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星形细胞肿瘤,多发生于青少年,常发生于大脑半球的表浅部位,尤其是额颞叶皮层。其临床、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及预后都与一般的星形细胞肿瘤有较大区别,一般预后较好,但也有20%可能逐渐进展为恶性。临床多伴有癫痫、头痛等病史。近年来,随着神经病理及影像学的发展,关于该病的报道病例逐渐增多。本文回顾性分析了3例经手术证实的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以阐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治疗及预后,并分析影像学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协和医院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临床特点及MRI平扫及增强表现,其中 1例进行了脑DWI检查,1例 1H-MRS检查,并探究其MR表现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2例位于大脑半球浅表部位,其中肿瘤位于颞叶6例,额叶4例,顶、枕叶2例;1例病灶位于桥小脑角区.囊腔结节型9例,其中7例为大囊小结节,2例大囊大结节;实质型3例,囊型1例.增强扫描肿瘤结节及实质型瘤体均明显强化,瘤周不同程度水肿.所有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全切10例,大部分切除术3例.术后放疗4例,放化疗3例.术后随访平均2.7年,恢复满意10例,其中癫痫消失8例,头疼缓解2例;复发2例,死亡1例.结论 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多表现为良性,少数病例可能有恶变可能.MR对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以及与邻近结构关系的确定有指导作用,还能指导放疗,制定手术方案并预测预后,术后应对有残余、复发或间变病例及时进行放、化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MR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MR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本组9例均位于幕上,其中颞叶4例,额叶2例,枕叶2例,顶叶1例,均为单发;8例为囊性病变伴有壁结节,1例为囊实性?MRI平扫显示结节及实性部分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附壁结节和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病理组织学显示瘤细胞呈明显多形性,瘤组织中有淋巴组织浸润和丰富的网状纤维,少有坏死,核分裂少或无?所有病例胶原纤维酸性蛋白均表达阳性,4例CD34表达阳性?结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具有一定的MR表现特征, 充分认识这些影像学特征,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临床病程、影像特征、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探讨PXA的临床与影像学诊断的关系。结果:本组肿瘤临床表现以癫痫和头痛为主。CT、MRI示本瘤多发于大脑表浅部位,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为囊性肿瘤伴壁结节形成。病理上肿瘤组织主要由多形性细胞组成。无钙化,乏坏死和核分裂。该瘤存活期长,预后良好。治疗上全切加术后放疗能大大减小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PXA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特点.运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GFAP、vimentin、EMA、S-100、NSE、Syn、NF、nestin、NeuN、CD68、CD34、EGFR、p53、Ki-67.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结果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和癫痫发作,影像示肿瘤均发生于大脑表浅部位,且伴有囊性变,增强后可见强化及瘤周水肿;典型组织形态学表现为瘤细胞呈多形性,可见黄色瘤细胞和嗜酸性小体(EGB)及核内包涵体,瘤组织内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散在浸润,有丰富的网状纤维,无坏死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核分裂少或无.1例局灶区域出现上皮样结构,1例间变性PXA有较多核分裂,并见灶性坏死.免疫组化GFAP、vimentin、S-100、NSE、nestin均阳性,p53、EGFR部分病例阳性,CD68散在瘤巨细胞阳性,Ki-67约1%瘤细胞阳性,EMA、CD34、Syn、NeuN、NF均阴性.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 PXA是一种好发于年轻人的少见的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预后较好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组织学上需与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脂质化胶质母细胞瘤、黄色瘤型脑膜瘤、胶质肉瘤和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告3例罕见的脑多形性黄色显形细胞瘤,观察了其临床、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显示,本瘤好发于脑表浅部位,界限清楚,有囊腔形成.光镜下瘤细胞奇形怪状,提示恶性的组织学形态,酷似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以往均被误诊。然而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预后良好,存活期长,且光镜下缺乏坏死,核分裂相当少.随访2例,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1年7个月利7年9个月。电镜与免疫组化方法证实此瘤为胶质起源,并发现瘤细胞浆内脂漓存在。肿瘤中淋巴细胞浸润及淋巴细胞仲入运动,被认为是预后较好的指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星形细胞瘤患者40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40例均CT平扫后行增强扫描。结果 40例星形细胞瘤患者中,低度星形细胞瘤8例,间变形星形细胞瘤13例,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19例。其影像学表现各具特征。结论 CT可准确显示星形细胞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密度,也可清晰显示其并发症,有助于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可帮助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探讨特殊类型——粘液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方法采用光镜观察(HE)结合临床资料对9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9例患者均较年轻,年龄5—33岁,平均14.7岁,其中8例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为粘液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结论①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发病于青少年,以小脑居首。(多粘液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是一种最近才被描述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其生物学行为上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有细微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PXA)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发生率不足全部星形细胞瘤的1%[1]。PXA由KEPES等[2]在1979年首先报道并命名,1993年被列为一类独立的星形细胞瘤,WHO分类Ⅱ级[3]。由于病例来源有限,迄今人们对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MRI影像特征,以提高MRI诊断水平。方法 总结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XA患者MRI影像表现,将PXA分成WHOⅡ级组与WHOⅢ组,在年龄、性别、形态、实性部分或壁结节强化程度、瘤周水肿程度、临近软脑膜是否强化与Cho/NAA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7例WHOⅡ组与7例WHOⅢ组在性别、形态(囊性、囊实性、实性)、实性或壁结节强化程度及临近软脑膜是否强化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瘤周水肿程度、1H-MRS检查中Cho/NAA比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XA多发生在幕上脑浅表部位的囊实性病灶,有实性部分或壁结节强化及部分临近软脑膜强化特征,结合1H-MRS检查,有助于对PXA进行诊断分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影像资料。结果10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中,起源于幕下者4例,幕上者4例,鞍内及鞍上者1例,弥漫性分布者1例(位于双侧颞叶、桥前池、四脑室、脊髓前方)。所有病例9例为囊实性,1例为实性,T1WI上囊性部分呈低信号,实性部分呈等低信号,T1WI上囊性部分呈高信号,实性部分呈等高信号,病灶境界,瘤周无水肿带,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较明显,囊壁强化或不强化。结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临床术前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遗传学异常,以探讨该肿瘤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3例PXA标本,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分析方法,研究PXA的染色体失衡。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通过CGH分析,在3例PXA中都发现有遗传学异常。其中1例有多条染色体的失衡:2p14pter、4p15pter、7p21qter、11q24qter、12和15q14qter的获得,以及8p11.2pter、9p11p23、10p12pter和13q14qter的丢失。该患者于术后1年死于肿瘤复发。3例肿瘤患者中的2例检测到7号染色体的获得和8号染色体短臂的丢失。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GFR在3例PXA中均呈阴性表达。结论研究PXA的遗传学改变对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遗传学异常,以探讨该肿瘤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3例PXA标本,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分析方法,研究PXA的染色体失衡.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通过CGH分析,在3例PXA中都发现有遗传学异常.其中1例有多条染色体的失衡:2p14-pter、4p15-pter、7p21-qter、11q24-qter、12和15q14-qter的获得,以及8p11.2-pter、9p11-p23、10p12-pter和13q14-qter的丢失.该患者于术后1年死于肿瘤复发.3例肿瘤患者中的2例检测到7号染色体的获得和8号染色体短臂的丢失.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GFR在3例PXA中均呈阴性表达.结论研究PXA的遗传学改变对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影像表现,以利于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影像资料。结果10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均为囊实性。9例位于小脑,1例位于鞍上。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囊壁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肿瘤实性部分及壁结节明显强化。肿瘤边界清楚,瘤周均无水肿。结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具有一些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术前与其它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5.
星形细胞瘤及胶质母细胞瘤端粒状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佳  李宏 《中华医学杂志》1996,76(8):588-590
分析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端粒状态及其与该类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检测不同分化类型的星形细胞瘤内端粒限制性内切酶片段(TRF)的长度。结果与正常脑组织比较,Ⅰ~Ⅲ型星形细胞瘤的TRF之下限呈递减趋势;胶质母细胞瘤的TRF明显缩短,但在原发性和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间,端粒的长度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端粒的丢失是星形细胞瘤恶性转化中的一个重要遗传学改变,在胶质母细胞瘤内可能存在着端粒修复机制,从而使胶质母细胞内端粒长度得以相对恒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脊髓髓内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室管膜瘤和10例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 两者的平扫MRI表现类似,即疾病变节段脊髓增粗,T1WI呈低信号,边界欠清,T2WI呈高信号。16例患者肿瘤头尾侧可见囊变。6例室管膜瘤行增强T1WI,肿瘤实体部分都均匀强化。4例星形细胞瘤行增强T1WI,1例肿瘤实体部分均匀强化,1例欠均匀强化,2例无强化。结论 MRI有助于两者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典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特点。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2例不典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其中毛粘液样星形细胞瘤3例)的临床资料、MRI及病理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临床:本组22例病例中,2.5岁1例,20岁以上7侈9,其中36岁、38岁、46岁各1例。部位:病灶多发1例,病灶位于大脑半球7例,鞍区5例,脊髓4例。MRI:7例不典型性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呈实性,MRI表现等长T1、长T2信号,可见微囊变,增强后实性部分多均匀强化,囊变区未见强化;弥漫性3例,表现为边界不清,混杂性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强化不明显。22例病例中WHOⅠ级的毛粘液样星形细胞痛3例,MRI表现为实性病灶,1例边界不清,1例多发,2例出现瘤周水肿,增强后病灶不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病理:3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镜下表现为多数瘤细胞形态似少突细胞,呈蜂窝状排列;3例毛粘液样星形细胞瘤镜下表现为粘液样背景下细胞密度高,细胞核多为大小不等,多数细胞异型性明显。结论不典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可发生于成人、可多发、可发生于鞍区及延髓,MRI可呈实性表现,WHOⅡ级毛粘液样星形细胞瘤在影像与临床更是有恶性表现。  相似文献   

18.
谢巧婷  邢云飞 《中外医疗》2014,(13):181+183-181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MRI征象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55例经MRI及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5例患者中,根据病理诊断标准分级:Ⅰ级12例(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5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7例),Ⅱ级15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4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11例),Ⅲ级23例,Ⅳ级5例;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MRI特征(囊变坏死、信号不均匀性、水肿、越过中线、出血、强化不均匀性)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与病理分型具有直接相关性,采用MRI能够对病理分型准确表现,从而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幕下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幕下星形细胞瘤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21例幕下星形细胞瘤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1例肿瘤中12例定位于小脑半球,6例位于蚓部,3例位于第四脑室内。21例中实质瘤体型7例,瘤在囊内型6例。囊在瘤内型6例,2例表现为完全囊性。结论幕下星形细胞瘤在MRI上的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MRI对其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经病理或临床证实了的脑内幕上15例星形细胞瘤和15例孤立性转移瘤的CT表现。建立了相对水肿指数的概念。并着重对两型肿瘤的相对水肿指数和病灶的好发部位(记为皮髓质交界区和非皮髓质交界区,分别简称为CMJ和NCMJ)作了统计学的比较。且对强化扫描后病灶的形态学表现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转移瘤的相对水肿指数明显大于星形细胞瘤,二者间有高度显著性的差异(P<0.01);同时,转移瘤明显好发于CMJ,与星形细胞瘤相比亦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而花环形病灶只见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据此,讨论了脑内幕上孤立性转移瘤,尤其是当时临床尚未发现身体其它器官恶性肿瘤的病例,与星形细胞瘤之间的鉴别诊断问题。认为位于CMJ的病灶,且有与病灶本身大小不成比例的周围水肿,特别是水肿范围大于肿瘤直樓者,应考虑转移瘤的诊断。而花环形病灶则多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