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系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致邪毒滞留,脉络闭阻,气血瘀滞而为病,属中医“耳闭”范畴,是以耳内闭塞感为主要症状的耳病。“久病非痰即瘀”,本病之局部病理,以瘀血为主,兼夹痰浊。痰瘀阻滞耳窍,外界之声音难以传  相似文献   

2.
介绍张磊辨治运动神经元病的经验。运用"审证求因"的中医思维,总结运动神经元病病因病机为湿热蕴毒、内外合邪,风痰阻络、浊瘀互结以及五脏虚损、元气败衰;通过详辨湿、瘀、痰、风之病邪性质,细察脏腑经络之病位深浅以及精审虚、实、盛、衰之邪正关系,将本病分为湿浊淫筋型、风痰阻络型、痰瘀互结型、瘀热壅阻型、脾虚毒蕴型以及肝肾亏虚型论治。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疲劳"劳则气耗","久则血伤而入络";病初在气,久病入络是络病学重要学术观点和发病观。运动性疲劳初病在气,主要为运动功能障碍和湿浊代谢邪毒物质瘀滞。治宜利湿化浊祛邪以宣通气机;运动性疲劳久病入络,主要为阳气耗损,脾肾损伤,运动原始动力不足,治宜温补脾肾阳气以宣通经络。无论内服还是外治都紧扣经络、气机、病邪等关系施治,获得抗运动性疲劳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药治疗急性痛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痛风发病率逐年增加[1],已引起人们对该病的普遍重视.大量文献报道中医药治疗本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就此概况如下. 1病因病机 通常认为本病系先天禀赋特异,后天嗜食肥甘,导致湿热内生,壅于经络,痹阻关节而成.丛晓云等[2]认为本病乃湿热之邪蕴结关节而发.黄春林[3]亦认为痛风急性发作多属湿热痹阻证.吴启富等[4]认为痛风急性发作主要是因湿热交蒸,阻遏气血,湿热不化,痹阻不通而致.谷家立[5]则认为湿热浊毒壅滞经络,或寒湿痰浊闭阻经隧而发本病.蒋唯强[6]认为本病是山湿热之邪蕴阻肝经或湿浊毒邪壅阻经络而引起.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因湿、热、痰、浊痹阻经络关节而致.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是指发生在脑血管病基础上,以记忆、认知、语言、视觉功能及人格等方面缺损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征[1].呆者,痴也、癫也、不慧也、不明事理之谓也,临床以神情呆傻愚笨、行为异常、言词颠倒为主要表现.笔者认为,该病病机以肾精亏虚、脑髓渐空为本,痰瘀互阻、羁而成积为标,实邪瘀滞,浊毒侵脑,导致窍闭;治以培元固本、祛浊解毒为法,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机为正气不足,肝脾肾亏虚。其病因为受风、寒、湿、热等邪侵袭,内外合邪,气血不畅,痰浊瘀血闭阻经络、筋脉、骨节所致。痰瘀是病理因素,虚邪是痰瘀形成的病理基础。从虚、邪、痰、瘀4个方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介绍严健教授基于“浊毒瘀滞”理论指导全程管理肛肠疾病的经验。严教授认为浊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浊毒瘀滞是肛肠疾病的关键病机。浊毒瘀滞贯穿肛肠疾病全病程,全程疾病管理应严于术前、慎于术中、善于术后。提出肛肠疾病手术前后的病机演变规律为:术前以浊毒为主,术中以浊瘀为主,术后虚实并存,实以湿浊为多见,虚者兼气阴亏虚。倡导通和治则,临床以益气化浊解毒为主线,根据原发疾病、手术情况、实验室检查等加减用药。创立的经验方,主张以平衡脏腑、升降气机、燥脾润胃、运化三焦、通顺魄门,使浊毒之邪从气化而出。  相似文献   

8.
谈毒与痛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痛风属湿热瘀毒为患。湿热毒邪的产生责之饮食失节、脏腑失调 ,日久酝酿而生。湿热毒邪蒸灼气血 ,血热妄行而为瘀。毒邪内伏 ,不发作可如常人。若毒邪受外邪引动 ,毒阻经络 ,则关节红肿疼痛突发。湿热浊毒易趋下焦 ,关节为经络汇集之处 ,夜间血行迟涩 ,阳入于阴 ,故疼痛多发作于夜间及下肢。毒邪久留 ,若蒸酿气血津液 ,生成痰瘀 ,结于关节、皮肤、肾脏等可成痰核、肿块。毒邪留于肾 ,损伤肾之精气 ,肾脏功能衰退 ,可出现癃闭、关格等证。痛风治疗首当分期。间歇期重用调补脾肾之品 ,绝毒内生之源 ,方选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急性发作期重用清解之剂 ,一方面阻断湿热瘀毒对机体的损害 ,另一方面 ,开前后二阴 ,促进毒邪的排出 ,使邪去正安 ,常用金银花、忍冬藤、蒲公英、大黄、土茯苓、车前子等。大黄为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效著力宏之品 ,可重用之。  相似文献   

9.
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时期起病的神经精神性疾病,易反复发作,且病情复杂,阻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已被众多临床工作者高度关注。笔者在辨证治疗小儿抽动症的过程中,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因为内生痰浊、痰凝气滞、痰阻络脉、瘀阻不通,继而痰浊瘀血交阻,而形成痰瘀阻络。痰浊闭阻清窍脉络,瘀血滞遏经脉,与风气相搏结,随风气走窜经络而见面部、四肢抽动不休,阻塞气道故见喉间吭吭有声。痰瘀入络,络脉不畅,痰瘀固着,病邪更盛,日久痰瘀阻滞络脉,形成恶性循环,顽疾怪病丛生,致使多发性抽动症更加缠绵难治。治疗方面,应从"痰""瘀"辨证入手,以祛痰通络,化痰熄风为主。  相似文献   

10.
龚丽娟教授认为慢性尿酸性肾病病因可责之于内外2个方面:外因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经脉,导致经脉痹阻,血行不畅,筋骨失养,内因为年高正气亏虚,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醇酒等,致使脾胃受损,湿热内生,气血瘀滞,日久酿湿成痰化浊,终致湿浊痰瘀阻于肾,肾气渐亏,不能分清泌浊。慢性尿酸性肾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上龚教授提出以淡渗利湿、苦寒清热、活血通络三法组合成方,分期论治,急性期重在清热利湿,缓解期治当化痰祛瘀,兼清湿热,久病及肾治宜补益肝肾,化瘀泄浊。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痰瘀化浊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本虚标实、痰、瘀为患的基本病机已得到认同,热毒学说也已得到重视.而近年提出的"浊邪"致病的新观点,其论述没有超出火(毒)、湿(浊一痰)、瘀血的传统认识范畴.本文则从"痰瘀化浊"病机角度对浊邪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浊邪"是痰瘀胶结、得热腐而化生之阴邪,既有痰、瘀之特点,又有别于痰、瘀之邪.治疗时,单化痰不能去瘀血之结,独活血不能去痰之滞,故当痰血同治、以泄浊邪为要;且浊邪多兼火毒,浊得火腐而易生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容易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等.因此,泄浊必兼清火是治浊防变之关键.  相似文献   

12.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6,47(7):553-554
答:痛风性关节炎发病原因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合成增多和/或排出减少,使血液中尿酸浓度增加,并沉积于关节组织,导致关节的急、慢性炎症。因而其病因是高尿酸血症,此乃湿浊之毒也。尿酸浊毒之邪非受自于外,而是生于内,好发于形体丰腴或嗜食膏粱厚味者。肥甘厚味先伤脾胃,致脾胃升降失司,久之脾损及肾,亦使肾之泌浊气化功能受损,水谷不归正化,内生湿浊毒邪则是痛风发病的关键。毒邪侵淫,气血不畅,久则毒瘀互结,病邪深伏,伤及血络,缠绵难愈,虚虚实实,正所谓“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究其治法,无论各期,利湿解毒泄浊法宜…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湿浊毒邪滞留血中,不得泄利,每因劳倦过度、七情内伤,或酗酒食伤,或关节外伤,或复感风寒,致气血运行受阻,遂使滓液煎熬成痰,瘀滞络道,致关节红肿疼痛。久之,痰瘀浊毒附骨,出现痛风结节。流注脏腑,脾肾功能失调,脾肾阳虚,浊毒内蕴发为石淋、关格。痰浊瘀腐则见溃流脂浊,痰瘀胶固可致僵肿畸形。  相似文献   

14.
三叉神经痛主要由风痰瘀毒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清窍被扰所致,浊毒之邪在其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临床实践表明,以土茯苓为君药的面风止痛汤治疗该病有效。  相似文献   

15.
水蛭俗称蚂蟥,<本经>即入药,谓"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笔者常用水蛭治疗男科诸疾,疗效显著,现将病案治验举隅如下. 1 慢性前列腺炎 本病属中医精浊之范畴,其病机特点是湿热之邪久郁不清,致脉络瘀阻,腺管排泄不畅,呈现瘀浊阻滞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6.
于鲲  董树平  郭淑云 《光明中医》2009,24(6):1023-1023
李振华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学验俱丰,擅治内科疑难杂病。以自拟方"温经除痹汤"加减治疗寒湿内蕴、闭阻经络、气血瘀滞之痹证,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周仲政教授业医50余载,精通医理,勤于临床,诊治脑肿瘤,时起沉疗,疗效卓著,慕名求诊者络绎不绝。兹将周老治疗脑肿瘤的经验概要简述如下。l突出肝肾亏由,民疾瘀毒阻脑周老认为脑肿瘤之成,多由索体禀赋不足,肝肾亏虚,痰浊瘀毒内生,痹阻脑络所致。若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养脑,经络运行否涩,气血津液输布失常,则湿聚为痰,血滞为瘀。肝为风水之脏,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化风,风痰瘀阻,清阳失用,发为脑瘤。且痰湿、凤阳、瘀阻日久,皆可耗气伤阴,进一步导致肝肾亏虚。故肝肾亏虚,气阴不足为其本,风痰瘀毒为其标,因果…  相似文献   

18.
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尿酸钠盐形成痛风结石、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与祖国医学的“痹证”、“历节”相类似。多由肝肾不足、感受风寒湿邪或过食辛辣炙之品至湿浊痰瘀交阻,邪毒侵袭关节所致。笔者自2001年3月至2004年5月,采用自拟泄浊  相似文献   

19.
方剂学中的“毒”是指外感邪气,或无形之邪热,或浊毒邪气.治疗宜扶正解毒、清热解毒、化浊解毒.“糖毒”指消渴为病时人体之湿热邪气,其致病特点为缠绵难愈,易夹瘀夹痰.治疗“糖毒”应以健脾升阳化湿为基础,兼顾他邪,以阻消渴病变之源.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888-889
认为胃息肉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全身为虚,局部为实,脾虚为本,痰瘀、浊毒为标。痰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阻碍气机,经络不畅则血行瘀滞,由痰生瘀或挟瘀而病,瘀血、痰浊积久化生郁热,变生浊毒,蕴而入血,积于胃膜,终致胃息肉形成。治疗要在健脾补虚的基础上,活血化瘀、化浊解毒,扶正化积为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