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34例食管癌患者新近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和22例术后获随访的食管癌石蜡包埋组织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新近组织阳性率82.4%。术后生存5年以上者72.7%。半年内复发死亡者45.5%。认为EGF-R受体的表达与食管癌病期,分化程度有关,对判断食管癌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组织中VEGF,Angiopoietin及其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VEGF和Angiopoietin是目前已知特异性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的促血管生成因子。本研究采用RNA酶保护性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30例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VEGF,An-giopoietin及其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食管癌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Flt-1,淋巴内皮特异性受体Flt-4,Angiopoietin受体Tie-2以及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和CD105mRNA较其癌旁组织显著升高(P<0.05),Angiopoietin-1无显著变化。VEGF和An-giopoietin-1分别与其受体Flt-1和Tie-2mRNA上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分别为0.54和0.71,P<0.05),与CD31和CD105mRNA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VEGF和Angiopoietin-2在食管癌组织中过度表达,提示食管癌组织中存在血管内皮和淋巴内皮的活跃增殖。联合抑制VEGF,Angiopoietin和淋巴内皮生长因子或其受体可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形成,从而降低淋巴及血行转移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局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在食管癌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探讨FAK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AK在40例食管癌组织、40例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提示:40例食管癌组织中有16例(40.0%)FAK呈强阳性染色,15例(37.5%)FAK呈弱阳性染色,9例(22.5%)FAK表达缺失;40例正常食管组织中,3例(7.5%)FAK呈强阳性染色,7例(17.5%)FAK呈弱阳性染色,30例(75.0%)FAK表达缺失,FAK在食管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77.5%)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的阳性表达率(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K的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相关(P0.05),低分化食管癌组FAK蛋白表达高于高中分化组。结论 FAK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其表达量与食管癌的分化程度有关,FAK在正常食管组织中表达缺失或减少。FAK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系,其表达的高低有可能作为食管癌预后判断的一种新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Ebpc蛋白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20例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Eb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食管癌组织中Ebp1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t=23.140,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与Ebp1mRNA表达高度相关的临床参数包括年龄、家族史、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家族史、淋巴结转移、肿瘤体积、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均是Ebp1蛋白表达的危险因素。结论Ebp1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食管癌病情进展监测、转移潜能及预后评估方面的一个靶基因。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与癌旁组织内胃泌素含量测定与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与癌旁组织内胃泌素含量测定与免疫组化研究李振峰,崔广林,唐芙爱,王清莲,陆敏,刘勋臣,刘益清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PAP),对胃泌素与食管癌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材料和方法病人为我院1991年3月至1992年5月食管癌手术患者4... 相似文献
6.
nm2 3- H1基因与食管癌的关系 ,国外已有研究 ,但国内尚未见食管癌中 nm2 3- H1基因研究的报道。1 999~ 2 0 0 1年 ,我院通过对 nm2 3- H1在 1 37例食管癌的表达研究 ,探讨 nm2 3- H1基因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从我院 1 963~ 1 996年经手术切除治疗的食管癌住院病例中选出病理及临床资料完整的 1 37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生存 1 0年以上者 63例 ,2年内死亡者 74例。1 37例中 ,男 1 0 4例 ,女 33例 ,年龄2 7~ 69岁。鳞癌 1 2 6例 ,腺癌 4例 ,小细胞未分化癌 7例。全部标本均经 1 0 %福尔马林固…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患者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峰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6,5(2):23-26
用人体胎盘型GST-π抗体,按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50例食管癌、68例癌旁组织和51例正常对照组。并对其中30例食管癌和20例正常组进行了组织和血清GST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正常食管组织GST-π阳性率为3.92%,不典型增生组为77.94%,食管癌组为86%。30例食管癌组织和血清GST活性均值分别为:2.393±1.218和16.620±4.450,而20例正常组织和血清GST均值分别为:1.064±0.494和13.440±4.004,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GST-π在食管癌患者的表达为研究其发病机理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酶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录信号传导子与激活子-3(Stat3)及CyclinD1、p53、c-fos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0份食管癌组织及60份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Stat3、CyclinD1、p53及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Stat3蛋白在正常食管黏膜、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94.0%,P<0.05;食管癌组织CyclinD1、p53、c-fos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P<0.05)。Stat3与CyclinD1、p53、c-fos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Stat3过度表达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yclinD1、p53、c-fos蛋白在调控食管癌癌变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人体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抗体,按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50例食管癌、68例癌前病变组织和51例正常对照组织。结果表明:正常食管组织GST-π阳性率为3.9%;不典型增生组织为77.9%;食管癌组织为86.0%。不典型增生组织中GST-π阳性率随不典型增生程度增著而增加。同此可见,GST-π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为研究其发病机理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酶学指标,可以作为食管癌早期诊断的标志酶之一。 相似文献
10.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用我院近年来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癌标本共计47例,按Broder分级,Ⅰ级12例,Ⅱ级13例,Ⅲ级12例,Ⅳ级10例;所有组织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μm切片,备染。 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法) 所有单克隆抗体及ABC试剂均为美国Dako公司提供。操作主要步骤如下:常 相似文献
11.
背景:HER3是新近发现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成员,其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试图通过检测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ER3的表达,就HER3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作一初步探讨。目的:探讨HER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AP法检钡0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ER3的表达,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HER3过度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54例食管癌组织中有33例存在HER3过度表达,过度表达率为61.1%。HER3的过度表达与食管癌分化程度和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结论:食管癌组织中存在HER3过度表达,HER3过度表达可能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组织中病毒抗原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在肝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应用免疫组化方法以多克隆人抗-HCV和单克隆鼠抗-HCV-NS_3检测一组HCV感染者石蜡包埋肝组织中HCV抗原(Ag)和HCV-NS_3,并对抗原检出与血清HCV标志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HCVAg和HCV-NS_3检出率分别为38.3%(23/60)和30.0%(18/60);所有HCV-NS_2,阳性者均同时表现HCVAg阳性;阳性颗粒定位于肝细胞胞浆;阳性细胞分布呈散在、弥漫状和簇状,周围多天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不同血清HCV标志模式间抗原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别。研究结果对认识HCV致病机理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EphB4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E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96例食管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EphB4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EphB4 mRNA阳性率、EphB4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00);癌组织中EphB4 mRNA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家族史、肿瘤体积、肿瘤分期及肿瘤位置有关(P均<0.05).结论 EphB4在食管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监测病情、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RASSF6基因在食管正常黏膜组织、Barrett食管组织及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食管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7年8月兵器工业521医院病理科保存的病理组织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RASSF6基因在5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73例Barrett食管组织及123例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在123例食管癌组织中RASSF6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25.2%(31/123),明显低于Barrett食管组织的61.6%(45/73)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78.8%(4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SSF6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食管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的TNM分期有关,但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均无相关性。结论相较于Barrett食管和食管癌,正常食管黏膜中RASSF6基因表达水平较高,随着Barrett食管病情进展,RASSF6基因逐步失活,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下降,提示RASSF6是食管癌发生过程中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5.
肝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旨在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肝癌微血管形成、生长和转移诸方面的关系。方法 对临床 3 6例肝癌术后癌组织 ,以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VEGF在肿瘤组织的胞内分布及其表达 ;并以ELISA法测定癌灶、癌旁及远癌组织中的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 63 .9% ;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组VEGF阳性表达率与有包膜组存在显著差异 ;肝癌伴有远处转移组VEGF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组 (P <0 .0 1) ,癌灶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远癌组织(P <0 .0 1)。结论资料提示VEGF在肝癌组织中高度表达 ,它在HCC的血管形成、肿瘤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提示癌组织中VEGF过度表达是反映肿瘤侵袭生长及转移潜能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法以多克隆兔抗人Fas抗体检测了4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石蜡包埋肝组织切片中的Fas抗原,并对抗原分布及其与炎症程度关第进行了分析。结果:Fas抗原表达随肝组织病变加重而增加,且阳性细胞主要布于汇管区和小叶内的炎症浸润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食管癌组织中半胱氨酸蛋白酶8(Cagpase-8)基因表达及其与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96例食管癌患者的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Caspage-8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织比较,食管癌组织中Cagpase-8 mRNA表达者57%下调(P<0.05);食管癌组织Cagpase-8蛋白表达显著低于配对的正常组织;Csspase-8 mRNA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家族史、肿瘤体积、肿瘤分期和肿瘤位置有关(P<0.01,<0.05),Cagpase-8蛋白表达水平与淋巴转移、肿瘤体积和肿瘤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 Csspsse-8在食管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食管癌病情进展的监测、转移潜能及预后估计等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91例食管癌(鳞癌84例,腺癌3例,未分化癌4例)转移抑制基因(nm23)和癌基因CerbB-2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各指标间的关系,探讨其在食管癌发生中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结果显示: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和原癌基因CerbB-2染色均定位于细胞浆,两者均与淋巴结转移、预后有显著相关性,两者表达无相关关系。在无淋巴结转移组,CerbB-2蛋白表达亦和预后有显著负相关。认为nm23-H1高表达或CerbB-2低表达者,淋巴结转移率低,术后生存率高,预后较好;CerbB-2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CerbB-2蛋白高表达预后均差。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瘤旁正常组织中FHIT基因蛋白.结果 显示肿瘤组织与瘤旁正常组织相比FHIT基因蛋白表达下降程度有显著差异(P<0.01).FHIT基因蛋白表达水平随着食管癌的进展呈显著下降趋势,认为该基因表达下降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FHIT基因蛋白的检测对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VEGF)及nm23在广西地区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亲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法检测80例食管癌及1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VEGF、nm23的表达。结果 VEGF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0.05);VEGF的高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浸润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有关(P<0.05)。nm2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0.05);nm23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无关(P>0.05),而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VEGF、nm23之间呈负相关(r=0.-0.520,P<0.05)。结论 VEGF在广西地区食管癌的发生、侵袭、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nm23的表达缺失与食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食管癌预后良好的指标之一;VEGF、nm23在参与食管癌的发生过程中起相互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