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亚丽 《新中医》1995,27(1):31-32
眼疾从肝脾针灸论治王亚丽《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于肝。”《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李杲《兰室秘藏》指出:“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而上贯于目。脾者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的诸多典籍中对人参都有高度评价,如《本草纲目》人参主治栏目内,列出人参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以及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等功效。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中无“慢粒”(简称)病名的记载,但就其临床所见,可将其归于“(?)积”、“虚劳”、“瘀证”和“血证”等病的范畴。早在《灵枢·五变》篇即言:“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其所描述积聚证候与慢粒伴有贫血的临床表现相似。《诸病源候论》,说:“(?)瘕……其病不动者,直名为(?)”其描绘与慢粒巨脾坚硬  相似文献   

4.
老年癌证治验浅识杜美君北京工人疗养院(100041)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于肿瘤的记载很多。早在《难经”的五十五难就提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并对心、肝、脾、肺之积发生部位、形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景岳全书·积聚论治》曰:“积者、积垒之谓,由渐...  相似文献   

5.
吴伟  丁舸 《江西中医药》2003,34(12):45-45
人参 ,味甘 ,微苦 ,生者性平 ,熟者性温。功能补五脏 ,安精神 ,健脾补肺 ,益气生津 ,大补元气。其功效卓著 ,正如《神农本草经·上品·人参》中记载人参能“补五脏 ,安精神 ,定魂魄 ,止惊悸 ,除邪气 ,明目 ,开心益智。”人参在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 ,其主要作用归纳如下 :1 扶正祛邪人参能补益正气 ,增强抗病能力。对正气虚而邪气盛之证 ,在祛邪的方剂中 ,加入人参可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如人参在败毒散中配伍 ,并非仅限于补虚益损 ,而是扶助正气以加强祛邪之力 ,与羌活、独活等药配伍 ,协力以祛邪外出 ,加强解表之效。正如清代医家喻昌在《…  相似文献   

6.
红参向来被视为补中之珍品。前贤谓其可“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久服轻身延年。”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变,人们保健防病意识的增强,红参在医疗、预防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人参,又名吉林人参、野山人参、移山人参、高丽参等,性味甘、微苦温,可入肺、脾二经,有补气调中,生津宁神之功。 人参为比较名贵的补气药,历代医家均言其有“大补元气”之功,《本经》言其“主补五脏,明目益智,久服轻身  相似文献   

8.
大黄临床应用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能人脾、心、肝、三焦及小肠诸经,具有泻下通便、攻积导滞、泻火凉血、破血逐瘀、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功能。其性味苦寒,药力峻猛,有斩关攻坚之力,不愧为药中“将军”。《本经》谓其“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五脏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日华子本草》称其有“苦能泻火,苦能补虚”之功。笔者临证用之,常获补泻兼备之效。  相似文献   

9.
地黄为临床习用之药。鲜者功擅清热凉血,干者滋阴凉血,熟地黄为补血滋阴之佳品。然用其“除痹、通血脉、化瘀滞”则少有报道。地黄,《本经》有:“通血脉、除痹。生者尤良”。《别录》言:“破恶血,通血脉。”等论述。现举李老重用生地验案二则,以窥其运用之经验。  相似文献   

10.
《灵枢·大惑论》说:“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兰室秘藏》指出:“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而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说明眼之所以能明视万物与脾有密切的关系。由脾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眼部的病理变化临床比较常见。一、外障眼病从脾论治根据五轮学说,上胞属脾,下睑属胃,脾  相似文献   

11.
三棱与莪术为常用的活血祛瘀药。早在在《日华子本草》中就有记载:“治妇人血脉不调,心腹痛,落胎,消恶血、补劳通月经、治气胀,消扑损瘀血,产后腹痛,血运并宿血不下”。故三棱与莪术均为消积止痛之品。多用于瘀血积聚,食积不消,胸腹疼痛等症。二药均兼能行气,长于攻坚破瘀、但三棱破血力强,而莪术则破气力胜。近年来  相似文献   

12.
枳实与老年性便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枳实通腑破结,理气通便,仲景诸方,只有枳实,并无枳壳。根据文献记载,唐宋以前枳实、枳壳是不分用的,寇宗奭谓:“枳实、枳壳一物也。”然枳实与枳壳其药理作用有峻、缓之别;枳实在《神农本草经》中说:“枳实除寒热结气。”《名医别录》说:“枳实,破结实,消胀满。”张洁古亦认为:“枳实,破积坚。”因此可知古人对枳实药理作用认识是:破结气,消胀满。名方枳实导滞丸其用枳实就宗此义。根据现代医学的实验室研究,如《现代  相似文献   

13.
<正>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语出《素问·藏气法时论》,这大概是有关“苦坚”药性的最早记载。历来于“苦坚”药性之涵义及机制认识尚存歧意,笔者不揣浅陋,想就此一谈管见。一、“苦坚”涵义“苦能坚”之说虽源于《内经》,但其涵义与后世之“苦能坚阴”却不尽相同。按《内经》五行归类相配的原则,苦味属火,而火能燥土,土燥则坚;《说文》曰:“坚,土刚也”;王冰亦云:“营性坚燥”;对苦味的燥坚之性,《内经》更有较详论述,如“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湿淫  相似文献   

14.
“伤筋”是中医的病名,与现代医学的软组织损伤基本相似。祖国医学关于筋的概念,见于《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诸筋者”皆属于节。唐·王冰注:“筋气之坚结者,皆络  相似文献   

15.
尿血又称溲血,溺血。分为血淋、尿血两种。以有尿道疼痛者为血淋:尿道不痛者为尿血。其病因历代医家多认为,与热有关。如《索问·气厥论》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素问·四时剌逆从论》:“少阴有余,涩则病积溲血”。《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说:“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可见无论实证,虚证多因有热,或为实热,或为虚热脾肾两虚  相似文献   

16.
《素问·太阴阳明篇》说:“足太阴者,三阴也,……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脾升胃降,通上达下,外灌三阳,内渗三阴,为五脏六腑之海,转输之机,成为心肝肺肾四脏生理活动中心,升降出入之枢纽。所以,李东垣以“人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而立论,后人又有“气化之机则在于脾之健运”及“治脾胃可以调五脏”之说。  相似文献   

17.
1 追根求源 肝硬化腹水发病原因先贤论述甚多。《沈氏尊生》中说“同属臌胀,有因六气而成者,有因七情而成者,有因饮食所伤而成者。”六淫之中以湿热引起者为多。如湿热之邪侵袭,郁久不去,脾为湿困,中气方耗,升降失职,则水湿停滞而成。《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寒则血脉凝滞,寒入肠胃易生(月真)胀,说明寒邪也能导致积聚(肝脾肿大)和腹部胀满等证。七情内伤,暴  相似文献   

18.
《素问·痿论》“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对其中“荥”、“俞”二字有两种解释;第1种认为“荥”、“俞”即“荥俞”,“腧穴”的意思。持这种观点的如明·张介宾曰:“补者所以致气,通者所以行气,上文云独取阳明,此复云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盖治痿者,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受病之经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阳明厥阴之荥俞,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荥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清·张志聪亦曰:“伯言治痿之法,虽取阳明,而当兼取五脏之荥俞也。各补其荥者,补五脏之真气也;通其俞者,通利五脏之热也”。第2种解释则认为“荥”、  相似文献   

19.
《难经》五十六难说:“五脏之积”既“肝之积”,“名曰肥气;”“心之积,名曰伏梁;”“脾之积,名曰痞气;”“肺之积,名曰息贲;”“肾之积,名曰贲豚。”但其位置,却与五脏皆少相应,其中尤以肝、脾、肺三脏为甚(请参阅原文),这是何故?笔者细推其理,这当在五积形成的病机上来探讨。按我国古代解剖知识虽其粗糙,但根据《内经》记载,对于“脉度”,“骨度”、“肠胃”等尚较详细,何至于将整个脏器错乱其位置呢?确实令人不敢轻信,这里边必然有其道理。其理当仍从《难经》上去找。  相似文献   

20.
芍药入药首载《五十二病方》。其详述药用功效当属《神农本草经》,谓“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归肝脾二经。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载方53个,见药63处,可谓应用广泛。其配成药对亦甚多见,兹抒己见如下。1 白芍配甘草:白芍合甘草,始见芍药甘草汤,用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诸症。白芍以其酸收苦泄微寒之本性以柔肝敛阴而泻肝阳横木之气,甘草则以甘缓平和之能以和逆冲之气而补脾健益中土。二药合用,具有酸甘化阴,调和肝脾,缓急止痛等诸多功能,临床不乏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