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5 毫秒
1.
路志正教授认为痹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重要的病变基础。先天禀赋不足是内因的重要方面,但后天的调养、脾胃功能的强弱在痹病的发生发展、传变预后中起重要作用。路志正教授主张后天失养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基础,在痹病的治疗中人体的四肢功能、肌肉活动是否正常与脾胃后天之本、饮食与脾胃运化功能、筋骨强弱等有关;强调现代科技、西药、环境对脾胃功能产生的新影响。  相似文献   

2.
痹病从脾胃论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胃在痹病病因病机和治疗中的地位。方法:根究临床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脾胃与痹病的病因、病机、转归、预后关系非常密切,治疗要时时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3.
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痹病和脾胃病学组联合举办的痹病、脾胃病学术研讨会于今年1月在沪召开。上海光华医院陈之才、倪克中、张之澧医师,上海市中医医院沈丕安医师及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马贵同副教授作了关于痹病、脾胃病系列中成药的临床研究报告。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列中成药具有疗效确切、服用方便、便于医师辨证用药等优点。上海  相似文献   

4.
吕秀梅 《光明中医》2013,(12):2491-2493
明清医家积累了大量的治痹经验,现代研究与应用证实其实用有效.根据明清医家的治痹文献,在痹病治疗上有如下特点:①祛温邪,独树一帜;②补益脾胃,甘温培中以实后天;③益精填髓、血肉有情以实先天;④治风先治血(包括养血行血、养阴熄风、行气活血、活血化瘀通络).  相似文献   

5.
赵力  张建荣 《光明中医》2016,(10):1375-1376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对虚劳的辨治做了相当精辟的论述,治病求本,辨证施治,创制重视脾胃肾,甘温扶阳的治法及用药特色,为指导实际临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首先对虚劳病病因病机进行论述,再对张仲景重视脾胃肾,甘温扶阳的治法及用药特色加以简要分析,以便遣方用药,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6.
干燥综合征是风湿免疫科常见疾病,中医称之为"燥痹"。本文立足中焦,对燥痹病因病机、遣方用药进行详细论述。主张中焦脾胃气阴亏虚为根本病机,治疗以益气养阴,顾护脾胃为主,认为从脾胃着手治疗该病方可标本兼治,有利于彻底根治此病。  相似文献   

7.
痹病与痿病,《内经》即有专题论述,但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曾一度痿痹不辨,究其原因有病因均与感受湿邪有关,症状均表现为手足肢体的病变,以及痹病日久可转痿病。痿病和痹病是有区别的,痹之为病必有疼痛及酸麻不仁感,痿病为筋肉弛缓枯细及肢体无力运动;痹病病因为外感风寒湿邪所得,痿病病因较复杂,有外感、感热和内伤;痹病以阴寒性质多见,痿病则以阳热为主。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多属痰瘀痹阻,且久病入络、痹病必挟瘀,痰瘀痹阻是RA中晚期的重要病机,治当以化痰通络、活血行瘀为主。治疗上强调通络为要、内外合治、综合治疗为最佳方案,且重视以脾胃为本的理念,减少内服药物对脾胃的损伤,以减轻脾胃负担、缓解RA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208-1209
末梢神经炎是由多种原因如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感染、过敏、变态反应等引起的多发性末梢神经损害的总称。陶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和对末梢神经炎的研究,认为末梢神经炎属于中医血痹病,其根本病机是气血不足,脉络痹阻。治以补益气血、活血通络、祛风除湿。强调补益气血宜从脾胃入手,兼顾他脏。临床上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配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末梢神经炎,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胸痹病由外感、内伤所因,均导致营卫失调,则生阳虚之本和痰、湿、瘀等阴邪之标,阳虚而阴干之,即胸痹而痛。营卫生于脾胃,脾胃与心相连互通,营卫循行与胸痛部位一致,阴邪随营卫而痹阻于胸,桂枝汤调和营卫,通阳扶阴,邪无由生,切合病机,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1.
风湿病治疗应重视顾护脾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素平  赵恒立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8):509-510,536
风湿病属中医学痹病范畴,其发病及中医证候与脾胃关系密切,中西药长期治疗过程中亦易损伤脾胃,因而风湿病的治疗应重视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2.
罗芳 《四川中医》2011,(11):46-47
为探讨喉痹之病因病机及其论治,本文就《素问·阴阳别论》中"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咽喉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均有联系,其中与脾胃二脏的生理关系最密切。咽通六腑而胃主之,浊阴由咽而下达,主地气,喉通五脏而脾主之,清阳自喉而上腾,主天气,故阴阳升降之枢在脾胃,而阴阳升降之要道在咽喉。喉痹之为病,总为阴阳升降失常所致,其治关键在于调理阴阳升降复常,而从脾胃立论是治疗喉痹的一个重要辩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痹病由风寒湿三气夹杂而致病,但本虚才是痹病形成的基础。本文解读《素问·痹论》中的相关经典,认为"脾阳虚"实为痹病发病的内在根本原因,在治疗过程中当始终坚持"勿伤脾阳"及"扶脾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研究痹病的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发展,对痹病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科学界定,以促进痹病的学科发展。论述痹病的狭义与广义、病因病机的认识与发展、治疗的三原则及预防调摄;对痹病病名进行规范化研究,提出以五体痹、五脏痹理论指导风湿性疾病关节外损害的诊疗,通过特殊痹探索当代痹病理论研究和临床分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李振华教授采用温中健脾除湿通络法治疗顽痹的经验。李老认为顽痹的形成其本是脾虚,在脾虚生湿的前提下,又久居潮湿之地感受外湿,外湿引动内湿,内外湿结合阻滞气机不通,不通则疼痛;治疗上要标本兼治,治本之法在于温中健脾除湿,治标之法偏寒者祛风散寒,偏热者祛风清热,而通经活络应贯彻始终;方药用自拟通经宣痹汤(白术、云茯苓、泽泻、生薏苡仁、桂枝、知母、防己、香附、丹参、鸡血藤、制马钱子、穿山甲、木香、全蝎、蜈蚣、乌梢蛇等);这种把温中健脾除湿与清热通经活络药物巧妙配伍,既蠲除了痹病又顾护了脾胃是其治疗痹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痹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中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骨关节疾病均属于痹病,其发病率高、病程长、致残率高,属于疑难性疾病。本文从《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入手,结合痹病的病因病机,探讨《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在痹病康复治疗中的运用,为发挥中医优势,降低痹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三焦辨证以脏腑辨病位、以脏腑体用确立治疗原则的理论,结合长期临床经验,将上、中、下三焦辨证纲领运用于肌痹临床诊治,既可巧妙地将脏腑辨证融入其中又可避免临床分型复杂化,临床运用简便有效。肌痹病在上焦者,病位在肺,宜解肌痹宣清热;病在中焦者,病位在脾胃,宜清热利湿解毒;病在下焦者,病位在肝肾,宜益气血补肝肾。另外,根据肌痹病特点,活血通络当贯穿于疾病的治疗始终,并通过临床病案深化对三焦论治肌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宋源 《河南中医》2014,(10):1913-1914
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但病变为血脉,由于气血运行失和,痰湿浊瘀痹阻心脉而发本病。而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他脏功能失职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引发气血运行失和、痰湿浊瘀,从而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9.
毒痹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痹"最早出现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有"疾痹"的记载,<内经>系统地论述痹证,痹病首见于<扁鹊心书·痹病>.中医将痹病按病因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按病变部位,分为五体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和五脏痹(肺痹、心痹、肝痹、肾痹、脾痹).历代医家对此阐述丰富."毒"是泛指对机体生理功能有不良影响的物质,有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外来之毒如细菌、病毒、各种污染等;内生之毒是指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堆积、停滞所滋生的毒邪."毒"是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运行失常导致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蕴积体内过量,以致邪气充盛、败坏形体而转化为毒.毒邪浸淫人体,造成诸多危害,导致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之间关系失常,引起人体阴阳失衡,诸病蜂起,即所谓"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  相似文献   

20.
王惠  王志文 《光明中医》2016,(9):1228-1229
目的总结王志文教授治疗痹病的经验。方法王教授认为痹病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正气亏虚、外邪入侵、痰浊瘀血三方面,根据风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寒热错杂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肾阳亏虚证这六种证型总结王志文教授对痹病的治法及用药规律,而且用临床病例验证了王教授的辨证治疗经验。结果王志文教授多年辨证治疗痹病的经验可行有效。结论王志文教授通过辨证治疗痹病,疗效可佳,使上万风湿骨病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