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4,12(3):187-187
原醛是一个综合征,表现为:高血压、低肾素、血浆与尿中醛固酮增高.最常见的是:①单侧肾上腺产生醛固酮腺瘤(ADA);②双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过去诊断ADA占70%~80%,IHA只占20%~30%,由于生化检查的进步,现在IHA反而占多数.近年来,国际医学界对原醛的研究发展迅猛,有不少见解推翻了过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在各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类型中,由肾上腺皮质腺瘤引起的原醛症(APA)即Conn氏综合征约占70~80%,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约占20~30%。这是两种常见的原醛症类型。他们的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已有专门文章叙述。本文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过多而导致的综合征,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占高血压患者总数的5%~10%.国内和国外的相关研究均表明原醛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均表明过量醛固酮可能导致心血管损害,且这种影响是独立于血压升高的.一项针对有高血压家族史的非洲人的研究表明醛固酮增...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原醛)近十余年由于诊断方法的改进,由过去占高血压发病率大约1%上升到10%,在难治性高血压中更高达17~23%,成为目前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已证实醛固酮为独立于血压水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更是肾脏中、小动脉受损及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6.4年随访原醛患者的肾脏功能损害情况,发现原醛患者的肾脏功能损害较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更严重。本文就原醛的醛固酮引起肾脏损伤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型定侧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醛 )临床分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指导治疗。目前所知原醛至少有 7种类型 ,其中以醛固酮腺瘤 (APA)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IHA)两型为多见。鉴别腺瘤和增生的方法中以双侧肾上腺静脉采样检查 (AVS)法最为可靠 ,但由于其本身具有局限性而难以广泛开展。CT应用最为广泛 ,对于单侧大结节腺瘤CT诊断的结论可靠 ,不必考虑AVS检查 ;对于其它病例 ,特别是IHA ,CT检查的结论不可靠 ,必需进行AVS检查以及早作出分型诊断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总结丁25例PA的临床资料。结果:APA19例,占76%;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6例,占24%;66.67%IHA患者立位后醛固酮上升大于33%,氨体舒酮试验阳性率达80%;B超、CT检查结果与PA的诊断符合率为72%、92%。结论:血、尿醛固酮、肾素活性测定与氨体舒通试验是PA的主要诊断方法;血醛固酮立位试验有助于肾上腺皮质肿瘤和增生的鉴别;双侧肾上腺静脉采样,是PA分型定侧的重要方法;PA的定侧主要依靠B超、CT;外科手术是治疗APA的重要方法;IHA多采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88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原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血压水平、血浆醛固酮浓度(PAC)升高,血浆肾素活性(PRA)、血清钾离子浓度下降。醛固酮瘤占84.09%,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特醛症)占15.91%。95.45%患者的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ARR)〉20。醛固酮瘤患者具有更高的血浆醛固酮水平及更低的血浆肾素活性和血清钾离子浓度。结论ARR是原醛的重要筛查方法;卧立位试验及CT有助于肾上腺皮质腺瘤和增生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以往通常只对低血钾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原醛相关筛查.近期研究表明原醛症患者中仅25%可见低血钾表现,目前新发高血压患者中原醛症患者的发生率可达10% ~ 15%.本文就原醛症的诊断与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自1955年Conn等报道首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患以后的30多年中,原醛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疾病,在高血压人群中原醛患病率不到1%。1981年Hiramatsu等首次采用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ARR)作为原醛筛查指标,在348例未经选择的高血压患中发现9例(2.6%)醛固酮腺瘤(APA)患。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普遍采用ARR作为原醛筛查指标,目前达成以下共识:原醛不是少见病,多数报道原醛占高血压患的5%-15%。低血钾不是原醛必须具备的特征,在确诊的原醛患中,低血钾发生率仅为9%-37%。澳大利亚Princess Alexandra医院高血压科自1991年起对所有高血压就诊患进行ARR测定,使原醛的检出率提高了10倍,肾上腺腺瘤手术数增加了4倍。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简称原醛)是指由于肾上腺皮质自主性醛固酮分泌增多而导致以高血压、低血浆肾素活性(PRA)、高醛固酮血症和低钾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病因之一。原醛最常见的病因是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肾上腺腺瘤,分别占65%和3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醛固酮症是以高血压、低血钾、肌无力和烦渴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病征,1955年Conn首先报告一例,并命名为原发性醛固酮症(简称原醛)。原醛的发病率1964年Conn估计约占高血压病人的20%,但晚近一般统计为1~2%。目前在美国约有11.5万~46万人罹病。因此本病并非罕见。诊断一般说来,原醛的诊断并不困难,临床上,高血压病人兼有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即应考虑原醛的可能。但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亦可由于继发性醛固酮症、长期应用利尿剂、大量摄入甘草、肾上腺酶的缺陷以及类固醇治疗等所致,而且原醛患者也不一定出现低钾血症,因此,有时给诊断带来困难。随着对本病认识的逐渐深化和生化测定技术的进展,特  相似文献   

12.
原醛病人中,肾上腺腺瘤与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的临床鉴别很重要,因手术对前者有益,对后者常无效。作者报告一例原发性肾上腺增生(Primary adrenal hyperplasia,PAH),在形态上PAH类似IHA,但生化指标及其对手术的反应酷似腺瘤。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0例延误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随着高血压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继发性高血压的捡出率较前明显增加,约占高血压患者的10%——20%。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占高血压的0.5%——2.0%。为了早期发现及时正确的诊断继发性高血压息者,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除病因,或正确治疗,从而减少SH的致残率、并发症及死亡率,现报道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10例延误诊断原醛患者。  相似文献   

14.
顽固性高血压应警惕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纪宝华 《高血压杂志》2002,10(4):305-30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醛 )由Conn(196 4)首次报道 ,由于肾皮质产生肿瘤或增生使醛固酮分泌过多 ,前者可经手术切除 ,后者不适于手术 ,对一般降压药物又疗效欠佳 ,对醛固酮拮抗剂 (安替舒通 )疗效好。不久前认为原醛是少见病 ,占高血压人群少于 1%,只有在高血压合并低血钾 (需除外利尿剂所致 )时才考虑进一步检查。近年来改变筛选方法 (ARR)以后才逐渐认识到原醛比以前多见 ,患病率占高血压人群 10 %以上[1] 。Hiramatsu等[2 ] (1981)首次以ARR(醛固酮、肾素PRA比值 )简易方法筛选原醛 ,从 34 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isdiagnosisCausesofPrimaryHyperaldosteronismTisnJun,QinSilong,CuiJijun(CardiovascjlarDiseaseInstituteofGeneralHospitalofBeijingCommand,Beijing)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为由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病变,醛固酮分泌增多而引起的综合征。本病在高血压患者中约占1%,易误诊。现将4年来收治的5例原醛患者误诊原因分析如下。CLINICALDATA1一般情况本组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0~57岁。发生症状至确诊时间,二年以内1例,1~2年2例,7年1例,15年1例。2症状与体征4例头晕,头痛,乏力或双下肢无力;3例多汗.夜尿多,2…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在高血压患者中筛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病例,治疗和随访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从而探讨原醛的临床特点和 ARR 在原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门诊和住院的高血压患者902例(其中3级高血压609例),空腹采血并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肾素和醛固酮水平及血生化指标,计算 ARR。对比值大于25(ng/dl 比ng·ml~(-1)·h~(-1))的126例疑诊为原醛的病例进行肾上腺薄层 CT 扫描,分析其临床特点、用抗醛固酮药物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原醛在高血压人群中占14%(126/902),肾上腺 CT 见54例单侧或双侧增生和25例腺瘤;原醛合并低血钾占39%(49/126);25例患者接受外科治疗,有效率100%,其中48%(12/25)能达到治愈;用螺内酯治疗有效率为89%(48/54),单药控制率为24%(13/54)。结论中国人原醛占高血压10%以上,ARR 应作为高血压尤其是重度和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ARR 在原醛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原醛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肾上腺静脉采血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型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肾上腺静脉采血(AVS)检查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瑞金医院近4年来39例临床确诊的原醛症患者[23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特醛症),16例醛固酮瘤],经肾上腺静脉插管检查,取双侧肾上腺静脉以及肾静脉水平下的下腔静脉血液,测各点醛固酮和皮质醇水平,并将结果与影像学检查、体位激发试验(PST)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23例特醛症患者体位激发后血醛固酮较基础值均升高;16例醛固酮瘤患者血醛固酮升高者占56.3%(9/16);(2)特醛症患者肾上腺B超检查符合率为69.6%(16/23),醛固酮瘤患者为56.3%(9/16);肾上腺CT检查特醛症患者符合率为73.9%(17/23),醛固酮瘤患者为81.3%(13/16);(3)AVS检查以两侧醛固酮之比作为判定标准时符合率为71.8%,以醛固酮与皮质醇之比为判定标准则达到100%。醛固酮瘤患者生化异常程度较特醛症患者明显。PST在特醛症及醛固酮瘤中有部分重叠;体位激发后血醛固酮升高者不能排除醛固酮瘤,而血醛固酮下降者可诊断为醛固酮瘤。结论单纯依赖影像学检查对于原醛症患者进行分型诊断易发生误诊。AVS检查的准确性高,对于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明显占位性病变者须进行该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AVS结果,用两侧醛固酮与皮质醇的比值之比分析较单纯比较两侧醛固酮之比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占高血压患者的5%~10%.与具有相似危险因素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原醛患者更易发生中风、心肌梗死、房颤,且心血管损害与代谢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增加,因而此类高血压的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患者中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及其与醛固酮水平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10年7月本院诊治的216例原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该人群中MS的患病情况。结果 (1)原醛症患者的MS患病率为47.69%;在MS各组分中,超重或肥胖、高甘油三酯(TG)血症、糖调节受损、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血症及糖尿病的检出率依次为51.13%、22.52%、19.62%、3.82%和2.94%,中重度高血压为91.87%。(2)在MS各组分中(除高血压外),位于前3位的组合依次为超重或肥胖+高TG血症、超重或肥胖+低HDL-C血症以及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检出率分别为35.19%、15.74%和11.57%。(3)随着血醛固酮水平的升高,超重或肥胖及糖调节受损检出率逐渐增高;高TG血症、低HDL-C血症以及MS检出率在醛固酮最高水平组高于低水平组。(4)原醛症患者中MS患病率维吾尔族(64.0%)高于汉族(45.3%),哈萨克族(42.9%)则低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醛症患者MS患病率高,MS及其组分患病率随醛固酮水平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低钾血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醛 )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肿瘤或者增生 ,使醛固酮分泌过多 ,临床表现高血压和低钾血症。1 流行病学原醛是一种继发性高血压。近来由于CT和MRI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肾上腺意外瘤的发现增高 ,使原醛的发现也越来越多。原醛的病因分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的腺瘤和增生为两种主要原因。原醛发病年龄从儿童到老人都可发生。好发年龄为 30~ 5 0岁 ,增生者发病率在男女性别中没有差别 ,腺瘤多见于女性 ,约占 70 %。由于原醛是一种可以治愈的高血压 ,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可以治愈高血压和低钾血症 ,保护心血管免受损害 ,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