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俊  胡应秀  王康 《医学争鸣》2005,26(22):2038-2038
1 临床资料 1997-04/2000-01直肠癌根治术167(男58,女109)例,其中有局部淋巴结转移84例. 年龄28~80(平均56.1)岁. 直肠下段73例,中段75例,上段19例. DukesA期47例,B期38例,C期69例,D期13例. 高分化腺癌21例,中分化腺癌89例,低分化腺17例,黏液腺癌20例,未分化腺癌10例,其他10例. 伴有肝转移14例,卵巢转移1例. 组织学分类、肠壁浸润深度及淋巴结清除数量与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关系(表1~3).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乳腺癌腋淋巴结(ALN)转移类型及其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对行根治性乳房切除腋前硝淋巴结活检和ALN清扫术的乳腺癌患125例ALN转移情况和肿瘤原发灶的部位、大小、病理分类、坏死、钙化、组织学分级、间质浸润、癌周浸润、微血管浸润、微淋巴管浸润、神经纤维浸润、间质纤维化、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程度以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等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淋巴结均无癌转移的有64例,占51.2%;仅有前哨淋巴结(SLN)发生癌转移有23例,占18.4%;仅有非SLN发生癌转移的8例,占6.4%;SLN和非SLN均有发生癌转移30例,占24.0%。ALN转移的类型与原发灶的大小、肿瘤分类、间质浸润、癌周浸润、微淋巴管浸润、肿瘤间质纤维化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程度均有关(P<0.05)。结论 根据ALN癌转移的情况可分为4组,这种分组与肿瘤原发灶的大小,组织学分类、间质浸润、癌周浸润、微淋巴管浸润、肿瘤间质纤维化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属于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道肿瘤,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显示,20%~30%的大肠癌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转移[1],而大肠癌的转移途径主要为肿瘤的淋巴结转移[2]。因此,了解大肠癌的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规律,对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极为重要。为了研究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特点以及预后,现对本院1995年1月-2013年10月间收治  相似文献   

4.
5.
322例锁骨上淋巴结构转移癌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已明确原发癌部位的322例锁骨上淋巴结构转移癌的病理组织学等因素与原发癌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左侧主要来自胃、鼻咽、肺、肝和食道。(2)右侧主要来自肺、鼻咽、胃。(3)对于一般腺癌应先考虑胃、肺。(4)对于鳞癌在先考虑鼻咽、肺、食道。(5)对于具特殊组织学特点的甲状腺癌、肝细胞癌可根据转移癌推测原发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进展期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手术清扫范围,以期提高根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4例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住院资料、术后切除标本的淋巴结解剖数目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按照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解剖部位、分化程度以及临床病理分期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结果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部位、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高于结肠癌,T3-T4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显著高于T1-T2(P<0.05),低分化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高于高分化肿瘤(P<0.05)。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肠腔内直径不是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细胞分化程度及癌灶的部位是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的好发因素。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合理地廓清淋巴结,对于直肠癌肿、T3期或无远处转移的T4期、术前结肠镜检查发现同时有2个或以上瘤灶、术前病理诊断为未分化腺癌的病例,相应的结直肠系膜切除更应该彻底,以尽可能地去除转移的淋巴结和潜在的微转移灶。  相似文献   

7.
对1990年8月-1995年10月间我院胸上科采用颈胸腹三切口根治的食道癌标本185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全组食道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转移率为57.3%,淋巴结转移度为15.6%,跳跃转移率为42.2%,跳腔转移率为25.9%,食道癌淋巴结转移为上下双向性颈胸腹三领域广泛转移,且肿瘤的最大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一淋巴结结的转移有明显关系,肿瘤的大体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肿瘤的浸润深度、分  相似文献   

8.
<正> 我科近10年来共收冶直肠癌84例,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本文就术中及术后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一、临床资料本组84例中,男51例,女33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21岁。癌肿位于直肠上段26例(包括乙状直肠交界处3例),中段36例,下段22例。手术方法及病理:腺癌69例,粘液腺癌8例,类癌2例,平滑肌肉瘤2例,未检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率,研究淋巴结微转移与结直肠癌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和淋巴结 癌胚抗原(CEA)的表达,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癌胚抗原(CEA)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法示50例Dukes‘B期患者128枚淋巴结中发现10枚淋巴结CEA表达,有淋巴结CEA表达的6例患者全部在术后5年内出现肿瘤转移或复发,而其他44例患者只有5例出现肿瘤转移或复发。RT-PCR法示11例肠癌的44枚淋巴结中有12枚淋巴结CEA mRNA表达,而病理组织学检查(HE染色)仅发现3枚淋巴结存在肿瘤转移,免疫组化法发现4枚淋巴结CEA表达。结论 存在淋巴结微小转移的大肠癌患者预后较差,基于RT-PCR的CEA检测可作为早期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的一种手段,为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经直肠上动脉注射美蓝行直肠系膜及淋巴结染色后淋巴结的检出率及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方法 对 30例直肠癌患者术中经直肠上动脉插管注射美蓝 6ml,使直肠系膜及各组淋巴结染色 ,统计淋巴结数目 ,与同期 32例常规直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数目对比 ,比较其淋巴结检出率 ;对美蓝染色组淋巴结行癌胚抗原(CEA)免疫组化染色 ,检测其微转移情况。结果 美蓝染色组肠旁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检出数目均明显大于常规根治术组 (P均 <0 .0 5 ) ;美蓝染色组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阴性者经CEA免疫组化染色其转移阳性率增加 (8 4 .7% ) ,13例Duke’sB期患者经淋巴结CEA免疫组化染色需重新确定为Duke’sC期 (46. 7% )。结论 术中经直肠上动脉注射美蓝行淋巴结染色能提高淋巴结检出率 ;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行CEA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其微转移灶 ,能提高淋巴结阳性检出率 ,使病理分期更准确 ,从而指导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探讨T1和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1和T2期直肠癌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T1和T2期直肠癌淋巴结的转移特点,用x2检验分析其相关因素,并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T1和T2期直肠癌行Mile's术66例,行Dixon术54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0.0%(24/120),经分析,肿瘤的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5年生存率91.60%,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程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RR=0.2250,RR=0.3088.结论:T1和T2期直肠癌均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r=0.235),根治性切除效果较好,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直肠癌术后腹壁切口种植转移发生在术后31年,极为罕见,我们遇到1例,报道如下。病人,女,70岁。31年前因直肠癌行Miles手术及永久性人工肛门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直肠腺癌侵及深肌层,术中术后未行化疗。临床无病生存期30年。1年前,患者发现下腹壁原手术切口处一核桃大小肿物,渐长至鸡蛋大小,表面皮肤呈紫褐色。B超:切口皮下组织内实性回声肿块约5.5cm×3.9cm×3.3cm。全消钡餐未见异常。肿块粗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见大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995~2002年于我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原发灶未侵及浆膜层、术后检取淋巴结15个以上且均无转移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并判定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癌细胞分化程度与术后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为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肿瘤大小与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55岁,主诉“间断便血3月余”于2011年6月3号入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病理结果为直肠腺癌,遂行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术后病理:直肠溃疡性腺癌,中-低分化,侵及肠壁全层,可见脉管内癌栓,伴肠周淋巴结转移,脂肪组织内可见癌结节。术后按照“Xelox方案”(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静脉化疗7个周期及肿瘤免疫治疗(核糖核酸)。10余天前因体检发现左肾上腺占位性病变于2012年5月14日入院。实验室检查:促肾上腺素升高、血肾素三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均在正常范围。血 CEA 8.90 ng/mL, CA19-969.73 U/mL, CA12560.60 U/mL, AFP, CA15-3等均在正常范围内。 CT 平扫+强化示:左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图1),可见2.5 cm ×4.6 cm类椭圆形异常密度影,边界不清,未见强化。考虑肿瘤性病变,术前诊断为左肾上腺占位性病变。患者行后腹腔镜下左肾上腺切除术,术中可见一直径约5 cm大小灰黄色肿物,切面呈鱼肉状,有包膜。术后病理诊断:左肾上腺腺癌,结合病史考虑来自直肠的腺癌(图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细胞角蛋白CK20及CEA检测53例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周围淋巴结509枚。结果5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21例有淋巴结微转移(39.6%)。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深层组织的微转移阳性率高于浅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3、PT4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PT1、PT2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癌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常规检查淋巴结为阴性的结直肠癌,微转移检测可能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肠癌卵巢转移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990-1999年26例直肠癌卵巢转移临床资料。结果:直肠癌卵巢转移好发于年青女性,以双侧多见,原发灶大多为低分化腺癌或粘液腺癌,多侵犯浆膜,临床分期多为Dukes C期以上,发生卵巢转移者预后较差。结论:女性直肠癌者应注意有无卵巢转移,对有卵巢转移者应在根治性切除原发灶的同时,一并切除子宫及双侧附件,对无卵巢转移者是否预防性切除卵巢应采取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行根治性手术的2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区域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的临床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41·2%(107/260)。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和性别无关(2=0·007,P=0·934),和年龄(2=5·011,P=0·025)、肿瘤大小(2=8·281,P=0·016)、肿瘤侵犯肠管周径(2=6·084,P=0·014)、大体类型(2=55·797,P=0·000)、肿瘤浸润程度(2=13·076,P=0·004)以及组织学分型(2=23·158,P=0·000)有关;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大体类型(OR=6·385)、组织学分型(OR=6·108)和浸润程度(OR=5·831);其危险程度大小为:大体类型>组织学分型>浸润程度,危险性最高为大体类型。结论低位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影响因素为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侵犯肠管周径、大体类型、肿瘤浸润程度以及组织学分型,其中大体类型的危险性最高。  相似文献   

20.
梁君林  万德森  潘志忠  周志伟  高枫 《广东医学》2007,28(10):1623-1625
目的 探讨Dukes'A,B期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88例Dukes'A,B期结直肠癌,其中复发转移组和非复发转移组各44例,Dukes'A期26例,Dukes'B期62例.两组肠壁浸润深度、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尽可能相符.应用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结果 复发组9例(20.5%),共20个淋巴结免疫组化发现微转移;非复发组4例(9.1%),共7个淋巴结发现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性别、年龄、病程、肿瘤部位、大体类型、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分期和肠壁漫润深度无关.结论 应用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帮助发现Dukes'A,B期结直肠癌常规HE染色不能发现的淋巴结微转移,但淋巴结微转移可能和Dukes'A,B期结直肠癌预后相关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