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同邪气双方势力的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向。正胜则病变逐渐消退而痊愈,邪胜则病变继续发展加重。因此,治病的目的就是要保存正气,祛除邪气,促进疾病痊愈。《内径》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虚泻实就是扶正与祛邪  相似文献   

2.
扶正祛邪是中医学的基本法则,任何疾病的过程都是正邪相争的过程,正胜则邪则病退,邪胜于正则病进,在治疗疾病时,可针对邪正力量的对比不同,而采用扶正以祛邪、祛邪以扶正,和祛邪扶正并用的治法,使疾病并向痊愈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3.
《内经.脏腑法时论》指出:治病须先用“毒药攻邪”,再配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助之,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王冰在注解“毒药攻邪”一句时说:“辟邪安正,惟毒乃能”,这是对毒药治病的最好评价。盖治病之药物,是用来补偏救弊的,以药物性能之偏胜,以纠正病情之偏颇。药物之性能有寒热温平、有毒无毒之区分。寻常之疾,以平和之药即可疗之;若为邪盛毒胜之大症,要想驱除邪气,解毒祛病,以达邪去正安,往往是非偏毒之药物则不能胜任。临床运用偏毒的药物来治病(包括性味大苦、大辛、大寒、大热之品)是普通的现象,《内经.异法方宜论》曰:“故毒药者…  相似文献   

4.
泻下是针对胃肠结滞制定的治疗大法,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为其立法依据,选用泻下药物为主组合成方;攻邪派张从正更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先论攻邪,邪去而元气复也",主张汗、吐、下三法治疗,认为泻下的目的是使邪气随大便外出,疏通气血给邪以出路,祛邪安正.  相似文献   

5.
胡子晨  王峰 《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10):1855-1858
膝骨关节炎中医病名为"骨痹",属于"痹证"范畴.一般中医依据《中医内科学》分证论治,外感则除外邪,内伤则补益.作者认为,此种治法虽把握了中医治病"辨证论治"的特色,然却未能做到从整体来思考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即"整体观念".而肝肾两虚型膝骨关节炎就与脾胃功能的强弱密切相关.脾胃的生理功能完备,则疾病的防治与预后较好,反之则较差.李杲的《脾胃论》思想深刻的影响了后世医家,也为临床思考肝肾两虚型膝骨关节炎的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浅述《伤寒论》温阳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的《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虽为论述外感疾病专著,但其全书汗、吐、温、清、下、和、消、补八法并用,方以法立,法以方传,备受历代医家崇奉。纵观本书,温阳方剂运用颇多,散见于六经、霍乱、瘥后劳复诸病之中,有为一脏阳虚而设,有为通体阳衰而立,或疗血虚寒凝,或救阳亡气竭,组方严谨,用药精良,强调扶阳之本,突出温法之重。诚如柯韵伯所言“伤寒以阳气为主”。本文对《伤寒论》中温阳法的应用浅述如下。温阳解表外感风寒之邪,头身疼痛,邪在太阳,治当解表。《伤寒论》多选温卫阳之剂,以汗解肌,驱邪于外。如太阳中风的桂枝汤,太阳伤寒的…  相似文献   

7.
治病求本     
正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本与标是相对而言的,常用以说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以及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从邪正关系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而言,病因是本,症状是  相似文献   

8.
选择中医药治疗尿毒症,延缓病程发展,延长病人生命,不失为目前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尿毒症肾衰与湿浊本虚而标实的病机,辨治上趋向于扶正祛邪。但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此时虽然病人体质较弱,但邪实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是进一步导致肾衰的因素。只有祛邪降浊解毒,荡涤三焦壅塞之邪气,才能邪去正安,改善肾功能。所以,祛邪是当务之急。同时,根据“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原则,注重调理脾胃,恢复脾胃生化、升降气机的功能。中药黄芪配伍大黄,是根据尿毒症发病机理本虚标实,解决主要矛盾而设,祛邪而不伤正,攻补兼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虚则补之”是中医的一个治疗原则,通常称为补法,而健脾益气又是补法中的一个具体治法,其主要代表方剂为四君子汤。一、四君子汤的源流四君子汤最早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主治营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从其药物组成来看,是由《伤寒论》的理中丸去干  相似文献   

10.
<正>《伤寒论》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全书389条中无一不体现出这一精神。衄血"指非外伤所致的某些部位的外部出血证,包括眼衄、耳衄、鼻衄、齿衄、肌衄等,以鼻衄为多见。《伤寒论》衄血系由外邪闭表、邪热内盛所致,其不仅为伤寒表证的主要症状,同时也是伤寒表实证泄热祛邪的重要治疗方法[2]。"红汗"是源于《伤寒论》衄血愈病的自愈方法。衄血从鼻而出,  相似文献   

11.
扶正解表法是外感病证的治疗法则之一,适用于正虚外感病证。它与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同中有异,不可混同。一、扶正解表法的临床意义祖国医学在外感病证的辨证论治中,十分重视体质与疾病的关系,认识到体质是外感病证发生、发展、证型、治疗、转归的物质基础,从而创立了扶正解表这一治疗大法。扶正解表法属于标本同治之治则。如张景岳所说:“若形气本实,则始终皆可治标;若形气原虚,则开始便当顾本。”治病,从根本上讲就是扶正、祛邪。因此,必须辨证处理邪正之间的关系,务使正盛而邪却。  相似文献   

12.
一、疾病是怎样发生的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正邪矛盾斗争的反映。“正”即正气,是指人体对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邪”即邪气,是一切致病因素的统称。疾病能否发生,取决于正邪矛盾两方斗争的势力。祖国医学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抵抗能力强,虽有病邪的侵袭,也不容易发病。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时,邪气才能乘虚入浸,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发病;或邪气过于强盛,超过了正气抗邪的能力,以致病邪入侵  相似文献   

13.
方剂的主要作用不是单纯补充与对抗,而是以调节为主:一方面是调节阴阳、脏腑、气血的关系,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另一方面是要保证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虽然调节脏腑是中医方剂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在具体治疗疾病时是通过调节各脏腑阴阳、气血来实现。本文根据方剂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并结合中医理论,分调节阴阳、调节气血及扶正祛邪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红 《当代护士》2003,(9):31-32
《伤寒论》是由医圣张仲景撰写的医学巨著 ,他所创立的辨证论治法则不仅注重论治 ,而且十分注重施护。笔者试就《伤寒论》辨证施护的方法分析归纳 ,予以讨论。1 把握病机 ,观察证候1 1 《伤寒论》按照疾病的病位、病机、证候和发展规律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证候群。六经证候 ,以阴阳为纲领 ,以寒热辨疾病的性质 ,以表里辨疾病的部位 ,以虚实辨邪正的盛衰。1 2 六淫之邪 ,是通过三阳之表渐次传入三阴之里的。在病理变化上 ,表证病位浅 ,病势轻 ,这时要掌握服药的方法和出汗的程度。《伤寒论》桂枝汤方下有“………  相似文献   

15.
审证求机就是审查疾病的症状表现,分析其病因病机,综合其病理变化的过程.张国梁教授特别注重中医诊治疾病的思维过程,强调"审证求机"论治慢性乙型肝炎,认为其主要为外感湿热疫毒之邪等导致肝失疏泄,肝经气滞而致血瘀、湿热疫毒等邪郁结于肝,肝体络脉失养.病初病位较浅,邪在气在经,病久邪气入络入血,临证需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疾病的发展规律灵活采用不同治法.  相似文献   

16.
<正>玉屏风散出自《丹溪心法》,药物组成十分简单,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是治疗气虚自汗、易感风邪的经典方剂。方中黄芪甘温益气固表、大补脾肺为君;白术健脾益气、固表止汗为臣,与黄芪合用,气旺表实,汗不能外泄,邪不能外侵;防风走表祛风并御风邪为佐,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不伤正;白术培土以宁风,风邪去而不复来,当倚如屏,珍如玉也[1]。该方药味少,立意深,配伍严谨,标本兼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笔者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以玉屏风散为基础方,加味治疗多种妇科疾病,疗效甚好。  相似文献   

17.
补法是中医的治疗大法之一,它是一种增强体质,改善机体虚弱状态的治疗方法。从中医发病学的观点来看,任何疾病的过程,都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没有正、邪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构成人体的疾病。在这个过程中,其正邪这对矛盾必定有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是次要的。也就是说疾病的性质,不是偏重手正气虚,就是偏重于邪气实。在治法  相似文献   

18.
在慢性肾小球疾病的整个发病过程中,虽然脾肾虚损是其重要的病机和证候,但又始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邪气实的另一面,形成了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局面。这些邪气,有的来自外感六淫;有的是既病之后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其中,湿热是贯穿肾小球疾病整个过程的主要邪气,也是导致慢性肾病延缠不愈和恶化的重要因素。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思想认为:当邪气对于疾病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时,只要正气不甚虚,就应及时地清除这些邪气,治疗这些夹杂证,才能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临床治疗慢性肾病常见的湿热证时,我们根据湿热邪毒侵犯脏腑和三焦部…  相似文献   

19.
张道宗 ,安徽省合肥市人 ,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和安徽省中医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和针灸临床、教学、科研 40载 ,主张“治病必须先辨证” ,擅长针药并用治疗疑难杂症 ,提出“四时皆有土”之说。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张老喜爱读的医书有《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脾胃论》、《针灸大成》及《丁甘仁医案》、《黄文东医案》等名家著作 ;最赞赏的行医格言是“胆大、心细、行正、方圆”。他在临床工作中 ,将“方圆”又具体理解为辨证要准、治则要明、选穴用药要精、手法要巧。  相似文献   

20.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载于《伤寒论》107条,曰:"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历代医家认为该证以表证误下,邪气内陷,少阳经腹失和,三焦不畅,阳明有热,心胆不宁,邪气弥漫虚实互见。方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在小柴胡汤方基础上去甘草,加龙骨、牡蛎、铅丹、大黄、茯苓、桂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