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伤寒论》中西医结合辨治流行性出血热125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4年冬季,沈阳市传染病院组织中西医协作组,在1983年冬运用《伤寒论》法辨治流行性出血热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探索病机,提高疗效,再次取得显效。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法辨治流行性出血热112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3年冬至1984年3月,东北地区《伤寒论》现代研究学习班的中医西医大协作,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在沈阳市传染病院辨证治疗了112例流行性出血热,仅死亡一例,疗效显著。现将他们的部分论文摘要刊载于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正> 白血病是高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有逐年增加趋势。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探索新疗法,现已取得初步疗效。于1986年末完成了白血病微机系统的研制。本系统有利于科研、教学与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开辨证论治之先河,被后世誉为“方中之祖”。六十年代初期,沈阳市第一医院与中国医大儿科系将《伤寒论》方应用于临床辨治麻疹肺炎及小儿肺炎收到显效。1983年冬,我们运用《伤寒论》六经传变规律辨治了小儿肺炎,在中国医  相似文献   

5.
吴成  杨喜雅 《国医论坛》1989,4(2):33-36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由出血热病毒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一般具有高热骤起、热退病增、广泛出血、急性肾衰、五期经过、传变快速、死亡率高等临床特点。目前,西医对此病毒尚乏特效药物,故探讨中医中药治疗方药至关紧要。近年来,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在辨证施治原则的指导下,运用《伤寒论》六经辨治方法治疗本病,已取得显著效果。限于篇幅,仅将《伤寒论》方的运用概况综述如下。 1、柴胡桂枝汤:王氏等认为,出血热在  相似文献   

6.
<正>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下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属于温病范畴。临床上以三红(眼睛红、面红、颈项红,即醉酒貌),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发烧,皮肤粘膜出血,肾损害以及发病急,传变快,病死率高,有明显的季节性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 1987年2月22日《健康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在马尼拉举行的腹泻病控制规划管理会议中公布:“估计每年有500万儿童死于腹泻病。”80年代初我国一般医院腹泻病的病死率已降至1~3%以下。但农村患儿病死率仍较高。我们根据《伤寒论》中腹泻病的传经规律,研制成婴幼儿腹泻微机系统,1987年大连市儿童医院临床验证50例,疗效为100%。在  相似文献   

8.
<正> 应用《伤寒论》辨治小儿肺炎微机程序是董胜利、杨麦青、李佩和等医师共同研制,并得到辽阳市中医中药研究所、沈阳铁路中心医院和平分院及202医院等单位协作临床验证。9月13日在大连通过鉴定。得到了与会儿科、中医药、数学、电子计算机等方面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认为应用《伤吸论》辨治小儿肺炎微机程序,非同于一般专家经验系统,乃是发掘中医学内在规律开辟《伤寒论》现代研究  相似文献   

9.
刘纳文  才真 《新中医》2008,40(5):103-104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死率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数在秋冬或春季发病,以男性青壮年发病较多.  相似文献   

10.
曾升海(1952~),男,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陕西中医学院内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30余年,学术经验丰富,于2000年和2005年度获得宝鸡市政府科技成果奖.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8篇,参编著作2部.  相似文献   

11.
自 1993年~ 1999年 6月以来 ,我院运用川芎嗪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EHF)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观察 80例中 ,男 5 3例 ,女 2 7例 ;年龄最小者 19岁 ,最大者 6 4岁。根据 1987年 2月全国流行性出血热会议制定的早期定度标准进行定度。轻度 10例 ,中度 5 7例 ,重度1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40例 ,对照组 40例 ,两组性别、年龄、定度 ,经统计学处理P >0 0 5 ,无显著性差别 ,具有可比性。2 治疗方法对照组 :以常规抗病毒、抗炎、利尿以及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治疗组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每日加用 2 0 0mg川芎嗪…  相似文献   

12.
薛某 ,男 ,32岁 ,农民 ,住院号 35 2 5。因畏冷发热腰痛 8天 ,尿少 1天 ,于 1996年 6月 7日上午 8时急诊入院。患者 1周前始恶寒 ,高热 ,头痛 ,眼眶痛 ,浑身酸痛 ,以腰痛为甚 ,伴有纳差倦怠 ,口苦咽干 ,小便短黄 ,大便灼热感、量少 ,但无柏油样便。 1天来尿量明显减少而赤涩 ,出现神疲乏力 ,动则气促 ,仍有轻度恶寒感。体检 :T 38.8°C,P 10 0次 /分 ,R 2 4次 /分 ,Bp 10 .4/7.47k Pa,精神恍惚 ,呼吸较浅促 ,面色无华 ,睑结膜充血 ,咽红 ,口腔粘膜有出血点 ,心音低钝 ,脉象浮细数 ,软而无力 ,舌尖边红赤 ,苔少而无津。白细胞 7.1× 10 9/…  相似文献   

13.
<正> 《辽宁中医杂志》84年8期和《新中医》85年1期分别报道了杨麦青等与沈阳市传染病院协作在83年冬至84年春用《伤寒论》方治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112例仅死亡1例的宝贵经验.笔者认为上述两刊报道不够充分。特做如下补充。他们这次临床实验,设中西医结合组为临床观察组,单纯西药组为对照组。观察组主要用《伤寒论》方施治,口服中药为主。两组都按出血热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现代医学认为,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体,虽多数学者倾向于病毒学说,但迄今尚未肯定。因而西医对此既无特异性的诊断又无特效的疗法。仅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恢复五期,予以对症治疗,或针对本病现代医学之发病机理进行综合治疗。但疗效差,病死率高,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虫媒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骤起发热,休克、出血和肾脏损害等为特征,按病情发展,一般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五期。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迄今尚无特效疗法。临床上运用中西医结合疗...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1978年李镐汪首次分离出朝鲜出血热(KHF)病毒后,1981年我国又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并建立了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法,取得了本病研究上的重大突破。目前国外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国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两法在早期治疗、抢救休克、防治肾衰与并发症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现结合笔者临床体会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体会161421黑龙江省山河农场职工医院郭晓东,樊长安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对人民的健康危害相当严重。在本病各期的治疗上,国内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死亡率仍然很高。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治...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辨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倡导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主要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脉证合参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这些辨治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的诊疗实践。1 辨六经融八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伤寒论》中 ,张仲景首先确立六经之为“病” (提纲证 ) ,然后在六“病”的前提下 ,再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为此 ,有人建议将“六经”改称“六病”。六病皆有自己的因、机、证、治 ,如太阳病 ,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六经与心理障碍的关系,整理总结《伤寒论》方在心理障碍中的研究与应用,从而指导临床对于心理障碍的辨治。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探索心理障碍与六经辨证的关系,论述心理障碍的六经辨治,归纳《伤寒论》方在心理障碍治疗上的概况。结果六经与心理障碍的发生存在内在联系,《伤寒论》方治疗心理障碍已有较多的临床观察与实验基础。结论对于心理障碍的患者,我们可以运用六经辨证作为指导,抓住主症、辨证论治,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20.
章碧明  李健 《陕西中医》2009,30(10):1410-1412
在《伤寒论》中对“口渴”的称谓有很多,如“意欲饮水、渴、渴引浆水、饮水、燥渴、口燥咽干、欲饮水数升、舌上燥而渴、大渴、大烦渴、消渴”等等,都对口渴的轻重程度及其表现的不同性质特点作了描述。《伤寒论》中与口渴有关的条文多达50余条,其中以口渴为主症的条文就有33条,约占全书条文的十分之一,可见口渴在疾病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症状。现就个人的一点认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阐述,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