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取静脉血和末梢血检验准确性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研究组取静脉血检验,对照组取末梢血检验,记录两种血液检验的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平均血红蛋白的总量、红细胞压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体积、血小板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取静脉血和末梢血检验时,静脉血检验准确性比较高,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体会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在临床价值。方法:将150例于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时段内,在我站进行献血的人员视为研究对象而展开,抽血位置差异为分组原则,设75例为对照组行末梢采血,设75例为观察组行静脉采血;观察分析2组血常规检验结果、重复检验差异、静脉血不同时段检测差异。结果:1、血常规检查各指标差异:①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观察、对照两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 0.05。②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七项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 0.05。2、血常规重复检验各指标差异:观察组、对照组各指标检验结果差异显著,P 0.05。3、静脉血采集后需即刻检测,放置6h后各指标会出现明显差异,P 0.05。结论:临床在血常规检验中,我们建议一般建议采取静脉血进行检测,数据结果可靠性较高,可帮助临床工作者准确诊断具体疾病,从而实施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研究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差异。方法:选取罗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12月住院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集末梢血,观察组患者采集静脉血,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8项血常规检验指标,分别对两组样本进行重复性验证,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的差异,并对两组样本进行不同时间段的检测,观察对比不同时间的检验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等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红细胞(RBC)等血常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静脉血在0 min、10 min、30 min时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末梢血和静脉血是血常规检查常用样本,两者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别,但相比于末梢血检查,静脉血的结果相对更准确、并且可重复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常规检验时存在误差的主要原因。方法:合理选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实施检测,比较不同情况下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的差异。结果:末梢血的白细胞计数和红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静脉血,而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静脉血(P<0.05);立即送检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均明显低于2h送检和4h送检,而白细胞计数则明显高于2h送检和4h送检(P<0.05)。结论:检验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影响因素,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案,以显著提高血常规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血常规检验中采用不同方法采取的血标本对于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门诊化验血常规健康人员18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人。观察组采取静脉采血方式,对照组采取末梢循环采血方式,比较两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比较,观察组为(320.88±29.88)g/L,对照组为(323.54±29.09)g/L,两组无差异(P0.05)。但两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浓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红细胞比容、血小板浓度和血红蛋白浓度均低于观察组。结论:采血方式不同,检测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会受到影响,在采集血标本时,应选择静脉采血方式,以提高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减少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末梢血和静脉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血常规检测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末梢血组和静脉血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的红细胞(R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计数和血红蛋白(Hb)等血常规检测指标的临床检查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血常规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分别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运用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来郑州瑞龙医院体检的112例受检人员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静脉组与末梢组,其中,对静脉组采取采集静脉血,对末梢组采取采集末梢血的采血方法;随后对两组成员的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对其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进行比较,以了解两种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结果:静脉组Hb、WBC、RBC、Hct、PLT、MCV、MCHC等指标与末梢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采血方法不同,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相较于末梢血,静脉血的检验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研究两种采血方法应用于血常规检验时的临床结果。方法:选取来广州黄花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4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和Ⅱ组各有200例,分别采集受检者的末梢血和静脉血进行检验,对两组受检者各项血常规检查指标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受检者在不同采血方式下各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可见Ⅱ组受检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显著高于Ⅰ组,而WBC则显著低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项指标平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临床检验时,不同采血方法获得的标本检验结果有所不同,相对而言,静脉血采血获得的检验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为血常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检测血常规患者360例,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各两份,用迈瑞BC—518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检测结果。结果:360例血常规标本用两种方法采血重复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采血重复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梢采血重复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有一定差异,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重复性较差,不易控制检测质量,部分检验指标不及静脉血稳定。所以,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时应首选静脉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探讨静脉血样本在不同的放置时间内对血常规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1月—2008年11月采集的正常健康受检者的静脉血样本42例,经EDTA-K2抗凝后,放置在室温(18°C~25°C)下,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即刻、30min、2h、6h的时间段进行血常规检测,观察记录检测结果。结果:以即刻检测的血常规结果为参照,2h内各时刻间检测血常规的所有参数结果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将静脉血样本放置在常温下6h后,进行血常规测定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细胞百分比等对比即刻检测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除外其他参数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检测结果在常温下放置超过6h对检测结果有影响,应尽量在2h内进行血常规测定,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前臂桡动脉、肘正中静脉和左手指末梢三项不同采血方法所取得标本的测量结果的比较验证采用静脉血做血常规检测比其他两种方法都准确.方法:筛选我院健康志愿职工35名,对每个人分别采取动脉、静脉和手指末梢血标本各1份,采用BCC-3000B全自动血球计数仪(长春迪瑞实业有限公司生产)检测血常规,然后将标本分别于室温放置10分钟、15分钟、30分钟、1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后重新测定,检测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静脉血采血的标本在放置30分钟到12个小时之间检测的结果相似.末梢采血标本和动脉采血标本在放置时间变化时检测得到的白细胞和血红蛋白结果有所变化.结论:动脉和静脉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较末梢血能准确反映机体实际情况,静脉采血的检测结果比较不受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室温下静脉血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取50例体检健康者静脉血经EDTA-K2抗凝,置室温(18~25℃)分别于即刻、30min、2h、8h采用WD-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测定.结果:2h内测定血常规各项参数与即刻测定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放置8h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中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以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与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的血常规测定最好在2h内完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方法检测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小板的结果。方法:选取150例自愿参与实验研究的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血小板检测,按照采血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末梢血采血组和静脉血采血组,每组75例,分别采用血小板分析仪(Sysmex SE-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KX-21血细胞分析仪)和手工法测量其血小板计数,并比较检测差异。结果:不同血细胞分析仪的不同通道检测获得的静脉血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手工测量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末梢血的血小板计数检测结果有:手工测量结果大于Kx-21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大于SE-9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情况,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末梢血的检测结果均显著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检测过程中,通过静脉血采血,受检测方法影响小,且结果更为准确,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患者乳糜血对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受检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血常规检测,分析对照检测结果。结果:两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血症患者乳糜血会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降低检测准确性,临床对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时应该尽可能排除乳糜血的影响,以保证诊断效果可信度。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比较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差异。方法:选取 2019 年 10 月至 2020 年 4 月在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体检人员 62 例,根据采血部位不同将其分为静脉血检验的观察组 (32 例)和末梢血检验的对照组(30 例),对所有人员均实施末梢血检验和静脉血检验,比较两种检验方式的血常规检验结果。 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中间细胞(MXD)、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结果:两组受检者的 RBC、MCV、MXD、PLT、MCHC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受检者的 WBC、HCT、Hb 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体检人员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末梢血和采静脉血均可进行检验,但是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相比较而言, 静脉血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更高,其检验结果与正常范围参考值更加接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幼儿末梢血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于凤冈县人民医院接受血常规检测的103例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为所有幼儿实施末梢血检验,将取得的血液样本分别于即刻、30 min、2 h以及4 h实施血常规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血常规检验的结果。结果:血液样本在室温下放置且检验,相较于即刻检验的方式,放置30 min及2 h下,血液样本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检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即刻检验的方式比较,放置4 h后血常规检验,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具有明显区别,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幼儿末梢血放置时间与血常规检验的结果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临床检验中放置的时间不能高于2 h,进而保证血常规检测的结果,为幼儿疾病的早期治疗能够奠定良好基础,需要科学控制常规检验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中静脉血与末梢血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血常规检测患者120例,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甲组取静脉血为标本,乙组取末梢血为标本,对比两组各时段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甲组白细胞数量、血小板总数各时段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10min与30min时白细胞数量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但二者均显著低于0min时白细胞数量(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与末梢血相比,静脉血可靠性与稳定性更强,临床应用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降脂理肝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血常规的影响,探讨降脂理肝汤对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降脂理肝汤组,通过高脂饮食诱导NAFLD大鼠模型,分别灌胃给予0. 9%氯化钠注射液、降脂理肝超微汤剂,干预18周后取材,腹主动脉采血,用CA-500血液自动分析仪测定大鼠血常规数据。结果:模型组大鼠的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量、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单核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总数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P 0. 01);降脂理肝汤组大鼠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红蛋白、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和单核细胞总数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P 0. 01),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提示已恢复正常水平,说明治疗有效。结论:降脂理肝汤对NAFLD大鼠的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各项指标均有一定恢复作用,具有改善贫血、减少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脂质沉积、减少肝脏炎性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静脉血标本在不同保存条件(温度和时间)对网织红细胞参数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60例门诊病人静脉血标本,观察4℃、室温(24℃)条件下,在采血后即刻、4h、8h、12h、24h、48h和72h血标本中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分群"变化。结果:室温保存组,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及"分群"在12h内与即刻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从24h开始各项参数与即刻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4℃保存组,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和HRF 72h内与即刻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IFR、LRF、MRF从48h开始与即刻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检测网织红细胞各项参数时,应在标本离体后室温保存12h内、4℃保存24h内完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在室温下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有无影响。方法:同时采集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用一次性使用人体静脉血样采集容器,EDTA—K2抗凝置室温(18—22℃)分别即刻、30min、2h、6h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测定。结果:2h内测定的血常规各项参数四项比较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放置6h后血小板计数与即刻测定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测定应在2h内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