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临床微循环观测结果的数学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襞、球结膜、舌、唇、牙龈、耳廓、皮肤、子宫颈、阴茎头微循环的规范化观测数据可分为3个层次:反映各项具体观测指标改变的指标元层、反映微血管形态、血流动态、管周现象及上皮类改变的指标类层及各项指标类综合改变的综合层。根据加权积分的原则对上述3个层次的指标做出了定量评价。本文提出的临床微循环数学表达式能定量描述微循环的观测结果;指导临床微循环工作;以综合积分集为基础,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找出微循环改变与疾病的关系,可以形成利用微循环观测结果进行疾病诊断、病情分析、疗效评价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1991年7月20~23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军第三次临床微循环研讨会。会议拟定了7个部位、9项系列化的临床微循环观测方法草案。与会专家认为此草案可作为国内临床微循环观测规范和统一的基础,本刊将分期刊出舌、唇、齿龈、皮肤、小儿耳廓五个部位的微循环观测方法;宫颈、阴茎头的微循环观测及毛细血管压、甲襞毛细血管通透性、指容积等9项系列化测试方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各期甲襞微循环观测结果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 16项甲襞微循环临床观察指标在不同期高血压病时的意义。方法 :应用多元分析的因子分析方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方差最大旋转法提取因子 ,通过因子数、因子累积贡献率和收敛性等参数表示因子分析的结果。对因子与 16项甲襞微循环观测指标及其主要改变的对应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高血压病各期的微循环改变特征并不相同 ,在高血压Ⅰ期 ,主要以清晰度和血液流态的改变为主。在高血压Ⅱ期 ,大部分指标均有明显贡献。在高血压Ⅲ期则主要以微血管形态和血管运动性为主。在其中流速、红细胞聚集的影响在高血压不同分期时均出现 ,说明它们的改变始终伴随着高血压病的发展。结论 :通过因子分析 ,从高血压病临床微循环观测的大量数据中提取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将高血压各期的微循环特征用较少的指标表示出来 ,同时也认识到在疾病的不同病程阶段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的贡献不同 ,同一指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贡献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描述甲襞微循环的指标有 16个 ,不同指标之间往往有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有可能用较少的起主要支配作用的综合指标把存在于各原始指标中的重要信息提取出来。这些综合指标既能反映原始指标所包含的主要信息 ,它们彼此之间又是无关的。方法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高血压一期、二期、三期的甲襞微循环观测指标进行了初步分析。一般主成分分析时以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标准 ,通常累积贡献率达到 70 %以上即认为分析结果比较满意 ,以此时的主成分数目为最终分析结果。结果 :高血压病各期的微循环改变特征并不相同 ,在高血压一期 ,主要以血管清…  相似文献   

5.
<正> 牙龈、牙周膜、牙骨质及牙槽骨组成了牙齿的支持组织,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保持牙齿处于牙槽骨恰当的位置上,充分发挥牙齿的咀嚼作用。牙龈在口腔粘膜中属于咀嚼粘膜,由复层鳞状上皮和固有层组成。牙龈无明显的粘膜下层。固有层内乳头狭长,有很多不同方向的胶原纤维,血管不丰富,有淋巴管。唇侧牙龈易暴露,上皮透光好,便于观测  相似文献   

6.
自本刊1991年第1卷,第1、2期连续刊载“临床微循环系列化观测专题”以来,获得良好反响,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在本期一次续完此专题的最后一信总价——  相似文献   

7.
自本刊1991年第1卷,第1、2期连续刊载“临床微循环系列化观测专题”以来,获得良好反响,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在本期一次续完此专题的最后一个部份——  相似文献   

8.
舌微循环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7月20~23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军第三次临床微循环研讨会。会议拟定了7个部位、9项系列化的临床微循环观测方法草案。与会专家认为此草案可作为国内临床微循环观测规范和统一的基础。本刊将分期刊出舌、唇、齿龈、皮肤、小儿耳廓五个部位的微循环观测方法;宫颈、阴茎头的微循环观测及毛细血管压、甲襞毛细血管通透性、指容积等9项系列化测试方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描述甲襞微循环的指标有16个, 不同指标之间往往有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有可能用较少的起主要支配作用的综合指标把存在于各原始指标中的重要信息提取出来. 这些综合指标既能反映原始指标所包含的主要信息, 它们彼此之间又是无关的. 方法: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高血压一期、二期、三期的甲襞微循环观测指标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般主成分分析时以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标准, 通常累积贡献率达到70%以上即认为分析结果比较满意, 以此时的主成分数目为最终分析结果. 结果: 高血压病各期的微循环改变特征并不相同, 在高血压一期, 主要以血管清晰度和血液流态的改变为主, 如血管清晰度、流速、红细胞聚集、白细胞数、乳头下静脉丛等. 在高血压二期, 大部分指标均有明显改变, 如管袢数、管袢型态、流速、细胞聚集、白细胞数、白微栓血色、渗出、乳头下静脉丛、乳头、汗腺导管. 在高血压三期则主要以微血管形态和血管运动性为主, 如清晰度、流速、血管运动性、红细胞聚集、乳头. 其中流速、红细胞聚集的影响在高血压不同分期时均出现, 说明它们的改变始终伴随着高血压病的发展. 结论: 通过主成分分析, 所以从高血压病临床微循环观测的大量数据中提取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将高血压各期的微循环特征用较少的指标表示出来, 同时也认识到在疾病的不同病程阶段微循环的各项指标的贡献不同, 同一指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贡献率也不同. 在上述的高血压三个不同病程分期的主成分分析中, 累积贡献率均达到或是接近了70%.  相似文献   

10.
<正> 耳廓微循环观测方法是1986年首次报道的最适用于新生儿及年幼小儿体表微循环观察的方法。凡耳廓皮肤无损伤者均可用此法观测,并便于动态监测及反复观察。耳廓微循环状况可反映颅脑微循环及全身一般循环状况。为无痛无损伤的观测手段。一、供血及微血管分布: 耳廓位于头颅两侧,供血来自颈外动脉分支的耳后动脉,所观察的部位可见到毛细血管、集合毛细血管、细静脉及注入小静脉的流程。  相似文献   

11.
<正> 为完善体表微循环检测工作,特测定健康女童小阴唇微循环形态、血管数及血管管径等方面,求得正常参考值,以供同道们研究临床微循环时作参考。观察对象与方法 1.观察对象:以幼儿园34名健康女童为观察对象,其中2~3岁10名,~5岁6名,~7岁18名。  相似文献   

12.
<正> 皮肤被覆全身,在成人约占体重的16%,面积约为1.5~1.8m~2,是人体中表面积最大的器官。临床活体皮肤微循环观察。不论是对全身疾病还是局部病变,均能提供微循环的变化指标,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某些疾病属局部动脉供血不足或静脉梗阻性疾病,微循环障碍可在皮肤微血管管袢构形上出现特殊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临床甲襞微循环观测指标与病情程度记分法SignsofClinicalExamonNailfoldMicrocirculationandaMethodofScoreforIllDegree¥文/曾昭炜甲襞微循环观测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已广泛在各医院开展,但...  相似文献   

14.
许多脏器疾病都同微循环的改变息息相关,即微循环变化是许多脏器疾病的基础病变及先期改变。所以观察脏器的微循环变化,对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的预后有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许多肝脏疾病及肝脏病理病生变化的基础都是肝脏微循环的改变,如肝脏手术、肝移植、休克等。所以,评估肝脏微循环状态对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大鼠模型的肝脏微循环研究在国外已广泛开展,为许多肝脏疾病的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微循环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二十多年来,由于微循环研究的进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各种疾病过程中人体微循环的变化。正从形态观察和定性描述,转向探索疾病过程中的特异性变化以及形态学改变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体表微循环同内脏微循环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发展。这些研究将对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观测了151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对其中50例采用自拟调微汤治疗,通过改善微循环、血流变、血脂、血压、心电图、临床症状,达到防治的目的,并以上述六项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甲襞微循环观测辅助诊断的初步研究胡金麟*田牛*刘凤英*宋欣*李向红*规范化的甲襞、球结膜、舌、口唇、牙龈、耳廓、皮肤、子宫颈、阴茎头微循环观测方法标志着我国临床微循环的研究与应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2]。临床微循环观测结果的数学公式表达,促进了...  相似文献   

18.
甲襞、球结膜微循环的应急观测方法是在甲襞、球结膜微循环加权积分综合定量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保留权值为4、3的指标,同时观察血管清晰度和红细胞聚集二项指标而形成。同时提供其应急观测积分表、异常分度积分值、诊断标准,并与常规方法进行比较,证明其可以反映绝大部分流态类指标和大部分形态类指标及重要的袢周改变,没有丢失微循环重度异常的信息,保证了重度异常诊断的正确。但在大致正常、轻度异常和中度异常的诊断中应急方法部有判重的倾向,说明应急方法漏掉了一些信息,不能全面地了解微循环的改变,造成了判重的倾向。因此应急方法不能代替常规方法,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活体心脏微循环的观测方法 ,研究猪体外循环围术期冠状微循环的变化规律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小型猪 12头建立体外循环 ,心脏停跳 45min ,再灌注 12 0min。以右心耳的心外膜作为微循环观测窗。分别于体外循环转流前、心脏停跳前、主动脉开放后 5、3 0、60和 12 0min六个时间点 ,用接触式显微镜连接在电视监测器屏幕上观测冠状微血管形态和微血流的动态变化 ;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计测定心肌微区灌流量。结果 :猪体外循环心肌再灌注后 5~60min ,冠状微动脉口径较缺血前显著缩小 (P <0 .0 1) ,微血管中出现搏动性颗粒状血流 ,并有血浆与血细胞分离现象 ,提示有明显的红细胞聚集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再灌注 5~ 3 0min ,心肌微区灌流量亦较缺血前下降 (P <0 .0 5 )。结论 :体外循环心肌缺血 再灌注后出现了冠状微血管痉挛、微血流瘀滞和心肌微区灌流量的下降 ,冠状微循环障碍与体外循环术后心功能不全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法,对35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中Ⅰ型糖尿病6例,Ⅱ型糖尿病29例。另设建康对照组35例。结果显示糖尿病组总积分值升高例数增多,平均总积分值3.5±0.28明显高于对照组0.12±0.12,证明糖尿病与微循环障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