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esleff等人根据他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对肌肉的萎缩机制提出了一个假设:即肌肉所以发生萎缩首先是由于肌纤维膜对胞外大分子蛋白的胞吞增加,后者可激活溶酶体,激活的溶酶体又可促使肌肉的结构蛋白和肌纤维膜的自噬和降解,最后导致肌纤维的变性和萎缩。简言之,肌纤维的胞吞增加是最终导致肌肉变性和萎缩的必要前提。为了检验这个假设,我们使用了生物化学和组  相似文献   

2.
线肌病     
线肌病首先在1963年由Shy和Conen等人描述,它属于一种先天性肌病。这些肌肉病变是根据肌纤维的结构异常而定义的,结构异常经肌肉活检部位的组化法染色后可观观察到,线肌病的组织学定义的根据是病人肌纤维中出现线状或棒状小体。  相似文献   

3.
线肌病     
线肌病(nem aline m yopathy)首先在1963 年由Shy 和Conen 等人描述,它属于一种先天性肌病 。这些肌肉病变是根据肌纤维的结构异常而定义的,结构异常经肌肉活检部位的组化法染色后可以观察到。线肌病的组织学定义的根据是病人肌纤维中出现线状或棒状小体。  相似文献   

4.
肌纤维数量的测定方法可分为直接和间接法两类。在直接法中,多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肌横断面纤维数。直接法数据准确,但工作量大。间接法于显微镜下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视野,测定肌纤维密度,并测定肌肉的截面积,然后计算出肌纤维的总数。由于肌肉各处的密度和肌纤维大小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经过锻炼或超负荷,可显著增加骨骼肌的体积,研究表明这种肌肉肥大完全是由于肌纤维体积的增加所致.而没有肌纤维数量的增加。然而住禽类,增加肌肉的负荷导致的肌肥大既有肌纤维体积的增加也有数量的增加.并且观察到有小型肌纤维的形成。经过长期选育培养,人们已培育出了许多适于不同饲养目标的家禽品种,部分品种在生长速度上相差很大.为了探讨骨骼肌生长发育的机理.本研究选择不同生长速度的鸡,观察前背阔肌肌纤维数量在发育中的动态变化,为揭示家禽肌肉生长发育的机理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6.
<正> 组成肌肉内肌纤维类型与其运动和姿势的功能有关。作者在本文检测了组成羊的髋部和大腿肌肉的肌纤维类型和不同的分布。分别以肌球蛋白ATP酶和NADH四唑鎓还原酶(NADH——TR)活动把肌纤维分为Ⅰ型,ⅡA和ⅡB型。股中间肌只由Ⅰ型肌纤维组成,这些纤维显示出弱硷稳定肌球蛋白ATP酶和强NADH——TR活性。臀辅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MS)是一种神经肌肉传导障碍性疾病, 好发于新生儿和儿童期。神经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是诊断CMS的重要检查方法。该文回顾性分析1例CM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肌肉活检表现, 并复习相关文献。患儿为12岁男性, 四肢无力3年入院。镜下见肌纤维明显肥大和萎缩, 萎缩肌纤维以圆形、椭圆形为主, ATP酶染色示萎缩和肥大累及两型肌纤维。糖原和脂肪染色均为阴性。基因检测显示患儿COLQ基因突变。CMS的治疗因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 对药物有不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CMS)是一种神经肌肉传导障碍性疾病,好发于新生儿和儿童期。神经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是诊断CMS的重要检查方法。该文回顾性分析1例CM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肌肉活检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患儿为12岁男性,四肢无力3年入院。镜下见肌纤维明显肥大和萎缩,萎缩肌纤维以圆形、椭圆形为主,ATP酶染色示萎缩和肥大累及两型肌纤维。糖原和脂肪染色均为阴性。基因检测显示患儿COLQ基因突变。CMS的治疗因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对药物有不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运动单位(MU)是指一个α运动神经元(MN)轴突及其所支配的一组肌纤维(MF),还包括神经-肌肉接头。通过常规针电极肌电图检测,可评价MU产生的特征性电信号,即运动单位电位(MUP)。肌肉随意收缩时MN放电,所有MF均产生动作电位(AP),这一组MF的AP的总和即形成MUP。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比较大鼠肋膈肌和脚膈肌毛细血管密度特征和差异。方法:采用肌球蛋白ATP(mATP)酶组化进行肌纤维分类和显示毛细血管,通过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测定大鼠肋膈肌和脚膈肌毛细血管密度(CD)并与肢体肌进行比较。结果:①大鼠肋膈肌CD显著大于脚膈肌,两者CD均大于肢体肌肉;②不同类型肌纤维中,Ⅰ型和ⅡA型CD大于ⅡB;③同类纤维比较,肋膈肌ⅡB纤维CD大于脚膈肌和肢体肌,但Ⅰ和ⅡA型纤维各肌肉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大鼠肋膈肌和脚膈肌毛细血管密度有显著差异,反应了两者功能要求不同,提示前者具有更强的氧化能力和耐力。  相似文献   

11.
肌营养不良(muscular dystrophy)为一组遗传性肌肉疾病。临床过程呈进行性.可在出生时即有,也可出生后数年才发病,大多数是由于原发性肌肉损伤所致.表现为肌纤维的变性。目前公认的诊断方法为根据遗传特点、发病年龄、病肌分布、进展速度以及肌肉变性的程度而确定。肌营养不良主要有四种:①Duchenne型;②Becker型;③面肩肱型;  相似文献   

12.
李志义  应福其 《解剖学报》1994,25(2):116-118,T002
采用尸检取材(死后24h内)共17例,用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研究了不同年龄组拇长屈肌和拇长伸肌的肌纤维型构成。结果表明,各年龄组肌纤维型比例明显不同,Ⅰ型纤维比例在少儿组较高,中青年组较低,到老年组又见增高。方差分析表明,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拇长伸肌的Ⅰ型纤维比例显著高于拇长屈肌;而在少儿组,两肌之间无明显差异。本文讨论了肌纤维型构成与肌功能适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肌桥与其桥接神经再生间变化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知缝接神经缺损的肌条(肌桥)与其缝接神经再生间的变化关系,从而为改善肌桥神经再生效果提供形态学依据。采用50只兔的100条肌条和30条狗的60条肌条为研究材料,分A、B、C三组,用不同形态结构的肌肉,分别与正中神经缺损3cm处缝接和不与神经相缝接而将肌条两端固定在桥接神经缺损邻近处。术后不同时间,取材常规制成光、电镜标本,镜下观察和图像分析仪测定。结果:术后不同肌桥,几乎均显示肌条中央存留肌纤维较周边的少,再生神经纤维较周边的多,而不与神经连接的肌条,没有明显肌条中央与周边存留肌纤维的不同,一条变性肌纤维内可同时看到再生神经纤维和肌原纤维存在。结果提示:肌桥肌纤维变性可促进神经纤维再生,神经纤维再生可加速肌纤维变性,再生神经纤维可伴随肌纤维变性而长入。长红肌纤维为肌桥的神经再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脊柱两侧肌肉的组织化学变化,并且与正常人肌肉进行比较。正常人脊柱两侧肌肉Ⅰ、Ⅱ型肌纤维的比例基本对称,而侧弯病人凸侧肌肉的Ⅰ型肌肉纤维比数明显高于凹侧:另外还观察到脊柱两侧深层肌肉与凸侧浅层肌肉中有虫蚀样纤维.数量颇多,并且肌纤维排列紊乱.肌膜内有大量脂肪沉积,凹侧浅层肌肉病理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前臂伸肌内神经血管分布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前臂伸肌内神经血管解剖分布,探讨前臂肌是否可被分割为若干个功能单位,以提供新的功能性骨骼肌游离移植供区。方法:解剖10具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共20侧前臂伸肌,观察其肌外神经血管的分布形式。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共10侧前臂伸肌,用Sihler's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布。4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共8侧前臂伸肌,经30%硫酸钡、乳胶混悬液血管灌注并行X线钼靶摄片,而后对照观察各肌的神经、血管在肌内分布关系。结果:按前臂肌肌内神经的分布及其形状分为3类:Ⅰ类肌肉为扁平形肌肉,主要肌内神经干垂直于肌纤维的走行方向。Ⅱ类肌肉为纺锤形肌肉,Ⅱa类肌肉,单羽肌为主,神经分支多为单干支配,神经多在其肌腹的上1/3入肌,神经入肌后多平行肌纤维纵向走行至肌远端。Ⅱb类肌肉,可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立的神经支配,部分肌肉在其神经入肌门处还有一个返支配肌腹的上1/3。Ⅲ类肌肉,多个止点,神经在肌内呈横向穿越或纵向平行于肌纤维走行,在其肌肉起始部,有神经返支支配肌腹的上1/3。前臂伸肌血供是多源性的,以节段血管蒂型为主。结论:前臂伸肌内中Ⅱb类肌肉的第1,2种类型和Ⅲ类肌肉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功能单位,供节段性游离肌肉移植。  相似文献   

16.
模拟失重大白鼠比目鱼肌功能和组织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尾吊大鼠作为模拟失重模型,在悬吊一个月过程中定量地观察大鼠比目鱼肌生物力学特性和其形态学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悬吊造成的低动力和低运动引起比目鱼肌废用性萎缩。肌肉的质量、收缩力、耐力及反应速度在悬吊初期下降,两周后逐渐回升。悬吊组肌纤维平均面积要两周左右才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肌纤维类型及相应参数的显著改变要一个月时间。相关分析表明肌肉等长收缩力主要与肌肉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D大鼠比目鱼肌的形态学特征随年龄增长的变化情况。方法 4、18、25和30月龄雄性SD大鼠比目鱼肌各5块,通过HE染色、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比目鱼肌纤维形态、数目、肌肉横截面积及其内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分布特征、横截面积与年龄相关的变化。 结果 比目鱼肌内肌纤维形状随年龄增长变得不规则,并伴以肌纤维劈裂和簇聚。30月龄较4月龄大鼠的比目鱼肌纤维总数减少(P<0.05),而且其与其余年龄组大鼠的肌肉横截面积比较亦明显减小(P<0.01)。仅4月龄和25月龄大鼠比目鱼肌内慢肌纤维横截面积相比无差别(P>0.05),而快肌纤维横截面积则表现为18月龄和25月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30月龄SD大鼠比目鱼肌纤维总数、肌肉横截面积及其内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横截面积与其他年龄组大鼠相比差异显著,提示在衰老后期骨骼肌功能可能会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每一块肌肉都是由众多肌纤维组成,每一组肌纤维的固有频率不同,在对肌肉进行电刺激时,使用单一频率的电刺激不能满足同时对多组肌纤维进行刺激,不能达到最有效的电刺激作用,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伪随机信号的复合频率电刺激仪,能在一个刺激周期内实现多个频率的电刺激。方法:设计了一个以STC12C5410AD单片机为核心控制芯片的伪随机信号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系统,采用串口实现上下位机的通讯,通过软件编程,上位机发送主频数、主频频率、间歇时间和刺激时间各项参数指令,由单片机控制输出两路伪随机脉冲信号,并通过逆变电路实现伪随机信号的输出,在逆变电路中加入电流监测电阻,实时监测输出信号的电流大小,将其控制在人体安全电流10mA以下,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结果:研制出的电刺激仪能产生1kHz以下多种主频信号的复合,根据主频数和主频频率的不同输出不同的复合频率信号,同时对输出电流的检测,验证了信号的安全性。结论:本文将伪随机复合频率信号运用于肌肉电刺激仪中,取代传统的单一频率电刺激仪,实现了技术上和理论上的创新,具有较高的临床实验和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s)是一组异质性的骨骼肌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进行性肌无力伴骨骼肌炎症细胞浸润为特征.根据不同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形态学特征,炎性肌病可分为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和包涵体肌炎(inclusion-body myositis,IBM);其特征性病理改变是广泛出现的毛细血管周围(DM)、肌束膜和肌内膜(PM,IBM)的多种炎性细胞浸润.IIMs患者通常出现肌萎缩(以近端肌肉更为严重)、肌纤维化、肌无力、肌肉耐力降低和进行性发展的肌肉炎症,随着病情的进展,肌纤维的丧失和肌组织的纤维化不断加重,导致骨骼肌收缩能力的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20.
退变性颈椎失稳颈后深部肌肉的组织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颈后深部肌肉的肌纤维型分布和横切面积,探讨其生理功能和在退变性颈椎失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观察正常人(4例)和退变性颈椎失稳患者(4例)颈后深部肌肉各型肌纤维的比例和结构特征,并测量肌纤维的横切面积。结果:正常人和退变性颈椎失稳患者颈后深部肌肉Ⅰ型和Ⅱ型纤维交织排列,横切面呈多边形或椭圆形,Ⅰ型纤维数量及横切面积均显著大于Ⅱ型纤维。退变性颈椎失稳患者肌纤维边界不清,横切面上可见小空泡,Ⅰ型纤维减少,Ⅱ型纤维增多。结论:颈后深部肌肉对维持颈段脊柱的生理姿势和运动起重要作用,肌纤维病理学改变是退变性颈椎失稳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