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是实体器官移植后抗排斥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线药物之一,主要通过包括CYP3A5在内的CYP3A亚家族进行代谢。但关于CYP3A5基因多态性与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慢性肾毒性的相关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目的:观察CYP3A5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中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慢性肾毒性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收集200例肾移植后出现慢性肾毒性的中国人种患者设为肾毒组;200例肾移植至少12个月后没有出现慢性肾毒性的中国人种患者设为对照组,取两组血样和临床数据。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别检测两组的CYP3A5突变位点基因型。通过统计学分析CYP3A5的基因多态性与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慢性肾毒性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慢性肾毒组中CYP3A5基因型*1/*1+*1/*3(显示CYP3A5活性)和*3/*3(不显示CYP3A5活性)分别占39.5%(79/200)和60.5%(121/200);对照组中CYP3A5基因型*1/*1+*1/*3(显示CYP3A5活性)和*3/*3(不显示CYP3A5活性)分别占28.5%(57/200)和71.5%(143/20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9.000,P < 0.05,OR=1.638,95%CI=1.078-2.488)。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CYP3A5*1/*1和CYP3A5*1/*3是显著的引起CNI慢性肾毒性的危险因素(P < 0.05,OR=1.638,95%CI=1.078~2.488)。提示,CYP3A5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肾移植患者慢性肾毒性的遗传易感性;参与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慢性肾毒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09-10维普数据库和清华同方数据库。以“肾移植、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他克莫司、环孢素、雷帕霉素、抗CD25单克隆抗体、抗CD3单克隆抗体”为检索词。文章所述内容应与免疫抑制剂预防、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相关。结果:肾移植应用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急性排斥发生率,使得移植肾短期存活明显改善,免疫抑制剂的肾毒性仍然是制约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出现新型免疫移植剂如雷帕霉素、FFY720等使得移植肾的长期存活成为可能。新型免疫抑制方案应着重减少毒副反应而不是单纯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结论:随着近年来对移植免疫认识的深入,在免疫抑制剂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给临床医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但是令人满意的免疫抑制剂和免疫抑制方案还需不断探索。关键词:肾移植;雷帕霉素;环孢素A;他克莫司;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3.
背景: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移植前准备充分,供肾热、冷缺血时间较短,HLA配型的组织相容性好,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为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后采用低剂量免疫抑制剂方案提供了可能性。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后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取2006-01/2008-06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中心行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受者38例,移植后常规使用环孢素A/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NI常规剂量组(n=18),移植后初始药物剂量为环孢素A 6 mg/(kg•d)或他克莫司0.12 mg/(kg•d);CNI低剂量组(n=20),术后初始药物剂量为环孢素A 4 mg/(kg•d)或他克莫司0.08 mg/(kg•d);两组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使用剂量相同。移植后密切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不同时期的肾功能以及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肝功能损害、肾毒性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12个月,CNI常规剂量组重度肺部感染死亡1例,CNI低剂量组无死亡病例。两组移植肾功能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CNI低剂量组肝功能损害、钙调蛋白酶抑制剂肾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CNI常规剂量组 (P < 0.05)。此外,采用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免疫抑制方案明显减轻了亲属肾移植患者的经济负担。说明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后采用低剂量钙调蛋白酶抑制剂的免疫抑制剂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背景:环孢素A与他克莫司是肾移植后临床广泛应用的免疫抑制剂。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和环孢素A对肾移植后炎性细胞因子和血脂的影响。 方法:选择首次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后患者112例,随机分为环孢素A组和他克莫司组,移植后分别给予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三联疗法与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三联疗法。 结果与结论:他克莫司组的1年人/肾存活率、治疗逆转率高于环孢素A组(P < 0.0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环孢素A组(P < 0.05);移植后1个月及1年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6,8和血糖水平高于移植前(P < 0.05),低于环孢素A组(P < 0.05),血清白细胞介素4,10低于移植前(P < 0.05),高于环孢素A组(P < 0.05);移植后1个月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移植前(P < 0.05),但低于环孢素A组(P < 0.05);移植后1年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环孢素A组(P < 0.05)。说明他克莫司可通过抑制肾移植后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改善糖脂代谢等途径降低患者的排斥反应,提高肾移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自环孢素A应用于临床以来,肾移植患者人肾存活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随后出现的肾毒性、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反应,增加了排斥反应的发生。 目的:观察以他克莫司替换环孢素A对肾移植患者移植后肾功能、血脂及血压的影响。 方法:选择郑州人民医院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35例,其中男21 例,女14 例,平均年龄(38.3 ±22.6)岁。移植后均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及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移植时间 27 (11~53)个月,血清肌酐水平为134.4~232.8 µmol/L。随访1年以上,有12例患者血压持续高于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6例患者出现多毛症和牙龈增生,17例有高脂血症。停服环孢素A的同时增加霉酚酸酯剂量至750 mg,2次/d,2 d后加服他克莫司0.10~0.15 mg/kg,随后根据血药浓度调整药物剂量。监测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定量、血脂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观察随访期间药物的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中32例完成了1年随访,2例患者重新服用环孢素A,其中1例是因服用他克莫司导致产生的糖尿病,另1例因中度脱发问题而放弃服用他克莫司,1例患者随访丢失。替代治疗1年后,12例患者血压明显改善(P < 0.05),服用高血压药物已基本能控制;绝大多数患者血脂浓度显著降低,其中7例患者血脂水平已明显正常;6例患者多毛症和牙龈增生现象好转,换药后无新发糖尿病或恶化现象;所有患者肌酐和尿素氮清除率明显改善(P < 0.05)。提示在某些情况下,以他克莫司替换环孢素A可以明显改善心脑血管和肾功能,减轻或消除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铝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金属,现在发现它与神经退行性老年性疾病有关。本研究主要目的探讨铝对神经毒性作用机制。采用动物实验方法,对实验大鼠进行经口染毒,判定铝染毒后大鼠大脑皮层细胞内钙浓度的改变,以及与钙稳态有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铝染毒后大鼠大脑皮层内钙浓度增加,其机制可能是由于下调Cam蛋白表达,上调 Ryr2,L-Ca2+α1c和Na+/Ca2+ 交换体基因的表达而发挥神经毒性作用。所以可以认为铝可以通过改变与钙稳态有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是神经细胞内钙浓度增加而发挥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高血脂为肾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泼尼松和他克莫司都会对患者血脂产生影响。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与环孢素对肾移植术后患者血脂的影响。 方法:按照不同的服药方案将肾移植后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环孢素A组(n=20),免疫抑制剂方案为环孢素A+麦考酚酸莫酯+泼尼松;他克莫司组(n=23),免疫抑制剂方案为他克莫司+麦考酚酸莫酯+泼尼松。于移植前,移植后1个月及6个月对患者抽血化验,观察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两组各项指标移植前后比较均有差异,两组间比较,移植后1个月和6个月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显著(P < 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之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对肾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的患者实施以环孢素A为免疫抑制剂的方案,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易升高,他克莫司在脂类代谢方面表现出更少的不良反应。与环孢素A相比,肾移植后患者应用他克莫司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背景:黄芪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但对于诱导机制的报道较少,目前普遍认为诱导作用可能与其具有抗氧化功能有关。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早期进程中细胞内钙调蛋白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10/12在河北北方学院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清洁级6周龄雄性大鼠1只,购自中国医科院实验动物中心。黄芪注射液为大理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号060105。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4代按4×105 L-1密度接种于12孔板,加入含200 g/L黄芪注射液、体积分数为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进行诱导分化,制备的细胞爬片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传至第5代细胞平均分配到4个离心管内,1管为对照组,另外3管加入上述诱导培养基分别作用30,60,120 min,消化获取的细胞采用RT-PCR技术检测钙调蛋白mRNA的转录水平。 主要观察指标:黄芪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作用,诱导后钙调蛋白mRNA的转录水平。 结果:黄芪诱导5 h后,可见少量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胞体变圆,自胞体伸出细长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可见巢蛋白阳性细胞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少量细胞呈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呈弱阳性。RT-PCR实验显示,在黄芪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早期,钙调蛋白基因进行了转录,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钙调蛋白mRNA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诱导30,60,120 min组与对照组钙调蛋白 mRNA的相对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53.315, P=0.000)。 结论:黄芪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初期细胞内钙调蛋白转录水平上调,提示其诱导作用可能与钙调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2B亚基受体(NR2B)水平和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活性的变化以及美金刚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制备V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VD模型组(VD组)和美金刚治疗组(美金刚组)。于术后4周、8周、12周、16周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VD组和美金刚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水平,用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NR2B水平,用32P掺入法检测大鼠海马CaMKⅡ的活性;并与假手术组比较。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VD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的学习记忆能力均显著下降(均P<0.01);海马NR2B的水平术后4周时明显增高(P<0.05),术后8~16周显著降低(均P<0.01);海马总CaMKⅡ活性术后4周时明显增高(P<0.01),术后8周下降,术后12周、16周明显降低(均P<0.01)。美金刚组术后4周时上述3项检测结果与V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其他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学习记忆水平和NR2B水平术后8周、12周明显高于VD组(P<0...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是临床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佳治疗手段,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肾移植已达到相当成功的水平,但移植后各种并发症仍然威胁着患者移植肾功能甚至生命。一些内科并发症很难预防,但外科并发症临床可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文章综合分析肾移植后尿瘘、输尿管梗阻、输尿管返流等常见尿路并发症发生原因、诊断、处理及预防措施。尿路并发症作为肾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移植技巧密切相关。如何有效降低肾移植后尿路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后如何进行及时诊断、有效处理,成为提高肾移植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治疗难度较大,如何有效的保护或者替代移植肾功能,又不能使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极度低下,免疫抑制剂的调整使用至关重要。文章旨在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方案。 方法:选择解放军空军总医院2002-01/2006-12收治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20例,其中重症肺部感染13例。症状较轻的患者,给予免疫抑制剂调整及减量、抗感染等综合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立即停用所有免疫抑制剂,给予抗感染治疗,并根据肺部感染治疗效果,逐渐加用常规免疫抑制剂。观察20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病例的治疗转归。 结果:7例症状较轻的患者全部治愈。13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中治愈9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2例,治愈的9例中仅有1例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1次,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逆转。治愈病例移植肾功能正常。 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并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有利于提高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背景:婴幼儿肝移植作为肝移植领域的难点,技术难度很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围手术期管理困难,目前在国内开展时间短,病例数量少,临床经验相对缺乏。 目的:探讨婴幼儿肝移植术后近期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06-09/2010-01完成的14例婴幼儿肝移植临床资料,年龄6个月~2岁8个月,其中活体肝移植8例,劈离式肝移植6例。记录分析术前情况,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处理,术后一般情况,并发症情况等。 结果与结论:14例婴幼儿肝移植术后早期有13例存活,1例患儿术后第5天因原葛西式手术吻合口溃疡穿孔致重度感染死亡;其他术后近期并发症依次包括:病毒感染6例次、腹腔感染3例次、胆道逆行性感染3例次、胆漏3例次、乳糜漏2例次、胆道吻合口狭窄1例次、急性排斥反应1例次、药物性精神症状2例次。结果表明婴幼儿肝移植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以感染及手术并发症为主,对其合理防治尤为重要。 关键词:婴幼儿;肝移植;近期并发症;感染;防治  相似文献   

13.
We have followed a group of 18 uremic patients through living-related donor renal transplantation (RTX) using pattern-reversal VEPs. Recordings were made prior to and 10 weeks after surgery at high, medium and low spatial frequencies. Prior to RTX, mean latency of the P100 component of the VEP was 107 msec. Individual value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blood urea nitrogen or creatinine. Patients requiring hemodialysis did not differ from non-dialyzed patients. Ten weeks after RTX P100 latencies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while N75 latencies were unchanged. Several diabetic patients exhibited the appearance of previously unrecorded wave forms. P100 latenc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spatial frequency before and after transplantation. Diabetic patients demonstrated a consistent increase in P100 amplitude while non-diabetic patients demonstrated a consistent decrease in P100 amplitude after RTX. The data indicate that renal transplantation has beneficial effects o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f uremic patients not seen with chronic hemodialysis and that these effects may be quantitatively measured using the VEP. The data further suggest that electr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uremia and diabetes may be additive, but reversible after RTX. Alterations in the uremic and diabetic VEP may be related to retinal or more proxim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4.
背景:亲属肾移植后产生群体反应性抗体的频率如何,对术后移植肾功能和长期存活是否有影响,目前国内尚无相关报道。目的:调查亲属肾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产生的频率,为预测亲属肾移植长期存活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纳入2005-03/2007-10收治的亲属肾移植患者54例,分别于移植后一两年内再次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及血肌酐、尿素氮浓度。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采用美国One lanmbda公司提供的酶联免疫吸附法筛选HLA-Ⅰ类、Ⅱ类混合抗原板。血肌酐和尿素氮检测数据由检验科提供。结果及结论:54例亲属肾移植患者中有7例移植后产生了抗体,占12.96%。其中6例产生了抗HLA-Ⅱ类抗体,仅1例产生了抗HLA-Ⅰ,Ⅱ类抗体。在此7例患者中6例为初次肾移植,且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均阴性;1例为再次肾移植,移植前抗HLA-Ⅱ抗体阳性。1例具有抗HLA-Ⅰ+Ⅱ类抗体和2例高强度抗HLA-Ⅱ类抗体的患者血肌酐和尿素氮浓度均超过正常水平,而另外4例出现低水平抗HLA-Ⅱ类抗体的患者血肌酐和尿素氮浓度则在正常水平。结果提示,具有抗HLA-Ⅰ+Ⅱ类抗体和高效价抗HLA-Ⅱ类抗体影响亲属肾移植患者的肾功能,而低效价的抗HLA-Ⅱ类抗体并不影响亲属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15.
罗春妹  郑琴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53):10543-10546
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指标众多,有肝脏功能指标、D二聚体、血清中趋化因子IP10 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HSP70等。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措施除了经典的免疫抑制治疗外,大黄素、雷公藤多甙、受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等都有可能是有前途的治疗药物或方法。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常见,早期诊断、综合防治是降低其危害的有效手段。了解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指标和方法,分析肝移植患者手术后预防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对肝移植术后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肾移植后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胃肠炎的诊断要点和有效治疗措施,回顾性总结2001-03/2008-05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肾移植后重症巨细胞病毒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抗病毒药物:膦甲酸钠 50~60 mg/kg,静脉滴注,2次/d,用药在2周以上;更昔洛韦 5 mg/kg,静脉滴注,2次/d,持续用药在2周以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200~500 mg/(kg•d),连续静滴14 d;预防性应用小剂量广谱抗生素,避免继发性感染;应用调节胃肠道菌群的药物和止泻药物:双歧杆菌活菌制剂、蒙脱石散剂、盐酸洛哌丁胺胶囊等;调节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及对症支持疗法。经治疗2例治愈,1例放弃治疗。结果提示对肾移植后重症病毒性胃肠炎及时正确诊断、合理用药并调节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背景:由于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使肾移植术后合并败血症的病原菌多样复杂,病情严重,致死率高。因此加强肾移植术后合并败血症临床病原学特点的认识,及早合适的治疗是提高感染治愈率的关键。 目的:分析肾移植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病原学特点与治疗情况。 方法:收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2007-06/2010-06的376例肾移植患者移植后并发败血症7例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其易感因素、病原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7例患者均有寒颤、发热(体温38.5~42.0 ℃),烦燥、气促4例,尿路刺激症4例。血压低于90/60 mm Hg (1 mm Hg=0.133 kPa)伴血肌酐增高4例。大肠埃希氏菌4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白色念珠菌1例,马尔尼菲青霉菌1例。5例细菌感染为院外感染,2例真菌感染者为院内感染。4例感染大肠埃希氏菌者合并尿路感染。4例低血压休克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抗感染治疗、减少免疫抑制药物用量及对症处理。6例痊愈,1例死亡。早期诊断,联合用药,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是提高感染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肾移植后尿瘘发生率较高,不仅影响患者伤口愈合,还可能引起局部及全身感染,严重者导致移植肾丢失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建立尿瘘诊治的规范化标准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意义。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移植后95例发生尿瘘患者诊治情况。 方法:95例患者中男59例,女36例;年龄19~61岁,尿瘘发生于移植后1~40 d;单纯性尿瘘74例,复杂性尿瘘21例。根据临床经验和诊治常规,参照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李黔生等报告的肾移植后尿瘘的定性、定位、定量分类诊断,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五步诊治流程”进行诊断及治疗。 结果与结论:56例采用保守治疗,治愈45例;50例采用手术治疗(含11例经保守治疗无效者),治愈45例,其余5例中2例因伴发严重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破裂出血而切除移植肾,3例死于重症肺部感染。90例中获长期门诊或信访随访者71例,随访时间2~11年,失访19例。单纯性尿瘘中56例获得随访,其中41例移植肾功能维持正常,10例诊断为慢性移植肾肾病,4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1例因肺癌死亡。复杂性尿瘘中15例获得随访,8例移植肾功能正常,4例诊断为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证实采用李黔生提出的“五步诊治流程”可有效规范肾移植后尿瘘患者诊治流程,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背景:很多实验已证实,可溶性CD30可作一种除群体反应型抗体以外的新的分子标志物来评估移植受者移植前免疫状况。 目的:比较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对预测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7-01/2008-01在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完成。 参试者:接受肾移植的患者120例。 方法:检测120例肾移植前患者血清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浓度,移植后患者接受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的免疫抑制疗法。移植后6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映判断采用肾穿刺活检,确诊患者是否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检测移植前后sCD30,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观察患者sCD30、群体反应性抗体与急性排斥关系。 结果:总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5.8%(19/120),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均阳性患者与两项都是阴性的患者相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提高(42%和7%,P =0.001)。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患者中若检测出sCD30呈阳性,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概率会显著升高(21%和5%,P =0.019)。致敏组人群检测结果阳性率较高。 结论:sCD30的高表达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