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动态脑电监测(CEEG)系统,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受损的脑功能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及评分,比较不同脑电图分级标准对重症脑血管疾病(CVD)导致的脑功能受损程度做出评估。方法搜集2006年12月—2009年12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20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且发病5d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8分,年龄40岁~78岁。回顾分析120例患者的动态脑电监测资料。结果 3种不同标准的脑电图分级与重症脑血管病均有显著相关性,其中Synek分级标准最能反映脑血管病的脑功能损伤程度。结论脑电图分级后,Synek分级的生存预测准确率均最高,更适用于重症脑血管病的病情监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76 例,在患者入院时均采取体感诱发电位(SEP)、脑电图(EEG) 检查。然后对患者进行治疗随访,记录所有患者的预后,分析各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与预后的关系。结果:EEG 检 查结果显示,重度、中度异常患者的死亡、植物状态占比均明显高于轻度异常与正常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SEP 检查为阳性的患者的死亡、植物状态占比均明显高于 SEP 阴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可有效反映患者脑内的紊乱程度,并可作为重型颅脑 损伤预后情况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监测脉搏、血压和体温等对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0例监测和预后情况。结果: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心率和体温变化与患者的预后有相关性。结论:对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监测,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结果。  相似文献   

4.
李继尧  关伟  张海权  李沛 《中医药研究》2011,(12):1469-147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与高钠血症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与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56例重型颅脑损伤出现的38例高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格拉斯哥昏迷量表(TCS)评分3分~5分组出现高钠血症病例明显高于6分~8分组,GCS评分越低,出现高钠血症几率越大,高钠血症的出现增加了原发病的死亡率。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高钠血症主要与其本身的病理生理改变关系密切,病情越重,血钠越高,预后越差。早期连续血液净化(CBP)有效纠正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的高钠血症,并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PCT水平高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动态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入住ICU第1、2、3、5、7天的血清PCT水平。分析两组PCT水平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相关性,并比较重症监护室(ICU)内感染率、28 d死亡率。结果:入院第1、2、3、5天观察组PC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P0.05)呈正相关,与GCS评分(P0.05)呈负相关;观察组ICU内感染率97.2%、28 d死亡率4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30.6%(P0.05)。结论:PCT水平较高的患者易出现各种感染且预后不良,动态监测PCT水平可能是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感染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价急性脑梗死后脑功能损伤程度,探讨急性脑梗死后MEP的变化规律,根据临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监测MEP对脑功能损伤评估的准确性。方法对69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GCS评分分为重症组33例和非重症组36例,在不同时间段检测缺血侧的MEP。结果 MEP分型和GCS评分均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MEP分型越高,GCS评分越低,则预后越差。结论分型量化的MEP较临床观察指标特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和监测急性脑梗死后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SBI)是指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8分且昏迷时间〉6h的颅脑损伤,早期救治效果对伤者的存活、预后起重大作用。亚低温治疗是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使患者体温降低,以达到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理论基础较为完善的治疗手段,已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救治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我科对3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择亚低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实施过程中的临床监测结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觉醒功能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u XH  He ZY  Fu X  Chen YH  Chen YL  Kang SJ 《中国针灸》2010,30(12):974-976
目的:探讨针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觉醒的早期康复效果。方法:将10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电刺激组,每组51例。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穴取水沟、内关、三阴交为主;电刺激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FES),选择性地刺激患侧上肢肌肉。30天后比较两组的昏迷转清醒率、苏醒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患者昏迷转清醒率为82.4%(42/51),高于电刺激组的56.9%(29/51,P0.01),针刺组苏醒时间较电刺激组明显缩短(P0.01),临床疗效亦明显优于电刺激组(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针刺干预能够加快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觉醒功能的恢复,其疗效优于功能性电刺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速刺法针刺联合西医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8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速刺法针刺治疗,对比其效果。结果:观察组苏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脑电图(EEG)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速刺针刺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好,有利于促进患者苏醒,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觉醒的早期康复效果.方法:将10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电刺激组,每组51例.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穴取水沟、内关、三阴交为主;电刺激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FES),选择性地刺激患侧上肢肌肉.30天后比较两组的昏迷转清醒率、苏醒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患者昏迷转清醒率为82.4%(42/51),高于电刺激组的56.9%(29/51,P<0.01),针刺组苏醒时间较电刺激组明显缩短(P<0.01),临床疗效亦明显优于电刺激组(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针刺干预能够加快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觉醒功能的恢复,其疗效优于功能性电刺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38例进行了亚低温治疗,其余38例对照组治疗。结果亚低温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结论通过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减少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95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5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颅脑损伤类型、高血糖、呼吸功能不全等多方面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GCS评分、血糖、年龄、治疗方式、颅脑损伤类型等方面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年龄、血糖、颅脑损伤类型、程度等对预后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监测的D-二聚体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入院31例单纯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格拉斯哥昏迷分析(GCS)及格托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早期就出现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与GCS呈负相关,与GOS呈负相关。结论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变化有助于早期准确地判断颅脑损伤伤情与预后,对指导临床救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连续和动态监护重症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EEG变化,观察相应脑电图改变与重症急性脑血管病中医证候要素时间相关性的联系,探讨脑电监测技术对重症急性脑血管病的病情评价及结合中医证候要素对疾病的预后判断作用。方法:对31例重症急性脑血管病患者EEG进行动态检测;EEG监测结果分级参考按EEG Synek分级标准分级;采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对重症急性脑血管病进行量化评分。结果:31例患者EEG监测全部异常,阳性率达100%。7 d、14 d、28 dEEGSynek分级与内风主体间效应的P<0.05;14及28天EEGSynek分级与内火主体间效应的P<0.05;7天EEGSynek分级与痰主体间效应的P<0.05;7 d、14 d、28dEEGSynek分级与内瘀主体间效应的P<0.05;7 d、14 d、28 dEEGSynek分级与气虚主体间效应的P<0.05;14 d、28 dEEGSynek分级与阴虚主体间效应的P<0.05。结论:重症急性脑血管病脑电监测与中医证候要素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对患者早期病情演变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速刺法针刺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速刺法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Glasgow(GCS)评分、脑电图(EEG)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针刺组的GCS评分及苏醒率分别为(11.14±3.46)分、52.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0±3.21)分、24.00%(P0.05);针刺组的EEG以及BAEP的改善效果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速刺法针刺可改善脑神经电生理活动、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  相似文献   

16.
136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临床及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CO中毒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迟发性脑病的发生与脑电图 (EEG)的关系。方法 应用常规脑电技术对CO中毒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后发症期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患者意识障碍越重 ,EEG异常程度越高 ;年龄越小、中毒程度越轻EEG恢复越快而完全 ,年龄越大、中毒程度越重EEG恢复慢且易出现迟发性脑病 ;EEG多为弥漫性改变 ,局限性变化少见 ,少数可见痫样放电。结论 EEG可作为判断CO中度病情轻重、疗效及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急诊救护流程,以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方法:对168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规范化的急诊救护流程。结果:抢救成功152例,抢救成功率90.5%,其中致残20例,致残率13.2%,死亡16例,病死率9.5%。结论:规范化的急诊救护流程可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方圆  许能贵 《中医药导报》2019,25(9):116-118,122
目的:观察开窍醒神针刺法配合电刺激对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作用及血浆脑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8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早期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急救处理,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开窍醒神针刺法治疗,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昏迷分级评分、脑灌注指标[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血浆脑损伤标志物[血浆人S100B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改善状况,并统计两组预后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2周和治疗4周苏醒率分别为56.8%和81.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周苏醒率31.8%和治疗4周苏醒率61.4%(P0.05);两组治疗后CBF和CBV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脑灌注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S-100B、NSE、MB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血浆脑损伤标记物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2%(P0.05)。结论:开窍醒神针刺法配合电刺激能够降低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血浆脑损伤标志物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脑血流灌注,促进苏醒。  相似文献   

19.
王琴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4):143-14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留置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治疗期间加强病情监测、心理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康复出院53例,死亡3例。结论:加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菖芩Ⅰ号对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将格拉斯评分(GCS)≤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47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菖芩Ⅰ号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1个月的苏醒时间、苏醒率及3个月的苏醒时间和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菖芩Ⅰ号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神智恢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