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章林  黄海  郭明章 《新中医》2020,52(20):161-163
张仲景临证辨治心系疾病,不仅直接纠正心脏本脏的异常病理状态,并依据《黄帝内经》心脾相关思想的指导,开创了从脾胃论治中医心病的先河,灵活采用温中助阳、和胃行气、清泄湿热、温胃化饮、滋养心脾、甘温建中等治法,选取人参汤、橘枳姜汤、栀子大黄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甘麦大枣汤、小建中汤等调节脾胃功能的方剂来治疗心病,另辟蹊径,为后世医家辨治中医心系疾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肺与脾胃之间有独特的生理病理联系,在治疗肺系疾病时可从调理脾胃入手。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运用清泻胃热、行气通腑、培土制水、益胃生津、温中补虚以及扶正祛邪等方法治疗肺病取效甚佳,给我们从脾胃论治肺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宁 《北京中医》1996,(2):27-27
诸证从脾胃论治北京天坛中医院(100061)张宁关键词脾胃学说,温补,温阳,清肝扶脾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处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从临床工作中深刻体会到,内科诸症多从调理脾胃入手,本着“中土为四运之轴,上输心肺,下盖肝肾,外灌...  相似文献   

4.
5.
潘淼  袁红霞 《新中医》2007,39(11):93-94
寒热并用法,是指针对某些病因造成的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证候,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运用,使其既相反又相成,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笔者临床体会到,寒热错杂证是脾胃病的主要证型,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肝性喜条达,在正常情况下,关系到脏腑之间的气机升降和通畅调达,它和脾胃的关系尤为密切。《素问》:“土得木而达。”“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说明胃纳脾运,脾胃气机升降需肝气的资助,同时肝脏精气的贮存,又需通过脾胃的营运和转输。可见肝气条达与脾胃的纳运,两...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的脾胃理论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临床指导意义重大。从病因病机、辨病辨证、治疗原则、方药运用及预防调护上对仲景著作中关于脾胃学说进行了论述,通过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具体条文进行阐释,深入探讨仲景的脾胃理论,为更加方便地运用于临床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李晨龙 《光明中医》2014,(7):1539-1540
资生丸本为资生足阳明经气血以固胎的处方,但随着后世应用范围及疗效的扩大,使其普适于大多数脾胃病。老年人因脏器老化,机能衰退,充养气血全赖脾胃运化。我院党延斌副主任医师治疗老年病常以脾胃着手,处方基本以资生丸加减而成。并且在分析及运用该方上,更注重其内在方意,认为资生丸在培补后天以助气血充养上更适合老年病患。  相似文献   

9.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被称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临床上调理脾胃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关于脾胃学说,有耳熟能详的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王汝言的脾阴说,朱丹溪的脾主阴升阳降说,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等数种学说.但若追本溯源仍当首推仲景对脾胃的认识,如<古今医统>中说:"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张仲景著作中的脾胃学说,内容广泛,涉及面宽,有许多有指导意义的内容.本文拟从发病学、治疗学、疾病传变学以及护理学等方面对仲景学说中的脾胃理论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揭示仲景脾胃学说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家张仲景的名著,是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辨治杂病的方书,其学术内容十分丰富,笔者就其调治脾胃病的5个方证作一浅析,以进一步探讨其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弘扬中医文化。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6,(4):720-721
介绍朱方石治疗脾胃病经验,认为脾胃虚弱是其发病本源,湿热、寒湿、气滞、血瘀等为其主要病理因素,辨治过程注重辨病与辨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衷中参西,优势互补,并注重情志因素和生活调护,身心同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中焦脾胃升降气机有赖于肝主疏泄来斡旋,疏泄太过,则木旺克土;疏泄不及,则木不疏土;两者对于脾的运化均有影响。故脾胃病在治疗时应当注重肝失疏泄的类型,选择合理的方药,最终达到治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王少华主任医师从医近60载,学验俱丰,在脾胃病的治疗上提出如下观点:(1)温脾清胃,燥湿相济;(2)寓升于降,寓降于升,升降不息则脾健胃和;(3)治胃宜“以通为补”,切忌填补;(4)升降兼施,补泻并进;(5)寒热并调,阴阳两顾。  相似文献   

14.
徐景藩,教授、主任中医师,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江苏省名中医。1927年12月生于江苏吴江盛泽镇的中医世家,1952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人员"班学习5年毕业,1957年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1990年被遴选为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6年获全国白求恩奖章。曾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兼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全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术委员、脾胃病学组副组长、学会理事,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医杂志》特约编审,《江苏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江苏"333"工程人才培选专家委员会成员,江苏省高级卫技人员评审委员会主任等。现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学术上,对食管病强调宣通、润养,创"藕粉糊剂方"卧位服药法;治胃病主张从三型论治,参用护膜法,创"残胃饮"治疗残胃炎症;治慢性结肠炎,创"连脂清肠汤"内服加"菖榆煎"保留灌肠法。脾胃病治疗重视疏肝理气,用药注意刚柔相配、升降相须等。勤读书,勤实践,乐于助人,乐于奉献,认真诊疗,潜心研思,议病议药,提高疗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廉洁行医,无愧人生。  相似文献   

15.
(徐景藩诊治脾胃病经验之一已刊登于本刊2008年第12期)1验案分析案1.孙某,男,47岁。2006年2月13日初诊。主诉:胸脘疼痛间作3月。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6,(6):548-550
结合病例介绍王灿晖老师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病经验。王老师认为慢性病病程长、病机复杂,究其根本,多为正气虚弱。上下交损,当治其中,在治疗中应调理脾胃,从而改善人体生理功能,激发正气,控制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成建山 《江苏中医药》2001,22(10):15-16
徐景藩教授 ,出身于吴江中医世家 ,现为国家级名中医。善治疑难杂证 ,以诊治脾胃病称道杏林。其治病知常达变 ,不拘成法 ,尤以从脾胃论治疑难病症而独树一帜。笔者试将昔年岁余侍诊心得钩辑点滴 ,聊供参考。1 调补脾胃治“再障”再生障碍性贫血 (以下简称再障 ) ,隶属于中医“血证”、“虚劳”范畴 ,其形成与骨髓造血机能减退或障碍密切相关。肾主骨生髓 ,故补肾填精、益气生血为其常用治法。然而 ,徐师独有见地 ,认为肾虽主骨、生髓化血 ,但必以脾胃功能为基础 ;又血属阴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肾虽主藏精 ,然精血同源 ,二者全赖脾胃之气健…  相似文献   

18.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病。张珍玉先生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等理论,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张老认为脾胃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推崇通过调动、激发人体固有的愈病能力来治疗疾病。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应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注重脾胃气机升降,调肝以治脾,处方用药量小力宏。针对具体疾病主张辨病辨证相结合,在基本方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7,(2):254-255
肝之变动与小儿脾胃功能息息相关,倪师治疗小儿脾胃病常从肝出发,常用方剂有四逆散、董氏苏脾饮,特殊用药如三棱、莪术、扁豆花、旋覆花、厚朴花、合欢花等花类药。  相似文献   

20.
张锡纯脾胃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锡纯,字寿埔,近代河北盐山县张边乡人。年弱冠补博士弟子员,于《易经》多有研究。后秉父训,潜心医学,精研《本草》、《内》、《难》之经及仲景之书。临证善化裁古方,能独出新意。时处西医东渐,治中医者多愤慨而不屑于西医,而张氏则力主中西汇通,常以西药入其中医方中而获相得益彰之效。其传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