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芒硝外敷联合通腑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芒硝外敷及通腑合剂保留灌肠,对照组则配合生理盐水保留灌肠.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中医症候疗效指数、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芒硝外敷联合通腑合剂保留灌肠及西医常规治疗可提高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复方大承气汤联合针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复方大承气汤联合针刺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的影响。方法:将5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分为西医治疗组26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大承气及针灸),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西医治疗组治愈18例,占69.2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28例,占93.33%。两组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大承气汤联合针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通腑除胀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通腑除胀汤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30例,治愈28例,平均治愈时间为10.1d。对照组20例,治愈10例,平均治愈时间为20.5d。结论:采用胃肠减压、稳定内环境、营养支持、给予生长抑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能改善症状,加用通腑除胀汤则可进一步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复方大承气汤对腹部手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将24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例在传统治疗方法上加用复方大承气汤,并与用传统方法治疗的对照组12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肠梗阻缓解所需时间15-25d,平均10d;对照组7-34d,平均14d。治疗组肠梗阻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复方大承气汤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有效的,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增加胃肠蠕动,明显缩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口服泛影葡胺的疗效。方法将44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随机分成泛影葡胺组(A组)22例,经胃胃管注入76%泛影葡胺注射液100ml,对照组(B组)22例,行常规治疗,进行研究泛影葡胺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作用。结果平均第一次排便时间A组10.2h,B组62.4h。结论说明经口服泛影葡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能明显缓解肠梗阻,缩短住院时间,同时还为早期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探讨奥曲肽联合针灸治疗早期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对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奥曲肽)及针灸疗法,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6%,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Z=2.08,P<0.05);治疗组腹痛缓解、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排便的时间,24 h胃液引流量、X线阳性指征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奥曲肽联合针灸治疗早期术后炎性肠梗阻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治疗特点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2月—2009年8月3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的方法和效果。结果:3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方法治愈。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是其原则,预防术后肠粘连是其关键。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加味胃管注入加保留灌肠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组配合中药大承气汤加味胃管注入加保留灌肠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3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97%。治愈时间6~17d,平均10d。对照组治愈27例,无效7例,治愈率79.4%。治愈时间10~28d,平均20d。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承气汤加味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通腑汤调理胃肠道功能的疗效观察滕占庆李乃卿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100700)本院自1985年以来,应用通腑汤口服或高位直肠滴入,调理胃肠道功能紊乱302例,获得满意的疗效,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粘连性肠梗阻术后6...  相似文献   

10.
腹腔灌洗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灌洗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998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38例,按随机原则分为综合治疗组(加腹腔灌洗)19例,常规治疗组1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生长抑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外营养以及应用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等综合治疗,综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腹腔灌洗治疗(应用生理盐水1000ml加庆大霉素16万U,0.5%甲哨唑200ml腹腔灌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常规治疗组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14~49d,平均25d;综合治疗组(加腹腔灌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12~38d,平均19d;综合治疗组(加腹腔灌洗)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腹腔灌洗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能有效的消除腔内积血、积液或其它能够导致无菌性炎症的残留物,减少住院时间,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治疗原则。方法:分析近年治疗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行手术治疗者,术后发生肠瘘16例(69.6%),死亡4例(17.4%)。45例经非手术疗法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3.6d,无1例再手术。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2周,可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治疗应首先采取保守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黄外敷治疗胃肠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基本治疗,治疗组在基本治疗基础上加用大黄外敷治疗,观察胃肠道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经禁饮食、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以及大黄外敷等非手术方法获得治愈,而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及缩短治疗时间方面更具优势。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该遵循非手术治疗的原则,外用大黄可明显缩短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通腑汤配合中药足浴治疗妇科腹部手术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80例妇科手术术后病人随机分为4组,A组应用通腑汤配合足浴治疗,B组应用通腑汤治疗,C组应用足浴治疗,D组应用西医标准治疗,比较各组疗效。结果:4组在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上相比较,A组均明显早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分别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腑汤配合足浴更能有效缩短妇科腹部手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从而促进术后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探讨奥曲肽联合针灸治疗早期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对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奥曲肽)及针灸疗法,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6%,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Z=2.08,P0.05);治疗组腹痛缓解、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排便的时间,24 h胃液引流量、X线阳性指征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奥曲肽联合针灸治疗早期术后炎性肠梗阻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拟承气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收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68 例,随 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4 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自拟承气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予以穴位 贴敷治疗,均治疗 7 天。比较两组的胃液引流量、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清炎症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以及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丙二醛、二胺氧化酶水平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高,为 91.2%(P < 0.05);腹胀、腹痛、便秘以及呕吐等症状评分降低,如腹胀症状 观察组治疗后症状评分(2.10±0.27),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评分(3.82±0.41)相比有显著降低(P < 0.05);胃液引流 量降低,观察组(388.02±40.59)mL,低于对照组(520.39±57.39)mL(P < 0.05);排气、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缩短, 如排气时间观察组(2.89±0.37)d 短于对照组(5.47±0.66)d(P < 0.05);血清 IL-6、TNF-α、hs-CRP 较对照组水平较低, 丙二醛、二胺氧化酶水平较低,如血清 IL-6 治疗后观察组为(33.10±3.54)ng/L,低于对照组(87.93±9.42)ng/L (P < 0.05)。结论:自拟承气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显著,可改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23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中,采取保守治疗13例,手术治疗10例,其中粘连松解术5例,部分小肠切除术2例,小肠双造瘘术3例。结果:保守治疗组治愈11例,缓解2例;手术治疗组死亡1例,痊愈9例。结论:炎性肠梗阻应尽可能采用非手术治疗,但怀疑有肠绞窄或继发腹腔脓肿时应采取手术治疗。适宜的手术处理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996年1月-2005年1月,我院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0例,加用通肠汤治疗,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0例大肠癌术后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并进行综合保守治疗;结果:10例患者保守治疗全部成功;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一种非细菌性炎性肠梗阻,以发生在术后早期,腹胀、呕吐明显,腹痛轻或无为主要临床特点,治疗应采用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9.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98,自引:1,他引:98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治疗原则。方法 分析近期内经治的术后早期肠梗阻5例。结果 5例病人均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3天,无一例肠坏死。结论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时间概念最好定在1个月以内。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有:(1)发生在手术后早期,常于术后3~7天左右开始出现梗阻症状;(2)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3)肠梗阻症状、体征十分典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的影响.方法:对3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26例患者,给予肠粘连松解汤,针刺,穴位注射,外敷金黄膏或芒硝等非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6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后治愈,占83.9%,另外5例患者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后无效,中转手术后治愈,占16.1%.3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治疗时间11~19 d,平均14 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