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丽君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6):177-178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常见急性病,其发病率约为周围血管疾病的40%,若不及时治疗,将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1],因此,及早发现和预防DVT发生,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2008年1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9例,经过综合治疗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患者均痊愈出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引发偏瘫,预防性护理干预,减少和防止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9月入院的脑血管疾病致偏瘫19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结果: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早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可减少和防止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我院对6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及体会,以为临床治疗、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日益受到重视,并有较多临床试验报道。但中医药预防血栓形成则鲜有报道。笔者自2007年12月-2011年7月对手术后的患者采用中药热奄包双下肢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近200例,疗效满意,无一例发生静脉血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措施。方法 45例DVT患者均行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其中21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7例联合血管球囊扩张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所有介入术后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 45例患者均介入操作成功,治疗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症状与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介入治疗DVT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术前、术后实施合理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下肢DVT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力;重者可以并发肺栓塞(PE)而致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故有效的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康复非常重要.现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下肢DVT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及其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2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患者采用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一般护理、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临床治愈15例,好转4例,无效1例,临床治愈率97.5%。结论:DVT患者尽早采取有效的溶栓、抗凝及中药治疗,积极的护理配合能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程清琳  胡永芳 《河北中医》2006,28(9):696-69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学认为多因血脉经络中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凝瘀阻经络并兼夹湿热流注而致。与寒冷、潮湿、吸烟、手术、外伤等刺激及长期卧床有关。由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使患者活动受到影响,甚至丧失劳动能力,栓子一旦脱落还可造成肺栓塞,导致患者猝死。为此,我们采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伶俐 《河北中医》2010,32(10):1567-1568
<正>由于社会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998-10—2008-09,我科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236例均为本院外围血管科住院患者,男167例,女69例;左下肢196例,右下肢28例,双下肢12例;治疗时  相似文献   

10.
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护理。方法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结果11例患者通过溶栓、祛聚、抗凝治疗并配合整体护理后均治愈出院。结论通过积极地预防和护理,提高了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倪银海 《新中医》2014,46(4):95-9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患者的下肢周径差。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5.0%,治疗组为92.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髌骨上15 cm的周径差、髌骨下15 cm的周径差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早期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过护理干预防止妇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方法:做好手术前后的健康教育,通过机械性干预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加强术后观察及出院指导,必要时给予药物的预防。结果:通过护理干预,对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高危患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了栓塞发生率。结论:采取护理综合干预措施,对防治妇科术后发生深静脉栓塞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临床表现及电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对4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双下肢电针治疗,并与40例未进行电针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作对照。结果40例进行电针治疗的患者中,未发生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发生了1例无症状深静脉血栓;40例未进行电针治疗的患者中,9例发生了无症状深静脉血栓,1例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结论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电针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模式对预防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大连市中医医院就诊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取普通护理,试验组使用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人数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试验组采取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中医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伤或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设通常所用的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注射液和蝮蛇抗栓酶治疗40例为对照组;设通常所用方法加自制中药溶栓液口服治疗60例为治疗组,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0%,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治愈率45%,总有效率87.5%,两者显著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和甲皱微循环检测显示,治疗组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粘滞性和聚集性,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治疗组方法具有良好的活血祛瘀、消栓通脉、利湿消肿、扶正祛邪之功效,无副作用,是治疗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深静脉血栓患者使用通脉汤后,其病情预后的发展及血栓弹力图的变化,并进行分析。方法: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随机选择我院因下肢闭合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经各项检查证实存在高凝状态的住院患者68例,其中女21例,男47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51.42±6.0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4例,2组均进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及骨科基础治疗,同时对照组予1 000 u低分子肝素及抗血小板活性药物治疗,治疗组加以口服汤剂通脉汤。分别于术前、术后第7 d、第14 d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及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TEG)变化。结果:在术后进行干预治疗后,2组患者在术后第14 d的PT、APTT及血栓弹力图检测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在各项指标的组间比较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脉汤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是一种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干预。观察2组术前、术后第1日、术后第3日、术后1周、术后2周各时间点下肢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情况、肢体温度、肢体Human征及Nenhof征。结果:观察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0例,发生下肢肿胀2例(3.17%);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8例(12.7%),发生下肢肿胀10例(15.9%)。下肢深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体表温度2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相同时间点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uman征阳性12例(19.04%),Nenhof征阳性10例(15.69%);对照组Human征阳性36例(57.14%),Nenhof征阳性32例(50.79%)。Human征阳性率及Nenhof征阳性率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进行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三妙散加减方配合纤溶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ADVT患者80例,以发病时间长短(<7天或7~28天)分为2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40例,每个时间段又分为2组:单纯纤溶酶治疗组(A、C组)和内服三妙散加减方配合纤溶酶治疗组(B、D组),每组20例,治疗2周后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 内服三妙散加减方配合纤溶酶治疗组在减轻肢体肿胀、缓解疼痛等症状,以及降低纤维蛋白原(Fib)上明显优于单纯纤溶酶治疗组;发病时间<7天 临床疗效较>7天更好。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ADVT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物理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早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髋部骨折出现早期DVT患者使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静脉滴注加物理治疗,疗程7d,复查彩超了解血栓形成的恢复情况,并检测凝血象及血小板指标.结果 治疗后彩超提示12例患者下肢血流信号基本恢复正常,凝血指标(PT、APTT、TT)及PLT变化处于正常范围.结论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物理疗法可以有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脉方预防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方法将90例TKA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利伐沙班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行TKA治疗,术后均进行抗凝干预。中药组于术后第1天给予益气活血通脉方口服治疗,利伐沙班组则给予利伐沙班口服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2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及术后24 h引流量、皮下瘀斑、皮下浅表感染的发生情况,评价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范围和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7、14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14 d后,中药组和利伐沙班组的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15.55%(7/45)和20.00%(9/45),以中药组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药组术后24 h引流量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P<0.05);中药组术后皮下瘀斑、皮下浅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67%(3/45)和4.44%(2/45),明显低于利伐沙班组的22.22%(10/45)和20.00%(9/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4 d,2组患者的运动范围均有所提高,中医证候积分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组术后14 d与利伐沙班组比较,运动范围明显提高,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术后2 d,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关节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7 d和14 d,2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关节疼痛VAS评分均逐渐下降,与术后2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后各观察时点,中药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关节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后早期口服益气活血通脉方预防DVT发生的临床效果与利伐沙班相当,可明显减少患者双下肢皮下瘀斑、皮下浅表感染的发生率,提高运动范围,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痛感,更利于促进患者TKA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