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重大发展。除温病学派、温补学派外,尚有不少名医家,如戴思恭、缪希壅、龚延贤、李用粹、傅青主、唐容川等都对脾胃学说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探讨胃阴学说的发展源流及其理论意义,认为胃阴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与仲景,继承于河间学派,先导于明代诸医家,并最终发扬于清代叶天士等医家,其作为脾阳学说的对立统一面,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辨证准则和治疗方法,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脾胃理论。  相似文献   

3.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学派之一,是脾胃病临床的核心指导理论。该文概述了脾胃学说的渊源及主要内容,并将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总结了脾胃病临床的辨证思路与方法,归纳了主要治则治法,以及遣方用药规律。提出在辨识病机时通过对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四个方面进行细化,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病机;并对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用药规律。该文是对脾胃学说在脾胃病临床应用规律的提炼、总结。  相似文献   

4.
脾胃升降理论的传承、创新、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脾胃升降理论的渊源、传承与创新、应用进行了综述。中医脾胃升降理论最早见于《内经》,发展于隋唐及金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李东垣为“补土学派”的创始人,创“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叶天士主张“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创胃阴学说;董建华创“通降理论”。认为中医脾胃病理论发展的核心是脾胃升降理论的发展,脾胃升降理论对中医脾胃病研究思路具有指导意义。今后有待拓展脾胃升降理论临床研究范围,对其相关的中药制剂研发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仲景所创之泻心汤用于治疗痞证,现在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由对脾胃系统的疾病有较好疗效,体现了仲景"治病求本,以平为期","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学术思想,其首创之辛开苦降法,对后世中医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对温病学派的立法用药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钱乙在小儿体质学说、五脏辨证纲领、独重望诊、调治脾胃、创制儿科方剂等方面主要学术思想,并分析其学术思对中医儿科学发展中的时代意义,促进了不少新学说、新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中医儿科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清代杰出医家、温病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且在内伤杂病方面,尤擅治疗脾胃病证,叶氏继承东垣学说,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阐述脾胃分治之理,创立胃阴学说。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夜生活亦丰富多彩,通宵达旦尤为常见,如此一来,人体阴阳平衡严重破坏,加之饮食不节,肆食肥甘厚腻之品,致使脾胃功能受损。所以,对其未病先防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脾胃学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古代前贤就认识了脾胃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对脾与胃的生理及病理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尤其是脾胃学说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医学承袭宋金元的基础,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的推动,名医辈出,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进一步丰富和成熟,进入了全面、系统和规范化的总结阶段。其中对于脾胃学说有精辟论述,又各有发挥,促使脾胃学说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从明清脾胃学的理论及诊治特色论述该时代所具脾胃学特点。  相似文献   

10.
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为世人皆知,但追溯脾胃学说的源头当首推张仲景之脾胃观。如《古今医统》云:“汉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东垣正是继承发展了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能滋养元气”,创立了升发脾阳之说,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脾胃学说;而叶天士据此提出滋养胃阴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仲景在立法、组方、用药上匠心独具,处处顾护脾胃,其养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而不伤脾胃的治法,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指导思想。现从以下七方面讨论仲景治疗学中的脾胃观。  相似文献   

11.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吴医对杂病的诊治独具特点:运用"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主客交"等络病理论指导脾胃病临床实践,每获良效。现以"络病理论"为切入点,梳理并总结明清吴门医家现存古籍医案中治疗脾胃病的思路和实践,以期更好地指导当前脾胃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对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有所发扬创新,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元气升降之中枢,并在仲景建中汤的基础上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李氏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锡纯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论治脾胃,补前人之未备,张锡纯谓脾胃乃后天之本,其引《易经》中的"至哉坤元,资生万物",来阐述脾胃为人一身之本的思想,又把李东垣"扶脾阳"的脾阳学说和叶天士"益胃阴"的胃阴学说两者相结合,创立了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4.
植根于中医基础理论,考据中医古典医籍,从理论上论述了脾胃在体质构成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生殖之精(体质在形态方面的雏形)的滋养、气血津液(体质构成的基本物质)的充养以及心肝肺肾功能(体质形态的维持因素)的正常发挥,皆赖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质和脾胃的上下转枢机能,脾胃是体质形成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东垣继承先贤理论,系统总结、阐发脾胃的生理功能与发病特点,形成了以脾胃功能为核心,气机升降为主线,甘温除热降阴火为具体措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目前肿瘤的中医治疗同样强调改善脾胃的功能及气机的升降,与李东垣学说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深刻理解李东垣"补中、升阳、降阴火"理论并灵活运用,对肿瘤的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脾胃论》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脾胃论》一书在脏腑学说及脏腑辨证用药方面的运用。“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倡言脾胃论,对于疾病发病机制、脏腑病机及治疗用药无不是以脾胃为中心来认识的,建立了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变五脏用药为升降浮沉补泻法。该辨证体系以五行、运气等学说为理论依据,强调“藏气法时”、升降浮沉,在方法上高人一畴。《脾胃论》并非专论脾胃病,而脏腑辨证不只辨杂病。  相似文献   

17.
系统地整理、研究了董建华的脾胃学术思想。在治法上强调治胃病用通降法,在病机上认为脾胃虚寒学说固然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应着力研究胃热学说;注重疏肝气以调脾胃气机,用药忌壅补,轻灵流畅为其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从历代文献入手,结合临床,系统阐述对中医脾胃理论的认识,探讨脾胃与肝的关系,介绍脾胃理论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