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检查了接触氯苯工人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频度。结果表明,接触氯苯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细胞畸变率为24.27%SCE/细胞为6.23±0.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因此可以说,氯苯可能具有潜在的致突变作用,而且对氯苯来说,染色体畸变率是比SCE交换率更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高温和辐射两种诱变因素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单纯照射和单纯增温组染色体畸变率和SCE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增温后照射组染色体畸变和SCE高于单纯照射组;而照射后再增温组的SCE反高于单纯照射组,染色体畸变无明显增加。说明增温后辐射可以加重辐射对染色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32例接触铅的工人和20例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进行了研究。结果接触铅的工人与对照组相比,染色体畸变率、血铅、发铅、尿铅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接触铅的工人的血铅、发铅、尿铅与染色体畸变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其中以血铅与染色体畸变率相关最显著(γ=0.4219,P<0.01)。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和染色体畸变(CA)的方法,观察了长期接触化学抗癌药物的护理人员和肿瘤研究人员的淋巴细胞变化,以估价接触抗癌药物对人体DNA稳定性的影响,共30例。结果表明:接触者的SCE值比非接触者高,(P<0.01)。其染色体畸变值也比非接触者显著增高,(P<0.01)。这就说明抗癌药物能诱发SCE和染色体畸变并使其比率显著增高,本文并进一步探讨了SCE值的变化和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机理以及环境暴露程度对SCE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染色体不稳定性。方法取2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常规培养、制片、GTG显带分析染色体畸变(CAR),Brdu法分化染色分析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微核(MN)、核仁组织形成区(NOR)。结果内膜癌组(21例)染色体结构畸变以出现次数的多少排列为:1、3、2、5、7、8号,染色体数目、结构畸变率分别为12.86%6、.1%,SCE频率、MN率、Ag-NOR分别为7.4±1.5次/细胞(、6.6±1.9)‰、7.1±1.6个/细胞,对照组(10例)染色体数目、结构畸变率分别为3.4%、0.4%,SCE频率、MN率、Ag-NOR分别为4.8±0.6次/细胞(、2.0±0.9)‰、4.9±1.1个/细胞,内膜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子宫内膜癌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率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临床类型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LC)、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NK细胞(CD16+CD56+)所占淋巴细胞百分比,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患者CD3+、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乙肝肝炎、LC和HCC患者CD3+、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逐步递减(P<0.05),以HCC患者下降最为显著。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8+T细胞计数显著升高(P<0.05),LC、HCC患者CD8+T细胞则显著下降(P<0.05)。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患者NK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NK细胞计数显著增加(P<0.05),LC、HCC患者NK细胞计数则下降显著(P<0.05)。结论 HBV感染者临床类型不同,各淋巴细胞亚群免疫调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判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甲醛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5、25、125、500μmol/L)的甲醛溶液处理培养中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观察其微核率及SCE频率的变化。结果:低浓度(5、25μmol/L)甲醛处理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SCE频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增加(P>0.05);而甲醛浓度(125、500μmol/L)较高时,细胞微核率和SCE频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较高浓度甲醛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聚肌胞螃蜞菊治疗乙型肝炎患者各20例,观察其对染色体、GPT、HBsAg改变。其结果聚肌胞组治疗前后染色体畸变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药物均能降GPT及HBsAg滴度,但治疗前后SCE频率的改变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9.
东茛菪碱五个剂量(1、2、5、10、20μg/ml作用于12名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液诱发染色体畸变,并设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3.±0.5,9.6±1.1,11.7±1.1,13.6±2.3,18.0±3.0和17.5±2.0%;细胞畸变率为3.1±0.6,9.2±0.6,10.0±0.8,10.8±1.5,11.6±1.8和12.2±14.%。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高度显著(P<0.01)。方差分析,各剂量组间变异的差异高度显著(P<0.01)。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也非常显著(P<0.01)。结果表明,东莨菪碱剂量与染色体畸变率和细胞畸变率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35名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和10名健康人的染色体研究结果表明:(1)患者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人者(P<0.01),结构畸变以单体断裂为主;(2)患者的染色体畸变与性别及硫脲类抗甲亢药物的治疗剂量无关;(3)伴突眼症者和不伴突眼症者之间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率有显著性差异,前者高于后者(P<0.05);(4)患者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累及多条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G显带方法对9名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发现其染色体数目畸变率和结构畸变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结构畸变中的断裂点分布是非随机的,其中9号和11号染色体断裂点明显高于预期值,主要集中在9q11和11q13,而这些位点恰好和染色体脆性部位及癌基因座位有关。表明人体在乙型肝炎病毒(HBV)长期慢性感染下,可以产生各种类型的染色体畸变,而某些特定类型的染色体畸变可能是导致乙肝向肝癌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昕红  王天宝  禹萌  张光文 《医学综述》2010,16(15):2382-2383
目的观察干扰素α治疗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5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干扰素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0例),疗程24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ALT、AST、HBV DNA水平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LT、AST、HBV DNA水平均明显下降,外周血CD4+、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α可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CD4+T细胞、CD8+T细胞数目增多,且CD4+/CD8+升高,有效抑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复制,明显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黄芪静脉滴注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黄芪与甘草酸二胺(甘利欣)合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CLH)及中度(CMH)患各15例,并设轻度及中度患各10例单用甘利欣治疗作对照,另设健康正常组10例。结果:治疗组CD3^ 、CD4^ 和CD4^ /CD8^ 治后均较对照组显升高(P<0.05或P<0.01)。治疗组CLH型治后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转化率(LTR)增加,血浆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性差异(P<0.05);CMH型与对照组相比无显变化。结论:黄芪能显提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的细胞免疫功能,对轻度患的疗效优于中度患。  相似文献   

14.
61名乙迁肝患者,桉不同时期,检测SCE、常染色体、HBsAg、抗HBc、肝功能,用螃蜞菊、聚肌胞,螃蜞菊加聚肌分组(每组20人)治疗后,观察染色体的改变。43例健康人作对照。其结果为SCE能敏锐地反映细胞内DNA受损情况,比常染色体、肝功能、HBsAg等检测手段更灵敏、更稳定。亦能了解病情和预后,可作为检测复跳的手段和筛选治疗乙肝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细胞NKG2D表达在肝病重型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免疫细胞NKG2D表达与肝病重型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术(FCM)分选20例慢性重型乙肝(FHB)、10例无症状表面抗原携带者(ASC)、10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NK细胞,并定量分析NKG2D表达。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析20例慢性乙肝(CHB)(轻度8例,其中G1级6例,G2级2例;中度7例,重度5例,其中G3级9例,G4级3例)、11例FHB肝组织内细胞毒细胞NKG2D的表达差异。结果经FACS可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NK细胞。FHB患者NK细胞的NKG2D蛋白表达量高于ASC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HB组肝脏免疫细胞NKG2D蛋白表达量分别高于CHB(G3、G4)组、CHB(G1、G2)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HB(G3、G4)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CHB(G1、G2)组分别与CHB(G3、G4)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乙型肝炎外周血NK细胞和肝组织内细胞毒细胞NKG2D过度表达与重型肝炎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HTK〗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其与HLA-Cw基因型的关系。〖HTW〗方法〓〖HTK〗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急性乙型肝炎发病期患者、5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41例正常对照外周血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的数量,并通过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分型(PCR-SSO)技术进行HLA-Cw的基因分型。〖HTW〗结果〓〖HTK〗急性肝炎组的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的数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22.62±3.70)% vs (19.03±4.91)%,(65.28±14.45)% vs (53.88±14.01)%,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的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的数量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14.36±1.07)% vs (19.03±4.91)%,(47.14±5.67)% vs (53.88±14.01)%,P<0.05],且急性肝炎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间HLA-Cw位点各等位基因的基因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HLA-Cw*03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中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与活化NK细胞数量呈显著负相关(γ=-0.394,P< 0.05)。〖HTW〗结论〓〖HTK〗慢性乙型肝炎患者NK细胞功能低下,HLA-Cw*03基因型可能是通过影响NK细胞而导致HBV感染持续存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61名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患者的SCE、细胞免疫功能和肝功能测定结果表明:淋转率降低者的SCE高于淋转率正常者(P<0.05)和健康对照者(P<0.01);淋转率降低而肝功能正常或不正常者的SCE高于淋转率和肝功能均正常者。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9):161-163+168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达标率和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消毒隔离达标率、病室管理达标率、护理能力合格达标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物质生活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规律服药率、坚持疗程率、家属监督率、保持乐观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优质护理,可以提升护理效果,并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