性化肝癌患者,通过GE Lightspeed 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基于300层腹部连续断层图像,利用Minics进行三维图像的容积重建,获取肝脏周围动脉血管的三维结构,结合临床探讨其在疾病诊疗和科研方面的指导作用。结果利用三维容积重建得到了局部腹腔干、肝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左动脉等血管的三维容积模型。其中,腹腔干血管直径在12.7~18.6 mm之间,肝动脉血管直径约为5.3 mm、肝固有动脉血管直径约为4.5 mm、胃左动脉血管直径约为4.6 mm。结论利用三维容积重建技术所得的肝脏周围血管模型提供了较二维图像更直观的解剖显示和较好的后处理优势,是个性化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为肝动脉血流的有限元分析提供了数学模型,对制定更合理的肝脏外科手术方案及术后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应用于正常活体肝动脉研究的可行性,观察三维重建肝动脉的一般形态及走行规律。方法:选取行上腹部64-MSCT扫描检查的病例共153例,在智能追踪技术(smart prep)对腹主动脉腹腔干层面连续检测下,启动扫描。并将所得数据在GE ADW4.2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结果:依据Michels标准153肝动脉分型如下:①I型,占80.4%(123例);②II型,占2.0%(3例);③III型,占 2.6%(4例);④Ⅳ型,占2.0%(3例);⑤V型,占4.0%(6例);⑥VI型,占1.3%(2例);⑦Ⅶ型,占1.3%(2例);⑧Ⅷ型,无;⑨IX型,占2.6%(4例);⑩X型,无。其他型,占4.0%(6例)不能归入Michels分型。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研究活体肝动脉形态的有效手段,三维重建能准确显示肝动脉的正常解剖类型和变异,对于活体肝动脉的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上动脉的正常CT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200例正常成人的肠系膜上动脉(SMA)CT分析,总结SMA的正常CT解剖。方法 选定在左肾静脉入下腔静脉层面进行测量。结果SMA直径为(6.5±2.4)mm,均值为7.0 mm,最大值≤10mm。结论 CT能较好地反映SMA的正常解剖。 相似文献
11.
脾血管及脾叶、段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 ,其对人体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故现代外科的观点是 :正常脾因外伤破裂或脾的良性病变 (如囊肿、脓肿、血管瘤等 ) ,应进行保留性脾切除术。随着外科学的发展 ,脾叶、脾段的相对独立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为了更好地开展此类手术 ,我们对 61例国人标本进行观测 ,调查了脾动脉的叶、段性分布 ,为保留性脾切除提供了良好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是通过部分阻塞脾动脉减少脾动脉血流,降低门脉压力,抑制亢进的脾功能,同时保留了脾脏免疫功能,因此更适用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我院感染科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采用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亢20例患者,全部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均康复出院。手术前后正确的护理有利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供肝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位肝移植供肝切取所见肝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及重建方式。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1年1月间21例肝移植供肝肝动脉解剖结构及整形重建过程。直视下以7/0Prolene缝线完成供肝动脉血管整形重建。术后一周内每天以Doppler超声扫描监测肝动脉血流,其后定期监测。结果 21例供肝中,14例为正常解剖结构,7例存在肝动脉解剖变异需整形后与受体肝动脉吻合。1例术后5d时肝动脉栓形成。14例随访1-19月(平均6.9月),Doppler超声扫描提示肝动脉血流正常,胆道造影未见肝外胆管狭窄,血清学检查提示肝功能状态良好。结论 供肝动脉变异时宜采取适宜的方式整形重建肝动脉以形成单一备吻合血管。 相似文献
14.
下腰椎椎管容积螺旋CT与铸型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一种下腰椎椎管骨性容积评价的定量测量方法。方法 :福尔马林浸泡尸体标本 2 0例 ,先后采用螺旋CT扫描及灌铸法测量L3 /4 、L4/5、L5/S1节段椎管容积。SCT扫描范围自L3 上缘至S2上缘 ,利用O2图像工作站将原始扫描图像进行 3D重建 ,分别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椎管的容积 ,并与灌铸法直接测量椎管容积进行比较。结果 :L3 /4 、L4/5、L5/S1椎管容积 ,3D法分别为 :(6.7± 2 .0 )、(8.2± 2 .4)、(13 .4± 3 .2 )cm3 ;铸型法分别为 :(7.2± 2 .2 )、(8.4± 2 .5 )、(14 .1± 3 .4)cm3 ,经统计学处理发现两种测量方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1)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 ,重建下腰椎椎管骨性容积简便、易行、可靠性好 ,可为临床椎管诊断提供定量指标 ;(2 )相比较而言 ,容积评估更能反映椎管真实变化 ;(3 )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椎管的容积评估标准 ,人为操作误差明显减少 ,且与椎间盘、神经根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不同脾肝体积比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为保脾手术提供保留脾脏体积的相对参考指标。方法:监测不同脾肝体积比患者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学指标,并和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的IgA、IgG和IgM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脾肝体积比>0.8组与健康对照组和脾肝体积比≤0.8组相比较,则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0和0.003;脾肝体积比≥0.6组和脾肝体积比<0.6组及健康对照组的Treg细胞占CD4+细胞比例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22和0.018。结论:当脾肝体积比>0.8时,体液免疫功能尤其是初级免疫应答能力明显下降,在脾肝体积比≥0.6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紊乱,因此考虑是否可以将保留的脾脏体积控制在0.6~0.8以内作为行保脾手术中保留脾脏体积的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脾部分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确诊为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60例,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60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A、B两组.A组为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B组为实验组,30例患者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及脾部分栓塞术.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血凝四项、肝功能、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CT扫描.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外周血象、肝功能、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间比较无显著地差异性(P<0.05),并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脾部分栓塞术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它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细胞减少状况,改善肝功能,提高免疫力,且术后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19.
观察研究了79例胎、婴儿的脾。在描记脾外形的基础上,求出以脾的最大投影面积与其重的回归方程;记录分析了脾切迹、裂及其与脾内叶、段动脉分布的关系;在31例胎儿脾透明标本上分离了上、下叶和极段,测算结果主要有:上叶大于下叶者占58.1%,而上叶小于或等于下叶者分别占25.8%和16%,极段一般小于脾大小的1/4。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与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患者的各种临床影响。方法112例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其中男性71例,女性41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2-3岁。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其外周血细胞、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肾功能、门静脉内径等。结果所有患者经过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5d后,外周血白细胞由(3.63±1.82)×10^9/L明显增高至(7.67±4.20)×10^9/L(P〈0.05),血小板由(62.03±36.55)×109/L明显升高至(125.71±98.18)×10^9/L(P〈0.05),凝血酶原时间由(17.68±3.44)s明显缩短至(16.68±2.92)s(P〈0.05)。肾功能中血尿素氮明显变化。血肌酐由(83.82±20.66)μmol/L明显升高至(90.54±19.15)μmol/L(P〈0.05),4周后门静脉管径由(1.33±0.16)cm缩小至(1.16±0.16)cm(P〈0.05),门静脉血液流速由(721.97±230.09)mL/min缩小至(492.30±174.67)mL/min(P〈0.05)。肝功能中观察了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谷酰转肽酶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患者不仅有缓解脾功能亢进,且能降低门静脉压,预防出血,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