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单纯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纯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对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按不同的瑞芬太尼预计血浆浓度随机分为4组(R2 、R4、 R6组,、即2、4、4、8ng/ml)。首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待瑞芬太尼血浆与效应室浓度达平衡后,记录患者BIS值。随后持续呼唤患者一分钟,并记录呼唤一分钟后患者的BIS值。结果:与基础BIS值相比,R8组患者BIS值明显降低(P〈0.05),R6、R8组BIS值组间丝袜无统计学差异(P〉0.05)。R6、R8组组内患者对瑞芬太尼反应个体差异很大。结论:当单纯血浆单纯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时,血浆和效应室浓度小于4ng/ml时不会引起起BIS值下降,5-8ng/ml有镇静作用,可以引起BIS值明显下降,但个体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人靶控输注(TCI)丙泊酚时不同效应室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的关系,以及镇静和麻醉时效应室靶控浓度的适宜设置值。方法18例老年病人静脉TCI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的设定从0·5μg/ml开始,当效应室靶控浓度上升到血浆靶控浓度水平时,将血浆靶控浓度调高0·5μg/ml,使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阶梯式上升,直到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3·5μg/ml。记录每个效应室靶控浓度水平时的MAP、HR、RR、SpO2、BIS值和Ramsay镇静评级,同时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结果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呈高度直线相关(r=0·9982,P<0·01),预测误差中位数(MDPE)=5%,预测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12·7%,摇摆率(Wobble)=12·0%。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值呈高度直线负相关(r=-0·9985,P<0·01),回归方程:BIS值=92·94-17·77×效应室靶控浓度值(R2=0·9771,P<0·01)。当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0·5μg/ml时,50%的病人镇静评级达到3级。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3·5μg/ml时,MAP的降幅达到基础值的34%,自主呼吸率稍有降低,吸氧条件下SpO2保持在95%以上。结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值呈负相关,可以用其评估镇静深度。对于老年病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在0·5~1·0μg/ml时已获得临床镇静效果,2·0~2·5μg/ml时达到全麻诱导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国内外陆续将靶控输注(TCI)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应用于临床,但两者结合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报道甚少。本研究旨在检验在BIS监测指导下丙泊酚TCI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90例ASAⅠ或Ⅱ级自愿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年龄29~69岁,体重41~88kg,排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反馈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在小儿先心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择期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30例,随机均分为BIS反馈调控丙泊酚TCI组(A组)和丙泊酚持续泵入组(B组),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术中知晓、血管活性药以及丙泊酚使用剂量.结果 A组血管活性药和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两组间术中血流动力学和术中知晓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中,BIS反馈调控丙泊酚TCI可降低血管活性药和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5.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丙泊酚靶控镇静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在眼科手术中的镇静效果.方法 成人局麻下眼底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Ⅰ、Ⅱ、Ⅲ组,分别TCI丙泊酚0.5、1.0和1.5μg/ml.分别于入室后5 min、球后阻滞、手术开始30 min、眼底激光及手术结束时记录HR、MAP、SpO2、BIS值和Ramsay镇静评分.结果 Ⅲ组术中各时点的Ramsay评分高于Ⅰ组(P<0.05),但术中4例出现呼吸抑制,2例发生体动反应,而Ⅰ、Ⅱ组未见上述不良反应.结论 在局麻眼底手术中,采用丙泊酚1.0μg/ml TCI镇静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丙泊酚TCI时患者意识消失(LOC)及诱发脑电爆发抑制(BS)时的效应室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R组:以4ng/ml靶浓度TCI瑞芬太尼10 min后开始TCI丙泊酚,靶浓度从1μg/m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1μg/ml,每一靶浓度输注1min,至脑电监测爆发抑制比(BSR)达到15%后结束试验;N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模拟瑞芬太尼TCI,其余方法与R组相同,期间所有患者每间隔20秒行改良OAA/S评分,改良OAA/S评分2分定义为LOC,BSR15%定义为出现BS现象。记录LOC和BSR达15%时的丙泊酚EC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LOC时R组丙泊酚效应室EC50为1.73μg/ml(95%CI 1.68~1.79μg/ml),N组为2.35μg/ml(95%CI 2.29~2.41μg/ml)(P0.05)。BSR达15%时R组和N组丙泊酚EC50分别为6.25μg/ml(95%CI 6.18~6.42μg/ml)和6.31μg/ml(95%CI 6.13~6.47μg/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合TCI瑞芬太尼可降低丙泊酚TCI意识消失时的效应室EC50,但对出现脑电爆发抑制时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 (BIS)作为丙泊酚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  4 0例ASAⅠ~Ⅱ级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妇科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反馈靶控输注组 (反馈组 )和靶控输注组 (靶控组 ) ,每组 2 0例。BIS作为反馈控制变量设定为 80 ,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定为 1 7μg/ml,记录并比较两组间的实时BIS值、术中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术中回忆情况、镇静的满意度以及丙泊酚单位标准化使用剂量。结果 反馈组丙泊酚单位标准化使用剂量明显低于靶控组 (P <0 0 1) ;两组间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术中回忆的发生率及镇静的满意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BIS作为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下妇科手术病人的清醒镇静是可行的 ,具有简单易行、安全有效、节约费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靶浓度的雷米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全麻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R0、R2、R4、R6四组,每组15例。病人进入手术室静卧5min取得基础数据后,给予血浆靶浓度为3μg/ml的丙泊酚,5min后依分组情况分别给予血浆靶浓度为0、2、4、6ng/ml的雷米芬太尼,3min后行气管插管,并记录数据至气管插管后5min。所有病人均未给予术前药,病人意识消失后给予0.1mg/kg的维库溴铵,研究中应用辅助或机械通气以维持PET CO2在35~45mmHg。记录每分钟的MAP、HR、BIS,并将病人人室后(T0)、给雷米芬太尼前(T1)、气管插管前(T2)及气管插管后5min内的最大值(T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ng/ml的雷米芬太尼对BIS没有影响。R2组病人气管插管后存在插管反应,BIS明显升高,BIS变化趋势与MAP、HR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雷米芬太尼对BIS没有影响。BIS可以用来指导丙泊酚的用量,4ng/ml的雷米芬太尼是较佳的气管插管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BIS-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注射泵闭环丙泊酚TCI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丙泊酚的节约效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纳入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的患者4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分组分为闭环组和开环组,每组20例.闭环组采用BIS监测闭环丙泊酚TCI维持全身麻醉,开环组采用BIS监测下人工调整丙泊酚TCI血浆效应浓度2~5 mg/L维持全身麻醉,BIS目标值50±5;瑞芬太尼血浆效应浓度4μg/L TCI.记录两组在入室后5 min(T0)、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5 min(T3)、手术切皮时(T4)、切皮后30 min(T5)、缝皮(T6)、手术结束(T7)、意识恢复(T8)、拔管即刻(T9)及拔管后5 min(T10)等时点MAP、HR、BIS值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及维持丙泊酚用药量、苏醒时间及进入PACU时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及Ramsay镇静评分. 结果 术中维持丙泊酚剂量闭环组[(6.2±1.4) mg· kg-1·h-1]较开环组[(6.9±1.0)mg·kg-1·h-1]降低了10%,两组各时点MAP、HR、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环组切皮时MAP、HR、BIS波动明显小于开环组(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NRS及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IS-TCI注射泵闭环丙泊酚TCI与常规BIS监测下开环丙泊酚TCI可同样安全地应用于临床,可对患者个体化合理给予全身麻醉药物,并可部分降低术中丙泊酚使用剂量,降低麻醉后手术前的循环波动.同时,避免麻醉医师手动调控TCI靶控血浆浓度,极大地降低了麻醉医师的工作量,并使围麻醉期更加平稳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时不同年龄患者的丙泊酚血药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的相关性。方法6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青壮年组(28~45岁,n=30)和老年组(65~80岁,n=30)。全麻诱导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3mg/L、雷米芬太尼7μg/L。意识消失后给予维库溴铵0.1m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术中雷米芬太尼靶控浓度维持不变,气管插后丙泊酚的靶控浓度降至2.5mg/L,术中调节丙泊酚的量使BIS值维持在45~55,并在调节后5min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壮年组实测丙泊酚血药浓度与BIS值无相关性,老年组呈高度负相关(r=-0.64816)。结论青壮年组丙泊酚实测血药浓度与BIS值无相关性,而老年组有明显的负相关,说明在老年患者实测血药浓度可以评估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诱导时脑电双频指数及血流力学的变化,探讨适用于短小腹腔镜手术的舒芬太尼诱导剂量。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按靶控输注舒芬太尼的效应室浓度不同随机分为3组,即A组(0.4ng/ml),B组(0.6ng/ml)和C组(1.2ng/ml)组,每组20例。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均为3μg/ml,与舒芬太尼同时靶控输注,直至气管插管后5min停止输注。记录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过程中不同时点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用量、预计苏醒时间。结果气管插管后C组BIS值明显低于A组和B组(插管后5min BIS值C组为39.8±5.2,A组为45.0±6.2,B组为43.7±6.0;qC-A=8.114,P=0.007;qC-B=4.687,P=0.037)。A组插管后3min MAP(79.8±9.3)mm Hg显著高于插管前即刻(72.1±7.9)mm Hg(q=8.042,P=0.007),HR(80±11)次/min亦显著高于插管前即刻(72±11)次/min(q=5.138,P=0.029)。B组仅在插管后1min MAP(84.7±8.7)mm Hg显著高于插管前即刻(71.2±6.3)mm Hg(q=31.546,P=0.000),B组插管后1min HR(81±10)次/min亦显著高于插管前即刻(71±10)次/min(q=16.433,P=0.000)。C组仅插管后1min MAP(79.5±9.8)mm Hg显著高于插管前(71.1±6.6)mm Hg(q=9.480,P=0.004),HR各时点无显著变化(P>0.05)。丙泊酚用量各组相似,舒芬太尼总量C组(73.9±13.6)μg显著高于A组(24.3±4.9)μg和B组(35.4±8.1)μg(qC-A=237.924,P=0.000;qC-B=119.385,P=0.000)。预计苏醒时间A组16min和B组28min短于C组54min。结论与丙泊酚复合靶控输注用于全麻诱导时,舒芬太尼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BIS并抑制血流力学反应。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0.6ng/ml复合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靶控输注适用于短小腹腔镜手术的全麻诱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中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对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选择腹腔镜手术患者86例,男23例,女63例,年龄18~60岁,BMI 18~25 kg/m2,ASA 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诱导及维持瑞芬太尼靶浓度2 ng/ml组(A组,n=28)、4 ng/ml组(B组,n=29)和6 ng/ml组(C组,n=29)。三组诱导时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均为4 μg/ml,当BIS降至75时开启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设定BIS目标值40~50。计算执行误差绝对中位数(MDAPE)、摆动度(Wobble)、总体分数(GS)、BIS优良时间占比。记录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闭环期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及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A、B组GS明显升高(P<0.05),BIS优良时间占比明显降低(P<0.05),B组MDAPE明显升高(P<0.05),A组Wobble明显升高(P<0.05)。与A组比较,B、C组丙泊酚靶浓度明显降低(P<0.05)。三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
结论 腹腔镜手术患者复合6 ng/ml靶浓度的瑞芬太尼时,丙泊酚BIS闭环系统稳定性最佳,且能维持良好的麻醉深度,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联合脑电双频指数(BIS)在高龄患者麻醉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应激反应.方法 高龄全麻胃癌根治手术患者45例,随机均分为三组.Ⅰ组以BIS值为控制目标;Ⅱ、Ⅲ组以临床指征为目标.Ⅰ、Ⅱ组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TCI,Ⅲ组以人工法输注丙泊酚,而后以恒速泵入.记录入室静卧15 min (T0),意识消失时(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 (T3)、3 min (T4)、5 min (T5)的HR、SBP、DBP;并测定血浆皮质醇(Cor)、血糖(Glu)及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的浓度变化.结果 T1、T2时三组SBP、DBP明显低于T0时(P<0.05);T3时Ⅰ、Ⅱ组SBP明显低于Ⅲ组,Ⅲ组HR明显快于Ⅰ组(P<0.05).T2时三组Cor浓度明显低于T0时(P<0.05),T3、T4时Ⅱ、Ⅲ组Cor浓度明显高于T2时(P<0.05).T3时三组NE、E浓度明显高于T0时(P<0.05),T5时三组NE、E浓度明显低于T3时(P<0.05).结论 在丙泊酚用于高龄患者麻醉诱导中,以BIS指导丙泊酚TCI在麻醉诱导期能够较好地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降低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维持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平稳.  相似文献   

14.
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结合丙泊酚用于结肠镜检查的麻醉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结合丙泊酚用于结肠镜检查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结肠镜检查病人68例,随机均分为瑞芬太尼(A)组与芬太尼(B)组。A组,瑞芬太尼以血浆靶浓度1ng/ml给药;B组单次给芬太尼1 μg/kg。1min后所有病人静注负荷量丙泊酚0.5 mg/kg,继以缓慢间断推注每次10mg,至RamsayⅢ~Ⅳ级。记录诱导、插镜、苏醒及留观时间。记录各时点MAP、HR、SpO2、PETCO2、RR及BIS值。记录术中肢动、呼吸暂停次数。记录病人满意度。结果A组病人的诱导、清醒、留观时间均显著少于B组(P<0.01)。丙泊酚用量A组显著少于B组(P<0.01),术中A组的MAP下降低于B组(P<0.01)。术中肢动A组少于B组,呼吸抑制A组大于B组。病人的满意度A组高于B组。结论静脉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结合丙泊酚镇静是门诊手术麻醉的良好选择,但需加强呼吸监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
脑电双频指数与丙泊酚麻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脑电双频指数(BIS)是公认的评价镇静程度的脑部监测指标。本文仅对BIS特点及其在丙泊酚镇静和麻醉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TCI)丙泊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EC)值与麻醉趋势指数(NTI)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关系。方法 ASAⅠ或Ⅱ级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30例,诱导插管前均TCI丙泊酚镇静,靶浓度从0.5mg/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mg/L,每一浓度输注5min,直至OAA/S评分为0,5min后停止。监测并记录患者NTI、麻醉趋势分级(NTS)及BIS。计算5%、50%及95%患者在语言反应消失(LVC)及意识消失(LOC)时的预测EC、BIS和NTI。结果丙泊酚预测EC与BIS和NTI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787、0.792)。5%、50%及95%患者出现LVC时的预测EC分别为1.2、1.8和2.5mg/L,BIS分别为78.2、68.2和59.2,NTI分别为73.9、64.9和55.8。5%、50%及95%患者出现LOC时的预测EC分别为1.6、2.6和3.5mg/L,BIS分别为74.6、58.2和41.5,NTI分别为66.2、55.8和45.3。结论 TCI丙泊酚时患者出现LVC及LOC时预测EC总是在一定的范围波动。丙泊酚预测EC与BIS和NTI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与BIS比较,出现意识状态改变时NTI数值变化范围较小,用于反映麻醉中患者LVC及LOC可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特定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麻醉终点指标,丙泊酚为主要麻醉药物,对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在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麻醉中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并试图探索出安全的麻醉方案,以指导临床。方法 选择30例40~60岁ASA Ⅱ~Ⅲ级择期CABG患者。麻醉诱导及维持均采用TCI丙泊酚,维持目标BIS在45~55。分别在气管插管前、手术切皮前和关胸前辅助给予芬太尼3~7μg/kg。观察目标BIS下丙泊酚浓度、血液动力学变化、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并测定血浆儿茶酚胺水平。结果 目标BIS下TCI丙泊酚血浆浓度麻醉诱导为1.6μg/ml,心肺转流(CPB)前为2.0~2.4μg/ml,CPB期间为2.2μg/ml,CPB后为2.3μg/ml。诱导期间30%患者需要少量山莨菪碱和去氧肾上腺素。CPB前及CPB中有55%患者应用尼卡地平。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在CPB结束时达峰值,手术结束时回落,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丙泊酚TCI技术可以安全用于CABG麻醉诱导和维持,该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维持平稳的血液动力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丙泊酚在不同靶控浓度下罗库溴铵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 ASA I或Ⅱ级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用于观察的R2组和R3组和用于对照的C2组和C3组.设定丙泊酚初始效应室浓度(Ce)为4.0 μg/ml,当患者镇静警觉(OAA/S)评分≤1分时置入喉罩,机械通气.调节丙泊酚靶控浓度,使Ce分别维持在2.0 μg/ml(R2、C2组)和3.0 μg/ml(R3、C3组),达到靶浓度后稳定20 min,观察组静注2倍ED95剂量的罗库溴铵0.6 mg/k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5 ml.记录丙泊酚诱导前即刻(T1)、静脉注射罗库溴铵或生理盐水即刻(T2)、TOF消失为0时(T3)、TOF的第一个肌颤搐恢复到5%时(L)的BIS、HR、MAP.结果 与T1时比较,T2~T4时BIS明显降低(P<0.05);与T2时比较,T3、T4时R2组BIS值明显下降(P<0.05);在不同的丙泊酚Ce下,T2~T4时R2、C2组的BIS明显高于相对照的R3、C3组(P<0.05).结论 罗库溴铵对BIS的影响与镇静深度有关.丙泊酚靶控浓度维持在较浅的镇静状态下,静脉注射2倍ED95剂量的罗库溴铵可引起BIS下降,但在较深的镇静状态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反馈靶控输注(TCI)和病人自控镇静(PCS)在硬膜外麻醉下择期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50例ASAⅠ~Ⅱ级、年龄18~70岁的妇科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成T组(TCI)和P组(PCS),每组25例。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使麻醉平面维持在T6以下,同时连接TCI系统和PCS系统并设置参数。切皮前5min开始系统给药,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给药,持续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频谱边界频率(SEF)、高频(HF)、低频(LF)的变化,并评定镇静深度(OAA/S评分法)。术毕记录丙泊酚的总用量及按压次数、苏醒时间和手术医师的满意度评分。结果 P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T组(P<0.01),而各时间点MAP、BIS、SEF、HF、LF、LF/HF、HRV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及手术医师的满意度一致(P>0.05)。结论 PCS和反馈TCI是两种安全有效的镇静方法。  相似文献   

20.
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与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比较持续靶控输液丙泊酚与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下的应激反以及对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手术病人20例,ASA I-Ⅱ级,随机分为靶控(T)组,吸入(I)组,每组各10例,丙泊酚靶控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T组靶控维持,I组异氟醚吸入维持,术中控制麻醉深度于双频指数在(BIS)40-60之间,记录术前至术毕不同时点的皮质醇(Cor),血糖(Glu),胰岛素(Ins),血压,心率和BIS值,结果:与基础对比,诱导后两组皮质醇值都显著下降(P<0.05),切皮后30分钟至关腹两组值均上升,且T组幅度略大,组间差异显著(P<0.05),血糖值在切皮后均显著上升,I组术中高于T组,术毕低于T组(P<0.05),T组胰岛素值轻度上升,与基础值比较无差异;I组在插管后10分钟时一过性抑制,与自身和T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诱导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较基础值显著下降(P<0.05),I组在插管后5-10分钟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抑制明显(P<0.05),大多数病人需注射阿托品,两组BIS值在插管后5分钟和关腹时I组显著低于T组(P<0.05),结论:靶 控输注能较好地抑制应激反应,维持心血管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