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背景近期的荟萃分析评估了围手术期β受体阻滞剂的有效性,但并未发现其降低手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作用。有人建议严格控制心率可能会改善预后,但荟萃分析中并未考虑严格的心率控制对围手术期β受体阻滞剂有效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已发表的检索策略,我们检录了所有非心脏手术术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随机研究,共包含10项研究,2176例患者。我们利用这些研究中的数据以发现控制心率与以手术后院内心肌梗死(MI)为主要转归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对心率控制和心肌梗死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荟萃回归分析。结果所有研究的合并结果并未显示β受体阻滞剂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各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OR=0.76;95%CI=0.4—1.4;P=0.38;异质性:I^2=34%)。然而根据最快心率分组后显示最快心率小于100bpm组,β受体阻滞剂具有心肌保护作用(OR=0.23;95%CI=0.08~0.65;P=0.005),最快心率大于100bpm组则不具有心肌保护作用(OR=1.17;95%CI=0.79~1.80;P=0.43),且无组内异质性。此外,8受体阻滞剂引起的心率变化和手术后心肌梗死的logOR进行荟萃回归分析表明β受体阻滞剂对于平均心率、最大心率、心率变异性的作用与心肌梗死的OR存在线性相关(r^2=0.63;P〈0.001),β受体阻滞剂对心率的影响越大则手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越低。所有研究中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手术后心率的下降(加权平均差:8.6bpm;95%CI=-9.6~-7.6;I^2=85.3%),同时存在很大的异质性。β受体阻滞剂引起心率变化的异质性部分是由于β受体阻滞剂类型不同所致,特别是美托洛尔,也与合用钙通道阻滞剂有关。钙通道阻滞剂与美托洛尔以外的其他β受体阻滞剂合用可以有效控制心率。心率对?  相似文献   

2.
动脉硬化性主髂动脉闭塞症血管重建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解剖位和非解剖位术式对动脉硬化性主髂动脉闭塞的手术疗效、围手术期死亡和主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动脉硬化性主髂动脉闭塞症行主髂动脉重建术的382例患者的30d围手术期疗效、死亡和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共126名患者纳入分析。Logistic逐步回归显示手术有效率的影响因素有溃疡坏死(OR0.13,95%CI0.33~0.36,P=0.005)、是否同期远端血管重建(OR11.29,95%CI1.25~102.53,P=0.012);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为13.5%,危险因素有年龄(OR37.13,95%CI3.29~48.53,P=0.003)、肾功能异常(OR5.71,95%CI1.25~25.02,P=0.024)、Goldman心脏风险(OR26.83,95%CI4.85~49.54,P=0.001)、术式选择(OR0.03,95%CI0.002~0.34,P=0.005);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65.56,95%CI4.88~87.64,P=0.002)、Goldman心脏风险(OR23.86,95%CI3.90~45.99,P=0.032)、术式选择(OR0.02,95%CI0.001—0.262,P:0.005)。结论年龄70岁以上、中度以上Goldman心脏风险、肾功能异常是围手术期死亡和主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于这些高危患者需考虑采用解剖外术式以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围手术期使用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非心脏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ehra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16年3月。由两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资料、评估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lO个RCT,7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与对照组比较,围手术期使用乌司他丁能降低老年患者术后第1天[比值比(oddsratio,OR)=0.32,95%CI:0.16~0.62,P〈O.05]、术后第3天(OR=0.28,95%CI:0.14~0.58,P〈O.051和术后第7天(OR=0.25,95%CI:O.14~0.40,P〈O.05)的POCD发生率。②与对照组比较,乌司他丁降低了术后第1天[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2.93,95%CI:-4.43~1.44,P〈0.05]和术后第3天(SMD=-1.80,95%CI:-2.91- -0.69,P〈O.05)的IL石水平,以及术后即刻(SMD=-1.75,95%CI:-2.90- -0.61,P〈O.05]和术后第1天(SMD=-2.43,95%CI:-2.91- -1.95,P〈O.05)的S10013蛋白水平。结论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乌司他丁可以有效降低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POCD发生率,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脑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背景脑外伤后出现的高血糖与预后不良相关,本实验研究了脑外伤儿童围手术期发生高血糖的概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以1994年至2004年间,港景医学中心(成人与儿童一级创伤中心)开展脑外伤(TBI)急诊开颅术的13岁以下儿童做回顾性群组研究。分别在手术前(从到达急诊室至开始全身麻醉)、手术中(全身麻醉期间)及手术后早期(手术后首个24小时)测试每例患者的血糖值,计算高血糖(血糖2200mg/dl)及低血糖(血糖〈60mg/d1)的发生率。持续性高血糖定义为在3个实验阶段中(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早期)有任意两阶段出现血糖升高,而暂时性高血糖是指有任意一阶段出现血糖升高。采用多元10~stic归分析来推测围手术期高血糖的独立预测因子,数据表示为经修正的比值比(AOR)(95%可信区间),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每个实验阶段中至少记录1次血糖值:手术前(86[82%]),手术中(94[89%]),和手术后(101[97%])。在麻醉期间,有64%儿童的血糖测定次数不足每小时1次。47例(45%)儿童在3个实验阶段中至少有1次血糖升高,有29例儿童(28%)发生了暂时性高血糖,18例儿童(17%)发生了持续性高血糖。围手术期高血糖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年龄〈4岁(AOR[95%CI];3.5[1.2~10.6]),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AOR[95%CI];7.2[2.4~21.5])以及合并有硬膜下血肿的复合损伤(AOR[95%CI];34.7[2.3—525.5])。6例儿童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两例儿童出现了非胰岛素相关性低血糖。结论围手术期高血糖是常见的,而手术中低血糖也并不少见。为了有效监测手术中高血糖及低血糖的发生概率,需要增加手术中血糖测定频率。年龄〈4岁、严重的脑外伤和合并硬膜下血肿的复合损伤是围手术期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外科医生的手术量可能是手术质量和成本结果的一种重要的预测因素。为了研究对于结肠癌患者外科医生手术量和手术护理的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Damle RN等对在2008~2011年期间17 749例实行了结肠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外科医生手术量根据相对于平均水平进行高中低分类。结果中发现,与低手术量相比,中高手术量医生更倾向于使用腹腔镜手术(高手术量:OR为1.27,95%CI为1.15~1.39;中手术量:OR为1.16,95%CI为1.65~1.26);高手术量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低手术量组(OR为0.77,95%CI为0.76~0.91);高手数量组的患者与低手术量组的患者相比,再次手术率低(OR为0.70,95%C1为0.53~0.92),而且总直接成本要更低($927)。因此认为,施行结肠癌手术的患者要获得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要依靠于外科医生的高手术量。对于不同手术量的外科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差异可能有助于进一步确定所观察到的这种关联的机制[JAm Coll Surg,2014,218(6):1223.1230]。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麻醉深度对非心脏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手术后近期及远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和血清smog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BSCO、Springer、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6年2月。共检索到352篇有关麻醉深度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及血清sloot3蛋白影响的文献,共纳入20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有2665例患者纳入研究,Meta分析显示:深麻醉手术后1d[比值比(oddsratio,OR)=O.3l,95%CI:0.24-0.40]、术后3-5d(OR=O.35,95%CI:0.24加.51)、术后7d(OR=0,45,95%C/:0.27-0.74)、术后1。3个月内(OR:O.66,95%CI:0.45-0.99)POCD发生率及手术后1d血清sloola蛋白[均数差(meandeviation,MD)=-270.29,95%CI:-295.81~-244.77]低于浅麻醉组(P〈0.05)。结论深麻醉可显著降低术后7d内及术后1-3个月内POCD发生率,并降低血清中术后1d S100β蛋白水平: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可能与POCD发牛率有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通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ACEIs)的使用可致诸如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等上呼吸道并发症;此外,术前ACEIs的使用与并发症发病率或死亡率增加有关。因此本研究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评估成人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呼吸并发症发病率与ACEI治疗之间的关系,次要目标是评估术前使用ACEI和30天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住院期间接受全身麻醉的成人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这一综合预后。方法我们评估了2005年至2009年之间在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行非心脏手术的79228例患者[9905例(13%)ACEI使用者,66620例(87%)非ACEI使用者]。成功地将9028例ACEI使用者(占9905例患者的91%)和9028例对照者进行倾向配对。将配对的术中ACEI使用者和非ACEI使用者在术中和术后呼吸系统的总发病率、个别并发症、30天死亡率和住院期间的并发症综合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ACEI的术中[OR:1.09(97.5%CI:0.91,1.31),ACEI使用者相对于非ACEI使用者;P=0.28]或者术后[OR:0.97(97.5%CI:0.81,1.16),ACEI使用者相对于非ACEI使用者;P=0.69]使用与呼吸系统并发症综合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在倾向配对子集内,ACEI的使用与30天死亡率[OR:0.93(95%CI:0.73,1.19),ACEI组对非ACEI组;P=0.56]或住院期间并发症综合发生率和死亡率[OR:1.06(95%CI:0.97,1.15),ACEI组对非ACEI组;P=0.22]都没有关系。我们还观察到ACEI使用组和非ACEI使用组在术中多时段呈现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血管升压药的应用和胶体及晶体液的输入量等结果是相似的(标准差〈0.03)。结论我们没有发现ACEIs的使用与术中或术后上呼吸道并发症之间有任何联系。而且ACEIs的使用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病率及30天内死亡率也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围手术期β受体阻断药是"帮手"不是"打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前,麻醉科医师在围术期使用β受体阻断药的顾虑在于:(1)β受体阻断药有负性肌力、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2)β受体阻断药与麻醉药有协同作用,可能导致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3)心脏手术中使用β受体阻断药可能影响心脏的复跳和心功能,并有可能使患者的心脏在复苏后出现传导阻断;(4)在非心脏手术中应用该类药物可能会增加心脏不良事件;(5)黄种人对β受体阻断药的敏感性可能高于白种人(有报道指出,黄种人的有效血药浓度比白种人低20%);(6)麻醉与ICU医师缺乏应用经验,担心β受体阻断药会成为“打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加以评价。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162例(164例次)接受普通外科手术(不含血管外科和肝脏外科手术)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术前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信息等临床数据,应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来确定与主要出血事件和非出血性并发症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 162例(164例次)手术中,12例(7.3%)围手术期发生主要出血事件,27例(16.5%)术后发生非出血性并发症。7例(4.3%)病人围手术期发生Ⅲ级并发症,1例(0.6%)病人死亡(V级)。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相比,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25.0% vs. 4.9%,P = 0.007),非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 vs. 16.7%,P=1.000)。围手术期发生主要出血事件的风险因素包括急诊手术[比值比(OR)=6.455,95%置信区间(CI) 1.672~24.472,P=0.008]、手术时间 ≥ 60 min(OR=14.989,95%CI 1.683-2015.140,P=0.009),以及主动脉瓣膜置换(OR = 3.408,95%CI 1.001-12.191,P=0.050)。术后发生非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因素是胃肠道手术(OR = 4.323,95%CI 1.740-11.629,P = 0.002)和房颤(OR=2.717,95%CI 1.053-7.022,P=0.037)。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可以安全的接受普通外科择期手术,而且,只要进行规范的围手术期抗凝和抗血栓治疗管理,急诊手术的出血性并发症风险同样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机械性肠道准备(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MBP)在择期结直肠手术中的意义。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1966~2012年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PubMed、Em.base、Cancerlit等数据库,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信息并评价文献质量后交叉比对,评价指标包括吻合口漏、总体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腹腔外感染及伤口感染发生率、再手术率和死亡率,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4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累积样本含量5373例。与直接手术组相比,MBP组吻合121漏发生率[OR(95%C/)为1.08(O.82~1.43),P=0.56]、总体SSI发生率[OR(95%C/)为1.26(O.94~1.68)。P=-0.12]、腹腔外感染发生率[OR(95%C1)为0.98(0.81~I.18),P=0.81]、伤口感染发生率[0幔(95%C/)为1.21(1.00~1.46),P=0.05]、再手术率[OR(95%CI为1.1l(0.86~1.45),P=-0.42)及死亡率[OR(95%C/)为0.97(O.63~1.48),P=0.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没有证据支持在择期结直肠手术中使用MBP,MBP不应再作为临床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1.
β受体阻滞剂与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脏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β受体阻滞剂越来越多地在围术期得到预防性应用,现就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现状、作用机制、应用标准、注意事项以及对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脏并发症的影响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收录2003年7月至2013年7月发表的有关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比较的文献。评估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资料,应用Review Manager5.0软件对其进行Meta分析。采用I^2对异质性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表示。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其中1篇中文文献,11篇英文文献;1篇随机对照研究,11篇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全体研究样本量合计2079例进展期胃癌,其中腹腔镜组882例,开腹组119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1.33,-106.00,-0.55,-0.76,-2.62,95%CI:25.44-57.21,-120.71—-91.29,-0.80—-0.29,-1.29—-0.23,-4.05—-1.18,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22,OR=0.82,95%CI:-1.48~1.93,0.62~1.08,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可以运用于进展期胃癌的根治性治疗,与开腹手术比较,在近期疗效上可以获益。  相似文献   

13.
围术期心脏事件是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修订心脏风险指数及ACC/AHA制定的非心脏手术围术期评估指南.可协助临床医生评价非心脏手术心脏风险并做出围术期诊治决策。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可减少高危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脏事件及死亡的发生,术前血管重建治疗对于严重冠心病患者是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CP/CPPS)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1月--2007年6月)、EMBASE(1988年1月--2007年6月)及4家中文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纳入有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系统评价员独立进行文献筛查、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意见不一致时通过讨论解决,或向专家咨询解决。采用Rev 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初检出150篇文献,经筛选后最后纳入12篇原始研究(1051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α受体阻滞剂具有中等疗效(NIH-CPSI总分和疼痛评分的WMD分别为-4.10[95%CI:-6.92~1.28]和-1.68[95%CI:-2.54~0.82]);抗生素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其NIH-CPSI总分和疼痛评分的WMD分别为-2.71(95%CI:-4.78~-0.64)和-0.86(95%CI:-2.07~0.36);黄酮哌酯改善NIH-CPSI总分效果不明显,但缓解疼痛效果较好,其NIH-CPSI总分和疼痛评分的WMD分别为-2.96(95%CI:-5.17~0.74)和。3.06(95%CI:-3.64~2.48)。结论药物干预治疗能一定程度上改善CP患者总的NIH-CPSI评分和总体症状,但没有一种药物可以持续显著的改善CP患者所有症状。今后的临床研究需选择适宜样本量和最佳疗程,并进行随访。提高国内原始研究质量,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8例嗜铬细胞瘤术前2周至术后72h围手术期加强监护,总结了围手术期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心律及血容量的变化,对正确指导术前应用α受体阻滞剂控制高血压症以及β受体阻滞剂纠正心律失常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斯达汀可降低非手术人群的心脏并发症,手术患者也可能受益。本研究旨在观察与间断使用者比较,大血管手术后持续使用斯达汀患者的心脏转归有无差异。方法对前瞻性收集的肾下型主动脉手术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斯达汀治疗和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的相关性。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临床尚无围手术期持续使用斯达汀的指南(间断使用组,n=491)。2004年1月制定指南推荐手术后尽早开始斯达汀持续治疗(持续使用组,n=178)。分析心肌坏死(定义为肌钙蛋白Ⅰ增高〉99百分位数或0.2ng/ml)的发生情况。组内(倾向性评分)和组间(Lee评分)均进行风险调整。结果 间断使用组和持续使用组手术后重新使用斯达汀治疗的时间间隔中位数分别为4天和1天(P〈0.001)。采用倾向性评分对手术前斯达汀治疗的可能性进行匹配,结果显示,手术后早期使用斯达汀和未早期使用(持续使用组与间断使用组)对手术后心肌坏死风险的比值比(OR)分别为0.38和2.1(相对危险度降低5.4倍,95%可信区间:1.2—25.3,P〈0.001)。经Lee评分调整后OR在持续使用组为0.38,间断使用组为2.1(相对危险度降低5.5倍,95%可信区间:1.2~26.0,P〈0.001)。手术后斯达汀停药(〉4天)是手术后心肌坏死的独立预测因素(OR2.9,95%可信区间:1.6—5.5)。结论大血管手术后间断使用斯达汀与手术后心脏风险增高相关,建议大血管手术后尽早使用斯达汀。  相似文献   

17.
背景氧化亚氮可能增加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具有病理生理的理论基础。然而,临床上尚未确认两者之1'4的关系。ENIGMA试验将2050例超过2小时非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组进入持续吸入氧化亚氮组或未吸入氧化亚氮组。我们对ENIGMA患者进行随访研究,评估其心血管事件的长期风险。方法回顾所有研究病例的报告和医疗记录;收集死亡病例的日期和原因、心肌梗死或卒中事件发生率,对每例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研究的首要终点是生存率。结果中位随访时间是3.5年(区间:0—5.7年)。380例(19%)患者手术后死亡,随访期间,91例(4.5%)发生心肌梗死,44例(2.2%)发生卒中。氧化亚氮并未显著增加死亡的风险{风险比=0.9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0.80—1.20]};P=0.82)。吸入氧化亚氮的患者罹患心肌梗死的校正比值比为1.59(95%CI:1.O1-2.51;P=0.04)、卒中的校正比值比为1.01(95%CI:0.55—1.87;P=0.97)。结论氧化亚氮与长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有关,但与死亡或卒中无关。氧化亚氮与其远期严重不良后果的关系,需要设计合理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明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手术期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此类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4~2012年北京安贞医院4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APm〉50mmHg)的手术治疗患儿,男21例、女19例,年龄(7.2±3.3)岁,体重(19.6±7.1)kg。入选患儿随机分成两组:组Ⅰ(Group=0,n=20,男/女:12/8)经中心静脉持续泵入硝酸甘油;组Ⅱ(Group=1,n=20,男/女:9/11),经中心静脉持续泵人前列腺素E1(PGE1)脂质微球。以气管内插管时间(Tintubation)为因变量(Y),以患者年龄(Age)、体外循环时间(TCPB)、术后平均肺动脉压(PAPm)、术后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术后体循环压力/肺循环压力(Ps/p)、用药分组(Group)、术后左心室每搏功指数(LVSWI)和术后右心室每搏功指数(RVSWI)为自变量(X),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40例患儿围手术期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手术期预后影响因素包括药物分组[Group,x1,P=0.004,95%CI(-71,-16)]、TCPB[x2,P=0.011,95%CI(0.9,5.8)]、术后PAPm[x3,P=0.004,95%CI(3.2,13.3)]、术后RVSWI[x4,P=0.003,95%CI(-16.9,-4.3)]和术后PVRI[x5,P=0.03,95%CI(-0.29,-0.02)]。标准化回归系数的回归方程为:Y=-0.60x1+0.54x2+2.22x3-1.70x4-0.15x5。结论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临床监测指标中,是否应用PGE1脂质微球、TCPB、术后PAPm、术后RVSWI和术后PVRI与患儿的预后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股骨头缺血坏死显微外科保头治疗失败后全髋关节置换(THA)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差别。方法对应用带血管蒂骨瓣转移治疗失败后改行THA治疗的57例(61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同期初次即选用THA治疗的58例(65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随访观察,骨瓣组平均年龄47.2岁(36-65岁),非骨瓣组平均年龄60.5岁(48-82岁),THA手术前根据Ficat分期标准,骨瓣组Ⅲ期7侧,Ⅳ期54侧;非骨瓣组Ⅲ期29侧,Ⅳ期36侧。手术方式:骨瓣组:小切口26侧;常规切口手术35侧;非骨瓣组:小切口22侧;常规切口手术33侧。两组病例平均随访6.2年(2-9年)。比较两组病例切口长短、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半年及随访期末HHS评分及髋关节翻修情况的差异。结果骨瓣组手术切口长度9-17cm,平均12.8cm。对照组为9-16cm,平均12.2cm(P=0.213);骨瓣组术中出血平均480ml(400-750ml)。非骨瓣组术中平均出血420ml(350-600ml;P=0.09);骨瓣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5min(90-130min),非骨瓣组为100min(90=120min;P=0.168);骨瓣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6%(P〈0.05);两组病人均未出现术中并发症。骨瓣组术后半年的HHS平均为85.8分(80-92分),非骨瓣组为80.5(76-90分),骨瓣组随访期末的HHS平均为96.9分(92-100分),非骨瓣组为92.6分(86-100分)(P〈0.05)。两组在随访期间均无翻修病例。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保头手术治疗失败的股骨头坏死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不增加手术难度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20.
1流行病学1.1围术期心血管风险评估的必要性:世界范围内,非心脏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每年总体发生率为7%~11%,病死率为0.8%~1.5%,这些并发症中高达42%属于心脏并发症。1.2非心脏手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好发于:(1)明确诊断或无症状的缺血型心脏病。(2)左心功能不全。(3)心脏瓣膜疾病。(4)心律失常。(5)非心脏手术引起的长时间血液动力学异常及心脏异常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