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着今后该类人群在社会上的影响,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现代大学生来说刻不容缓,尤其对于新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更是重中之重.本文主要研究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为依据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适应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在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上仍存在问题,这一点在大学新生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该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与适应之间关系的探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提供更广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矿业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韶维  李红娇 《中国校医》2009,23(2):164-165
大学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和高校关注的重点对象,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笔者所在学校从1998年就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学新生实施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  相似文献   

4.
浙江某高校城乡大学新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洪芹  罗德明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1027-1028
目的 了解城乡大学新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 PF)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分别对浙江省某高校2003-2005年入校新生进行心理测查,其中16 PF收回有效问卷11 395份,UPI收回有效问卷11 255份.结果 城市和农村大学新生在乐群性、恃强性、有恒性、敏感性、世故性、独立性、忧虑性和紧张性等人格特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来自城市比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结论 应根据不同生源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初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而且由于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易出现心理冲突.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心理障碍.为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本次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医专新生UPI测试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医学专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性别、城乡差异.[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1780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1]大学新生中有15.6%人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31.0%人可能存在心理卫生问题;[2]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城乡之间的差异;男生优于女生,城市优于农村.[结论]医学专科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该有针对性地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  相似文献   

7.
罗小兰  刘天月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2):1511-1512
师范院校大学生是未来中小学教育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心身健康和学习效率,而且关系到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乃至全民素质的提高.因此,了解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90后升入大学,其心理健康是否呈现出新的特点成为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地方师范院校90后新生心理健康特点,笔者对山西省某师范学院2010年至2012年的连续三届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了解西藏高校藏族新生2008-2014年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趋势,为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西藏某高校2008-2014年连续7届共7 355名藏族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2008-2014年藏族大学新生的阳性症状筛查率为20.9%~ 48.0%,中重度症状筛查率为0.1%~2.2%;藏族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波浪式发展趋势;SCL-90量表的9个因子得分上,藏族女生高于男生,藏族新生高于汉族新生,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6个因子上藏族新生高于全国大学生;年份对SCL-90的9个因子均有正向预测作用;2008-2014年藏族大学新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上升了0.1~2.5百分点.结论 藏族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近年来心理健康水平虽有下降,但速度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9.
理工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淳松  陈正 《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2):1530-1530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和深化,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运用心理健康问卷开展测查是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手段,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是我国高校广泛应用的心理健康评价工具。本研究运用UPI中国版对某理工院校2005级新生进行抽样测评,了解理工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在该类院校的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艾裙 《中国校医》2002,16(3):270-271
世界卫生组织 (WHO)认为 :“健康 ,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 ,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于成熟时期 ,根据大学生年龄特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为建立大学新生心理档案 ,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笔者在心理健康调查的基础上 ,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 ,并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研究选取安徽机电学院 2 0 0 0级人文社科系、应用数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艺术设计系 6个自然班 2 42名学生 ,发放心理测量问卷 2 42份 ,收回有效…  相似文献   

11.
2561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认知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瑛  王春燕  徐勤 《中国校医》2004,18(5):453-455
目的 分析研究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知识状况 ,为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普查方式封闭式问卷调查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问卷 ,分院、系统一进行现场匿名问卷调查。对 2 5 6 1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 来自城市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知晓率显著高于来自乡村和工人、农民家庭的大学新生 ,而且女生的知晓率显著高于男生 ;来自乡村的新生心理压力较大与来自城市的新生有显著差异 ;来自城市的新生社会认知和人际认知也显著高于来自乡村的新生 ;同时父母的婚姻状况影响着新生的社会认知和人际认知。 结论 应更加关注来自乡村新生的心理健康 ,尤其是父母婚姻状况不良新生的社会认知和人际认知。  相似文献   

12.
自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后,高等教育在招生数量上明显上升,随着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多,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学生比例不断上升[1].大学一年级新生在生理上处于青春后期,其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并有上升和加重的趋势[2].因此,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2008-2010年连续3年对江苏省某理工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以了解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为高校今后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贫困大学新生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贫困大学新生适应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SCL—90量表对336名贫困大学新生与446名非贫困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贫困大学新生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方面心理健康状态好于非贫困大学生新生。结论:贫困大学新生在长期艰苦环境中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与习惯,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强。  相似文献   

14.
1998~2001年我校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郝鸣鸣  王曦  李玉川 《中国校医》2003,17(2):150-150
近年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据统计 ,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 10 %~ 30 %之间 ,心理问题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 1位原因[1] 。因此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需求也日趋强烈。我校自 1998~ 2 0 0 1年四年来从一年级大学新生入手 ,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医学心理咨询门诊等工作 ,发现约 15 %的大学新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主要有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自卑、抑郁等 ,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新生的学业完成、成就获取和生活质量。1 产生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惠娟  黄大元 《中国校医》2013,27(3):172-174
目的了解湘西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吉首大学224名新生进行测评。结果至少有1项SCL-90的因子分≥3分的学生占9.82%,阳性项目均分≥3的学生占3.57%;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方面,比男生更具有倾向性;与国内常模相比,吉首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成人、青年水平,与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基本一致。结论湘西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突出,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时期 ,根据大学生年龄特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建立大学新生心理档案 ,及时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及早发现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安徽机电学院心理咨询室对 2 0 0 0级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取安徽机电学院 2 0 0 0级人文社科系、应用数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艺术设计系 6个自然班学生 2 42名 ,发放心理测量问卷 2 42份 ,收回有效问卷 2 36份 (男生 166份 ,女生70份 ) ,年龄 (19.41± 1.35 )岁。1.2 方法 采用大学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提供不同的视角和理论依据,使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方法 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某高校2009级大一新生身心健康状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89份,问卷数据经检查核实后用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09级新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中,除强迫症状和恐怖两因子略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外,其他各项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人格特质中抑郁、焦虑等因素以及学习压力等生活事件显著影响了SCL-90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人格特征和生活事件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探查课程教学作为提高心理健康素养主渠道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对武汉某高校2 878名新生进行调查,并将心理健康素养作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评估指标,通过前测、后测及10个月后追踪探查课程干预效果。  结果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素养总体得分(40.12±6.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81±8.06);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无心理问题新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总分高于有心理问题新生(F=28.25,P < 0.01)。课程教学显著提升了新生的心理健康素养,10个月后追踪发现效果依然显著(F=374.80,P < 0.01)。  结论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素养总体较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了心理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19.
陈喆  胡莹  杨曦  唐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476-4479
目的 了解某校近5年(即2007级-2011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与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该校近5年共计7 490名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该校近5年各级新生排名前15位的心理问题高度一致;近5年该校新生自杀意念呈下降趋势;近5年各级新生在SCL-90中10个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近3年(即2009级~2011级)新生自觉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对心理咨询需求度更高;新生实际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比例与咨询需求之间有较大落差.结论 该校近5年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其心理健康水平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大学新生对心理辅导需求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杨新华  谢倩 《中国校医》2007,21(6):624-627
目的了解学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5674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新生中12.89%的人可能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26、74%的人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性别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女生在躯体、情绪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比男生多(P〈0.05)。结论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因此,应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