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验科担负着全医院微生物检测的任务,在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检验科要对细菌室所用的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防止因废物处理不当而引起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对医院的高危病房进行重点的、不定期的检测,定期发布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对医院购进的一次性医疗用品都要进行微生物检测,为感染科和各临床科室提供信息,有效地降低或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耐药病原微生物的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茵药物防治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到2011年5月间从医院感染患者中临床分离的468株病原菌,共培养出细菌386株,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2002年标准判断结果。结果:氨苄西林对所有细菌的耐药性最高,耐药性均在85%以上;红霉素以及青霉素的耐药性较高,特别是革兰氏阳性菌;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较低的是亚胺培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以及阿米卡星,耐药性均在30%以下;除了万古霉素,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较高;亚胺培南与阿米卡星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较低,分别为0和15.5%;同样亚胺培南与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较低。结论:在临床应当重视病原菌的检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高疗效并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袁野  何莲莲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74-1174
在大多社会感染中,必须有相当大数量的强毒力微生物才能使健康人发生感染。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病原体)通常可以分为细菌、真菌及病毒,其中以各种细菌最为常见,约占95%以上,所以通常称之为病原菌和致病菌。根据我院近几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医院感染病原菌中以G^-杆菌为主,约占58.18%,其中又以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为多,引起医院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菌和沙雷氏菌等可以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4.
线叶菊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线叶菊体内、外的抗菌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体外抗菌实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线叶菊对12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体内抗菌实验采用小鼠ip细菌的干酵母混悬液,观察7 d内动物的死亡率。利用透射电镜对部分病原菌与线叶菊作用前后的细菌形态学进行考察。结果:线叶菊对12种临床常见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和杀菌作用,特别是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43 g.L-1,MBC为0.86 g.L-1。体内实验高剂量组对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导致的感染动物均具有保护作用,呈量效关系,中剂量组对绿脓杆菌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有作用。电镜结果显示线叶菊能够消融细菌的细胞壁。结论:线叶菊对12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均优于双黄连口服液,特别是对头孢阳性对照组无作用的耐药绿脓杆菌仍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体内抗菌实验结果表明线叶菊对小鼠全身感染动物模型具有保护作用,特别对头孢克肟无作用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感染动物依然具有保护作用。同时线叶菊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  相似文献   

5.
下呼吸道感染为临床常见疾病,位居医院感染的首位[1],但不同的地区其感染菌株的分布及细菌的耐药性有较大差异.近年来由于呼吸道感染菌群变异及耐药性增强,在病原菌组成和药物耐药性方面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了解不同地区分离菌株的分布与耐药性的特点,准确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动向和耐药性变迁,有助于该地区的临床医师对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2-4].为了解我院下呼吸道感染菌株构成特点及耐药性,本文收集了2011年月1年-2011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标本,分离得到病原菌338株,进行了鉴定和药敏检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感染的微生物分布情况与耐药特点,为更好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感染的部位分布情况和抗茵药物的耐药状况,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在致病菌的阳性率和构成比方面,脓液检出的致病菌阳性率最高,痰液中的致病菌构成比最大。而真菌在致病菌中的比例最高,铜绿假单胞菌表现为多重耐药,且耐药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应充分了解医院内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和变化趋势,对重点病原菌进行合理的控制,临床医生应依据耐药性监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科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与管理效果。方法:医院超声科于2014年加大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防控与管理力度,选择2014年前的120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后的1200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感染情况、病原菌分布情况和细菌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两组室空气细菌数量、医疗设备表面细菌数量和操作人员手部细菌数量均低于相关规定,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加大超声科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防控与管理力度,可有效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诊治效果及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8.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内引起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在与抗生素对峙的过程中呈现出多重耐药、泛耐药性的特点,其耐药机制复杂,治疗该类菌种所致疾病难度大。中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抗菌作用。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对解决细菌耐药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经过查阅文献,就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相关中药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控制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医院感染隐患和防护措施。方法:对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医务工作人员中出现医院感染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并分析感染集中的科室。通过抽样检查感染集中科室的空气和常用物品等,检测微生物感染状况,分析检验科微生物室中出现的医院感染隐患,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本研究医院感染为3.9%,其中检验科医院感染率高达33.5%,显著高于消化科和呼吸科的12.8%、1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检验科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幽门螺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等。结论:在医院中,医院感染率最高的科室为检验科微生物室,具有较多的医院感染隐患,应针对具体状况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抗生素没有被发现以前,感染性疾病一直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医院外科手术感染的病死率高达50%以上,产妇感染的病死率更高。结核病更是不治之症,鼠疫杆菌、痢疾杆菌感染导致1d之内成千上万人死亡。1928年青霉素被发现,1940年用于临床;1932年合成了磺胺药,1935年用于临床,从而开创了人类战胜细菌的新局面,许多全身感染性疾病得以控制,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因此而延长了15a以上。但是,人类与细菌作斗争的半个多世纪里,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抗菌药物广泛及不合理的应用,细菌耐药不仅出现在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中,而且也出现在社区感染的病原菌中,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耐药性又常以多重耐药为特点,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菌株不断增长,导致临床抗感染治疗难度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化脓性感染和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数十年来,由于细菌的进化和抗生素的滥用,该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特别是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了及时了解该菌的耐药情况,本文从分子水平阐明了其对几种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医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医院感染患者的送检样本资料,采用VITEK-2 Compact自动化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的鉴定与耐药性检测,利用Cox-Staurt趋势检验分析耐药性。结果: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为18.25%,铜绿假单胞菌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标本,比例为74.73%。结论:随着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不断增多,采用Cox-Staurt趋势检验分析细菌耐药性可有效指导临床科学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监测北京3家三甲中医医院近3年临床分离细菌的耐药状况,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为管理部门制定适合医院的院感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以及北京中医医院平谷医院院内感染病原菌,常规方法分离、培养,并将菌株鉴定到种,同时进行药敏试验检测细菌的耐药性,判读标准参照CLSI-2010文件,以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家医院按监测方案共分离出细菌21 11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株13 971株,占66.2%,包括大肠埃希菌为2 787株,占19.9%;奈瑟氏菌菌株检出率次之,为2 350株,占16.8%;革兰阳性菌7 143株,占33.8%,其中甲型溶血性链球菌3 013株,占42.2%;金黄色葡萄球菌1 542株,占21.6%。结论:基于院内细菌耐药监测基础数据平台,较为全面的掌握了3家监测医院的细菌耐药现状;临床分离细菌耐药现象较为普遍,但近3年细菌耐药率增长趋势较为稳定;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仍需重点监测,同时要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措施,遏制耐药菌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也是病原菌微生物聚集的场所,医院的特殊环境可使医务人员因工作而发生医院感染的职业危害.而医护人员的手极易被多种微生物污染,手不仅可以传播病源,还可以成为病源传播的"贮藏所",手上携带的细菌便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源.因此,医务人员手部的清洁与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现将医务人员手消毒现状监测分析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探讨我国抗菌药物在使用上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对指导医师在合理规范下使用抗菌药物,提高细菌感染抗菌治疗的水平,减少细菌的耐药性,保障患者安全用药的作用。应确保标本的质量,做好规范的临床标本采集;建立微生物检验分级报告的制度;进行提高培养阳性率,规范操作,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做好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快速检测;规范化使用抗生素药物的敏感试验,对耐药基因用先进技术检测,加强对耐药性微生物的长期鉴测,加强微生物室与临床各科室的沟通与联系,便能充分发挥微生物室在规范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在血液透析(HD)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之后的效果,为降低医院感染几率并提高HD室感染控制的管理质量寻找方法。方法:根据卫生部(2010)18号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血液透析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和实行的《湖北省血液透析中心(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标准》为指导标准,比较持续改进前后医院感染率、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数。结果: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物体表面细菌检测合格率,透析机入口细菌监测合格率三个方面都显著提高。医院感染率由改进前的5.8%降至3.4%,手的卫生合格率由82%上升至98%,物体表面细菌检测合格率上升到9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D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取得良好效果,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内感染的作用,为加强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提供参考思路.方法:总结分析微生物检验在在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资料以及在控制医院感染中扮演的发挥的作用.结果: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都与微生物检验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微生物检验在监测发生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结论: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医院应充分利用微生物检验具有的这一优势,以有效控制日益严重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7月至2009年6月临床各科送检标本,采用梅里埃公司的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仪同时进行菌株鉴定与药敏测定。结果:统计分析5年中从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1134株,在痰中检出率最(61%),对羧苄西林耐药率最高(52.4%),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11.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加强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减缓多药耐药菌的产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10年1月-2010年6月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却不同类药物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用细菌B10-KONT和E-20康泰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鉴定细菌耐药性。结果铜绿做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事不同 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并分析临床药师对脑卒中合并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细菌感染患者的会诊及药学监护效果,并总结该类疾病感染特点与治疗措施。方法选择脑卒中并耐药性细菌感染患者11例,均有临床药师共同参与临床治疗,制订综合治疗方案,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细菌耐药情况、药物治疗方案、临床结果及药学监护等情况。结果临床药师用药意见的接受率为91%。感染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细菌清除率为88%。泛耐药菌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引起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阴沟肠杆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万古霉素、头孢西丁、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等对多重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具有较好效果。结论临床药师提供临床药学服务,开展药学监护,并针对泛耐药菌、多重耐药菌耐药问题选择高敏感率药物,制订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方案,强化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及合理应用等管理措施,对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细菌感染预防及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