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蒋莉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
由于小儿大脑发育不成熟,对异常刺激的分析、鉴别和抑制能力较弱,易出现癫(癎)样发作,甚至导致癫(癎)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和难治性癫(癎)持续状态(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难治性SE是临床危重症,死亡率高,存活者也可因长时程发作产生脑损伤而遗留严重后遗症.以下就难治性SE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癫(癎)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俊兰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2)
正确诊断癫(癎)无疑是正确治疗癫(癎)的关键.诊断癫(癎)首先要仔细地询问相关病史,认真的体格检查,准确的脑电图解读,完善的神经影像、神经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相关检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癫(癎)发作的分型和癫(癎)综合征的诊断,进而寻找癫(癎)的病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按需和按时服用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两种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难治性癫(癎)患儿随机分成按需服用KD组和按时服用KD组,每组30例.全量服用KD后连续72 h每6小时监测血酮、血糖和尿酮,比较两组患儿酮症状态的稳定性.记录发作频率并确定起效时间,分别在治疗后4周、12周、24周、48周评估两组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4周后,按需服用KD组与按时服用KD组发作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3.3% (10/30)与30.0% (9/30),两组疗效相当(P>0.05).按需服用KD组治疗有效病例平均起效时间为(6.18±2.42)d,而按时服用KD组有效病例平均起效时间为(8.63±2.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24周和48周,按需服用KD组发作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0.0%(9/30)、34.8%(8/23)和36.8% (7/19);按时服用KD组发作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3.3% (10/30)、30.4% (7/23)和44.4% (8/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按需服用KD组和按时服用KD组治疗保留率分别为63.3% (19/30)与60.0% (18/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按需服用KD组与按时服用KD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可治疗的胃肠道反应和代谢紊乱.结论 按需服用KD和按时服用KD两种治疗方案均基本安全有效,按需服用方案更易达到酮症状态,起效更迅速,较易被患儿接受.因此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可根据患儿的饮食习惯,灵活安排进食时间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生酮饮食在儿童癫(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建湘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4)
用含脂肪比例高、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比例低的饮食配方,通过脂肪分解代谢产生酮体模拟身体对饥饿的反应治疗癫(癎)等疾病,这种饮食治疗方法称为生酮饮食疗法.目前生酮饮食治疗癫(癎)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有关生酮饮食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癎)的疗效,系统分析显示无发作的病例达到15.6%(95%CI为10.4%~20.8%),33%(95%CI为24.3%~41.8%)病例获得发作减少50%以上的效果.且该方法不良反应少.因此成为儿童难治性癫(癎)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就生酮饮食的可能机制、高效、适应证及禁忌证等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儿童癫(癎)持续状态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癎)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近年来,对于其定义、易忽视的发作形式、药物治疗及脑电图监测的作用不断有新的认识.本文着重对于SE定义、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并介绍国外难治性SE的最新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癫(癎)是大脑神经细胞群反复超同步放电所引起的发作性、短暂性脑功能紊乱,是小儿常见的神经系统疾患.据统计<14岁小儿癫(癎)的年发病率为46~83/10万,而<9岁高达72~86/10万[1].由于放电起源部位及异常波在脑内扩散方式不同,癫(癎)可呈现多种临床发作形式.借助脑电图(EEG)可从头皮直接获得大脑皮层的正常和异常放电,从而对癫(癎)的诊断、临床发作分型及病情转归分析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是诊断与防治癫(癎)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加上其无创性、操作简单、花费少等优点,已日益广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难治性癫癎持续状态(RSE)是严重的儿童神经急症,预后极差。病情转归取决于潜在病因、治疗时机及方法。现重点阐述RSE的基本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诊断与脑电图特征、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尤其是RSE不同时期的用药治疗指南,为癫癎发作及持续状态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8.
癫癎是以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现就难治性癫癎的治疗方面综述如下.
一、药物治疗传统抗癎药对于大部分癫癎的治疗是有效的,但仍有20%~30%不能有效控制.近年来采用新型抗癎药治疗难治性癫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常用药物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难治性癫(癎)的诊断问题及汉族儿童难治性癫(癎)MD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C3435T与癫(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及前瞻性分析方法对400例癫(癎)儿童进行随访,自定儿童难治性癫(癎)(RE)诊断标准,分析其中难治性癫(癎)类型、用药种类、用药时间、药物调整时间及疗效;根据对抗癫(癎)药物的反应将儿童癫(癎)患者分为难治组、控制组,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提取132例患儿(难治组70例,控制组62例)及健康62例儿童外周血DNA,以PCR扩增,DNA直接测序法检测MDR基因C3435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基因多态性在癫(癎)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癫(癎)耐药的相关性.结果 400例癫(癎)患儿中难治性癫(癎)83例(20.8%),65例(78.3%)在6个月内完成至少2种药物调整,目前仍有42例(50.6%)同时使用3种及以上药物治疗,其中6例(7.2%)同时使用4种抗癫(癎)药物.83例难治性癫(癎)患者用药有效40例(48.2%),显效6例(7.2%);无效37例(44.6%),其中25例(67.6%)有不同程度的减轻.70例耐药组患儿与62例控制组患儿及62例健康对照相比较,各组CC基因型、CT基因型、T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DR1C3435T各基因型与癫(癎)耐药无相关性.结论 儿童癫(癎)患儿正规治疗6个月后仍不能控制发作者认为其为难治性癫(癎)(平均至少1次/月,>2种药物无效),多种AEDs治疗仍有其必要性,未发现汉族儿童C3435T基因多态性与癫(癎)耐药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癫(癎)耐药机制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体内主要起转运作用,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也影响着它的表达.该文从Pgp的编码基因多态性、多药转运蛋白假说、浓度平衡转运学说、Pgp抑制后效应方面就Pgp与癫(癎)耐药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儿童癫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高丽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0):1019-1021
目的研究癫癎诊断和治疗的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5年间450例门诊和住院的癫癎患儿资料进行发作类型与年龄的关系、脑电图及药物的疗效分析。结果450例中全面性发作63.1%(284例),其中大发作33.3%(150例);局限性发作16.7%(75例);其他类型发作20.2%(91例)。本组68.2%为6岁以下儿童,其中<3岁占73%。1岁以内发作类型最常见为婴儿痉挛(WS),占该年龄组的41.1%(46/112例)。失神发作见于学龄期儿童,占本组病例的2.4%,Lennox-Gastaut综合征在9岁前各年龄组均可发生,热性惊厥转变为大发作见于学龄期儿童。癫癎发作的诱因主要为发热,有家族史占各种诱因的4.7%。癫癎的病程最长13年。脑电图(EEG)异常率达74.9%,其中普通EEG示癎样放电为50.5%,加做video-EEG或24h动态EEG后阳性率达62.8%。65.7%无影像学异常改变。120例(26.7%)诊断后未治疗或服药后未复诊。330例中单药治疗组总疗效76.5%,联合用药组为55.6%,两者之间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单药治疗组与WS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癫癎治疗以单药治疗为主,但WS联合用药效果较佳。癫癎治疗滥用药现象较严重,有待规范化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生酮饮食治疗难治性癫(癇)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生酮饮食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15例难治性癫癎患儿用合适中国人膳食习惯的生酮饮食方案进行治疗。随访其依从性、临床发作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12例(80%)坚持治疗1个月,其中10例(87.5%)癫癎发作减少〉50%;10例(66.6%)坚持治疗3个月,其中8例(80%)癫癎发作减少〉50%;5例(33.3%)坚持治疗6个月以上,其中5例(100%)癫癎发作减少均〉50%,4例(80%)癫癎发作减少〉90%,3例(60%)癫癎发作完全控制。1例已随访2年以上,发作减少〉90%。10例出现轻重不一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低血糖、高血脂、肝功能受损),经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结论适合中国人膳食习惯的生酮饮食方案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癎有效而安全。其疗效与发作类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难治性癫(癎)儿童的生存质量状况,观察心理干预对其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 应用儿童癫(癎)生存质量自评量表对难治性癫(癎)组(39例)、药物有效癫(癎)组(42例)及健康对照组(40例)儿童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再将难治性癫(癎)组随机分成2组,即心理干预组和非心理干预组.非心理干预组20例,单纯予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组19例,除药物治疗外,还予心理干预.对心理干预组患儿,在心理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分别进行生存质量评估,非心理干预组患儿生存质量评估与心理干预组患儿同步进行,比较心理干预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分值及心理干预组干预前后和非心理干预组生存质量总分.结果 难治性癫(癎)组儿童的生存质量分值显著低于药物有效癫(癎)组及健康对照组儿童(P.<0.01);心理干预组干预后的生存质量总分及人际/社会后果、目前担心和关切、个人癫(癎)隐私因子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1,0.05);心理干预后,心理干顶组生存质量总分显著高于非心理干预组(P<0.01).结论 难治性癫(癎)儿童生存质量水平下降,心理干预可以改善难治性癫(癎)儿童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难治性癫癎(IE)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38例IE患儿(IE组)与40例药物治疗有效的癫癎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包括起病年龄、发作频率、发作形式、脑电图表现、头颅影像学改变、智能情况、家族史、服药依从性,对首次用药治疗的反应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IE组1岁前的发病率、发作频率、出现多种发作形式和伴智能障碍率、头颅影像学及脑电图异常率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IE组首次应用抗癫癎药物治疗反应不良、联合多种药物控制发作及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概率较对照组亦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儿童IE与发病年龄小、发作频繁、症状性癫癎或癫癎综合征、多种发作形式共存、伴智能障碍、头颅影像学及脑电图异常改变率高、首次应用抗癫癎药物治疗的反应差、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差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儿童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128导视频脑电图进行头皮及皮层电极描记,结合临床表现、颅脑CT、MRI等影象学检查精确定位,并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术式。结果手术4例,术后无中枢性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出现,随访6月~10月,1例发作减少75%以上,余3例未再发作;智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多导联的皮层电极视频脑电监测是儿童难治性癫痫术前精确定位的较好的方法,而手术方法的正确选择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智力低下不应成为癫痫手术的禁忌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观察激光氧液加东莨菪碱(LOFS)辅助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14岁难治性癫(癎)患儿68例,在原有抗癫(癎)治疗基础上,采用DJF-IA型多功能激光血液治疗仪,以50g·L-1葡萄糖5~10 mL·kg-1作载体,置于血疗仪中,接受He-Ne激光照射15 min,并充氧,加用东莨菪碱0.01~0.03 mg·kg-1,静脉滴注1次·d-1,每月10 d,连续3个疗程.结果 LOFS辅助治疗前3个月内各类型癫(癎)发作总频次为每月34 792(659.00±31.24)次;LOFS治疗3个月过程中发作总频次为每月965(14.00±5.36)次,较原基线平均下降89.99%(t=7.36,P<0.01),总有效率为95.59%.LOFS治疗前全部患儿脑电图中的(癎)性放电率为100%,治疗后脑电图(癎)性放电率平均为68.5%,其中7例脑电图完全恢复正常(10.29%),此7例中6例抽搐次数明显减少,1例抽搐次数未减少.脑电图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的52例中,发作频次减少≥50%者50例(69.15%),脑电图的变化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不完全一致.结论 LOFS可能成为难治性癫(癎)的一种新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小儿难治性癫癎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果精心挑选的3种抗癫癎药(单用或联合用药)治疗失败,则可认为是小儿药物难治性癫癎,应尽早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1.切除或隔离发作起始区;2.切除或隔离癫癎源病变区;3.未见结构影像学病变,应作功能影像学检查,颅内电极录像脑电图监测等定位出发作起始区和早期扩布区。 相似文献
20.
奥卡西平治疗儿童局限性癫(间)46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奥卡西平(OXC)治疗儿童局限性癫(间)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作出评价.方法 局限性癫(间)患儿64例,41例新诊断或未经正规抗癫(间)治疗需用OXC单药治疗的患儿进入OXC单药治疗组;23例曾使用一种或多种抗癫(间)药物治疗,目前仍需联合应用OXC进行抗癫(间)治疗的患儿进入OXC添加治疗组.OXC治疗的起始剂量为4~8 mg/(kg·d),每隔1周增加1次剂量,每次增加不超过10 mg/(kg·d),维持剂量28~40 mg/(kg·d),分2次服用.进行自身对比开放性观察,分析二组6个月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本组中单药治疗组、添加治疗组、全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4%、69.6%、79.7%,其完全控制率分别为53.7%、17.4%、40.6%.单药治疗与添加治疗组6个月后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药治疗组2、4、6个月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a>0.05).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皮疹7例,嗜睡、头晕各3例,乏力2例,低钠血症、恶心纳差各1例. 因皮疹退出6例(9.4%),停药及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OXC治疗儿童局限性癫(间)疗效确切、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