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发病后2~3天开始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及ADL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可明显提高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均接受常规Bobath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疗程为6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双下肢Berg平衡功能评分、步态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及10m步行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BBS评分、步态评分、FAC评分、10m 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评分提高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偏瘫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统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FMA)、Brunnstrom分期、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ADL)、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上肢、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干预后研究组Brunnstrom分期、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干预后研究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解痉纠偏”针法结合悬吊训练应用于中风后偏瘫患者,可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增强其机体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采用Brunnstorm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runnstorm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277-1279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在本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脑梗患者63例,随机分成两组。电针组给予常规药物及电针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再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治疗,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使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NFD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观察分析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CNFDS降低,FMA、MBI及BBS升高(P0.05);与电针组相比,联合组CNFDS较低,FMA、MBI及BBS较高,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电针能有效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治疗组采用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治疗。治疗4星期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患者步行能力,采用Twichell-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阶段评价量表进行偏瘫肢体的Brunnstrom分期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及MBI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AC分级及下肢Brunnstrom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镜像膝关节运动疗法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有效方法 ,能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胡杰 《新中医》2021,53(19):200-20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85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 例与对照组42 例,2 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平衡训练,2 组均以1 周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4 个疗程。观察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法(FMA)]、平衡功能[Berg 平衡量表(BBS)]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 指数(MBI) 量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1%,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FMA 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上、下肢FM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BBS 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平衡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八段锦对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平衡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100例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八段锦练习,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重心轨迹总长度、重心摆动平均速度、重心单位面积轨迹长度]、肢体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DS评分、重心摆动平均速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BBS、上肢FMA、下肢FMA、FAC、MBI、FM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重心轨迹总长度、重心单位面积轨迹长度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观察组NDS评分、重心摆动平均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BBS、上肢FMA、下肢FMA、FAC、MBI、FMI评分高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电动床站立及床边起坐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作用。方法: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动床站立及床边起坐控制训练,对照组采用手法治疗及口服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患侧负重能力、平衡能力、肌张力和躯干控制力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肢负重能力、平衡能力、肌张力以及躯干控制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结论:电动床站立及床边起坐控制训练能有效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作业活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易化技术训练,观察组则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和患侧上肢功能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侧上肢FMA评分、工具性ADL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作业活动训练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站立斜板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梗死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给予相同的脑梗死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则外加站立斜板训练。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Barthel指数(BI)评价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以上两个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站立斜板训练有助于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耿浩  张超龙  郑海丽 《新中医》2021,53(3):56-59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电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将1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应用电针治疗,研究组在电针治疗基础加上核心稳定性训练,2组疗程均为30 d,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66(GMFM-66)评分、躯干损害量表(TI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MWS)、生活质量(QOL)评分、稳定指数(S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GMFM-66评分、TIS评分较前改善,研究组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GMFM-66评分、T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动态运动功能较前改善,研究组治疗后ADL评分、10 m MW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其运动功能的改善比单纯使用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13.
《四川中医》2021,39(9):220-222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HAS)患者步行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126例HAS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护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MBI)、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中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BI、BBS、FMA、SS-QOL评分均增高,观察组MBI、BBS、FMA、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步行功能分级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步行功能分级均改善,观察组步行功能分级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步速、步长、左右步长差、步宽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步速、步长均提高,左右步长差、步宽减小;观察组步速、步长均高于对照组,左右步长差、步宽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护理明显改善HAS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步态,提高步行能力,进而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平衡功能训练对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A、B两组各20例,B组行常规康复训练,A组行强化平衡训练,观察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A组BBS及MBI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平衡功能训练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足十二针联合肢体评估训练康复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观察。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肢体评估训练康复系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手足十二针”,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观察患者肢体功能、移动和平衡功能、神经功能以及锻炼依从性变化;观察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半身不遂、气短乏力、心悸、手足肿胀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P<0.05),观察组的半身不遂、气短乏力、心悸、手足肿胀等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功能性步态评价表(FGA)、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锻炼依从性量表(EAQ)评分均有上升,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有下降(P<0.05),观察组FMA、ADL、FGA、BBS以及EA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足十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进一步改善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促进疾病康复,探讨将低频脉冲电疗、电动起立床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该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间接收14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该次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60例)、研究组(80例)。对照组60例患者常规给予药物治疗,指导康复训练,研究组8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低频脉冲电疗,同时应用电动起立床进行辅助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差异,同时对比两组患者ADL分级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DL分级上,研究组I级占比较对照组明显更高,III级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而言,低频脉冲电疗联合电动起立床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可有效减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腹针介入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73例分为早期治疗组35例和晚期治疗组38例。早期治疗组发病2周内开始治疗,晚期治疗组发病2周至1个月内开始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后分别采用肢体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对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与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早期治疗组FMA与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程度大于晚期治疗组(P0.05)。结论:早期腹针介入联合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且介入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站立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站床组23例、减重组19例和智能组21例,三组患者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应用电动起立床、减重系统和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前后评价三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三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减重组和智能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均显著优于站床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减重系统和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训练能更有效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四川中医》2021,39(8):189-191
目的:观察调督柔肝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对肢体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头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调督柔肝针法,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BBS评分、MBI评分和FMA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治疗前BBS评分、MBI评分和FMA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BBS评分、MBI评分和FMA评分明显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升高较多(P0.05);两组治疗后运动功能失调、行走困难、站立困难等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结论: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调督柔肝针法联合头针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早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0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药物+神经促通术)54 例,常规组(单纯药物)49 例,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5天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Fugl-meyer assessment(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康复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平衡功能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ADL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神经促通技术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早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肢体运动平衡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