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病患儿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风湿热(RF)并心脏病变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RF患儿20例(RF组),包括风湿性心脏病患儿11例(心脏病变组),无心脏病变患儿9例(无心脏病变组).同时选择2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测定各组血浆BNP、肌钙蛋白I(cTnI)水平,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ECG检查.健康对照组随机采血1次,测定血浆BNP和cTnI水平.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F组患儿血浆BNP、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1);心脏病变组血浆BNP水平较无心脏病变组明显升高(P<0.01),cTnI水平二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异常升高率显著高于cTnI(x2=14.19,P<0.01)及ECG(x2=10.23,P<0.01),cTnI异常率与ECG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7,P>0.05).心脏病变组患儿BNP与cTnI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2,P<0.05).结论 BNP在风湿性心脏病患儿中异常增高,与cTnI呈正相关,且较cTnI、ECG灵敏度高.BNP、cTnI二者结合对RF并心脏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功能检测对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POTS患儿26例和健康儿童20例分别测定其瓦式(Valsalva )比值、深呼吸心率差、30 s最长RR间期/15 s最短RR 间期(30/15)比值、卧立位血压差等自主神经功能及12 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12 ECG)QT间期离散度(QTd)、P波离散度(Pd)水平的变化.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OTS患儿Valsalva比值、深呼吸心率差与健康对照组比较[Valsalva比值:(1.08±0.06) vs (1.22±0.03); 深呼吸心率差:(9.7±1.7) 次·min-1 vs (18.3±1.6)次·min-1] 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6、11.34,Pa<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OTS患儿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QTd延长(Pa<0.01),心率校正后最大QT间期(QTcmax)、心率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增大(Pa<0.01,<0.05),而心率校正后最小QT间期(QTcmin)二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二组最大P波时间(Pmax)、最小P波时间(Pmin)、心率校正后最大P波(Pcmax)、心率核正后最小P波(Pcmin)、Pd及心率校正后P波离散度(Pc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POTS患儿自主神经明显受损,Valsalva比值、深呼吸心率差、QTd可作为诊断POTS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卧、立位QT间期离散度(QTd)及P波离散度(Pd)的变化。方法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的VVS患儿46例为研究组。年龄7~17岁,平均(11.91±2.09)岁。用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卧位及立位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12ECG)。匹配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选择窦性心律波形清晰的12ECG3个心动周期,测量心率(HR)、QTd与Pd,按Bazete公式校正心率后得出QTcmax、QTcmin、QTcd、Pcmax、Pcmin、Pcd。结果1.对照组卧位较立位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最大P波时间(Pmax)均明显延长(Pa<0.01),最小P波时间(Pmin)缩短(P<0.05),Pd延长(P<0.05),QTd、QTcmax、QTcmin、QTcd、Pcmax、Pcmin、Pcd未见明显变化(Pa>0.05)。2.研究组卧位较立位QTmax、QTmin、QTd、QTcd、Pmax、Pd、Pcd明显延长(Pa<0.01),Pcmax延长(P<0.05),Pcmin明显缩短(P<0.01),QTcmax、QTcmin、Pmin未见明显变化(Pa>0.05)。3.研究组较对照组卧位QTmax、QTcmax、Pcd延长(Pa<0.05),QTd、QTcd、Pmax、Pcmax延长(Pa<0.01);立位Pcd延长(Pa<0.05),Pmax、Pcmax延长(Pa<0.01)。4.研究组较对照组卧位时HR稍降低(P>0.05),立位时HR明显增加(P<0·01),HR增加在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差异(分别增加15.29次/minvs12.57次/min,P>0.05)。5.VVS患儿在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时卧、立位的QTd及Pd未见差异(Pa>0.05)。6.VVS患儿在卧位、立位时QTd及Pd不存在男女性别差异(Pa>0·05)。结论VVS患儿卧位时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当体位改变时QTd、Pd明显受自主神经功能影响,表明该法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健康儿童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 1581例健康儿童分为3~6岁、~10岁、~12岁3组,按年龄、性别及室性早搏发生与否分组进行心律失常发生率、HRV的5项时域值的比较.结果 (1) ECG和24h心电监测(Holter)示健康儿童的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和最快心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PR、QTc间期相反,除PR间期外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健康儿童Holter和ECG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10,P<0.05).(3)不同年龄组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Ⅰ.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年龄增长有升高或下降趋势;与3~6岁组比较,~ 10岁和~12岁组室性早搏发生危险度明显增加(OR =1.31和2.04).(4) HRV的5项时域指标值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 HRV的5项时域指标值男性均高于女性(P<0.01).(6)按室性期前收缩分组,HRV的5项时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健康儿童的心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QTc间期随年龄增加而延长.(2)健康儿童Holter检测心律失常中室上性早搏的发生率最高.(3)健康儿童中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发生随年龄增长而增多,青春前期更明显.Ⅰ°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长有下降趋势.上述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性别无关.(4)健康儿童HRV存在年龄差异,提示儿童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5)青春期前,男女间HRV的差异最为显著,提示可能此年龄段男女间心脏自主神经发育的不一致性.(6)健康儿童室性早搏的发生大部分为良性早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QT间期离散度(QTd)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采用日本光电9320K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及DeMar-K100动态心电图仪对52例VVS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的QTd及HRV进行测量。结果VVS患儿QTd、校正QT间期离散度和最长QT间期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差异具有显著性;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组和阴性组间QTd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SDNN、SDANN及RMSSD病例组较对照组减小,且病例组SDNN、RMSS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HUTT阳性组和阴性组间HRV差异无显著性。结论VVS的发病机制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存在障碍有关。HUTT作为诊断VVS的金标准,其阴性者不能除外VVS。QTd、HRV对于VVS患儿发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健康婴幼儿及儿童心电图时间参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和性别健康婴幼儿及儿童心电图(ECG)时间参数的特点,评估现有国内外健康婴幼儿及儿童ECG标准应用于我国儿童的可行性。方法记录上海地区1557名健康婴幼儿和儿童(男812例,女745例;年龄1~17岁)ECG的心率(HR)、P波时间、P-R间期、QRS波时间、Q-T间期、Q-R峰值时间,并在不同年龄组及男女组间进行比较。结果HR、P波时间、P-R间期、QRS波时间、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及Q-R峰值时间在各年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01),P波时间、P-R间期、QRS波时间及Q-T间期均与年龄呈正相关,与HR呈负相关(Pa<0.001)。部分测量值男女组间以及与既往标准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健康婴幼儿及儿童ECG时间参数具有年龄、性别、时间和种族差异。沿用传统的国内外健康婴幼儿及儿童ECG标准不合适,有必要修订更新传统的正常值标准,并应重视年龄、性别间的差异。与之相关的疾病诊断标准也应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胸阻抗法无创心排量监测仪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心功能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科病房3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3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分别在入院时及入院24h采用心脏超声测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无创心排量监测系统测量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结果 病例组无创心排量监测的CI值与心脏超声测定的EF值在入院时和入院24 h内均呈正相关(P<0.05);入院24h病例组监测的EF值及CI值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入院24 h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创心排量监测仪具有快速、准确、连续、无创、易操作、体积小、便于床边监测的优点,值得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的变化特点.方法 将41例HFMD患儿分为一般病例组23例,重症病例组18例,选择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结果 CD3~+与CD4~+细胞表达:HFMD重症组、一般病例组、对照组依次显著降低(P<0.01);CD8~+细胞表达:HFMD重症组、一般病例组、对照组依次显著降低(P<0.05);NK细胞表达:HFMD重症组与一般病例组相似(P>0.05),皆高于对照组(P<0.05);B淋巴细胞表达:HFMD重症组、一般病例组、对照组依次升高(P<0.01).结论 HFMD患儿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其中细胞免疫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体液免疫反应亢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抽动障碍(TD)与EB病毒(EBV)、人巨细胞病毒(HCMV)、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TD患儿49例为病例组.健康对照组为本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47例.检测二组外周血EBV DNA水平、咽拭子MP DNA水平及尿HCMV DNA水平,并检测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IgA、IgG、IgM水平.结果 病例组EBV、MP及HCMV的DNA检出率分别为22.49%、14.29%及6.12%;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13%、2.13%及0,病例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15).病例组CD4+T淋巴细胞、CD4+/CD8+淋巴细胞比值分别为(34.71 ±4.62)%和0.96±0.22,较健康对照组[(40.02±2.53)%、1.31±0.07]显著降低(Pa<0.05);CD8+[(36.28±3.95)%]较健康对照组[(30.65±6.51)%]显著升高(P<0.01).而CD3+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IgG[(9.43±2.95)g·L-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6.23±3.13) 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BV、HCMV、MP等感染引起的免疫紊乱可能是导致儿童TD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心脏损害(HIM)患儿QT间期离散度(QTcd)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B(CK-MB)的动态变化及对HIM预后的影响.采用对63例HIM患儿发病48h内和治疗7d后QTcd和CK-MB进行检测,并与30例无窒息新生儿对照比较.结果显示HIM组与对照组比较,患儿发病48h内QTcd及CK-MB均显著升高(P<0.01).经7d治疗后,HIM患儿QTcd及CK-MB均显著下降,产后缺氧组较胎儿期缺氧缺血组下降更显著(P<0.05),且胎儿期缺氧缺血组并发症多,预后差(P<0.05).结论QTcd及CK-MB相结合可作为HIM的特异性敏感指标,对判断HIM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