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检出甲状腺内钙化灶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占位性病变318例,均有完整的CT及临床资料.CT平扫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延迟时间为35、50 s.甲状腺钙化灶直径≤2 mm者定义为细颗粒钙化;钙化灶直径>2 mm者或呈壳状、大片不规则者定义为粗颗粒钙化;两种钙化兼有者归于混合性钙化.钙化数目为1个的定义为单发;钙化数目>1个的定义为多发.根据钙化在病灶内的分布分为内部钙化和边缘钙化.采用χ~2检验对良、恶性病变中钙化的多少、大小及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18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中甲状腺癌48例(乳头状癌26例,滤泡状癌7例,髓样癌3例,隐灶癌12例).甲状腺良性病变270例(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36例,甲状腺腺瘤17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腺瘤38例,腺瘤合并桥本甲状腺炎26例).共60例(18.9%)病灶发现钙化,包括甲状腺癌21例(43.8%),其中乳头状癌12例,隐灶癌6例,滤泡细胞癌2例,髓样癌1例;甲状腺良性病变39例(14.4%),其中甲状腺肿6例,腺瘤13例,甲状腺肿伴腺瘤19例,桥本甲状腺炎伴腺瘤1例,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的钙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甲状腺病灶钙化为标准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度为43.8%(21/48),特异度为85.6%(231/270).细颗粒钙化37例,其中甲状腺癌8例,甲状腺良性病变29例;粗颗粒钙化23例,其中甲状腺癌13例,甲状腺良性病变10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粗颗粒钙化为标准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度为61.9%(13/21),特异度为74.4%(29/39).单发钙化的病灶31例,其中甲状腺癌13例,甲状腺良性病变18例;多发钙化的病灶29例,其中甲状腺癌8例,甲状腺良性病变21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中钙化位于病灶内部的15例(71.4%),位于病灶边缘的6例;良性病变中钙化位于病灶内部的有12例(30.8%),位于病灶边缘的27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钙化位于病灶内部作为标准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度为71.4%(15/21),特异度为69.2%(27/39).结论 CT检查在甲状腺病灶中发现钙化且钙化位于病灶内部,和(或)为粗颗粒钙化时,考虑甲状腺癌的可能性大,应进一步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
<正>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是颈部及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病变,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主要病变分为: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甲状腺良恶性病变均可出现钙化,有关钙化区分甲状腺结 相似文献
3.
CT灌注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灌.沣成像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5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行CT灌注成像,其中良性组33例,恶性组12例,测量良恶性结节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达峰时间(TTP)和峰值(PE),比较良恶性结节灌注参数和TDC形态的差别.结果:良性组BF、BV、PS、TTP、PE值分别0为(1.476±0.684)ml·min-1·ml-1、(0.302±0.153)ml/ml、(2.069±1.102)ml·min-1·ml-1、(28.033±8.015)s、(82.313±30.468)Hu,恶性组BF、BV、PS、TTP、PE值分别为(1.302±0.834)ml·min-1·ml-1、(0.275±0.242)ml/ml、(1.485±1.112)ml·min-1·ml-1、(28.833±12.550)s、(86.056±70.453)Hu,良恶性结节CT灌注参数筹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T灌沣成像TDC可见4种类型,分别为速升平台(Ⅰ)型、缓升平台(Ⅱ)型、缓升缓降(Ⅲ)型和低平(Ⅳ)型,甲状腺癌以Ⅱ型多见,良性组以Ⅲ型多见,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5.233,P=0.022).1例淋巴瘤表现为Ⅳ型.结论:TDC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病变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CT灌注参数不能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40例甲状腺病变患者,良性组32例(24例甲状腺肿、8例甲状腺腺瘤),恶性组8例,均采用常规CT平扫和同层动态灌注扫描,计算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比较两组患者各种灌注参数的差异。结果:良性组BF、BV、PS、MTT及TTP值分别为(126.9±11.58)ml/(100g.min)、(35.19±2.73)ml/100g、(35.70±2.35)ml/(100g.min)、(8.41±0.92)s、(16.47±1.66)s;恶性组分别为(66.32±4.68)ml/(100g.min)、(23.23±3.88)ml/100g、(38.12±2.08)ml/(100g.min)、(15.22±0.26)s、(10.89±0.87)s。良性组与恶性组各灌注参数比较,BF和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良性组结节之间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可对甲状腺结节微血管血流动力学状况进行量化评估,通过分析各种灌注参数的差异,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俞羚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1):106-107
<正>甲状腺肿瘤是颈部最常见的肿瘤,放射性核素、超声波等检查均缺乏足够特异性,而MSCT不仅能够准确诊断该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25例甲状腺肿瘤患者,旨在探讨16层CT对甲状腺肿瘤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分析甲状腺恶性肿瘤征象以提高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甲状腺肿瘤病例35例,其中女性25例,男性10例,年龄13~72岁,选用美国GE公司Medical Systems螺旋CT机行颈部连续轴扫。结果 27例甲状腺恶性肿瘤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常密度不均匀,可伴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常有邻近组织结构侵犯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CT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准确率高,对肿瘤分期、周边侵犯、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增强CT扫描在甲状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在甲状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及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7例甲状腺肿瘤的术前CT增强前后表现,其中甲状腺腺瘤1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9例.结果增强扫描18例腺瘤中,12例囊性腺瘤有完整性强化环,6例实体腺瘤瘤内岛形强化结节.9例乳头状癌中均无完整强化环,其中4例瘤壁强化结节.9例乳头状癌中7例瘤内有钙化(呈斑点状、细颗粒状或二者混合状),4例甲状腺周围器官侵犯.结论甲状腺肿瘤必须强调增强扫描才能显示甲状腺肿瘤的病理特征,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甲状腺周围器官侵犯是诊断甲状腺癌的肯定征象.瘤壁乳头状强化结节和瘤内斑点状、颗粒状钙化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靠诊断征象.瘤周完整性强化环、瘤壁光滑锐利是良性腺瘤的征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SCT对甲状腺结节中的钙化灶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34个甲状腺结节,其中出现钙化99个。对于出现钙化的结节以病灶中心为圆心,钙化位于1/2半径内的定义为在中央,位于1/2以外的为在边缘,两种情况均出现的为混合型,观测钙化在结节中的位置。同时观测结节中钙化的形态、多少以及钙化大小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状腺癌31个,结节性甲状腺肿56个,腺瘤12个。钙化完全位于结节中央的良性结节5个,恶性结节8个,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钙化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17,P=0.016)。结论:甲状腺结节出现钙化,钙化位于结节中央时,结节为恶性的可能性大,而钙化的形态、多少以及钙化大小对于良恶性的鉴别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CT对甲状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CT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CT表现,其中甲状腺腺瘤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各种恶性肿瘤17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腺瘤边界清晰,增强扫描5例显示完整强化环,3例表现为结节样强化。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病灶局限,表现为囊性低密度影,边缘光滑,可见到囊壁。恶性甲状腺肿瘤成等或混杂密度,边界不清,强化不均,并向邻近组织侵犯。结论CT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状腺常见良、恶性单发结节的CT平扫及单期增强影像特征,应用多征象联合的方法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甲状腺单发结节患者61例(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27例,腺瘤7例,甲状腺癌27例),比较分析良、恶性结节的影像征象(包括是否囊变、增强后结节与甲状腺组织的边界、钙化、甲状腺边缘腺体的完整性、增强扫描结节实性成分密度是否均匀及颈部有无异常淋巴结),进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区分主要征象及次要征象,使用主次多征象联合方法判断结节性质.结果 经x2检验良恶性甲状腺结节以上影像征象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囊变、增强后结节与正常甲状腺组织边界不清晰及颈部异常淋巴结为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危险征象(OR值分别为10.672、27.188、94.000),上述3个征象作为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的主要征象,其他3个征象作为次要征象,以2个主要征象加1个次要征象或1个主要征象加3个次要征象作为诊断恶性结节的最低标准,诊断本组恶性结节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8.2%,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90.9%,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8.5%.结论 CT平扫及单期增强检查对评估甲状腺常见单发结节性质具有重要价值,应用主次多征象联合判断的方法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源CT能量成像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91例经双源CT双能量扫描的甲状腺结节患者,获得单能量40~190 keV图像及碘图,计算线性融合图像与各单能量图像对比噪声比(CNR),测量动静脉期良恶性结节各单能量图像CT值、碘图正常甲状腺、结节、同层面颈动脉碘浓度值,绘制良恶性结节CT值衰减趋势图,计算曲线斜率、正常甲状腺与甲状腺结节内碘浓度差异(ICD)、碘浓度差异比(ICDNR)、标准化碘浓度比(NIC),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上述定量参数值诊断恶性结节效能.结果 动、静脉期甲状腺结节在不同能量水平下CNR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动脉期最佳CNR在70 keV为11.61±1.71,静脉期最佳CNR在60 keV为10.55±1.09;良恶性结节动脉期单能谱曲线斜率(λ)分别为1.66±0.48,3.31±1.33,ICD分别为(2.83±1.23)mg/mL,(2.10±0.98)mg/mL,ICDNR分别为0.50±0.23,0.38±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9.43,4.036,2.791,P均<0.05),λ恶性结节大于良性,ICD及ICDNR良性结节大于恶性;静脉期曲线斜率分别为3.85±2.47,1.24±1.26,NIC分别为0.57±0.32,0.39±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51,4.893,P均<0.05),均良性结节大于恶性;动脉期ICDNR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13,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7.5%.结论 动、静脉期分别采用70 keV及60 keV单能量图像可提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能量相关定量参数值对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能谱C T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能力。方法入组5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72个甲状腺结节,分成良性结节及恶性结节组。用能谱CT对其进行平扫及动脉期增强扫描,分别得到平扫和增强后结节的ICnod(碘浓度)及 NICnod(标准化碘浓度)值,并比较其在良、恶性组间的差别。结果平扫时恶性结节的ICnod、NICnod值明显低于良性组( P <0.001),其诊断恶性结节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到92.3%和89.1%到87%。增强后良、恶性组结节的ICnod、NICnod值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能谱CT平扫可以帮助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能量CT碘图形态学与碘浓度测定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能量CT增强扫描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分别测量动、静脉期颈内动脉C T值,筛选C T值同时满足动脉期110~250 H U、静脉期70~110 HU共90例(恶性60例,良性30例)。测量正常甲状腺组织,良、恶性结节碘浓度,得出NICnod值(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 ,标准化碘浓度),比较良、恶性及正常组间甲状腺结节的差异。对结节形态学分析,分别观察:形态是否规则、沙砾样钙化、结节强化环不完整呈“强化残圈征”、结节突破甲状腺包膜呈“节段缺损征”在诊断恶性结节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度,比较在碘图及普通图像上的差异。结果①甲状腺癌碘图上,形态不规则、结节强化环不完整呈“强化残圈征”、结节突破甲状腺包膜呈“节段缺损征”诊断为甲状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普通 CT图像高(P均<0.05),沙砾样钙化在碘图与普通图像上无差异(P>0.05)。②正常与恶性组、正常与良性组及恶性与良性组 NICnod静脉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092、-3.187、-2.660, P均<0.05),动脉期良、恶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期最佳 NICnod为0.76,小于该值诊断为恶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61%、75.60%。③碘图形态学结合结节NICnod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1.67%、86.67%、94.44%。结论双能量C T碘图形态学及碘浓度测量对甲状腺癌的定性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于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18F-FDG PET/CT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性病变并有病理结果的3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21例,年龄21 ~ 73(53.00± 12.57)岁.选取20名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PET/CT中心进行健康体格检查而甲状腺未发现异常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9名,女11名,年龄40~55(45.00±4.72)岁.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别对甲状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组、良性病变和对照组及恶性病变和对照组的SUVmax进行分析,比较差异并对甲状腺结节长径行ROC曲线分析(AUC≥0.70为诊断准确性中~较高).甲状腺结节出现局限性异常放射性浓聚,而CT示病灶边界不清,内部密度不均,有点状、小圆形或弧形钙化,或同时颈部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的肿大淋巴结,远处器官出现可疑转移瘤者,PET/CT诊断为恶性.计算PET/CT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效能指标.结果 (1)病理结果为恶性肿瘤18例,良性病变16例.甲状腺良、恶性组和健康对照组SUVmax分别为7.59±8.69、5.75±4.48和1.38±0.57.甲状腺良、恶性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207,P>0.05),但两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408和3.553,均P<0.01).(2)甲状腺良、恶性组SUVmax的ROC分析,AUC为0.557 (<0.70),诊断准确性较低.(3)18F-FDG PET/CT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72.2%(13/18)、75.0%(12/16)、76.5%(13/17)、70.6%(12/17)和73.5% (25/34).结论 甲状腺结节单纯依据放射性摄取情况判断良恶性价值有限,但结合同机CT上的病灶形态学特点,18F-FDG PET/CT可以初步推测其良恶性,为临床提供客观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PET/CT在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s)的价值.方法 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43例SPNs均行PET/CT扫描,根据结节PET的代谢特点进行PET诊断,根据CT的形态学特点进行CT诊断,PET/CT则结合PET的代谢特点及CT的形态学特点进行综合判定SPNs的性质.结果 恶性SPNs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mean 6.08±4.57,n=120)明显高于良性结节(mean 2.73±2.16,n=23),并且有统计学意义(t'=5.45,P<0.001).低分化、中分化恶性肿瘤的SUVmax(mean 8.46±4.29,5.67士4.57)均明显高于高分化恶性肿瘤(mean 3.22±4.58),并且有统计学意义(t'=6.16,P<0.001;t'=2.86,P<0.01);低分化恶性肿瘤的SUVmax(mean 8.46±4.29)明显高于中分化恶性肿瘤(mean 5.67±4.57),并且有统计学意义(t'=3.01,P<0.01).PET/CT诊断恶性SPN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96.7%、73.9%、93%、95.1%、81%)均较单独利用CT(86%、72.7%、83.9%、94.5%、48.5%)和单独利用PET(80.8%、52.2%、76.2%、89.8%、34.3%)高.结论 PET/CT可以提高诊断孤立肺结节的准确度及把握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结节性甲状腺肿(NG)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NG患者的螺旋CT表现,并与其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NG患者甲状腺密度低于正常甲状腺密度,单发NG与多发NG甲状腺的密度无统计学差异.病灶多为多发,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不等,病灶边缘光整(28/34) ,病灶密度低于周围甲状腺组织,大部分病灶内密度较均匀(27/34),中心性坏死常出现在较大病灶(直径>3.0 cm)内(5/34).增强后病灶实体部分CT值增加(47.1±42.2) HU,但强化程度低于周围甲状腺组织.病灶内钙化(6/34)多呈小点状、斑块状或蛋壳状.病理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囊实性或实性结节,包膜不连续,部分(5/13)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单发NG,病理表现为多发.CT表现为弥漫性的NG有3例,病理证实均为恶性.结论 NG的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判断可提高CT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在鉴别诊断肝脏血管肉瘤和血管瘤中的价值.方法:对4例临床病理证实的肝血管肉瘤(21个)和12例临床明确诊断的肝血管瘤(30个)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51个病灶在增强扫描早期阶段表现为多种强化模式.两种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中增强早期阶段的强化方式(非周边性强化)和合并动静脉短路这2个特征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延迟期强化的特点在两种肿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扫描早期瘤结节内非周边性强化和合并动静脉短路的特点是鉴别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鉴别迟期强化的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