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3年1月-2014年4月120例本院病区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抽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80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癌胚抗原(CEA)、CA50、CA242、胃蛋白酶原(PG)I、PGII、胰蛋白酶原-2(TAT2)水平,计算PGI/PGII值,观察并比较两组各指标的差异以及诊断胃癌的性能。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EA、CA50、CA242及TAT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GI、PGI/PGI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GII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指标检测中,PGI/PGII、PGI、CA242、TAT2、CEA和CA50诊断胃癌的准确性依次为59.78%、52.92%、51.12%、50.48%、43.12%、42.59%,敏感性依次为39.22%、35.23%、27.61%、26.38%、13.81%、12.96%,特异性均高于85%。结论:血清PG水平检测有助于胃癌患者的检出,PGI/PGII在胃癌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联合检测在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胃镜检查的胃病患者60例都检测血清PG Ⅰ、PG Ⅱ抗体含量。结果:胃溃疡病患者血清PG Ⅰ中位值明显高于其它三组,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和胃溃疡病患者血清PG Ⅱ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患者血清PG Ⅰ/PG Ⅱ比值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胃溃疡病组。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可反映胃黏膜变化,可作为胃癌高发区有症状慢性胃病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重要筛查指标,同时也可应用于胃溃疡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热敏灸足三里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根据证型进行中药汤剂治疗,日1剂,疗程15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热敏灸双侧足三里,日1次,连续15d。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中医证候疗效分析,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 I,PGI)及胃蛋白酶原II(pepsinogen II,PGII)水平,并计算PGI/PGII比值。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后血清GAS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PGI、PGII及PGI/PGII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热敏灸足三里可有效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血清GAS水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胃癌患者30例例检测血清PGI含量,同时分析其与l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的血清PGI都大大超过正常水平,在影响因素方面,血清PGI水平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者PGI水平高于不饮酒者,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也影响PGI的分布,BMI较高的人群PGI水平普遍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者PGI水平明显高于无Hp感染者(P〈0.0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可作为胃癌的重要筛查指标,但是要注意一些影响因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舒宁胶囊对老年胃溃疡患者胃酸及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治疗的老年胃溃疡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抑酸护胃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胃舒宁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液pH值水平及血清胃蛋白酶I(PGI)、胃蛋白酶II(PGII)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胃液pH值水平较治疗前上升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液pH值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GI、PGII及PGI/PGII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PGI、PGII及PGI/PGII比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舒宁胶囊可抑制老年胃溃疡患者胃液pH值水平和胃蛋白酶活性,对老年胃溃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隔物灸法对慢性胃炎胃黏膜保护的临床效果,并与安慰灸组进行对比,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将64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 例。治疗组采用隔物灸法,取穴内关(双)、中脘、气海、足三里(双);对照组采用安慰灸法,取穴同治疗组。两组均每次每穴灸1壮,一周3次,共治疗12次后对比治疗前后血清检测胃泌素(GAS)、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胃蛋白酶原II(PCR值)及中医症状量表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9%,明显优于对照组(16.1%),两组间中医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G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后PGI和P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后局部温度差异与疗效间存在一定规律性,隔物灸有效改善了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I浓度、PCR值,对GAS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抑萎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抑萎灵方和胃复春片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胃蛋白酶原(PG)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PGI、PGⅡ、PGI/PGll都增加(P〈0.01),且两组问诸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抑萎灵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与其修复胃黏膜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癌胚抗原(CEA)、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幽门螺杆菌(Hp)抗体对胃癌 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 2019 年 4 月至 2021 年 3 月于潮州市中心医院接受胃镜联合活组织病理学检测确诊胃癌的 20 例患 者为胃癌组;选取同期接受胃镜联合活组织病理学检测确诊浅表性胃炎的 20 例患者为浅表性胃炎组。以胃镜联合活组织病 理学检测为金标准,绘制血清胃蛋白酶原、CEA、Hcy、Hp 抗体以及联合检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确定 最佳临界值。结果:胃癌组患者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指标低于浅表性胃炎组,CEA、Hcy、Hp 抗体水平高于浅 表性胃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胃蛋白酶原、CEA、Hcy、Hp 抗体联合检测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UC)、 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CEA、Hcy 与 Hp 抗体水平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联合检 测对于胃癌早期诊断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铁蛋白含量变化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探讨血清铁蛋白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为胃癌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检测6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5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胃溃疡、61例不典型增生、60例胃癌患者及6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铁蛋白含量并进行比较,并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胃癌患者血清铁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胃癌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不典型增生组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癌患者血清铁蛋白含量与临床肿瘤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无远处脏器转移情况呈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对评估胃癌患者的病情、疗效、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肿瘤辅助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潜龙刮疗法联合丹参饮合失笑散治疗胃络瘀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胃络瘀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丹参饮合失笑散治疗,治疗组采用潜龙刮疗法联合丹参饮合失笑散治疗,两组均治疗12 周,观察两组的血清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和胃泌素17(G-17)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PGI和G-17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GII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均比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与丹参饮合失笑散治疗相比,采用潜龙刮疗法联合丹参饮合失笑散治疗胃络瘀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更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胃阳汤治疗HP根除后脾胃虚寒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I、PGII)及血清胃泌素-17(G-17)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07例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采用基础干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胃阳汤,两组疗程均为1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总有效率及脾俞、胃俞皮温和任督二脉均温变化及血清PGI、PGII及G-17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黏膜炎症、炎症活动度、腺体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积分均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胃黏膜病理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胃黏膜病理有效率(包括腺体萎缩总有效率、肠上皮化生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PGI及G-17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PGII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红外皮温较治疗前均有上升(P0.05);观察组治疗后红外皮温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联合温胃阳汤治疗HP根除后脾胃虚寒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可促进胃黏膜病理程度好转,改善患者体质,其疗效可能与提升血清PGI、G-17水平、下调血清PGII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分析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胃癌前病变脾虚痰热证的临床效果及对胃蛋白酶原的影响。方法:选取伴有胃黏膜异常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的脾虚痰热证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胃复春片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益气活血解毒方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42%(P0.05);两组治疗后,PGI、PGII、PGI/PGII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研究组提高更加显著,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解毒方在治疗胃癌前病变脾虚痰热证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提高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健脾益胃化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胃癌风险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PG1、G-17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脾胃病科2021年1月—2023年6月门诊及病房诊治100例萎缩性胃炎合并Hp感染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标准四联抗Hp)和试验组(标准四联抗Hp联合口服健脾益胃化瘀方)各5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胃癌风险内镜评分,血清PGI、G-17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治疗后内镜下胃癌风险评分降低更明显,PGI上升更多,G-17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健脾益胃化瘀方可升高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表达,降低G-17的表达,且能降低胃癌风险的内镜评分,降低癌变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改良胃炎I号方中药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其对PGI、PGII的影响。方法 纳入脾虚气滞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0例。根据14碳呼气试验分为Hp阳性、Hp阴性组,2组均设立治疗组、叶酸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治疗组均口服改良胃炎I号中药颗粒,叶酸对照组口服叶酸片。Hp阳性组均行Hp根除方案并复查。所有患者试验开始及结束后均行PGI、PGII检查,所有患者试验开始及结束后均取胃黏膜定标活检行病理检查。结果 Hp阳性治疗组有14例改善,Hp阳性对照组有5例改善,2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Hp阴性治疗组有12例改善,Hp阴性对照组有4例改善,2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Hp阳性治疗组治疗后PGI较治疗前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Hp阳性对照组治疗后PGI较治疗前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Hp阴性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GI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 0.05)。4组PGII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Hp阳性治疗组治疗后PGI/PGII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Hp阳性对照组、Hp阴性治疗组、Hp阴性对照组治疗前后PGI/PGII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 0.05)。结论 改良胃炎I号方能逆转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优于叶酸,其逆转效果可能与PGI升高及PGII下降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后可促进PGI水平升高从而提高萎缩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2324-2326
目的:观察萎胃康颗粒对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生长激素调素(GH)、胃蛋白酶原(PG)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两组均給予常规四联疗法根除Hp(奥硝唑片0.5 g,克拉霉素0.5 g,雷贝拉唑片20 mg,枸橼酸铋钾胶囊0.6 g,2次/d,早晚各1次)连服用14 d后停用,对照组服用摩罗丹,试验组应用萎胃康颗粒,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胃镜、病理组织学改变,及GH、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Ⅰ/PGⅡ)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可明显减轻胃脘胀满、胃脘刺痛或隐痛、纳差食少、食后胃痛、神疲懒言、肢体倦怠、呃逆嗳气、烧心反酸、面色萎黄等症状(P0.05);在改善胃黏膜萎缩程度方面试验组优于治疗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GH的含量(23.31±7.26)μg/L较对照组(19.89±6.72)μg/L增加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PGI/PGII在试验组为12.92±1.31、对照组8.03±0.98,试验组明显提高了PGI/PGII比值(P0.05)。结论:萎胃康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PGI/PGII及GH水平,增强胃黏膜屏障,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改善胃黏膜局部微循环,保护胃黏膜腺体,修复受损的黏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储氏纾萎方治疗脾虚兼瘀热互结型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脾虚兼瘀热互结型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治疗组予储氏纾萎方,对照组予胃复春片。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黏膜病理积分、胃蛋白酶原(PGI、PGII)的变化情况。结果(1)组间治疗后比较,纳呆消瘦、脘(腹)胀、脘(腹)痛、便溏、乏力、嗳气等中医证候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间治疗后比较,萎缩、肠化、慢性炎症、活动性病理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治疗后比较,PGI、PGI/PGI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储氏纾萎方治疗脾虚兼瘀热互结型胃癌前病变的疗效满意,而调节血清PGI、PGII蛋白水平可能是本方起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王健  刘兵 《新中医》2021,53(23):201-20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PG) 的影响。方法:将60 例CAG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检测2 组治疗前后血清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 水平、中医症状积分变化,观察2 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治疗后,2 组G-17、PGⅠ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G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G-17、PGⅠ水平高于对照组,P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胃刺痛、食少纳呆、消瘦、倦怠乏力、胃脘胀满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16.67%,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8,P=1.456)。结论:穴位埋线联合常规西药治疗CAG 临床疗效确切,能显著提高血清G-17、PGⅠ水平,降低PGⅡ水平,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和胃泌素–17(G–17)对慢性胃炎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2018年5月至12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对照组)63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观察组)63例(萎缩性胃体炎18例,萎缩性胃窦炎30例,全胃多灶性萎缩性胃炎15例)血清中PGⅠ、PGⅡ和G–17的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的比值(PGR),比较各组指标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PGⅠ、PGR和G–17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萎缩性胃体炎患者血清G–17水平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窦炎患者、全胃多灶性萎缩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PGⅠ、PGR和G–17水平的检测可能有助于判断有无胃黏膜萎缩及萎缩的部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与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东莞市凤岗医院住院就诊的胃炎患者4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病理诊断、胃镜检查、血清PG检测,并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设为对照组,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设为观察组,统计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PGR),比较血清PG检测与胃镜检查的诊断准确度。结果:4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21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9例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观察组PGⅠ、PGR均低于对照组(P 0.05),但两组间PG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PG检测与胃镜检查的诊断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PGR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同时在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血清PG检测的诊断准确度与胃镜检查的诊断准确度相近,因此,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不耐受胃镜检查时可选择使用血清PG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胃癌及胃癌前病变脾虚证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核DNA及微量元素含量、胃黏膜SOD和血清LPO水平,探讨胃癌与胃癌前病变与胃黏膜病变的内在联系。方法:160例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组5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组68例、胃癌(CA)组37例及正常组22例,胃镜下取病灶区、非病灶区胃窦及胃体3处黏膜,做胃黏膜上皮细胞核DNA及微量元素含量、胃黏膜SOD活性、血清LPO水平测定。结果:①HC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核DNA含量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HC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核Zn和Cu含量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HC组胃黏膜SOD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HC组血LPO水平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癌与胃癌前痛变脾虚证与胃黏膜病变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胃黏膜组织细胞Zn、Cu含量降低,细胞核DNA舍量异常增高是胃癌前痛变信号,应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